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集梧论文-卢庆全

冯集梧论文-卢庆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冯集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音

冯集梧论文文献综述

卢庆全[1](2015)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樊川诗集注》是清人冯集梧对唐代诗人杜牧《樊川诗》所作的注本。《樊川诗集注》中共有41处注音,运用了直音法、反切、直音加反切等注音方法,注音主要来源于冯集梧的自注、征引文献和使用原注。从《樊川诗集注》的注音全貌,可知冯集梧在《樊川诗集注》注音方面所用精力不多,虽注重与校勘相结合,却也存在当断不断、前后不符、逻辑不通等不足。(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志林[2](2015)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在唐代就有了“小杜”与“小李杜”的美名,能够与杜甫、李商隐这些唐诗的代表性人物相提并论也足见其诗歌造诣之高。清代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对杜牧诗歌进行校勘和注解的重要版本,其最早的版本是清嘉庆六年的德裕堂刻《樊川诗集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本,比其年代更早的校勘和注解杜牧诗歌的本子是明『王统五年朝鲜全罗道锦山李赖刻《樊川文集夹注四卷外集一卷》本,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樊川文集夹注》本。虽然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比《樊川文集夹注》晚出,但是比较两书的校勘和注解可知《樊川诗集注》并没有参照《樊川文集夹注》,也就是说冯集梧在校勘和注解杜牧诗歌时并没有参看《樊川文集夹注》这本关于杜牧诗歌的最早注本,冯集梧的校勘和注解都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开创性。现存杜牧诗歌作品中除了其外甥裴延翰收集编纂的《樊川文集》中前四卷诗歌比较可信外,宋代以后编辑的《樊川外集》和宋熙宁年间田槩编次的《樊川别集》等多有其他诗人的作品杂入其中,这也进一步说明《樊川文集》中的诗歌最能代表杜牧的诗歌特色,也就是说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所注解的诗歌最能代表杜牧诗歌的成就和特色。总而言之,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在杜牧诗歌的研究和接受史上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总结了前人有关杜牧以及杜牧诗歌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了现有的少部分有关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研究论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来探究《樊川诗集注》的版本、校勘、注释的特点,进而研究注者的注释思想和对待前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接受态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杜牧诗歌的研究、接受以及注解古代诗文方面有所创获。论文全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学术界有关杜牧和杜牧诗歌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国内外研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概况和研究水平。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其中第二章论及冯集梧家世考证及《樊川诗集注》注解思想的来源。通过对冯集梧家族的世袭考证可知冯集梧家族有着书立说的家学渊源和为国为民的儒家济世理念,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冯集梧的注解思想。同时所处乾嘉时期的考据之风也深深影响了冯集梧对杜牧诗歌的注解态度,注重以史证诗。第叁章论述《樊川诗集注》的版本、校勘、注释特点。通过追溯各朝代的目录学着作对《樊川诗集注》的记载可以对其版本流传有一个明确的梳理和廓清,随之进一步分析各版本在校勘和注解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得出冯注有自身独特的“以史证诗”和详略不一的特点。第四章探究《樊川诗集注》校勘,注释的优劣得失。通过系统分析冯集梧的校勘和注释可知冯注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之外也有其局限性。重点分析冯注校勘和注释的不足是文章用力最多也是评价冯注校勘和注释的前提条件。第五章是对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所注杜牧诗歌的注释引书归纳考证,通过辨析进一步考察冯集梧注解杜牧诗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得出其引书多注重史实且注重典章制度的说明和作品背景知识的阐释。第六章总体评价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成就,揭示研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对研究清人笺注唐人诗文的经验借鉴之处以及《樊川诗集注》体现的注者接受思想对当代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借鉴意义。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杜牧诗歌的校勘和注解上,因此本论文对《樊川诗集注》的校勘和注释作重点研究和阐释,探究其继承家学渊源和社会风尚的校勘思想;校勘和注释的特点;校勘和注释的优点和不足;注释杜牧诗歌诗意以及艺术手法的准确性;注释引书的特点等。通过研究冯集梧对杜牧诗歌的接受态度进一步论及对往古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后代人应该具备的态度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做一种积极的研究尝试。另外,本文在梳理《樊川诗集注》的校勘的注解的同时,对《樊川文集夹注》和后人对杜牧诗歌的校勘和注解都有考证,在前人校勘和注解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进一步校勘和注解,主要体现在文中有关校勘和注释考证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卢庆全,赵金丹[3](2009)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误释词语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樊川诗集注》是清人冯集梧对唐代着名诗人杜牧《樊川诗》所作的注本。