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脑转移论文-秦付敏,张睿

乳腺癌脑转移论文-秦付敏,张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癌脑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脑转移,全颅照射,局部加量,化疗

乳腺癌脑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秦付敏,张睿[1](2019)在《全颅照射后局部加量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颅照射后局部加量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7例。对照组接受全颅照射后局部加量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联合多西他赛联合洛铂化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两组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6.57%(58/67)]高于对照组[71.64%(4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颅照射后局部加量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脑转移疾病控制率,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邓有金,万冬桂[2](2019)在《引经理论联合靶向药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靶向治疗成为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新方法,但大多数靶向药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靶向作用欠佳,使靶向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增强其靶向作用显得重要。通过对引经药作用机理的阐释,运用引经药协同靶向药,增强透过血脑屏障及精准到达病灶。引经药联合拉帕替尼、赫赛汀靶向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使头部病灶缩小,头痛、头昏明显减轻。引经药与靶向药,作用机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结合使靶向作用更精准。(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晓霞,刘华,曾万[3](2019)在《加味泽泻汤联合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痰湿阻络证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泽泻汤联合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痰湿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予加味泽泻汤联合头部伽玛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瘤,对照组单纯予以伽马刀治疗。治疗1月后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局部疗效为83.3%,对照组局部疗效为7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泽泻汤联合伽马刀能显着缩小瘤体,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伽马刀治疗后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冯刚,李良平,崔蕾,樊友本,汪金凤[4](2019)在《乳腺癌脑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乳腺癌脑转移中关键基因,为乳腺癌脑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乳腺癌脑转移相关数据集(GSE52604、GSE26338、GSE43837、GSE100534)基因表达谱。GEO2R分析乳腺癌原发肿瘤与脑转移瘤差异表达基因,韦恩图筛选4个数据集中共表达差异基因(DEGs),UALCAN和乳腺癌基因表达Miner分析差异基因与肿瘤分期、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Kaplan-Meier与cBioPortal分析差异基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TIMER分析差异基因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皮连蛋白(DPT)和软骨间层蛋白(CILP)为共表达下调差异基因,PDGFRA和CILP与肿瘤分期显着相关(均P<0.05),DPT和CILP与肿瘤病理分级明显相关(均P<0.001)。预后分析中,DPT和CILP下调与乳腺癌脑转移的总生存率(OS)显着相关(均P<0.05),PDGFRA、DPT和CILP共突变与乳腺癌脑转移的OS显着相关(均P<0.05),PDGFRA、DPT和CILP与肿瘤中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明显相关(均P<0.01)。结论:PDGFRA、DPT和CILP差异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可能是乳腺癌脑转移的分子机制,可以作为乳腺癌脑转移的预测和预后指标。(本文来源于《巴楚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纪民[5](2019)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耀2016年1月我院37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生存率、中位进展时间、治疗前、治疗后4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蛋白抗原153(CA153)、糖蛋白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及生存质量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有效率(RR)为40.54%,疾病控制率(DCR)为72.97%,治疗后4周血清CA153、CA125、CEA水平低于治疗前,认知功能(CF)、角色功能(RF)、情绪功能(EF)、社会功能(SF)、躯体功能(PF)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有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脱发等,且芋级、郁级不良反应较少,中位进展时间为4个月,1年生存率为51.36%。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良好,有助于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06期)

