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基巯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d(Ⅱ)配合物,晶体结构,抑菌活性
甲基巯基论文文献综述
汪志勇,梁一龙,孙乐涛,余昌金,杨先炯[1](2019)在《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Cd(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配体L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和L2(3,5-二甲基吡唑)同时与Cd(NO_3)_2·4H_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Cd(L1)_2(L2)(NO_3)_2(H_2O)],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m空间群,每个Cd(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五角双锥,分别与来自配体L1和L2的一个氮原子、两个硝酸根的叁个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配体L1只用一端的氮原子和Cd(Ⅱ)离子配位,配合物形成"E"字型结构。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邵璇[2](2019)在《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脱甲基途径关键酶的催化机制及该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疏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碳硫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每年由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细菌产生的DMSP的量可达上亿吨,可占部分海洋表面固碳总量的10%。DMSP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做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硫源和碳源,DMSP可以被不同种类的细菌利用,其中海洋玫瑰杆菌类群和SAR11类群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海洋细菌通过两个途径代谢DMSP,即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其中,大约10%的DMSP经由裂解途径代谢,绝大多数DMSP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通过裂解途径,DMSP被多种裂解酶裂解产生二甲基硫和丙烯酸,丙烯酸被PrpE和AcuI进一步代谢,被细菌利用。在脱甲基途径中,DMSP在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AcuH)的作用下被分解代谢并生成甲硫醇,被细菌利用。脱甲基途径承担着绝大多数DMSP的代谢,因此研究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在该途径中DMSP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好的研究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并对研究海洋微生物活动对全球碳硫循环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DMSP脱甲基途径中两个关键酶DmdA和Dmd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已被报道,但另外两个关键酶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还没有被报道。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SP脱甲基途径中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以及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论文取得了如下结果:一、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连接酶DmdB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海洋细菌DMSP脱甲基途径中的关键酶DmdB是一个3-甲基巯基丙酸(3-methylmercaptopropionate,MMPA)-辅酶A(Coenzyme,CoA)连接酶,催化DMSP脱甲基途径中脱甲基酶DmdA的产物MMPA与CoA的连接,并产生MMP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uegeria lacuscaerulensis ITI-11157来源的Dmd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B的结构和催化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验证了dmd 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基因能够被DMSP诱导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B具有显着的MMPA-CoA连接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B的酶学性质。凝胶过滤层析结果表明DmdB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发挥功能。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DmdB结合ATP分子的竞争性抑制剂ADP以及DmdB突变体Lys523Ala结合AMP和MMP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结构中可以看出,DmdB是一个二聚体,它每个单体包括一个大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小的C末端结构域,且催化活性中心位于这两个结构域之间。DmdB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两次构象改变,当不结合任何配体时,DmdB处于开放构象,ATP分子的结合促使DmdB的C末端结构域发生~64°的旋转,使DmdB发生第一次构象改变,形成腺苷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一步反应。利用序列及结构分析、定点突变实验验证和圆二色光谱分析,我们发现Lys523是重要的催化氨基酸残基,它通过与MMPA和ATP形成作用力来参与催化反应。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DmdB催化中心多个保守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发现了与底物结合以及催化相关的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B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辅酶A连接酶结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B的硫酯形成构象,以及在该构象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的C末端结构域会再次经过旋转使DmdB发生第二次构象变化,变为硫酯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二步反应。