肿瘤型论文-杨强,杨志平,李建民,李昕,李振峰

肿瘤型论文-杨强,杨志平,李建民,李昕,李振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型假体,打压植骨,无菌性松动,应用及效果

肿瘤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强,杨志平,李建民,李昕,李振峰[1](2019)在《髓腔内打压植骨在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保肢术是肢体恶性骨肿瘤和部分侵袭性良性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而人工假体置换是保肢术中采用的主要方法。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其中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影响假体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并发症,往往需要进行翻修术以恢复肢体功能。假体松动可导致骨量丢失、髓腔扩大甚至皮质缺损,如何修复骨质缺损、恢复骨量是翻修术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介绍髓腔内打压植骨在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中的应用,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张岩,杨栋梁,卢新昌,张翼,李甲振[2](2019)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关节腔内注射对减少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恶性肿瘤需要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25例,年龄11~49岁,平均年龄(26.8±11.9)岁,其中实验组为42例局部应用氨甲环酸1 g,并以30例未使用氨甲环酸为对照组,术前查血常规、凝血等指标及术后3天每天查血常规,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天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实验组术后引流量[股骨远端组为(263.5±86.5)ml,胫骨近端组为(288.1±71.5)ml]以及隐性失血量[股骨远端组为(867.9±294.2)ml,胫骨近端为(943.8±274.4)ml]明显少于对照组[股骨远端引流量为(333.6±94.8)ml,胫骨近端为(375.3±111.5)ml;股骨远端组隐性出血量为(1 182.7±256.2)ml;胫骨近端组为(1 174.0±292.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34.6%,胫骨近端组为37.5%)输血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66.7%,胫骨近端组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周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郭卫[3](2019)在《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造成这一年龄段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近20年来,保肢手术已经逐渐成为原发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恶性骨肿瘤瘤段截除后进行肢体功能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的重建方法是使用人工关节假体来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及关节功能。人工关节假体重建虽然可以早期负重活动并且有着较好的术后功能,但采用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重建肢体的功能后也会(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刚,李振伟,马炳全,张彤,李鹏[4](2019)在《抗阻运动训练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观察抗阻运动训练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肿瘤型膝关节置换的股骨远端肿瘤患者46例,根据术后康复治疗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和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屈曲活动度、膝关节活动伸直活动度、膝关节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屈曲活动度、膝关节活动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膝关节疼痛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环境评分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抗阻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早期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王冀川,孙馨,杨毅,汤小东,郭卫[5](2019)在《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生存及失败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胫骨近端骨肿瘤切除重建后假体的中长期生存情况和假体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001~2013年肿瘤切除、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或假体翻修的143例患者(165例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及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4.19±47.33)个月。截止最后一次随访,143例患者中,97例无瘤生存,18例带瘤生存,28例死亡,11例截肢。165例假体中,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5年生存率80.67%,10年生存率73.82%,其中,国产与进口型假体总生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方式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手术假体与翻修手术假体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配型假体与定制型假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假体失败的定义标准,共出现假体失败37例。根据ISOLS推荐假体失败类型分类:其中I型失败7例,II型3例,III型3例,IV型14例,V型10例。假体周围感染是最常见导致假体失败的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将胫骨近端假体应用设计参数纳入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胫骨侧假体柄长度大于131mm者假体预后较好(P<0.05)。[结论]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中期假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应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观察假体远期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强,黄文,周维肖,容向宾[6](2018)在《不同麻醉方式下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25例分为全身麻醉组(n=13)和椎管内麻醉组(n=12),比较两组患者HSS膝关节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及术后1 d(T2)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水平。结果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T2时点CRP和IL-8的表达均高于T0时点(P<0.05);两组患者术后HSS膝关节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0.2±15.3)分vs(91.2±16.3)分,P=0.88;(25.1±6.2)分vs(23.2±5.3)分,P=0.40;23.1%vs 25.0%,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田凤娥[7](2018)在《肿瘤型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肿瘤型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76例肿瘤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收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其进行CT诊断,总结其影响学特点。结果:76例患者肿瘤大小:3-5cm的52例、5cm的24例。密度:49例积气、27例钙化。空洞:23例厚壁、53例薄壁。形状:52例类圆形或者圆形、24例不规则。边界:47例清晰、29例不清晰。强化方式:42例不强化或者轻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或者中度强化。特殊征象:37例新月征、32例晕征、7例支气管充气征。结论:CT可有效反映出肿瘤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变情况,提高临床诊断、治疗准确性,效果确切,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8年17期)

