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角反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顺应论,反讽,《爱玛》,语用研究
视角反讽论文文献综述
尤宇[1](2019)在《顺应论视角下反讽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顺应论的纵观框架开展了对反讽的语用阐释,描述了反讽如何在简·奥斯汀的《爱玛》中得以实现。本文基于顺应论的框架,展开了对《爱玛》中反讽的个例分析,证明了该理论在文学作品里反讽分析上的可行性,合理地解释了反讽在《爱玛》这部作品中的突出体现。小说中作者的反讽叙述和人物对话中的反讽话语皆被选作此研究中的反讽类型。本文通过定性分析,透过顺应论的视角,发现并合理阐释了《爱玛》中反讽的语境限制因素,反讽生成的结构层次,以及反讽产生的交际效果。研究发现以下几点:(1)《爱玛》中反讽的语境限制因素涉及到社会、心理和物理领域叁个维度,这些是《爱玛》中反讽所顺应的因素,也是引起反讽产生的语境来源,促进了对《爱玛》中反讽生成的理解;(2)《爱玛》中反讽的话语构成成分分布于多个结构层次,声音、词汇以及命题结构,这些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标志着反讽,并成为了《爱玛》中一些反讽话语可追溯的来源;(3)《爱玛》中的情景反讽可被看作一种策略,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主人公爱玛心态的前后变化恰恰构成了奥斯汀对爱玛性格的讽刺;(4)在《爱玛》中,反讽主要产生了叁种语用效果:表明反讽者消极的态度,对话者间相互消遣、斗智,以及保全面子的效果。此研究将语用分析与文学评论相结合,帮助理解了作者奥斯丁的反讽技巧,为文学作品中的反讽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西檬[2](2019)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等的表达,也是诉诸人类感情和情绪的言语行为。语言是文学的媒介,同时也是它的本体。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行为,读者可以缩短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以及作者意图。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被广泛运用来探讨文学定义、虚构问题,文学语言等各种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总体来看,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进行的戏剧研究逐渐增多,但应用于小说的分析尚不多见,其中大部分以英语或汉语作品为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迄今为止已经享誉盛名一个世纪,作品包含了从“落语”到文学、科学、逸闻、怪谈、小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部作品以中学教师苦沙弥捡到的猫为主人公,作者夏目漱石通过猫的眼睛,用夹杂着幽默和讽刺的笔触将主人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百态描绘了出来。纵观对《我是猫》的研究现状,历来的研究方向有关于其成立背景、猫的主人公视角、“无发展无构成”这两个特征,其中的幽默讽刺现象,以及“落语”相关等,尚未发现有学者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语言技巧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我是猫》中的言语行为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并从中抽取反讽表现进行探讨。第一章明确研究问题,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立场。第二章明确反讽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对各个理论的反讽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第叁章对《我是猫》进行宏观言语行为分析,即着眼于作者和读者间的交际行为,从作品中抽取反讽表现的例子进行研究。第四章对《我是猫》进行微观言语行为分析,即重点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根据塞尔的理论分析各种反讽表现。第五章总结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的改进方向。本文通过对宏观言语行为与微观言语行为的分析,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分析此类反讽性小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关注作品中的言语表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作者想传达的思想及其对读者的影响,同时也为解读《我是猫》这部经典着作独具特色的反讽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李雪维[3](2018)在《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奥斯丁和赛尔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言语反讽分类,并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而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这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并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深入理解简·奥斯汀的独特反讽艺术写作风格。(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20期)
冯肖潇[4](2018)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老友记》的言语反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讽是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及新闻和广告中时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反讽通常分为叁种:言语反讽、情景反讽以及戏剧反讽。我们平时所说的反讽,大多指言语反讽。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出于表达需要,说话者说出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言语。近年来,反讽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领域被广泛研究。在语言学中,也有诸多学者一直对反讽给予很多关注。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出发,以斯泊柏(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的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对言语反讽进行分析。斯泊柏和威尔逊用认知理论研究语用学问题,从而形成了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作为这一领域中的一项突破,对认知语用学领域内的反讽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明示交际行为”和“最佳关联假设”是关联理论中的两个关键性概念。关联理论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听话者要经过反复推理以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在理解过程中,听话者推理说话者话语,交际双方在共有的认知语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了新的认知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只有当反讽与语境相符时,反讽才能够被理解。语境效果是理解言语反讽的重要前提。言语反讽看似与正常交际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不同,实则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与语境相关,言语反讽遵循了最佳关联原则。本文选择颇为经典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情景剧《老友记》为语料,分析其中的言语反讽。《老友记》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主要讲述了在纽约曼哈顿居住的六个年轻人,携手走过十年岁月的一系列故事。