冯集梧注释《樊川诗》用功颇深。凡是《樊川诗》中的名物、舆地、典故、难解的字与词,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全都注出。当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也有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对《樊川诗》中诸多词语的误释。从诸多被误释的词语中择取数例进行辨正,其中难免一己之见,谨就教于方家。(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卢庆全[4](2009)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是专门对杜牧诗歌进行注释的一部着作,总的说来,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对于研读杜牧诗歌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尝试从训诂学的角度来分析《樊川诗集注》,总结《樊川诗集注》注释的内容及特点,以期对研究古典诗歌和古文献注释等方面有所裨益。论文的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状况,《樊川诗集注》的作者清代冯集梧的生平大概,《樊川诗集注》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此书在今天的价值。正文部分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关于《樊川诗集注》的校勘研究部分、解题研究部分、解说修辞手法研究部分,释词综述研究部分、解句研究部分及诗歌文学鉴赏研究部分。校勘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校勘研究部分以《樊川诗集注》中的校勘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校勘术语、校勘内容、校勘方法、校勘评价四个方面。意在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一书的校勘面貌。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樊川诗》诗题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在诗题之下注意对诗歌题目、诗歌作者、诗题中词语以及诗歌所述史实进行校勘;其二足解释诗歌题目中的有关词语;其叁是溯源诗歌题目或诗歌题目中词语的出处;其四是在诗题之下揭示诗歌思想意义。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揭示诗歌思想意义是目的,而其他叁个方面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说明文章的修辞手段,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意对《樊川诗》经典文句进行修辞分析,避讳、比喻、代称、用典等修辞分析对读者理解《樊川诗》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这些修辞分析中尤以用典分析用功最深。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对《樊川诗》中词语的注释用功颇深。他在注释过程中实现了释词范围上的扩展;为做到释义的准确,他重视对注释词语时所引用的文献的校勘;在训释词语时他注意将词语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发展演变,进行纵向释义;对于那些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语,他采取了多种处理方式;他为准确训释词语多方征引,占有了丰富的文献材料;在对某些词语进行训释时,他注意溯其源;他训释词语时注重实据,不妄下结论,同时又敢于推测,体现出训释时的严谨态度;对诗歌中的原注,他注意辨正地加以利用;对诗歌中出现的具有唐代特征的词语及俗语词,他注意加以训释;在释词过程中,他使用了形训、声训、义训等传统的训诂方法。句子在文化典籍的言语系统中,具有无可置疑的中枢地位。在阅读解释文化典籍时,句子的分析与讲解,被视为语言解释的关键环节。冯集梧《樊川诗集注》重视《樊川诗》句子的分析与讲解,解句研究一章从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分析解句类型;其次是考察其解句的特点:最后则概括指出其解句的不足之处。诗歌文学鉴赏研究部分,主要从《樊川诗集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冯集梧对《樊川诗》诗歌的结构特色的揭示;其二是冯集梧对《樊川诗》诗歌表意特色的点评;其叁是冯集梧对《樊川诗》诗歌用语特征的点评;其四是冯集梧对《樊川诗》诗歌意境赏析的考察;其五是冯集梧阐释诗歌主旨;其六是冯集梧对《樊川诗》诗歌影响的说明。(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杨艳红[5](2007)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之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目前杜牧诗最流行的注本。冯注引据充分、注释详密,值得借鉴,也为后人读杜牧诗提供了很多方便。冯注也有繁简不当、疏漏之处,这应引起我们充分注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王友胜[6](2007)在《论《樊川诗集注》的成就与特点——兼评冯集梧的家学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冯集梧与其父冯浩、其兄冯应榴均为清代诗文笺注名家,其所编撰的《樊川诗集注》采用对校法,校正了旧本的诸多失误;征引文史资料,侧重注释杜牧诗中所涉人物、地名、本事、典章制度及语句出处,成为清代以来流传较广的杜牧诗集本。该书在以史(事)证诗,旁征博引,严谨平实,乃至注词过于拘泥字句,流于繁琐等受病之处均受其父、其兄注诗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学渊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夏晓虹[7](1982)在《谈古典诗歌词语问题——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语说:"熟读唐诗叁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两句古谚确实包含着一定的道理。首先,通过熟读可以准确掌握各种诗体。其次,熟读也可以使学诗者体味各种诗体一般适宜于表现何种题材、情绪,具(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1982年04期)