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B催化MMPA和CoA连接生成MMPA-CoA的分子机制。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mdB的催化机制可能在海洋细菌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海洋细菌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DMSP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脱氢酶DmdC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在DMSP脱甲基途径上,MMPA-CoA脱氢酶DmdC利用FAD做为辅因子催化上游DmdB的产物MMPA-CoA生成3-甲基巯基丙烯酰辅酶A(methylthioacrylyl-CoA,MT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oseovarius nubinhibens ISM来源的DmdC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首先,通过RT-qPCR技术我们验证了菌株ISM中dmdC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SP显着诱导dmdC基因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C具有显着的MMPA-CoA脱氢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C的酶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DmdC的晶体结构。结构和生化分析表明,DmdC是一个二聚体,它的两个单体通过一个大的接触表面组装在一起。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我们预测了DmdC的结构中FAD的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中心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然后结合定点突变实验和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DmdC中与FAD结合及与催化相关的一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C结构与同家族已报道的结合了底物分子的其他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结构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C的结构中底物MMPA-CoA的结合位点,并结合定点突变实验结果确定了与底物MMPA-CoA结合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以及参与催化反应的催化氨基酸残基。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C催化MMPA-CoA脱氢生成MTA-CoA的分子机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机制可能在不同细菌来源的DmdC中普遍适用。本研究对更全面的认识海洋细菌的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叁、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在海洋细菌中,DMSP的分解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海洋细菌通过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中的多个酶的协同作用完成DMSP的分解代谢并同时保证DMSP的生理功能。海水中的DMSP浓度很低,为纳摩尔级别,而经过富集,在海洋细菌胞内其浓度可达到毫摩尔量级。已经有研究人员揭示在裂解途径上的DMSP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本论文研究了 DMSP分解代谢的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通过RT-qPCR和胞外酶活,我们首先证实了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上的四个酶基因的功能。然后通过测定酶的Km值分析了这四个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来源的DMSP脱甲基酶DmdA对底物DMSP的Km值为十个毫摩尔量级,和DMSP裂解酶一样。这表明DmdA对底物DMSP的亲和力较低,这可以保证DMSP在海洋细菌胞内维持较高的浓度以发挥其生理功能。DmdB和DmdC两个酶对底物的Km值与DMSP裂解途径中的丙酸辅酶A连接酶PrpE的Km值处于相同的水平,都在毫摩尔水平且低于DmdA的Km值,这表明DmdB和DmdC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DmdA。底物亲和力的提高,保证了 DMSP的继续代谢,有利于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DMSP脱甲基途径的最后一个酶为MTA-CoA水合酶DmdD,其对底物的Km值为微摩尔级别,且催化效率非常高。DmdD如此高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保证了底物的快速代谢,避免其在细胞内的积累,这与已报道的AcuI相同,也从侧面上暗示了底物MTA-CoA可能具有细胞毒害作用。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即参与DMSP脱甲基代谢的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通过对底物亲和力的调控作用,保证了DMSP的胞内积累,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同时还保证了DMSP及其代谢产物尤其是有毒的MTA-CoA的快速代谢,最终完成DMSP的脱甲基代谢过程。本论文对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中关键酶DmdB和DmdC的晶体结构、催化机制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海洋细菌对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以及更好的认识海洋碳、硫循环。四、论文的其他研究结果: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产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在系统研究海洋细菌代谢重要有机硫DMSP机制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开展了一株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产弹性蛋白酶的发酵工艺研究。前期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是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分泌的主要蛋白酶,它同时具有显着的膨胀胶原蛋白的能力,这表明myroilysin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由于myroilysin不能自体成熟,因此提高野生M.profundi D25细菌中myroilysin的产量尤其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菌株Mrofundi D25的培养条件。