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泵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外拉曼,光系统,质体醌,酪氨酸
共振泵浦论文文献综述
陈钧,郑阳,陈金繁,刘樱[1](2019)在《“泵浦-探测”共振拉曼光谱研究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反应被发现存在于众多化学和生物过程中。PCET途径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以介导长程电子传递。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转化存储过程,其光反应发生于光系统II(PSII)和光系统I(PSI),包括捕获太阳光、光电转化和质子传递等过程。其中光系统II利用太阳光将水氧化分解产生氧气和质子,同时产生高能电子并还原质体醌。近年来,光系统II的晶体结构已经获得高分辨的解析:除了捕光蛋白复合体外,光系统II单体包含20个蛋白亚基,分子量达到350 k Da。光系统II属于膜蛋白酶,能够动态地表征其生理过程对应的结构变化的技术手段很少,至今对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机理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近年来,作者等人率先研制发展了"泵浦-探测"紫外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如图1所示)应用于光系统酶的研究[1,2]。最近,作者等运用该技术针对蓝细菌光系统II的研究探测到电子传递链中酪氨酸自由基、质体醌自由基的分子振动光谱,发现质体醌QA发生PCET反应。该PCET反应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质体醌的氧化还原电势,另一方面形成了电子直接从质体醌跃迁回P680的途径,避免了单重态氧的形成,起到了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该技术手段对生物样品表征测试具有普适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黄伟,刘院省,贺宇,王妍,霍丽君[2](2018)在《泵浦光功率对核磁共振陀螺仪零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陀螺仪中,泵浦光频率和功率参量会对陀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了泵浦光功率对核磁共振陀螺仪零位的影响,阐明了不同谱线加宽条件下泵浦光功率稳定性与核磁共振陀螺仪零偏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泵浦光功率改变0.7‰,陀螺零位变化0.41(°)/s,且缓冲气体压强增大可以减小泵浦光功率对零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8年05期)
陈成,朱良栋,方翀[3](2018)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线形:基于泵浦及探测脉冲光的共振条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兴的飞秒受激拉曼(FSRS)光谱中,共振增强效应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针对性研究功能分子的结构及动力学.在以技术开发及应用为导向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兼备时间及光谱高分辨率的FSRS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诸多的光敏体系以探究其在分子时间尺度上的工作原理.实际操作中,光谱分析常受制于微分线形以及共振条件的选择.本文用室温下化学染料罗丹明6G(R6G)的甲醇溶液为模型,系统性地研究了FSRS光谱线形基于窄带皮秒泵浦及宽带飞秒探测光波长的变化,并首次将拉曼泵浦光的波长从R6G的电子基态吸收峰的红侧连续调谐至蓝侧(648~479 nm).本文观测到了在斯托克斯及反斯托克斯的FSRS谱图中的特征线形组合,以及在同一谱图中从低频到高频振动峰的线形变化,主要源自受泵浦及探测光波长共振状况影响的多个叁阶及五阶非线性过程在飞秒至皮秒时域上的竞争.尤其是在观测到的循环线形的产生机理中,拉曼探测光的波长经由热发光(hot luminescence,简写为HL)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拉曼泵浦光与R6G的电子基态吸收峰的精准共振可以有效促进激发态振动模式,和基态相比,它们有增加的峰宽和红移的频率,并在谱图中与共振增强的基态振动模式并存.基于对上述实验的分析,本文讨论了受激拉曼泵浦及探测脉冲光波长的选择调谐策略,通过预共振以获取高信噪比的以吸收线形为主的电子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光谱信息,从而进一步将波长可调的FSRS发展成为化学、物理、材料及生物领域的强大且普适的结构动力学研究技术.(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8年04期)
