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语,皮质下结构,FSL-FIRST分割工具
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山[1](2018)在《白—汉、傣—汉、彝—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者的皮质下结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语言是人类沟通、学习的重要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瑰宝,是由语音、词汇及语法为结构而构成的一种复杂体系。研究发现,语言习得的过程会影响脑结构及脑功能。随着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语言习得和熟练程度对脑微观结构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热点,该领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以往主要通过VBM(voxel based morphometry)及 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双语者语言学习对大脑结构产生重塑作用,尤其是皮层语言中枢,但也有人发现基底节区部分区域在双语者与单语者间存在差异。本试验通过对白-汉双语者、傣-汉双语者、彝语-汉语双语者及汉族非双语者两两间的皮质下结构差异研究,探讨少数民族第二语言习得对大脑神经核团的影响,为语言神经研究提供功能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白-汉双语者、傣-汉双语者,彝-汉双语组、汉族非双语组,一共四个组。采用PHILIPS 3.0 T磁共振扫描仪对14名熟练掌握白-汉双语的白族志愿者、14名熟练掌握傣-汉双语的傣族志愿者、14名熟练掌握彝-汉双语的彝族志愿者及14名汉族单汉语志愿者行3D T1WI结构像扫描,所得数据均基于FSL(www.fmrib.ox.ac.uk)软件上提供的FIRST结构分割工具,对四组数据行处理与分析,制作白-汉、傣-汉、彝-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志愿者的神经核团模型,.并比较与汉族非双语组的差异,探讨白、傣、彝叁种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对神经核团结构的影响。[结果]白-汉、傣-汉、彝-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志愿者的皮质下结构差异研究显示:少数民族白-汉双语者的双侧壳核体积大于汉族非双语者,傣-汉双语者的右侧丘脑、右侧苍白球体积大于汉族非双语者,彝-汉双语者左侧苍白球、左侧壳核及左侧尾状核体积大于汉族非双语者。[结论]壳核与白-汉少数民族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关,壳核在白族语言的学习及加工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右侧丘脑、右侧苍白球与傣语的习得有关,右侧丘脑、右侧苍白球在傣族语言的学习及加工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左侧苍白球、左侧壳核及左侧尾状核与彝语的习得有关,左侧苍白球、左侧壳核及左侧尾状核在彝族语言的学习及加工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我们认为,不同语系的语言针对其特殊的语音、语义及字形方面(白族没有文字),对语言的学习及加工由不同的神经核团合作完成。(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晓,Daniel,H-E,Chang,张娜,袁慧书,于欣[2](2012)在《首次发作未治疗晚发抑郁障碍患者神经认知结局与皮质下结构体积和形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查首次发作未治疗的晚发抑郁障碍患者(LOD)不同神经认知结局潜在的神经机制,包括皮质下结构体积和基底节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中心纳入的LOD患者49例。随访6个月,根据认知评分标准,完成基线影像学检查且图像质量符合影像学分析要求,将22(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10-18)
陈东,刘晓加,吴湖炳,梁秀龄,李洵桦[3](2008)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文书写时皮质下结构的功能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皮质下结构在语言处理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通过观察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文字词书写的皮质下结构激活特点,为基底神经节在书写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男性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7名,右利手,排除失认、失用、忽视、精神症状疾病。受试者病程27±10月,均(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8-01)
Condy,C,,Rivaud-Péchoux,S,,Ostendorf,F[4](2005)在《抗眼扫视运动的神经基础:皮质下结构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Background: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and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SC) are crucial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reflexive eye movements toward distracting stimuli.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subcortical structures remains unknown. The basal ganglia provide serial tonic inhibitory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DLPFC and the SC, and could therefore be involved in preventing the triggering of unnecessary saccades. The DLPFC could also exert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SC through direct prefronto- tectal pathways that travel in theinternal capsule (IC). Since thalamic dysfunction may be responsible for reduced DLPFC activation, it may be hypothesized that the thalamus could also participate in saccadic inhibition. Methods: The authors recorded reflexive saccade triggering (prosaccade task) and inhibition (antisaccade task) in 29 patients with a single lesion affecting the striatum, the thalamus, or the IC, and compared these results to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A normal error rate in the antisaccade task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1) a basal ganglia lesion, 2) a thalamic lesion, or 3) a lesion restricted to the posterior half of the posterior limb of the IC. An increased error rate in the antisaccade task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a lesion affecting the anterior limb, the genu, or the anterior half of the posterior limb of the IC.