冯集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在唐代就有了“小杜”与“小李杜”的美名,能够与杜甫、李商隐这些唐诗的代表性人物相提并论也足见其诗歌造诣之高。清代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对杜牧诗歌进行校勘和注解的重要版本,其最早的版本是清嘉庆六年的德裕堂刻《樊川诗集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本,比其年代更早的校勘和注解杜牧诗歌的本子是明『王统五年朝鲜全罗道锦山李赖刻《樊川文集夹注四卷外集一卷》本,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樊川文集夹注》本。虽然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比《樊川文集夹注》晚出,但是比较两书的校勘和注解可知《樊川诗集注》并没有参照《樊川文集夹注》,也就是说冯集梧在校勘和注解杜牧诗歌时并没有参看《樊川文集夹注》这本关于杜牧诗歌的最早注本,冯集梧的校勘和注解都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开创性。现存杜牧诗歌作品中除了其外甥裴延翰收集编纂的《樊川文集》中前四卷诗歌比较可信外,宋代以后编辑的《樊川外集》和宋熙宁年间田槩编次的《樊川别集》等多有其他诗人的作品杂入其中,这也进一步说明《樊川文集》中的诗歌最能代表杜牧的诗歌特色,也就是说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所注解的诗歌最能代表杜牧诗歌的成就和特色。总而言之,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在杜牧诗歌的研究和接受史上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总结了前人有关杜牧以及杜牧诗歌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了现有的少部分有关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研究论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来探究《樊川诗集注》的版本、校勘、注释的特点,进而研究注者的注释思想和对待前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接受态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杜牧诗歌的研究、接受以及注解古代诗文方面有所创获。论文全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学术界有关杜牧和杜牧诗歌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国内外研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概况和研究水平。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其中第二章论及冯集梧家世考证及《樊川诗集注》注解思想的来源。通过对冯集梧家族的世袭考证可知冯集梧家族有着书立说的家学渊源和为国为民的儒家济世理念,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冯集梧的注解思想。同时所处乾嘉时期的考据之风也深深影响了冯集梧对杜牧诗歌的注解态度,注重以史证诗。第叁章论述《樊川诗集注》的版本、校勘、注释特点。通过追溯各朝代的目录学着作对《樊川诗集注》的记载可以对其版本流传有一个明确的梳理和廓清,随之进一步分析各版本在校勘和注解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得出冯注有自身独特的“以史证诗”和详略不一的特点。第四章探究《樊川诗集注》校勘,注释的优劣得失。通过系统分析冯集梧的校勘和注释可知冯注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之外也有其局限性。重点分析冯注校勘和注释的不足是文章用力最多也是评价冯注校勘和注释的前提条件。第五章是对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所注杜牧诗歌的注释引书归纳考证,通过辨析进一步考察冯集梧注解杜牧诗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得出其引书多注重史实且注重典章制度的说明和作品背景知识的阐释。第六章总体评价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成就,揭示研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对研究清人笺注唐人诗文的经验借鉴之处以及《樊川诗集注》体现的注者接受思想对当代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借鉴意义。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杜牧诗歌的校勘和注解上,因此本论文对《樊川诗集注》的校勘和注释作重点研究和阐释,探究其继承家学渊源和社会风尚的校勘思想;校勘和注释的特点;校勘和注释的优点和不足;注释杜牧诗歌诗意以及艺术手法的准确性;注释引书的特点等。通过研究冯集梧对杜牧诗歌的接受态度进一步论及对往古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后代人应该具备的态度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做一种积极的研究尝试。另外,本文在梳理《樊川诗集注》的校勘的注解的同时,对《樊川文集夹注》和后人对杜牧诗歌的校勘和注解都有考证,在前人校勘和注解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进一步校勘和注解,主要体现在文中有关校勘和注释考证的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冯集梧论文参考文献

[1].卢庆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音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张志林.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3].卢庆全,赵金丹.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误释词语辨正[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4].卢庆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杨艳红.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之得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王友胜.论《樊川诗集注》的成就与特点——兼评冯集梧的家学渊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7].夏晓虹.谈古典诗歌词语问题——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的启示[J].文史知识.1982

标签:;  ;  ;  

冯集梧论文-卢庆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