邢爽[4](2018)在《LD共振泵浦内腔MgO:PPLN中红外光参量振荡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5μm中红外激光在军事对抗、激光雷达、光谱分析、激光通信等军用和民用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研前景,是近年来激光技术众多研究分支中备受关注一个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准相位匹配光参量振荡器(Quasi-phase-matching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QPM-OPO)利用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可获得高功率可调谐该波段激光。本论文针对如何提高参量光输出功率及转换效率问题,使用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端面抽运Nd:YVO_4激光器方法产生的基频光,泵浦非线性掺MgO周期极化PPLN晶体(MgO:PPLN),开展LD共振泵浦内腔光参量振荡器的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如下:理论方面:分析了准相位匹配技术以及光参量振荡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性质,模拟了MgO:PPLN温度调谐和周期调谐的理论曲线。根据内腔OPO动力学基本模型,进行了内腔OPO调Q状态下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了热效应对阈值的影响,以及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分别对808nm、880nmLD泵浦Nd:YVO_4晶体中热应力、热负载等与热相关的参数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设计方面:构建了泵浦基频光谐振子腔与OPO振荡参量光折腔结构,两个子腔在非线性晶体相互作用部分迭加重合,形成复合型谐振结构,分别对1064nm基频光和OPO参量光进行谐振腔设计优化和光束传播情况模拟,最后将子腔相结合,确定了最佳整体腔型参数。实验方面:进行LD泵浦内腔光参量振荡器的实验研究,分别开展808nm和880nmLD泵浦内腔OPO实验。在808nmLD泵浦状态下实现了2780.8~4180.5nm中红外激光宽范围连续调谐输出,且输出波长与调谐理论模拟结果相符。之后,进行了808nmLD泵浦内腔调Q-OPO实验,得到1.12W的4.18μm闲频光输出。利用880nmLD共振泵浦,分别在1.4-1.7μm@T=40%和高反HR的情况下进行内腔调Q-OPO实验,最终获得1.65W的4.1μm激光输出,单脉冲能量55μJ,单脉冲峰值功率5.25kW,对逆转换现象和脉宽图像进行分析。最后,对比808nm/880nmLD泵浦下参量光输出特性,根据实验结果情况,明确共振泵浦优势。(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蕴川[5](2018)在《波长锁定激光二极管共振泵浦全固态连续波拉曼激光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是一种高效的激光频率变换方法,所得到的拉曼激光光谱遍及紫外到近红外范围,大大拓宽了已有的激光波长范围。目前,全固态拉曼激光器因具有结构紧凑、高效率、稳定性好等优良特性,在军事、交通、医疗、信息和工农业等领域都有着普遍的应用。全固态拉曼激光器按其运转方式分为连续波拉曼激光器和脉冲拉曼激光器。在连续波拉曼激光器中,严重的热效应是限制激光器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共振泵浦方式是一种减轻热效应的有效手段,但存在泵浦吸收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光光转换效率的提高。因此,本论文采用波长锁定878.9 nm激光二极管共振泵浦复合YVO4/Nd:YVO4/YVO4晶体,在采用共振泵浦复合晶体方法改善热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波长锁定半导体激光器的窄线宽与激光晶体共振泵浦吸收带的精确匹配来提高泵浦吸收率,在改善热效应的同时提高了泵浦吸收率。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自拉曼和内腔分体式两种结构的连续波拉曼激光器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详细研究了晶体性能、谐振腔结构和稳定性对连续波拉曼激光器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以复合YVO4/Nd:YVO4/YVO4晶体作为自拉曼介质,引入波长锁定878.9 nm激光二极管作为泵浦源,在采用共振泵浦技术和复合晶体改善热效应的基础上,提高了泵浦光吸收效率,实现了 1.1x μm波段多波长连续波自拉曼激光器的高效运转。当泵浦光功率26 W时,获得了最高5.3 W的1.1x μm波段的多波长拉曼激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达到20%。拉曼阈值为0.92 W,相应的斜率效率为21%。相比808 nm传统泵浦,自拉曼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都明显提高。二、对波长锁定878.9 nm激光二极管共振泵浦复合YVO4/Nd:YVO4/YVO4晶体的全固态连续波自拉曼激光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考虑了激光晶体在共振泵浦时的热透镜效应,采用ABCD传输矩阵法和等效G参数法,计算了当采用不同曲率半径输出镜时腔内振荡激光的腔模参数,通过比较泵浦光与振荡激光模式匹配的情况和拉曼晶体中基频光功率密度的大小,分析了不同腔结构对拉曼激光输出功率的影响,给出了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优化设计了谐振腔结构。叁、采用波长锁定878.9nm激光二极管共振泵浦复合YVO4/Nd:YVO4/YVO4激光晶体,改善热效应的同时提高泵浦吸收率,分别以YVO4和BaWO4晶体作为拉曼介质,实验和理论研究了晶体性能、谐振腔结构和稳定性对内腔分体式连续波拉曼激光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内腔分体式拉曼激光器腔长较长,谐振腔稳定性对激光器性能影响较大,选择高增益的BaWO4拉曼晶体,不仅可获得高拉曼转换效率,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热效应。