李建林,彭灼辉,肖砚斌[8](2018)在《定制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恶性骨肿瘤3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周围是恶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随着影像学、化疗、外科技术和关节假体设计的进步和发展,保肢治疗已取代截肢术并已成为外科治疗的主流[1-4]。本研究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对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保肢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叁附属医院骨科2003-08-01-2016-12-30收治的32例膝关节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王冀川,杨毅,汤小东,燕太强,杨荣利[9](2018)在《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术后假体的中长期存留使用情况、假体失败的类型,并探讨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选自1998年至2013年因股骨远端骨肿瘤于我中心行肿瘤切除、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和假体翻修的335个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性质、假体固定方式、假体设计参数,并发症及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功能学、肿瘤学随访。平均随访(85.4±49.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存留曲线及假体预期存留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假体失败根据其原因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推荐分类方法分为五型并记录:Ⅰ型:软组织失败;Ⅱ型:无菌性松动;Ⅲ型:结构性失败;Ⅳ型:假体周围感染和Ⅴ型:肿瘤复发累及假体。结果截止到最后一次随访,293例接受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或翻修患者,其中190例无瘤生存,46例带瘤生存,57例死亡,18例截肢。其中8例因假体周围感染截肢,10例因肿瘤复发截肢。对于入组的335个假体,应用K-M曲线法进行假体存留分析中,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5年存留率78.7%,10年存留率69.2%。根据假体失败的定义标准,共出现假体失败73例。根据ISOLS推荐假体失败类型分类:其中Ⅰ型失败3例,Ⅱ型18例,Ⅲ型16例,Ⅳ型26例,Ⅴ型10例。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最常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国产与进口型假体总存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假体缺损段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方式间假体存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初治手术假体显着优于翻修手术假体(P=0.04);组配型假体存留优于定制型假体(P=0.02)。针对股骨远端假体应用设计参数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股骨远端假体截骨长度<12.5 cm(P=0.03)、假体柄直径>12.5 mm(P=0.01)、柄长>127.5 mm(P=0.003)者存留较优。结论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够较好地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假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须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同时积极探索降低假体失败率的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洪超[10](2018)在《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行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生存率、肢体功能和假体生存情况。方法:随访2007年至2017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肿瘤医院确诊并进行新辅助化疗和肿瘤假体置换手术的48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为两组:股骨远端组和胫骨近端组,其中股骨远端组30例,胫骨近端组18例。随访平均时间32.5个月(6-10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生存情况,术后肢体功能和人工假体情况。利用MSTS评分系统和患者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范围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和2年假体生存率,并分析术后假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利用Kaplan-Meier方法分别对股骨远端组和胫骨近端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制作生存曲线,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66.7%(P=0.737),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对获得完整随访的29例存活患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股骨远端组为25.3±2.4,胫骨近端组为23.3±3.4(P=0.091),表明股骨远端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好于胫骨近端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股骨远端组93.5°±6.3°,胫骨近端组87.9°±10.8°(P=0.088),表明股骨远端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范围好于胫骨近端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利用Kaplan-Meier方法对股骨远端组和胫骨近端组患者的术后假体生存时间制作生存曲线,两组患者的2年假体生存率分别为70.0%和58.3%(P=0.620),两组患者术后2年假体生存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对可能影响患者2年假体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BMI、肿瘤大小和病理性骨折是影响假体生存的危险因素,而患者的性别、首诊年龄、肿瘤部位、Enneking分期不是影响患者假体生存的相关因素。术后各类假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0.4%(5/48),股骨远端组中1例出现假体松动,1例假体周围感染;胫骨近端组中,2例出现假体周围感染,1例假体周围骨折。结论:于本研究接受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短期内具有较好的肿瘤学预后和令人满意的术后肢体功能。股骨远端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屈曲范围好于胫骨近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人工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其中病理性骨折、肿瘤大小、患者BMI是影响假体生存的危险因素,而肿瘤部位、性别、首诊年龄、Enneking分期等对假体生存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肿瘤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关节腔内注射对减少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恶性肿瘤需要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25例,年龄11~49岁,平均年龄(26.8±11.9)岁,其中实验组为42例局部应用氨甲环酸1 g,并以30例未使用氨甲环酸为对照组,术前查血常规、凝血等指标及术后3天每天查血常规,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天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实验组术后引流量[股骨远端组为(263.5±86.5)ml,胫骨近端组为(288.1±71.5)ml]以及隐性失血量[股骨远端组为(867.9±294.2)ml,胫骨近端为(943.8±274.4)ml]明显少于对照组[股骨远端引流量为(333.6±94.8)ml,胫骨近端为(375.3±111.5)ml;股骨远端组隐性出血量为(1 182.7±256.2)ml;胫骨近端组为(1 174.0±292.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34.6%,胫骨近端组为37.5%)输血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66.7%,胫骨近端组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周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强,杨志平,李建民,李昕,李振峰.髓腔内打压植骨在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岩,杨栋梁,卢新昌,张翼,李甲振.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9

[3].郭卫.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4].王刚,李振伟,马炳全,张彤,李鹏.抗阻运动训练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

[5].王冀川,孙馨,杨毅,汤小东,郭卫.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生存及失败类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6].王强,黄文,周维肖,容向宾.不同麻醉方式下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8

[7].田凤娥.肿瘤型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

[8].李建林,彭灼辉,肖砚斌.定制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恶性骨肿瘤32例[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

[9].王冀川,杨毅,汤小东,燕太强,杨荣利.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

[10].洪超.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肿瘤型论文-杨强,杨志平,李建民,李昕,李振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