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长角巢蛾论文-张继龙,黄金水,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

丽长角巢蛾论文-张继龙,黄金水,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丽长角巢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丽长角巢蛾,雷公藤

丽长角巢蛾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龙,黄金水,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1](2010)在《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省泰宁县雷公藤种植基地开展了4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在室内外和林间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24~30℃时线虫的侵染力最强。斯氏线虫Steinemema.sp.CB2B品系效果最佳,室内试验线虫剂量为100、250、500、1 000、2 000条.mL-1时,第6 d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86%、100%、100%、100%、100%;试验剂量为1 000条.mL-1时,第1 d就出现害虫幼虫死亡,第5 d幼虫死亡率达到100%;对丽长角巢蛾的幼虫和蛹均有侵染力;林间防治试验效果达88.15%。(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朱建华,黄金水,任少鹏,陈红梅,詹远顺[2](2010)在《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ra在福建省泰宁县1 a发生5代,主要以幼虫危害雷公藤。10月中、下旬以蛹在寄主周围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孵化后直接潜入雷公藤叶片内取食叶肉,仅留下叶的上表皮。幼虫4龄,1~4龄幼虫平均历期分别为2.93,3.24,4.52,5.33 d。7月第3代幼虫进入猖獗危害阶段。成虫产卵多在晚上进行,单雌产卵量约60粒。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附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0年03期)