随后,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我们进行了多次菌株M.profundi D25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并成功建立了M.profundi D25产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工艺。发酵工艺的建立,为蛋白酶myroilysin的工业化生产和其生物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师少军,万景,杨春晓,周嘉黎,魏叶[3](2019)在《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内6-甲基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6-MMPR)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服用硫唑嘌呤(AZA)的中国肾移植受者红细胞(RBC)内代谢物6-甲基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6-MMPR)进行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100例中国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已确证的HPLC-紫外法检测RBC内6-MMPR浓度,关联分析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ZA剂量和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对6-MMPR浓度的影响;并应用SPSS20. 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6-MMPR浓度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中国肾移植受者RBC内6-MMPR浓度呈非正态分布(P <0. 000 1),浓度范围为65. 75~10 616. 00 pmol·(8×10~8)~(-1)RBC。关联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ZA剂量对6-MMPR浓度均无显着影响(P> 0. 05);而RBC内TPMT活性与6-MMPR浓度水平间呈显着正相关性(P <0. 001)。结论 RBC内TPMT活性是影响6-MMPR浓度的独立因素,进而影响该类药物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曹海岩[4](2019)在《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 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中一种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有机硫存在形式之一。全球海洋每年可产生大约109吨的DMSP。DMSP可以被微生物胞内的DMSP裂解酶裂解,生成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丙烯酸。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气态有机硫化合物,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中的主要形式。此外,DMS还在云凝结核的形成中发挥着作用,能够影响云的形成。DMS在全球硫循环以及生态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合成以及代谢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DMSP在微生物体内被裂解时除了产生DMS,还会产生等摩尔量的丙烯酸。丙烯酸可以作为一种碳源被利用。丙烯酸的代谢产物为丙烯酰辅酶A,它对细胞是有毒性的,在胞内大量积累会对生物体生理生化状态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生化分析以及X射线晶体学等手段,将DMSP的下游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DMS这两种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酶的结构、功能与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为系统阐明海洋细菌代谢DMSP的过程与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1)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的结构与催化机制DMSP被海洋细菌转运进胞内后,在DMSP裂解酶作用下被裂解,生成DMS和丙烯酸,丙烯酸可作为碳源在胞内进一步被代谢。丙烯酸可以在丙酰辅酶A连接酶PrpE或者酰基辅酶A转移酶AcuN作用下,生成丙烯酰辅酶A。丙烯酰辅酶A对细菌细胞是有剧毒的,很低浓度的丙烯酰辅酶A就可以使细菌致死。因此,丙烯酰辅酶A不能在胞内积累,必须尽快被代谢掉。丙烯酰辅酶A可以被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代谢成丙酰辅酶A,或者被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代谢成3-羟基丙酰辅酶A,从而防止丙烯酰辅酶A的积累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状态。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对参与丙烯酸代谢的关键酶PrpE以及AcuN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阐明海洋细菌代谢丙烯酰辅酶A的分子机制,本文对参与丙烯酰辅酶A代谢的两个关键酶丙烯酰辅酶A还原酶AcuI和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AcuI蛋白能将丙烯酰辅酶A还原成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以来自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的模式菌株Ruegeria pomeroyi DSS-3的Acu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AcuI的晶体结构以及AcuI催化丙烯酰辅酶A生成丙酰辅酶A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AcuI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我们分别解析了 AcuI[没有结合任何配体的结构(apo-AcuI)以及结合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的结构(AcuI-NADPH)。每个AcuI的单体有两个结构域,一个是催化结构域,另一个是罗斯曼折迭结构域。突变体酶活检测结果表明,Arg323突变成丙氨酸之后,酶活力有明显的下降。将Arg323突变成大小类似并且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后,酶活力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突变成大小类似但不带电的异亮氨酸后,酶活力基本全部丧失。这些结果表明Arg323可能在催化过程中参与电子传递并且充当质子供体。基于结构分析以及突变验证,我们提出了 AcuI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在该反应中,NADPH烟酰胺C4上的氢攻击丙烯酰辅酶A的C3并转移电子,进而形成烯醇中间体。烯醇中间体将电子传递给Arg323,最终形成产物丙酰辅酶A。