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前胶原前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骨矿物质密度,大鼠
型前胶原前肽论文文献综述
段蔚楠,易开君,周高晋,邓力军,王莲朋[1](2018)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雄性SD大鼠右后肢体制动建立废用性骨质疏松症(disuse osteoporosis,DOP)模型,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Ⅰtype N-terminal peptide,PINP)与DOP的关系。方法:选取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不做特殊处理)和实验组(n=15,右后肢固定制动4周)。分别于建模前后测定SD大鼠血清PINP和建模后两侧股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实验组左侧、对照组双侧BMD值高于实验组右侧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侧BMD值与对照组双侧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PI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建模后血清PI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建模后和实验组建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建模后血清PINP水平与BMD呈负相关(r=0.609,P<0.05)。结论:肢体制动促使血清PINP形成和骨量减少,形成DOP,提示DOP发病机制与血清PINP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刘美,尤玮,郑成丽,高扬[2](2018)在《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92例作为肺癌骨转移组,均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治疗,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单纯肺癌无骨转移患者110例作为肺癌组,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化疗前后和肺癌组血清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前BALP、PⅠNP、β-CTX、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cytokeratin 19fragment antigen21-1,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显着高于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癌骨转移组骨转移数目≤3个的患者BALP、PINP、β-CTX、CYFRA21-1、CEA水平显着低于>3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后BALP、PINP、β-CTX、CYFRA21-1、CAE水平低于化疗前,且化疗有效组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骨转移、骨转移数目有关,且可用于化疗效果评估中。(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朱丽英,胡春艳,贠春燕,李晓利[3](2018)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和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是否出现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根据骨转移数目将骨转移组分为骨转移数目<3个组和骨转移数目≥3个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中的骨转移评价标准将骨转移组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前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转移数目<3个组和骨转移数目≥3个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以及骨转移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结果:骨转移组48例,无骨转移组67例,骨转移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高于无骨转移组[(110.31±15.67)ng·m L~(-1),(45.56±8.65)ng·m L~(-1),t=3.146,P=0.002;(0.58±0.02)ng·m L~(-1),(0.36±0.01)ng·m L~(-1),t=2.858,P=0.005]。骨转移数目<3个组21例,骨转移数目≥3个组27例,骨转移数目<3个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低于骨转移数目≥3个组[(102.41±12.34)ng·m L~(-1),(116.45±17.48)ng·m L~(-1),t=3.121,P=0.003;(0.56±0.01)ng·m L~(-1),(0.58±0.04)ng·m L~(-1),t=2.058,P=0.045]。48例骨转移患者中,42例针对原发肿瘤进行了化疗和放疗,并应用了双磷酸盐药物治疗;其余6例均采用镇痛药物进行姑息治疗。治疗2个月后,治疗有效34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97.14±17.32)ng·m L~(-1),(105.77±15.04)ng·m L~(-1),t=9.890,P=0.000;(0.52±0.03)ng·m L~(-1),(0.57±0.02)ng·m L~(-1),t=11.655,P=0.000],治疗无效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8.24±20.42)ng·m L~(-1),(121.31±16.30)ng·m L~(-1),t=1.815,P=0.093;(0.59±0.04)ng·m L~(-1),(0.60±0.03)ng·m L~(-1),t=0.780,P=0.450]。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评估骨转移程度和评价骨转移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8年06期)
吴华贵[4](2018)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C端肽、骨钙素的变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C端肽(CTX)、骨钙素(OST)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PINP、CTX、OST含量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血清PINP、CTX、OST含量变化情况、不同分期血清PINP、CTX、OST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NP、CTX、OS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INP、OST在>39~49岁年龄段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段,CTX在>49~59岁年龄段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段,PINP、OST在Ⅲ期患者含量高于其他分期患者,CTX在Ⅳ期患者含量高于其他分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PINP、CTX、OST水平高于正常人,PINP、CTX、OST可以早期预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态监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程度,利于治疗效果的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10期)
王国娟,孙春萍,刘皆,张强,胡国平[5](2017)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骨转换指标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不同血糖水平对PI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4例住院男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胱抑素C(Cys-C)、PINP、血清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等指标。按照Hb A1C水平分为A组(Hb A1C<9.0%)44例和B组(Hb A1C≥9.0%)50例。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INP和CTX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A组PINP水平为(14.81±6.67)nmol/L,B组PINP水平为(11.82±6.74)nmol/L,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TX水平分别为(4.34±2.64)和(4.27±2.36)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NP与Hb A1C呈负相关(r=-0.248,P<0.05),与Cys-C呈正相关(r=0.269,P<0.01);CTX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T2DM患者中,对PINP有影响的指标是Hb A1C(β’=-0.306,P<0.01),Hb A1C水平越高,PINP水平越低;未发现对CTX水平产生影响的指标(P>0.05)。结论男性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越差,骨形成指标PINP越低,高血糖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动,积极控制血糖可有助于减少骨折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7年08期)
张玉昌,姚宗花,王岩华[6](2017)在《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I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0例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绝经后骨质疏松未骨折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β-CTx、P1NP及BMD检测结果。结果:两组BMD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首诊时β-CTx为(319.5±66.3)pg/ml,P1NP为(39.8±14.2)ng/ml,研究组骨折48h内β-CTx与P1NP为(533.7±56.4)pg/ml和(56.7±18.2)ng/ml,第3个月β-CTx与P1NP为(677.5±71.8)pg/ml和(68.9±20.8)ng/ml,第6个月为(586.2±61.3)pg/ml和(60.4±19.7)ng/ml,第12个月为(549.6±55.9)pg/ml和(57.5±18.6)ng/ml,各时间截点β-CTx与P1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β-CT x与P1N P水平会明显升高,在第3个月时达到最高值,且持续至12个月时β-CTx与P1NP水平仍偏高。(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0期)