张继龙[3](2010)在《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生物防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丽长角巢蛾( Xyrosaria lichneuta Meyrick ),属鳞翅目(Lepidoptera)巢蛾科(Yponomeutidae),是药用经济植物雷公藤(Trip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一种新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雷公藤叶片,对雷公藤的生长和经济效益造成重大影响。国内未见其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我们于2008-2009年在福建省泰宁县进行了丽长角巢蛾生物防治试验,旨在提出适用于该害虫的生物控制技术,为雷公藤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1.白僵菌、绿僵菌防治试验3株球孢白僵菌和3株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丽长角巢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丽长角巢蛾幼虫均有一定的侵染力,不同菌株的毒力存在显着差异。3株球孢白僵菌中以白僵菌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浓度为1×107个·mL~(-1)时,喷药后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0.95%,LT50为5.10 d。3株金龟子绿僵菌中,以绿僵菌MaZPTR01菌株毒力最强,菌液浓度为1×107个·mL~(-1)时,喷药后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达78.57%,LT50为6.04 d。室温下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Bb27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MaZPTR01菌株对丽长角巢蛾生物测定中,球孢白僵菌Bb27菌株在菌液为1×108和1×109个·mL~(-1)两种孢子浓度下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喷药后11 d幼虫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34 d、3.05 d,15 d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6.7×104个·mL~(-1)。金龟子绿僵菌MaZPTR01菌株在菌液浓度为1×109个·mL~(-1)时致死速度最快,喷药后11 d幼虫死亡率达100%,LT50为3.09 d,15 d致死中浓度(LC50)为6.1×104个·mL~(-1)。应用球孢白僵菌Bb27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MaZPTR01菌株林间防治丽长角巢蛾幼虫,白僵菌Bb27菌株喷雾和放粉炮15 d防治效果分别为86.51%和83.98%。,绿僵菌MaZPTR01菌株喷雾和放粉炮防治效果分别为87.91%和84.93%。2.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试验应用4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对丽长角巢蛾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24~30℃时线虫的侵染力最强。其中斯氏线虫S.sp. CB2B品系效果最佳,室内试验线虫剂量在100、250、500、1 000、2 000条·mL~(-1)时,处理后6 d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86%、100%、100%、100%、100%;当试验剂量为1 000条·mL~(-1)时,处理后第1 d就出现害虫幼虫死亡,第5 d幼虫死亡率达到100%;对丽长角巢蛾的幼虫和蛹均有侵染力。斯氏线虫S.sp. CB2B品系剂量为2 000条·mL~(-1)时12 d林间防治防治效果达88.15%。3.苏云金杆菌和绿得保防治试验室内试验苏云金杆菌1:200和1:300倍液喷药后6 d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绿得保原液与轻质碳酸钙按质量配比1:10和1:15,喷药后6 d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00%和92.00%。苏云金杆菌和绿得保林间防治第12 d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6.13%和92.89%;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5.68%和92.66%。从防治成本和防治效果综合考虑,建议林间防治苏云金杆菌选择1:300倍液,绿得保选择1:10配比。4.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试验应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丽长角巢蛾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2%烟碱·苦参碱乳油杀虫效果迅速,对丽长角巢蛾有较好的控制效果。1 000倍液24 h幼虫死亡率即达100%,1 500倍液48 h幼虫死亡率为100%,2 000倍液96 h幼虫死亡率为100%;1.2%烟碱·苦参碱乳油对丽长角巢蛾幼虫药效持效期为6~7 d;1 000倍液、1 500倍液、2 000倍液林间防治7 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6.69%,防治效果分别为100%、100%、96.56%,害虫死亡高峰出现在2~3 d。应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丽长角巢蛾,药效专一,对天敌和其他昆虫无伤害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建议选择1 500倍液进行防治,即可以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又可以节约防治成本。(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黄金水,张继龙,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4](2009)在《白僵菌、绿僵菌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侵染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室内侵染力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的侵染力存在显着差异。3株白僵菌中,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 d校正死亡率在58.3%~100%之间;LT_(50)分别为9.36 d、6.26 d、3.89d、2.54 d、2.10 d;LC_(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中,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 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_(50)分别为11.47 d、6.89 d、4.36 d、2.68 d、2.13 d;LC_(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PTP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一步防治试验。(本文来源于《华东昆虫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陈红梅[5](2008)在《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在雷公藤样地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任少鹏[6](2008)在《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ta Meyrick),属鳞翅目(Lepidoptera)巢蛾科(Yponomeutidae),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北、河北、河南、福建、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和印度。已知寄主有南蛇藤和卫矛属植物。该虫在福建省泰宁县大量取食药用经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flfordii Hook.F.)的叶片,已经对雷公藤的生长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丽长角巢蛾的研究,目前尚未见系统报道,也是雷公藤的一种新害虫。2006-2008年,我们在泰宁雷公藤基地首次开展对丽长角巢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为进行害虫种群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不同的防治技术对比试验,筛选出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林业防治管理技术,对害虫种群进行综合控制。1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在福建省泰宁县一年发生5代,主要以幼虫危害雷公藤。10月中、下旬以蛹在寄主周围土壤中开始越冬。翌年叁月下旬到4月上旬桃花盛开期羽化产卵。幼虫孵化后直接潜入雷公藤叶片内取食叶肉,仅留下叶的上表皮。幼虫分为4龄, 1龄幼虫平均历期2.93d,2龄平均历期3.24d,3龄平均历期4.52d,4龄平均历期5.33d,7月份第叁代幼虫进入危害的猖獗阶段。雌成虫产卵多在晚上进行,单雌产卵量约60粒。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附近。2丽长角巢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室内自然变温下测定,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8.15、18.64、15.86、21.44和11.92℃;有效积温分别是92.65、105.5、86.8、47.65和456.8日·度。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可得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期预测模型:卵N=(?)幼虫N(?)蛹N=(?)产卵前期N=(?)全世代N=(?)3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雷公藤丽长脚巢蛾幼虫在雷公藤样地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4白僵菌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试验通过应用6株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菌株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进行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着差异,以Bb01菌株毒力最强,用浓度为1×10~8mL~(-1)的孢子液对幼虫进行室内和野外感染,室内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LT_(50)为2.74d,野外防治效果达96.7%。5森得保和苏云金杆菌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药效对比试验采用森得保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两种生物农药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1-2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森得保与轻质碳酸钙1:20、1:15、1:10配置比例杀虫效果达90.97%以上,其中1:15配置最适合野外大面积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加水施药后,由于试验当日气温高,药物大量蒸发,难以喷到幼虫体表,无法发挥毒力作用,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丽长角巢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ra在福建省泰宁县1 a发生5代,主要以幼虫危害雷公藤。10月中、下旬以蛹在寄主周围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孵化后直接潜入雷公藤叶片内取食叶肉,仅留下叶的上表皮。幼虫4龄,1~4龄幼虫平均历期分别为2.93,3.24,4.52,5.33 d。7月第3代幼虫进入猖獗危害阶段。成虫产卵多在晚上进行,单雌产卵量约60粒。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附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丽长角巢蛾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继龙,黄金水,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10

[2].朱建华,黄金水,任少鹏,陈红梅,詹远顺.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0

[3].张继龙.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生物防治试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4].黄金水,张继龙,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白僵菌、绿僵菌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侵染力测定[J].华东昆虫学报.2009

[5].陈红梅.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

[6].任少鹏.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  ;  ;  

丽长角巢蛾论文-张继龙,黄金水,陈红梅,朱建华,詹远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