另外,我们对Acud在海洋细菌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含有PrpE蛋白的菌株大多数都含有AcuI,这暗示AcuI确实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2)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RdAcuH的结构与催化机制AcuH是一个丙烯酰辅酶A水合酶,能够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生成3-羟基丙酰辅酶A,在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来自菌株R.nubinhibens ISM的AcuH(RdAcuH)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RdAcH的晶体结构以及其催化丙烯酰辅酶A水合反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对RdAcuH进行了异源表达与纯化,并对该蛋白进行了结晶与结构解析。RdAcuH在不对称单位中以同源六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RdAcuH单体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是氮端结构域与碳端结构域。RdAcuH的活性中心位于一个单体的氮端结构域和相邻单体的碳端结构域之间。我们对RdAcuH的结构与其同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dAcuH的整体结构与来自Rattus norvegicus的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的结构十分类似。我们通过序列比对和结构迭加的方式,找到了RdAcuH中两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Glu112和Glu132,并分别构建了 E112A和E132A突变体并对它们的酶活力进行检测。生化检测实验显示这两个突变体均丧失了酶活,表明这两个氨基酸残基在RdAcuH的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RdAcuH结构及点突变实验的分析,我们提出了RdAcuH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RdAcuH的Glu132攻击一个催化相关的水分子,这个水分子被激活,进而攻击丙烯酰辅酶A,形成一种中间态。之后,冗余的电子传回Glu132,水分子加到烯酰辅酶A上,从而生成了 3-羟基丙酰辅酶A。本章研究对更好地了解丙烯酰辅酶A的代谢机制有重要意义。RdAcuH除了催化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外,还能催化DMSP去甲基化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3-甲硫基丙烯酰辅酶A的水合反应。RdAcuH的同源蛋白在很多不能代谢DMSP的菌株中也有分布,这表明RdAcuH的催化机制或许能推广到其他代谢过程中去,有更广泛的意义。(3)DMS单加氧酶DmoA的结晶与结构分析DMS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硫化物,它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MS从海面扩散进入空气是硫元素从海洋进入到大气最主要的形式。空气中的DMS经过一系列过程,参与形成凝结核,能够影响云的形成。目前对DMS代谢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是DMS最主要的降解方式。DmoA是一个DMS单加氧酶,能催化DMS代谢为甲硫醇的过程。我们把来自菌株Hyphom icrobium sulfonivorans 的DMS单加氧酶Dmo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结晶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对DmoA进行异源表达与纯化,并进行了 DmoA的结晶。在我们解析出的结构中,每个不对称单元中含有两个DmoA单体。DmoA结构由TIM桶(TIM-barrel)结构以及额外插入区域(additio nal ins ertion,AI)构成。DmoA的结构中有5个额外插入区域,分别是AI1、AI2、AI3、AI4以及AI5,它们均位于外侧的a螺旋和内侧的β折叠之间。这种额外插入区域在DmoA的同源结构,如长链烷烃单加氧酶LadA以及二苯并噻吩砜单加氧酶BdsA中也有发现。我们对DmoA、LadA以及BdsA叁者的结构进行了迭加比较,发现它们的单体结构很相似。我们对这叁个结构的底物结合口袋进行分析后发现,DmoA的底物结合口袋与LadA及BdsA的相比要更小。DmoA结构中较小的底物结合口袋与它较小的底物(DMS)是相一致的。底物结合口袋大小的变化主要是由这叁个结构中AI5cα3以及AI3的不同所导致的。本章研究对DmoA晶体结构以及底物结合口袋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了解DMS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4)甲硫醇甲基转移酶MddA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MS是一种重要的气态有机硫,目前主流观点都认为DMS主要是通过海洋中DMSP的裂解产生的。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海洋、淡水以及陆地环境中,还存在着不依靠DMSP生成DMS的方式。在分离自南极海底沉积物的菌株Pseudomonas deceptionensis M1T中发现了利用甲硫醇生成DMS的途径,被称为甲硫醇依赖的DMS生成途径。MddA是该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能以甲硫醇为底物生成DMS。MddA是一个膜蛋白,其表达纯化以及生化性质还没有相关报道。我们对来自 P.deceptionensis M1T的甲基转移酶MddA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分析。我们通过对表达载体以及表达菌株的筛选,确定了最优的MddA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即采用pET-15b为表达载体以及Escherichia coli C43(DE3)为表达菌株。我们对去污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n-Dodecyl-β-D-maltopyrano side,DDM)为最合适的去污剂。经过条件优化之后,最终纯化出纯度较高、性质稳定的MddA蛋白,从而建立了MddA 的表达纯化体系。随后我们分析了MddA 的酶学性质。在DDM作去污剂的条件下,ddA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0℃。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ddA晶体结构及其催化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前期基础。论文从DMSP下游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出发,对在丙烯酰辅酶A代谢过程中关键酶AcuI和和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DMS代谢过程中关键酶DmoA的结构以及DMS合成过程中关键酶MddA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DMSP的下游代谢过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更好地了解DMSP的代谢过程提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朱蓉,张洪海,张婧,杨桂朋[5](2018)在《不同氮磷比和铁浓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不同氮磷比(0∶1、5∶1、20∶1、50∶1)以及铁浓度(10、100、1 000nmol·L-1)对尖刺拟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产生的影响。