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好氧剩余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剩余污泥,热碱解,好氧消化,曝气量
好氧剩余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吴学深,胡勇有,陈元彩,程建华[1](2019)在《热碱解-好氧消化联合工艺处理剩余污泥的效能及抗性基因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热碱解(TAH)前后污泥理化指标变化,以及不同曝气量(Qb=0.5、2.0 L/min)和不同固体停留时间(SRT=10、20 d)条件下好氧消化(CAD)和热碱解-好氧消化(ta CAD) 2种工艺常规指标和抗性基因(ARGs)的变化,评价了ta CAD工艺处理剩余污泥的效能,并初步分析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pH=11,T=70℃,t=1 h的热碱解条件下,污泥胞内物质被大量释放,热碱解混合物中SCOD、多糖、蛋白质等的质量浓度可达到原污泥的数10倍.当CAD工艺SRT=10 d时,热碱解的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分别提高113.9%(Qb=0.5 L/min)、160.5%(Qb=2.0 L/min),TCOD去除率分别提高234.6%(Qb=0.5 L/min)、83.3%(Qb=2.0 L/min). ta CAD处理后NH4+-N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CAD的情况.热碱解会使得后续CAD反应器中SCOD和TP的质量浓度上升.减小曝气量、延长SRT的CAD过程有利于ARGs的削减,热碱解可导致CAD中ARGs的部分回升.相关性分析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AD中ARGs的传播途径以基因水平转移(HGT)途径为主.文章在初步分析ta CAD工艺生态风险的同时,也为其后续污泥处置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游晓霞,乔俊,李雪梅,邢国强,闫晋良[2](2019)在《制药废水剩余污泥好氧堆肥制备土壤改良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制药企业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将剩余污泥进行好氧堆肥制备成土壤改良剂。以剩余污泥、玉米秸秆、牛粪、砂子为原料,考察C/N,含水率和翻堆频次对好氧堆肥后腐植酸含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堆肥条件。结果表明,当好氧堆肥条件设置为碳氮比35,含水率60%,翻堆间隔为3天时,产物的腐植酸含量最高,腐熟程度好,且种子发芽指数达到95%,堆肥产物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唐晓东[3](2017)在《超声/好氧颗粒污泥协同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剩余污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污泥中有机物含量高,但可生化性差,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不易实现能源回收。本文将超声预处理、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运用到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中,序批式处理剩余污泥并回收生物电能。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不同条件下MFC反应器的启动研究。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条件下,以剩余污泥为唯一燃料启动双室MFC是可行的。以未经超声预处理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不投加AGS的MFC需要28d可以启动。以经超声预处理后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投加AGS的MFC仅需14d可以启动。由此表明,污泥超声预处理、阴极室投加AGS促进了MFC的启动。(2)不同条件下启动稳定后MFC反应器在两周期内的产电性能研究。在外接1000Ω电阻条件下运行24h后,以未经超声预处理的污泥为燃料的MFC输出电压为0.10V,而以超声预处理后的污泥为燃料的MFC输出电压超过了0.15V,表明超声预处理能够加快MFC输出电压上升的速率。运行两周期后,阴极室不投加AGS的MFC最大输出电压可达0.24V,阴极室投加AGS的MFC最大输出电压可达0.28V,表明投加AGS对提高MFC输出电压有促进作用。MFC反应器采用序批式进泥运行两个周期后,以未经超声预处理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不投加AGS的MFC最大输出功率为21.13mW/m~2,内阻为2600Ω;以经超声预处理后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投加AGS的MFC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8.38mW/m~2,内阻为1750Ω。由此表明,污泥超声预处理、阴极室投加AGS相结合对于提高MFC的功率密度有明显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减小电池内阻。这与超声预处理和AGS两方面的作用均有关系。第一,超声预处理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微生物细胞结构破坏,释放细胞液,污泥电导率增大,MFC内阻降低。第二,AGS中微生物种类丰富,数量巨大,既可以强化生物阴极,使电极上的电化学速率提高,又可以很快适应环境并降解污泥。(3)连续运行两周期,污泥超声预处理、阴极室投加AGS对MFC降解污泥有很好的促进效果。