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basal ganglia nor the thalamus plays a major role in reflexive saccade suppression, bu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a direct DLPFC inhibitory control of saccade triggering on the SC.(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期刊2005年04期)
陶志敏,霍加,王磊,帕力达,杨志强[5](1999)在《大脑皮质下结构在眼球协同运动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系1995年1月~1997年12月间住院患者29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突然出现脑部局灶性损害体征,发病均在72小时内,均经脑CT扫描证实单一病灶的皮质下急性脑血管病ACVD。皮质下结构是指丘脑、纹状体、内囊和脑室周围(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1999年02期)
熊克仁,熊克品,齐琼,郑培敏[6](1997)在《皮质下结构向隔内、外侧核和斜角带核垂直支的分支投射——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皮质下结构的细胞是否发出分支投射到隔区不同的亚细胞群。方法:采用荧光双标记法,对32只SD大鼠皮质下结构向隔内、外侧核和斜角带核垂直支的分支投射进行逆行追踪。结果:被盖腹侧区、乳头体上核、下丘脑外侧核、中缝正中核及中央灰质腹外侧部的细胞有分支投射到斜角带核垂直支与隔内侧核、斜角带核垂直支与隔外侧核及隔内、外侧核3个配伍组;蓝斑的细胞有分支投射到斜角带核垂直支与隔内核及隔内、外侧核两个配伍组;下丘脑背内侧核背、腹侧部、下丘脑后核、脚间核、中缝背核及室周核的细胞有分支投射到斜角带核垂直支与隔内侧核配伍组。结论:本文表明的分支投射,为隔区的机能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卜红音,娄宗盘[7](1993)在《皮质下结构卒中的失语患者大脑半球局限性脑血流(rCBF)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优势半球皮质下结构卒中后失语是由于这些结构的直接受损,还是间接地通过影响皮质而致失语,我们对10例皮质下结构卒中患者进行汉语失语位查及~(99m)TC-HMPAO静注法测rCBF,结果显示急性(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S1期)
熊克仁,周敬修[8](1987)在《大鼠扣带皮质各区向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结构的传出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辣根过氧化物酶(ERP)轴实顺行追踪法研究19只成年大鼠扣带皮质各区向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结构的传出联系,结果表明:(1)扣带皮质较广泛地投射到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结构;(2)扣带皮质双侧性地投射到皮质下的某些结构,如屏状核(CL)、尾壳核(ep)、束旁核(pf)、带旁核(pt)、丘脑前内侧核(tam)、前腹核(tav)、被盖背核(ntd)、及蓝斑(lc)等;(3)一些与疼痛反应有关的结构,如(pf)、隔外侧核(sl)等主要接受扣带皮质前部24和32区的投射纤维(本文来源于《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7年06期)
朱长庚,魏英,彭汉林,刘汉涛,邓德忠[9](1984)在《大白鼠体感区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传入、传出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将HRP注入大白鼠体感区皮质,用TMB法成色反应观察顺、逆行标记的神经元结构。结果表明:体感区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存在着广泛的传入、传出联系。作者认为,其主要机能意义可能是:①缝核、兰斑核和网状结构等参与大脑皮质的感觉及镇痛机制;②体感区皮质与躯体感觉性核团间存在着返馈回路,从而调节一级感觉传入信息。(本文来源于《武汉医学院学报》期刊1984年01期)
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查首次发作未治疗的晚发抑郁障碍患者(LOD)不同神经认知结局潜在的神经机制,包括皮质下结构体积和基底节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中心纳入的LOD患者49例。随访6个月,根据认知评分标准,完成基线影像学检查且图像质量符合影像学分析要求,将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山.白—汉、傣—汉、彝—汉双语者与汉族非双语者的皮质下结构差异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2].王晓,Daniel,H-E,Chang,张娜,袁慧书,于欣.首次发作未治疗晚发抑郁障碍患者神经认知结局与皮质下结构体积和形态学特征[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3].陈东,刘晓加,吴湖炳,梁秀龄,李洵桦.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文书写时皮质下结构的功能影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4].Condy,C,,Rivaud-Péchoux,S,,Ostendorf,F.抗眼扫视运动的神经基础:皮质下结构的作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
[5].陶志敏,霍加,王磊,帕力达,杨志强.大脑皮质下结构在眼球协同运动中的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
[6].熊克仁,熊克品,齐琼,郑培敏.皮质下结构向隔内、外侧核和斜角带核垂直支的分支投射——荧光双标记法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7
[7].卜红音,娄宗盘.皮质下结构卒中的失语患者大脑半球局限性脑血流(rCBF)的改变[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
[8].熊克仁,周敬修.大鼠扣带皮质各区向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结构的传出联系[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
[9].朱长庚,魏英,彭汉林,刘汉涛,邓德忠.大白鼠体感区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传入、传出联系[J].武汉医学院学报.1984
标签:双语; 皮质下结构; FSL-FIRST分割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