氮营养和磷营养对尖刺拟菱形藻释放DMSP和DMS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塔玛亚历山大藻受N/P比的影响则很显着,低N/P比(0∶1)条件下的DMS浓度是高N/P比(50∶1)条件下的2.5倍。另外,培养液中不同初始铁浓度会影响到细胞内DMSP的合成和DMS的释放,且具有种间差异,高Fe3+浓度有助于尖刺拟菱形藻藻液中DMSPd的形成以及DMS的释放,却抑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内DMSP的生产。总的来说,浮游植物产生DMSP先取决于对营养盐的总体需求,其次是营养盐的比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倪娜[6](2018)在《2-巯基-1-甲基咪唑联合骨化叁醇对甲亢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巯基-1-甲基咪唑联合骨化叁醇对甲亢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价值及分析。方法选择100例甲亢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2-巯基-1-甲基咪唑治疗,研究组行2-巯基-1-甲基咪唑联合骨化叁醇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FT3(6.10±1.01)pmol/m L、FT4(11.01±3.23)pmol/m L及TFH(1.10±0.02)m IU/L、疼痛指数(2.75±0.33)分均低于对照组,而Barhel指数(76.45±8.55)分、BMD(0.97±0.03)g/cm~2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对甲亢患者应用2-巯基-1-甲基咪唑联合骨化叁醇的临床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65期)
李光远,娄建石,陈斌,李楠,王晓辉[7](2018)在《巯基化羧甲基壳聚糖载醋甲唑胺纳米球滴眼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巯基化羧甲基壳聚糖载醋甲唑胺纳米球滴眼剂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巯基化羧甲基壳聚糖为载体,包裹醋甲唑胺得到载药纳米球,制备成滴眼剂。采用迟发超敏试验、细胞毒性试验(MTT法和LDH法),对该滴眼剂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醋甲唑胺纳米球滴眼剂对豚鼠皮肤未出现红斑水肿现象,无致敏性,细胞毒性反应为2级,LDH释放率为37.09%,MTT试验和LDH试验IC50结果为0.24 g/m L和0.54 g/m L。结论:醋甲唑胺纳米球滴眼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康世平,屈建莹[8](2018)在《基于静电自组装作用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巯基乙酸修饰金电极检测亚硝酸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见易得的原材料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巯基乙酸(MA),基于静电组装技术制备了PDDA-MA/Au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试验表明,在0.2 mol/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pH 7.53,0.1 mol/L NaAc)中,NaNO_2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6.9×10~(-7)~8.8×10~(-3)mol/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试验测得检出限为6.9×10~(-7)mol/L,回收率在94.6%~101.8%之间.传感器制备简单、成本低,对NaNO_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低的检测限、良好的稳定性及重现性.(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2018年02期)
李嘉,王刚,徐敏,常青[9](2018)在《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铜除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巯基乙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MASPAM).采用含Cu(Ⅱ)、含浊水样及其混合水样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Cu(Ⅱ)初始浓度、原浊、pH值等条件下MASPAM对Cu(Ⅱ)和浊度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MASPAM对水样中的Cu(Ⅱ)和浊度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单一体系,Cu(Ⅱ)初始浓度为25mg·L-1、pH值为6.0时,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4.7%;原浊为230 NTU、pH值为6.0时,浊度的最高去除率为88.9%.对于含Cu(Ⅱ)、含浊混合体系,Cu(Ⅱ)、浊度的去除效果相比单一体系均明显提高,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8.7%、99.8%,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云波,刘振东,王茹意,李琮,王宛[10](2018)在《巯基硅胶固相萃取法结合GC-MS检测水中的甲基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检测环境中甲基汞的标准为GB/T 17132-1997,该标准采用巯基纱布和巯基棉二次富集的前处理方法测定水中的甲基汞,该方法中使用的巯基纱布和巯基棉需要用户自行制备,耗时费力,方法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5]。笔者利用巯基改性硅胶开发了固相萃取小柱Cleanert SH,以固相萃取的方法富集水中的甲基汞,然后用GC-MS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实验重现性效果良好,比GB/T 17132-1997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甲基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甲基疏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海洋碳硫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每年由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细菌产生的DMSP的量可达上亿吨,可占部分海洋表面固碳总量的10%。DMSP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做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硫源和碳源,DMSP可以被不同种类的细菌利用,其中海洋玫瑰杆菌类群和SAR11类群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海洋细菌通过两个途径代谢DMSP,即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其中,大约10%的DMSP经由裂解途径代谢,绝大多数DMSP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通过裂解途径,DMSP被多种裂解酶裂解产生二甲基硫和丙烯酸,丙烯酸被PrpE和AcuI进一步代谢,被细菌利用。