双室MFC反应器采用序批式进泥,两个周期内剩余污泥先后经过MFC反应器的阳极室、阴极室。通过对污泥总化学需氧量(Tot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TCOD)、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多糖(Polysaccharide,PS)、蛋白质(Protein,PN)含量变化的结合分析可知,污泥中EPS结构逐渐破坏,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ightly-Bound EPS,TB-EPS)逐渐转变成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oosely-Bound EPS,LB-EPS),再进一步转变成溶解态胞外聚合物(Soluble EPS,S-EPS),最终被微生物降解利用。两周期后,以未经超声预处理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不投加AGS,MFC中污泥TCOD的去除率可达26.8%,SCOD的去除率可达25.1%,PS的去除率可达23.0%,PN的去除率可达23.2%。以经超声预处理后的污泥为燃料、阴极室投加AGS,MFC中剩余污泥TCOD的去除率可达33.0%,SCOD的去除率可达49.0%,PS的去除率可达42.6%,PN的去除率可达42.6%。(4)通过污泥中氨氮(Ammonia Nitrogen,NH_4~+-N)、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亚硝态氮(Nitrite Nitrogen,NO_2~―-N)等指标分析MFC对剩余污泥的脱氮效果。在投加了AGS的MFC阴极室的好氧环境中检测到了NO_2~--N,由此定性推测有少量氮元素发生了硝化反硝化脱氮,这与AGS具有特殊的结构并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曹洲榕[4](2017)在《超声波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结合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建设和运行,污泥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我国于2015年2月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指出:在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污泥的处理处置已迫在眉睫。大量研究表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是一种有一定价值的资源。因此,开发低碳环保的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然后,以污泥处理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并基于蚯蚓的生态处理功能,选择以污水厂剩余污泥为主要原料,并混合掺加一定量的秸秆和鸡粪,采用超声波破解技术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结合蚯蚓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置。该研究主要测试了污泥的基本性质、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而分析污泥在处理前后,性质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好氧堆肥使污泥堆肥堆体温度上升,其产生的高温,能够满足污泥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在预处理过程中,含水率、EC (电导率)、有机质、TOC、TN、C/N、富里酸(FA)、病原体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pH值、TP、TK、胡敏酸(HA)、HA/FA值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污泥经过超声波破解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后,污泥的腐殖化和有机质稳定化程度得到初步提高,为下一步蚯蚓处理污泥创造了良好条件。采用蚯蚓对经预处理后的污泥进行处置,污泥的pH值、TOC、C/N、FA、污泥中病原体含量有所降低,而EC值、TN、TP、TK、HA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则有所升高,可见,蚯蚓处理能使有机质得到进一步分解。同时,有机氮的矿化程度加快,堆肥产品的肥效和腐熟程度均得到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污泥处理后的病原体含量,使其能够满足土地利用的要求。而鸡粪的添加对污泥各项指标的影响较小。在构建超声波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结合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系统时,通过基于时间的变化和TOC的减少速率,探讨建立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通过微生物和蚯蚓的协同作用,反应器中的有机质不断分解。随着水分和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堆体存在质量损失,产生浓缩效应,使得重金属在处理后,Zn、Cu、Pb、Cd、Cr、Hg、As等8种元素的相对浓度均有所上升,但其总量变化幅度不大。通过采用修正BCR法对污泥中的重金属形态进行分级测定可知,其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所占比例均有所降低,而稳定性更高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占比上升,因此经过处理后,污泥中的重金属稳定性得到提高。