作为一部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情景剧,《老友记》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六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不仅幽默生动,并且对白中含有着大量的言语反讽。选择情景剧作为语料,是因为理解言语反讽离不开推理与语境效果,而情景剧中的人物交际和对话恰恰具备了这两点。此外,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脱口秀、美剧等节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因为文化差异等因素,对于脱口秀、美剧等节目中的言语,部分观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对于非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来说,理解美剧中的言语反讽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本课题尝试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探究出言语反讽的实现条件、类型、反讽的作用以及如何回应反讽,从而探究关联理论视角下,反讽如何形成以及反讽与情景剧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美剧中的美国语言及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情景及反讽参与者的言语,采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法和综合法尝试探究以关联理论为框架,言语反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言语反讽有怎样的作用。从而探究出言语反讽的语用功能及反讽参与者对反讽的回应方式。通过分析《老友记》中的反讽语料,共有四点发现:第一,语境和共知是实现反讽的两个关键因素;第二,划分叁种不同形式的反讽能更高的了解反讽的内部机制;第叁,了解反讽的语用功能和回应反讽的不同方式能更好地理解回应反讽;第四,通过研究推断出语言对电视电影作品的作用。希望以关联理论为框架进行的言语反讽分析,能够丰富对于言语反讽的研究,同时给观众和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晓霜[5](2018)在《预设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反讽手法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讽作为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关于反讽的研究始于修辞学和文学,在此阶段主要集中在其审美和情感价值上;从20世纪开始,学者们开始转而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反讽产生的机制以及反讽话语的理解;而在最近几十年中,关于反讽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理论假说日新月异。预设是话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说话人对自身言语的提前假设,包含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知的信息,以及受话人可以结合字面意义和语境推导出来的信息。预设作为话语的前提,在话语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预设也有可能为反讽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反讽产生或理解的规律能有所补充。本文的语料选自《生活大爆炸》,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反讽话语,寻找预设在反讽话语中所起到的作用。基于预设的四种分类:社会规约预设、相互知信预设,互明物理语境预设、前述话语预设以及语用预设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共知性和合适性,本文结合剧中的反讽话语,探讨如下问题:预设在反讽话语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其对反讽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否有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预设影响反讽语篇意义的连贯以及语篇结构的完整。预设或附着于词语、格式、句式等显性语言形式,或隐藏于交际语境,制约着语篇信息的展开方向。(2)预设的共知性是反讽话语理解的基础。只有预设为会话双方所知晓,反讽话语才能得以理解,违反预设的共知性会导致反讽话语的理解失误。(3)违反预设的合适性会导致反讽话语的产生。预设的合适性是正常对话的前提条件,故意违反预设的合适性造成的虚假预设可以实现反讽等特定交流效果。本研究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够通过分析美剧中反讽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及应用反讽手法;另一方面,它是一次对预设在反讽话语中作用的探寻,让让语言学学习者和探究者能更清晰且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预设这一理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30)
郭慧莹,孙彦彤[6](2018)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语言的成果,它是由作者创造的言语行为构成的。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分析,读者可以大致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简奥斯丁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以其生动而细致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妇女对小城镇婚姻爱情的态度。反讽是这篇小说主要运用的手法之一。本文试图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语言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10期)
刘慧敏[7](2018)在《文学文体学视角下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的反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浩文,作为享誉全球的翻译家,在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显着作用。学界历来重视对其译作的研究,然而却忽视了对其早期译作和翻译思想的研究。《呼兰河传》作为萧红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深得葛浩文青睐,并成为其翻译中国文学之路的开端。《呼兰河传》具有深厚的主题意义和独特的美学效果,这与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反讽形式密切相关。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够有效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反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复杂性,所以反讽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拟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反讽翻译展开研究,探讨文学文体学在反讽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文学文体学,不仅注重语言学描写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在探讨作品如何通过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本文主要以文学文体学为理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四个角度对比分析原文以及译文的反讽效果,探讨译者如何处理原作的反讽艺术形式,从而再现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最终对译者再现反讽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其它文学文本中的反讽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第一,《呼兰河传》建构的是一个全面的多重反讽系统,由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有序地分布在整部作品中。第二,原作中的多重反讽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特征,对展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译作中再现原作的反讽对于译者来说尤其必要。第叁,为实现原作的情境反讽和言语反讽,译者在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四个层面综合运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成功再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3-16)