在脱甲基途径中,DMSP在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AcuH)的作用下被分解代谢并生成甲硫醇,被细菌利用。脱甲基途径承担着绝大多数DMSP的代谢,因此研究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在该途径中DMSP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好的研究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并对研究海洋微生物活动对全球碳硫循环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DMSP脱甲基途径中两个关键酶DmdA和DmdD/AcuH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已被报道,但另外两个关键酶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还没有被报道。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SP脱甲基途径中DmdB和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以及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论文取得了如下结果:一、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连接酶DmdB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海洋细菌DMSP脱甲基途径中的关键酶DmdB是一个3-甲基巯基丙酸(3-methylmercaptopropionate,MMPA)-辅酶A(Coenzyme,CoA)连接酶,催化DMSP脱甲基途径中脱甲基酶DmdA的产物MMPA与CoA的连接,并产生MMP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uegeria lacuscaerulensis ITI-11157来源的Dmd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B的结构和催化分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RT-qPCR技术和酶活检测实验手段验证了dmd 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基因能够被DMSP诱导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B具有显着的MMPA-CoA连接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B的酶学性质。凝胶过滤层析结果表明DmdB在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发挥功能。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了DmdB结合ATP分子的竞争性抑制剂ADP以及DmdB突变体Lys523Ala结合AMP和MMP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结构中可以看出,DmdB是一个二聚体,它每个单体包括一个大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小的C末端结构域,且催化活性中心位于这两个结构域之间。DmdB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两次构象改变,当不结合任何配体时,DmdB处于开放构象,ATP分子的结合促使DmdB的C末端结构域发生~64°的旋转,使DmdB发生第一次构象改变,形成腺苷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一步反应。利用序列及结构分析、定点突变实验验证和圆二色光谱分析,我们发现Lys523是重要的催化氨基酸残基,它通过与MMPA和ATP形成作用力来参与催化反应。然后,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DmdB催化中心多个保守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发现了与底物结合以及催化相关的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B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辅酶A连接酶结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B的硫酯形成构象,以及在该构象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dB的C末端结构域会再次经过旋转使DmdB发生第二次构象变化,变为硫酯形成构象,并在此构象下DmdB催化第二步反应。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B催化MMPA和CoA连接生成MMPA-CoA的分子机制。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DmdB的催化机制可能在海洋细菌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对更好的认识海洋细菌通过脱甲基途径代谢DMSP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MMPA-CoA脱氢酶DmdC的结构及其催化的分子机制在DMSP脱甲基途径上,MMPA-CoA脱氢酶DmdC利用FAD做为辅因子催化上游DmdB的产物MMPA-CoA生成3-甲基巯基丙烯酰辅酶A(methylthioacrylyl-CoA,MTA-CoA)。我们以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Roseovarius nubinhibens ISM来源的DmdC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mdC的结构和催化机制。首先,通过RT-qPCR技术我们验证了菌株ISM中dmdC基因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DMSP显着诱导dmdC基因转录上调,且重组表达纯化的DmdC具有显着的MMPA-CoA脱氢酶活性。然后我们分析了DmdC的酶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DmdC的晶体结构。结构和生化分析表明,DmdC是一个二聚体,它的两个单体通过一个大的接触表面组装在一起。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我们预测了DmdC的结构中FAD的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中心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然后结合定点突变实验和圆二色光谱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DmdC中与FAD结合及与催化相关的一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将DmdC结构与同家族已报道的结合了底物分子的其他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结构的迭加,我们分析了DmdC的结构中底物MMPA-CoA的结合位点,并结合定点突变实验结果确定了与底物MMPA-CoA结合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以及参与催化反应的催化氨基酸残基。