在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方面,蚯蚓对Cd和Ni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对其他的重金属则表现为生物吸收,说明蚯蚓处理可促进重金属钝化/固化,并能降低其生物毒性。经过超声波设备处理的污泥,其内部产生“空穴”作用,能够有效的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击破污泥细胞壁结构并释放出细胞内的物质,为污泥好氧堆肥和蚯蚓处理,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使用超声波技术的组别,在有机质、TN、TP、TK、速效养分含量和病原体的灭活率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可见,超声波处理技术能够提高污泥处理的深度。蚯蚓处理污泥后,其体重平均增长25.38%,通过方差分析表明,超声波破解技术的加入和蚯蚓放养密度对蚯蚓体重的增长,存在显着影响。并且蚯蚓的放养密度对于污泥的有机质降解、TP、TK和重金属的富集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污泥微观结构的观察,超声波破解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和蚯蚓生物处理均有助于破坏污泥原有的致密结构,提高空气的流通效率,降低堆肥粘度,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并能够把污泥转化为结构疏松、团粒结构丰富并富含营养成分的蚯蚓粪,从而提高污泥的回收利用价值。综合试验的各项指标,确定使用超声波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结合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系统的运行参数:超声处理时间10分钟,处理量为60%,蚯蚓放养密度为80 g/kg。(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房阔,刘音,陈建光,郑铮,王禹静[5](2016)在《剩余污泥中赋存有机污染物的好氧和厌氧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叁类典型有机污染物,即多环芳香烃(PAHs)、多氯联苯(PCB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在污泥中的污染现状及其在好氧及厌氧两种条件下的降解转化规律,并分析了相关机理。对今后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应重点研究微生物降解机理、筛选和分离高效降解微生物等,以利于后续污泥土地利用。(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6年11期)
朱亮[6](2016)在《自热高温好氧消化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强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工艺因污泥停留时间短、灭菌效果好等优势被欧美等城市广泛应用,基于污泥性质的差异,我国自主研究的单段式ATAD工艺对污泥的稳定化效果初见成效,但在消化周期、氧利用率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本课题在现有的ATAD工艺基础上,利用模拟装置进行批式试验获取工艺参数,再通过优化的ATAD反应器对其验证;将超声波预处理技术与ATAD工艺结合,有效加快了污泥的稳定化进程,缩短了污泥的消化周期;鉴于纯氧曝气中氧的高传递速率与高利用率,用纯氧曝气技术代替空气曝气运用于污泥自热高温好氧消化稳定中,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并提高了曝气过程中氧的利用率。通过模拟单段式ATAD工艺进行批量试验,考察了污泥浓度、曝气量、搅拌速度对污泥稳定化过程的影响,以消化体系中VSS去除率为主要指标确定了ATAD工艺参数:污泥含固率5%~6%、曝气量1.67~1.78 L/(h·L污泥)、搅拌速度130~150 r/min。再通过优化的ATAD反应器进行了验证试验,在消化10.5 d后,系统中的VSS去除率为40.8%,温度升高至56.2℃。在0.3 W/cm~2的低强度超声波下辐照10 min,消化8.5天后,系统温度升高至58.3℃,VSS去除率达到42.1%,相比未超声预处理的试验组提前了2天达到稳定状态。消化完成后的污泥上清液中的TP、TOC、氨氮、蛋白质浓度发生了变化,其中上清液中TP浓度可以达到初始浓度的40%以下,而TOC浓度达到初始浓度的3~4倍,氨氮和蛋白质的浓度也远高于消化前。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明显变差,且消化效果越好,其脱水性能反而越差。在合理的空气曝气情况下,同等供氧速率的纯氧曝气因过量的溶解氧浓度在高温环境中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而导致污泥自热式高温消化稳定化失败。在合理的纯氧曝气量下(空气曝气量的1/20),实现了污泥的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稳定,氧气利用率高达82.7%,明显高于空气曝气的26.3%。不同的纯氧曝气量对污泥稳定的效果不同,当曝气量低于或高于最佳值时,都不利于污泥的稳定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2)