王福斌,陈剑明,陈玮琳[7](2016)在《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特征。方法对2014-2015年就诊的56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及失访者,余下5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40例未发生骨折的对应年龄段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研究对象的骨密度值。追踪并检测对照组人群首诊时以及实验组患者骨折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β-CTx、P1NP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β-CTx值分别为(554.14±243.13)、(682.41±265.08)、(594.21±260.72)、(556.25±226.28)pg/m L;P1NP值分别为(55.56±22.86)、(69.52±21.62)、(59.02±26.92)、(56.63±25.39)ng/m L,对照组患者β-CTx、P1NP值分别为(348.65±150.54)pg/m L、(41.89±16.94)ng/m L,实验组β-CTx、P1NP各个时间截点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β-CTx、P1NP增加明显(P<0.01)。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非暴力骨折后β-CTx、P1NP明显增加,3个月时基本达到峰值水平,持续到12个月仍处于高水平状态。(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张军,吴艳艳,张琦,邓毅,曾丽萍[8](2015)在《甲亢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26例甲亢患者作为甲亢组,根据患者近3个月的PⅠNP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控制有效组(PⅠNP<6.5%)47例、控制一般组(6.5%≤PⅠNP<8.0%)36例、控制较差组(PⅠNP≥8.0%)43例。同期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甲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水平。结果甲亢组患者血钙、血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ⅠNP水平升高,甲亢患者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下降趋势(P<0.05),PⅠNP与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且源氨基酸控制越差,骨代谢异常越明显,甲亢患者严格控制源氨基酸的同时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24期)
李明宇,安宇,侯利民[9](2015)在《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对骨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研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ⅡCP)水平变化,探讨体液PⅡCP对早期OA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OA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改良Hulth法诱导大鼠膝关节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周,每周每组抽取6只大鼠取关节液、血清及关节标本,用ELISA检测体液PⅡCP水平,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PⅡCP水平和软骨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体液PⅡ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OA模型组在术后第1周软骨组织学表现接近假手术组,从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明显的OA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软骨组织学无明显改变。OA模型组体液PⅡCP水平从术后第1周开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并随时间推移差异性逐渐增大;假手术组体液PⅡCP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与关节液PⅡCP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大鼠OA模型中,血清和关节液PⅡCP水平在软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之前就已经升高,PⅡCP水平与OA病理变化相符合,关节液和血清PⅡCP水平可作为OA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22期)
甘洁民,缪应新,张蓉,施泓[10](2014)在《电化学发光测定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的分析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按美国病理家学会(CAP)的要求,验证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人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1NP)的各项分析性能,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方法选取低值和高值2个水平的质控品,每天检测一次,连续20次,统计日间变异;用6种不同浓度的低值血清连续检测10d,检测功能灵敏度;将高值和低值血清按一定比例混合,检测其浓度,回归分析验证测量范围;选取138名健康体检人群检测tP1NP,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结果日间CV分别4.7%和2.4%;功能灵敏度为6.60ng/ml;分析验证测量范围(AMR)在6.8~1020.2ng/ml;本实验室tP1NP的参考范围为17.8~55.8ml。结论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本系统的各项性能符合CAP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4年04期)
型前胶原前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92例作为肺癌骨转移组,均接受唑来膦酸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治疗,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单纯肺癌无骨转移患者110例作为肺癌组,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化疗前后和肺癌组血清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前BALP、PⅠNP、β-CTX、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cytokeratin 19fragment antigen21-1,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显着高于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癌骨转移组骨转移数目≤3个的患者BALP、PINP、β-CTX、CYFRA21-1、CEA水平显着低于>3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肺癌骨转移组化疗后BALP、PINP、β-CTX、CYFRA21-1、CAE水平低于化疗前,且化疗有效组低于化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BALP、PINP、β-CTX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骨转移、骨转移数目有关,且可用于化疗效果评估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前胶原前肽论文参考文献
[1].段蔚楠,易开君,周高晋,邓力军,王莲朋.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分析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8
[2].刘美,尤玮,郑成丽,高扬.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前后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转化医学杂志.2018
[3].朱丽英,胡春艳,贠春燕,李晓利.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和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正骨.2018
[4].吴华贵.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C端肽、骨钙素的变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8
[5].王国娟,孙春萍,刘皆,张强,胡国平.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
[6].张玉昌,姚宗花,王岩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7].王福斌,陈剑明,陈玮琳.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J].临床检验杂志.2016
[8].张军,吴艳艳,张琦,邓毅,曾丽萍.甲亢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J].医学综述.2015
[9].李明宇,安宇,侯利民.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对骨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10].甘洁民,缪应新,张蓉,施泓.电化学发光测定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的分析性能评价[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
标签: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 骨矿物质密度;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