而平凹腔结构中输出镜的曲率半径越小,拉曼晶体中基频光的功率密度越大,腔的动态稳定区越宽,获得的拉曼激光输出功率更高。最终以30 mm的BaWO4晶体作为拉曼介质,在泵浦功率25.1 W时,获得了 2.86 W的连续拉曼激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达到11.4%。(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范灏然[6](2018)在《LD共振泵浦高重频Nd:YVO_4激光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重频的1.06μm全固态激光器在激光遥感、测距、雷达、光电对抗、光通信、激光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重频提高、脉冲稳定性提高是高重频激光器发展方向中极为重要的需求,具有广泛前景。利用传统808nm泵浦是获得高重频1.06μm激光输出的重要手段,但由于808nm泵浦下激光晶体热效应高,导致激光器所能运转最高重频难以继续提高,并且脉宽较宽、脉冲稳定性差、光束质量也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在共振泵浦下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理论方面,首先进行了高重频声光调Q激光器理论分析,基于调Q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分析了声光调Q激光器高重频运转的影响因素和脉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热效应对声光调Q激光器重频和脉冲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调Q激光器脉冲峰值、脉冲能量、脉冲宽度等输出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效应对调Q脉冲输出特性的影响。随后,我们对LD共振泵浦Nd:YVO_4激光器在晶体能级跃迁结构和热效应方面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对比分析了共振泵浦与传统泵浦下激光器的转换效率和热效应。实验方面,对比研究了激光器在808nm和880nm、888nm、914nm共振泵浦下的输出特性。当吸收泵浦功率最高均为25W时,四种泵浦波长下分别获得最大输出功率12.26W、12.81W、16.08W、16.59W,转换效率分别为49%、51.2%、64.3%、66.4%。利用双端泵浦可进一步提高输出激光的转换效率,在总吸收泵浦功率为25W的880nm双端泵浦下,得到输出功率为13.62W,转换效率为54.5%。通过对比不同重频下,激光器输出功率的变化情况,由实验结果可知,采用低量子亏损的共振泵浦技术能够降低晶体中的热效应,进而可有效提高输出激光的运转重频、脉冲稳定性及输出性能。(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赵岑[7](2016)在《914nm共振泵浦Nd:YVO_4被动锁模激光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锁模脉冲激光具有脉宽窄、峰值功率高、光谱宽等优势。近年来,随着二极管激光器(LD)的发展,LD泵浦的高功率锁模激光器在光纤通讯、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息存储、时间分辨光谱、非线性光学、激光测距、全光网络、激光医疗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热效应的影响,高效率、高功率的锁模激光器的研制受到了很大限制。针对掺Nd3+固体激光器,采用共振泵浦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热的产生,从而减轻热效应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因此,为实现高功率、高效率的锁模激光器,采用914nm共振泵浦的Nd:YVO4被动锁模激光器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基于Cr4+:YAG的914nm LD泵浦的Nd:YVO4被动调Q锁模激光器,对Cr4+:YAG晶体的锁模原理及速率方程进行了研究,对Nd:YVO4增益介质的热效应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实现锁模运转对谐振腔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MATLAB对激光器的谐振腔进行计算,最高吸收泵浦功率为26W,实现了最高平均输出功率为5.37W,转换效率为20.7%,斜效率为23.3%,调Q包络下的锁模脉冲重复频率为1.1GHz,脉宽约为322ps。2.研究了基于SESAM的914nm LD泵浦的Nd:YVO4被动连续锁模激光器,优化设计了五镜Z型谐振腔,采用MATLAB对激光器的谐振腔进行计算,吸收泵浦功率为16.9W时,得到最高平均输出功率为6.23W,光光转换效率为36.9%,斜效率为44.4%,锁模脉冲重复频率约为88.7MHz,脉宽约为52ps。实现了稳定的连续锁模脉冲序列,有效地抑制了调Q锁模。3.研究了紧凑的、高转换效率的914nm端面泵浦主动调Q自喇曼Nd:YVO4激光器,使用的1.0-at.%和2.0-at.%的Nd:YVO4晶体,并在不同晶体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分别获得了1.51W(20°C)和2.11W(30°C)的平均输出功率,对应的光光转换效率分别为28.5%和35.2%,相对于吸收泵浦光的转换效率分别为42.7%和39.0%,为接下来要进行的914nm共振泵浦自喇曼锁模Nd:YVO4激光器提供了理论依据,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0-01)