阮先辉[6](2019)在《乳腺癌分泌的miR-199b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乳腺癌远处器官的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乳腺癌最常见远处转移器官是肺、骨和脑。其中乳腺癌-脑转移是治疗效果较差,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乳腺癌-脑转移涉及了多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关于乳腺癌脑转移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认识清楚。因此,进一步揭示乳腺癌-脑转移的分子机制为乳腺癌-脑转移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恶性肿瘤在转移前可以通过分泌的外泌体对远处器官的正常细胞进行重编程,从而将远处器官的微环境改造成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环境。这一肿瘤细胞与转移前生态位的“交叉对话”的现象,被认为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乳腺癌细胞能够通过外泌体对脑组织微环境进行代谢重编,进而将脑组织改造成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的环境这一假设为出发点。发现乳腺癌细胞分泌的miR-199b与乳腺癌脑转移密切相关,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血清样本中miR-199b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体外、体内实验及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miR-199b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分泌的miR-199b可以通过截获神经-胶质细胞的营养物质从而对乳腺癌细胞进行营养支持。该研究从肿瘤细胞-脑组织代谢微环境的角度揭示了乳腺癌-脑转移的新机制,为乳腺癌-脑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方法:首先收集乳腺癌脑转移、骨转移及不同分期的患者血清标本,通过深度测序分析出与脑转移密切相关的microRNA即miR199b。以乳腺癌正常上皮细胞为对照比较了普通乳腺癌细胞系、乳腺癌脑转移细胞系及乳腺癌骨转移的细胞系中细胞内及外泌体中miR199b的表达水平,检测miR-199b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不同种类的乳腺癌细胞系中细胞内和外泌体表达水平差异。然后通过“TargetScan”和“microRNA.org”分析miR-199b靶向的基因,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脑细胞营养物质转运体上。接下来在体外通过双萤光素酶实验分析、Western bot实验分析及mRNA分析等,验证了这些营养物质转运体为miR-199b调控的靶基因。通过对脑细胞对营养物质摄取的检测及条件培养基的代谢分析,检测miR-199b是否能够影响神经-胶质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不同的动物模型及代谢组学分析验证miR-199b在体内能否具有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的作用,以及miR-199b对脑组织微环境代谢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患者血清标本深度测序,我们发现血清中miR-199b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脑转移呈现正相关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进一步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分泌的miR-199b能够被神经-胶质细胞吸收进而影响其细胞表面的营养物质转运体的表达,同时也影响了神经-胶质细胞对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取。动物模型及代谢组学分析证明,乳腺癌分泌miR-199b可以通过调控脑组织代谢微环境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结论:以上结果提示,乳腺癌分泌的miR-199b与乳腺癌-脑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脑转移的血清标志物。乳腺癌分泌的miR-199b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脑组织后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进入神经-胶质细胞的miR-199b能够截获其营养物质。这就导致了这些营养物质在脑组织微环境中积累,从而为乳腺癌的脑转移细胞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沛,温宝雄[7](2019)在《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1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转移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发生脑转移)和对照组(50例,未发生脑转移)。比较两组血清CEA、CA125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EA、CA125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CA125系数均为正,OR值均大于1,可知血清CEA及CA125均为监测乳腺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CEA、CA125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癌术后脑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29、0.638、0.619,相比于参考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12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术后发生脑转移可能相关,但对术后脑转移发生的诊断价值不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常庆龙,杨红星,贾国丛,翟保平[8](2019)在《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2例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75 mg/m~2,第一天静滴)联合卡培他滨(1 900 mg/m~2,bid,po,连服14天,停药7天)方案治疗,试验组采用卡培他滨(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步放疗方案,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1年存活率、毒副作用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1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生活质量提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效果优于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可更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徐盼玲[9](2019)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肿瘤,也是第二大致死癌症。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从转移部位上来说,脑转移的发生率虽然低于肺、骨和软组织转移,但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却是最大的。虽然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差。从分子分型上来看,以激素受体阴性和Her-2阴性为特征的叁阴型乳腺癌较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临床治疗选择少,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差。因此,临床上对于叁阴型乳腺癌合并脑转移的患者治疗往往比较棘手,因此研究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相关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改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中登记的2010-2015年间病理确诊的女性、Ⅳ期、叁阴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计算脑转移在初始Ⅳ期患者中的发生情况;Kaplan-Meier法比较伴和不伴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于影响Ⅳ期叁阴型乳腺癌患者生存的临床和病理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然后提取初始伴有脑转移的叁阴型乳腺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在SEER数据库登记的2010-2015年间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共筛选出叁阴型乳腺癌患者29787例,其中Ⅳ期患者1883例,确诊时即发生脑转移的共有214例,初次诊断时脑转移的发生率为0.71%。Ⅳ期叁阴型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95%CI:11.3-12.7),其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2%和24.7%。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手术、化疗及脑转移是影响Ⅳ期叁阴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原发灶手术与未手术相比,HR=0.507(95%CI:0.414-0.620,P=0.000);化疗与未化疗比较,HR=0.408(95%CI:0.320-0.520,P=0.000);伴脑转移与不伴脑转移比较,HR=2.323(95%CI:1.694-3.185,P=0.000)。初始即伴有脑转移的214例叁阴型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置信区间为4.476-7.524)。其1年累积生存率24.8%,2年累积生存率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年龄大可增加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68岁与<68岁比较,HR=1.499(95%CI:1.036-2.170,P=0.032)。而原发灶手术及化疗可降低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原发灶切除与未切除相比,HR=0.363(95%CI:0.220-0.598,P=0.000);化疗与未化疗相比,HR=0.433(95%CI:0.260-0.721,P=0.001)。结论:叁阴型乳腺癌具有侵袭性高、组织学分级高、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等生物特点,且肺、肝脏及脑等器官转移率较高,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短,预后极差。诊断年龄可能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原发部位手术、化疗可能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诊断年龄、有无原发部位手术及化疗可能对晚期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姚明杰[10](2019)在《全脑放疗与否及剂量对乳腺癌脑转移的生存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发生乳腺癌脑转移的患者是否实施全脑放疗以及放疗剂量多少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共计56例,均为女性患者,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共有42例,分成3个剂量组,即<30Gy组(A组)、30-39Gy组(B组)、≥40Gy组(C组),另外14例患者不接受全脑放疗,仅实施局部缩野照射,作为D组,比较各种不同放疗方案下对患者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A、B、C、D四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3个月、13.9个月、13.7个月、4.6个月,B组、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A、D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脑放疗剂量30-39Gy、≥40Gy对于延长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有显着效果,但是B组、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放疗剂量≥40Gy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期。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取KPS评分,其中D组得分最低,B组得分最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全脑放疗30-39Gy可以取得最佳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乳腺癌脑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靶向治疗成为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新方法,但大多数靶向药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靶向作用欠佳,使靶向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增强其靶向作用显得重要。通过对引经药作用机理的阐释,运用引经药协同靶向药,增强透过血脑屏障及精准到达病灶。引经药联合拉帕替尼、赫赛汀靶向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使头部病灶缩小,头痛、头昏明显减轻。引经药与靶向药,作用机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结合使靶向作用更精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癌脑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秦付敏,张睿.全颅照射后局部加量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

[2].邓有金,万冬桂.引经理论联合靶向药治疗乳腺癌脑转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陈晓霞,刘华,曾万.加味泽泻汤联合伽马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痰湿阻络证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9

[4].冯刚,李良平,崔蕾,樊友本,汪金凤.乳腺癌脑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巴楚医学.2019

[5].张纪民.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9

[6].阮先辉.乳腺癌分泌的miR-199b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7].张沛,温宝雄.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8].常庆龙,杨红星,贾国丛,翟保平.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

[9].徐盼玲.基于SEER数据库的叁阴型乳腺癌脑转移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10].姚明杰.全脑放疗与否及剂量对乳腺癌脑转移的生存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标签:;  ;  ;  ;  

乳腺癌脑转移论文-秦付敏,张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