最后,综合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DmdC催化MMPA-CoA脱氢生成MTA-CoA的分子机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机制可能在不同细菌来源的DmdC中普遍适用。本研究对更全面的认识海洋细菌的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叁、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在海洋细菌中,DMSP的分解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海洋细菌通过裂解途径和脱甲基途径中的多个酶的协同作用完成DMSP的分解代谢并同时保证DMSP的生理功能。海水中的DMSP浓度很低,为纳摩尔级别,而经过富集,在海洋细菌胞内其浓度可达到毫摩尔量级。已经有研究人员揭示在裂解途径上的DMSP分解代谢的动力学调控机制。本论文研究了 DMSP分解代谢的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通过RT-qPCR和胞外酶活,我们首先证实了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上的四个酶基因的功能。然后通过测定酶的Km值分析了这四个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来源的DMSP脱甲基酶DmdA对底物DMSP的Km值为十个毫摩尔量级,和DMSP裂解酶一样。这表明DmdA对底物DMSP的亲和力较低,这可以保证DMSP在海洋细菌胞内维持较高的浓度以发挥其生理功能。DmdB和DmdC两个酶对底物的Km值与DMSP裂解途径中的丙酸辅酶A连接酶PrpE的Km值处于相同的水平,都在毫摩尔水平且低于DmdA的Km值,这表明DmdB和DmdC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DmdA。底物亲和力的提高,保证了 DMSP的继续代谢,有利于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DMSP脱甲基途径的最后一个酶为MTA-CoA水合酶DmdD,其对底物的Km值为微摩尔级别,且催化效率非常高。DmdD如此高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保证了底物的快速代谢,避免其在细胞内的积累,这与已报道的AcuI相同,也从侧面上暗示了底物MTA-CoA可能具有细胞毒害作用。基于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中DMSP脱甲基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即参与DMSP脱甲基代谢的四个酶DmdA、DmdB、DmdC和DmdD通过对底物亲和力的调控作用,保证了DMSP的胞内积累,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同时还保证了DMSP及其代谢产物尤其是有毒的MTA-CoA的快速代谢,最终完成DMSP的脱甲基代谢过程。本论文对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中关键酶DmdB和DmdC的晶体结构、催化机制和DMSP脱甲基代谢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海洋细菌对DMSP的分解代谢过程,以及更好的认识海洋碳、硫循环。四、论文的其他研究结果: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产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在系统研究海洋细菌代谢重要有机硫DMSP机制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开展了一株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产弹性蛋白酶的发酵工艺研究。前期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myroilysin是深海沉积物来源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分泌的主要蛋白酶,它同时具有显着的膨胀胶原蛋白的能力,这表明myroilysin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由于myroilysin不能自体成熟,因此提高野生M.profundi D25细菌中myroilysin的产量尤其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菌株Mrofundi D25的培养条件。随后,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我们进行了多次菌株M.profundi D25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并成功建立了M.profundi D25产myroilys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工艺。发酵工艺的建立,为蛋白酶myroilysin的工业化生产和其生物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基巯基论文参考文献
[1].汪志勇,梁一龙,孙乐涛,余昌金,杨先炯.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Cd(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抑菌活性[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邵璇.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细菌代谢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脱甲基途径关键酶的催化机制及该途径的动力学调控机制[D].山东大学.2019
[3].师少军,万景,杨春晓,周嘉黎,魏叶.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内6-甲基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6-MMPR)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9
[4].曹海岩.海洋细菌中参与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代谢产物丙烯酰辅酶A和二甲基硫代谢关键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朱蓉,张洪海,张婧,杨桂朋.不同氮磷比和铁浓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倪娜.2-巯基-1-甲基咪唑联合骨化叁醇对甲亢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7].李光远,娄建石,陈斌,李楠,王晓辉.巯基化羧甲基壳聚糖载醋甲唑胺纳米球滴眼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8
[8].康世平,屈建莹.基于静电自组装作用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巯基乙酸修饰金电极检测亚硝酸盐[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8
[9].李嘉,王刚,徐敏,常青.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铜除浊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
[10].刘云波,刘振东,王茹意,李琮,王宛.巯基硅胶固相萃取法结合GC-MS检测水中的甲基汞[J].广东化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