曹小龙,车永莉,姚建铨[8](2016)在《双波泵浦量子阱子带共振跃迁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组分为Al_(0.5)Ga_(0.5)As/GaAs/Al_(0.2)Ga_(0.8)As阶梯形量子阱结构,其导带子带能级可与中红外双波长CO_2激光器的泵浦光光子能量共振.计算了此量子阱对两束泵浦光的二阶非线性差频系数χ_(DFG)~((2))及叁阶非线性系数χ_(ω1)~((3))和χ_(ω2)~((3))的表达式;在导带分别为抛物线形和非抛物线形两种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叁个非线性系数随两束泵浦光波长的变化.χ_(DFG)~((2))、χ_(ω1)~((3))和χ_(ω2)~((3))随两束泵浦光波长λ_(p1)和λ_(p2),都是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对应不同泵浦波长,存在一个峰值;相比于导带为抛物线形,在非抛物线条件下叁个非线性系数随短波长的泵浦光λ_(p1)的变化出现"红移"现象,而随长波长的泵浦光λ_(p2)的变化峰值位置基本相同;由量子限制效应导致的两种导带情况下子带能级变化,即与泵浦光光子共振条件发生变化,是出现"红移"的原因;而峰值数值上的差异,主要由量子阱子带能级间的跃迁矩阵元和两种导带条件下不同的能级差决定.(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礼航,王红岩,华卫红,许晓军[9](2016)在《光学再泵浦增强钠原子共振散射的物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子密度矩阵计算了钠原子稳态布居数分布,解释光学"下泵浦"及"再泵浦‖对钠原子共振散射荧光强度的影响;分析不同自旋弛豫速率和不同光强对再泵浦效果的影响。基于单频钠原子激光器和电光相位调制器的实验平台,测量了最佳再泵浦频率,功率比例以(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期刊2016-08-05)
侯晓君,肖薇,李永锟,唐海艳,沈德元[10](2016)在《1645nm陶瓷激光共振泵浦Tm:CaYAlO_4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Er∶YAG陶瓷激光作为泵浦源研究了Tm∶CYA晶体激光输出特性。对Tm∶CYA采用共振泵浦的方式,分别研究了4.0 at.%和6.0 at.%两种掺Tm~(3+)离子浓度的Tm∶CYA样品在5%和10%透过率输出耦合镜下的激光输出特性,并对激光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沿c轴切割的4.0 at.%掺Tm~(3+)离子浓度的Tm∶CYA作为激光增益介质,在输出镜透过率为5%的情况下,当泵浦功率为2.46 W时,获得了最高功率为1.20 W的近衍射极限的TEM_(00)的激光输出,光束质量因子M~2约为1.1,对应的斜率效率达56.3%。(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6年01期)
共振泵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磁共振陀螺仪中,泵浦光频率和功率参量会对陀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了泵浦光功率对核磁共振陀螺仪零位的影响,阐明了不同谱线加宽条件下泵浦光功率稳定性与核磁共振陀螺仪零偏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泵浦光功率改变0.7‰,陀螺零位变化0.41(°)/s,且缓冲气体压强增大可以减小泵浦光功率对零位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泵浦论文参考文献
[1].陈钧,郑阳,陈金繁,刘樱.“泵浦-探测”共振拉曼光谱研究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黄伟,刘院省,贺宇,王妍,霍丽君.泵浦光功率对核磁共振陀螺仪零偏的影响分析[J].导航与控制.2018
[3].陈成,朱良栋,方翀.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线形:基于泵浦及探测脉冲光的共振条件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8
[4].邢爽.LD共振泵浦内腔MgO:PPLN中红外光参量振荡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5].张蕴川.波长锁定激光二极管共振泵浦全固态连续波拉曼激光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范灏然.LD共振泵浦高重频Nd:YVO_4激光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7].赵岑.914nm共振泵浦Nd:YVO_4被动锁模激光器研究[D].天津大学.2016
[8].曹小龙,车永莉,姚建铨.双波泵浦量子阱子带共振跃迁的非线性光学性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6
[9].李礼航,王红岩,华卫红,许晓军.光学再泵浦增强钠原子共振散射的物理机理[C].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2016
[10].侯晓君,肖薇,李永锟,唐海艳,沈德元.1645nm陶瓷激光共振泵浦Tm:CaYAlO_4激光器[J].激光与红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