杨梦婷,周小文[8](2017)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反讽语的翻译——归化与异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奥斯汀是十八世纪的着名英国小说家,她的小说诙谐幽默,富有喜剧性冲突。这其中的幽默之处正是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傲慢与偏见》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幽默又具有讽刺性的语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是否能准确翻译其中带有反讽色彩的语句是极为重要的。《傲慢与偏见》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七十年来已经有叁十叁个译本,之中又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译本最为出众。因此就以这二人的译本为例,探讨他们在处理反讽语句其中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翻译反讽语句的作用,为今后翻译具有反讽色彩的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6期)
余芬[9](2017)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奥斯丁的着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幽默反讽话语是引起学者与读者极大兴趣的。而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含义与美感,译者必须考虑原文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得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格式塔心理美学是一种强调整体美感与读者感受的理念,从此理念出发,通过对比孙志礼与丁桂莲翻译的文本,探讨小说翻译中幽默反讽话语翻译的技巧与达到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王欣欣[10](2017)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讽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简·奥斯汀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贯穿始终。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因为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即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与微观反讽言语行为。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其中的反讽进行具体探究,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奥斯汀这部小说中反讽的应用,丰富对简·奥斯汀小说的语言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反讽类作品。(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66期)
视角反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等的表达,也是诉诸人类感情和情绪的言语行为。语言是文学的媒介,同时也是它的本体。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行为,读者可以缩短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以及作者意图。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被广泛运用来探讨文学定义、虚构问题,文学语言等各种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总体来看,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进行的戏剧研究逐渐增多,但应用于小说的分析尚不多见,其中大部分以英语或汉语作品为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迄今为止已经享誉盛名一个世纪,作品包含了从“落语”到文学、科学、逸闻、怪谈、小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部作品以中学教师苦沙弥捡到的猫为主人公,作者夏目漱石通过猫的眼睛,用夹杂着幽默和讽刺的笔触将主人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百态描绘了出来。纵观对《我是猫》的研究现状,历来的研究方向有关于其成立背景、猫的主人公视角、“无发展无构成”这两个特征,其中的幽默讽刺现象,以及“落语”相关等,尚未发现有学者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语言技巧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我是猫》中的言语行为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并从中抽取反讽表现进行探讨。第一章明确研究问题,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立场。第二章明确反讽的定义、分类和功能,对各个理论的反讽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第叁章对《我是猫》进行宏观言语行为分析,即着眼于作者和读者间的交际行为,从作品中抽取反讽表现的例子进行研究。第四章对《我是猫》进行微观言语行为分析,即重点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根据塞尔的理论分析各种反讽表现。第五章总结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的改进方向。本文通过对宏观言语行为与微观言语行为的分析,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分析此类反讽性小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关注作品中的言语表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作者想传达的思想及其对读者的影响,同时也为解读《我是猫》这部经典着作独具特色的反讽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角反讽论文参考文献
[1].尤宇.顺应论视角下反讽的语用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2].王西檬.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话语理解[D].吉林大学.2019
[3].李雪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J].现代交际.2018
[4].冯肖潇.关联理论视角下《老友记》的言语反讽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王晓霜.预设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反讽手法的语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6].郭慧莹,孙彦彤.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研究[J].才智.2018
[7].刘慧敏.文学文体学视角下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的反讽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8].杨梦婷,周小文.《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反讽语的翻译——归化与异化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7
[9].余芬.《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0].王欣欣.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研究[J].考试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