张羽[7](2015)在《污水厂剩余污泥好氧堆肥控制因素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好氧堆肥工艺,对污水厂剩余污泥和调理剂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分别研究了调理剂的添加量对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腐熟料回流量对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和低温环境下污泥堆肥强化措施。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研究调理剂添加量对污泥堆肥效果影响的过程中,设置2个堆体,1号堆体内污泥与填充料的质量配比为污泥:稻壳:秸秆=12:1:1;2号堆体为污泥:稻壳:秸秆=15:1:1,通风量均为5m3·h-1·t-1。结果表明,这两个堆体均可顺利升温,并在50℃以上保持5天左右,均满足《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2012)所规定的温度条件。在堆肥结束时,两个堆体的含水率为60%左右,有机质为40%左右。1号和2号堆体的p H值与NH4+-N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总磷含量分别上升了37.11%和20.18%。堆肥完成后,1号和2号堆体的GI值分别为125.57%和112.51%,对种子发芽均有促进作用,前者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二者的养分指标、污染物指标和毒性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2009)的要求,1号和2号堆体的堆肥腐熟料在干化后可应用于中性和碱性土壤。在研究腐熟料的回流量对污泥堆肥效果影响的过程中,设置3个堆体,1号堆体内污泥与调理剂的质量比为污泥:稻壳:秸秆=12:1:1;2号堆体为污泥:稻壳:秸秆:腐熟料=12:1:1:4;3号堆体为污泥:稻壳:秸秆:腐熟料=12:1:1:6;通风量均为5m3·h-1·t-1。研究结果表明,2号堆体温度状况最好,其次为1号堆体,3号堆体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腐熟料回流量对堆体的含水率、有机质和电导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p H值的变化幅度随腐熟料回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加入回流腐熟料可以降低堆体中氨氮的含量。堆肥结束后,1号、2号和3号堆体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110.55%、105.97%和109.97%,叁者对种子发芽均具有促进作用。当用于园林绿化的肥料时,1号、2号腐熟堆肥样品养分指标、污染物指标和毒性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2009)要求,在做干化处理和调整p H值后可应用于园林绿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极群落结构发现,各阶段的堆肥样品在门水平主要分布在34个类群,其中Proteobacteria门为最优势菌群。在纲水平的分析发现,在1号和2号堆体中,Nitrospira、Bacilli、Clostridia、Actinobacteria、Sphingobacteria、Verrucomicrobiae等微生物呈规律性变化。添加回流腐熟料对堆体内的微生物组成和含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微生物在不同堆肥阶段的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在研究低温条件下污泥好氧堆肥强化措施的过程中,设置3个堆体,1号堆体内污泥与调理剂的质量配比为污泥:稻壳:秸秆=12:1:1,加30℃水浴,通风量为5m3·h-1·t-1;2号堆体为污泥:稻壳:秸秆=12:1:1,通风量为5m3·h-1·t-1;3号堆体为污泥:稻壳:秸秆=6:1:1,通风量10 m3·h-1·t-1。堆肥过程中,1号在40℃以上维持了一段时间;2号堆体和3号堆体的温度都比较低。1号堆体含水率、有机质、p 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比2号和3号堆体明显。堆肥结束时,1号、2号和3号堆体氨氮含量分别为1.564mg/g、0.634mg/g和0.630mg/g,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79.53%、79.10%和77.60%.温水浴对堆肥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增加调理剂的比例和通风量没有起到改善堆肥效果的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极其群落结构发现。各阶段的堆肥样品在门水平主要分布在34个类群,其中Proteobacteria门为最优势菌群。在纲水平的分析发现,在2号和3号堆体中,Nitrospira、Bacilli、Clostridia、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e、Sphingobacteria等微生物呈规律性变化。在低温条件下,通过改变堆体内调理剂的添加比例和通风量对堆体内的微生物组成和含量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再然,宋英豪,贾立敏,王焕升,刘茹[8](2015)在《微生物强化MBR工艺剩余污泥的好氧消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原位污泥减量技术产生的长污泥龄污泥好氧消化可能性,以某污水处理厂MBR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污泥龄为60 d),将实验筛选得到的强化效果最佳的3种菌种(分别为B4、H4和N2)分别投加到MBR剩余污泥好氧消化反应器中。经过58 d的好氧消化后,投加B4、H4和N2的3个反应器MLSS消解率分别比污泥对照提高了13.2%、11.7%和6.2%,其中投加B4菌种MLSS消化效率提高最多。MLVSS消解率分别比污泥对照提高18.8%、20.0%和11.0%。研究表明原位污泥减量技术产生的长污泥龄污泥具有污泥好氧消化的可能性,同时筛选出来的3种菌种在消化过程中有明显的强化效果。随着消化反应的进行到52 d,反应器中出现大量的硝酸盐氮和总磷的积累。观察反应过程中氨氮、硝酸盐氮、p H和总磷的变化,大量的硝酸盐存在时诱导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的进行。在消化过程中,磷溶出情况取决于污泥的水解程度,投加菌种加速了总磷溶出和提高了污泥的水解程度。同时投加菌种强化好氧消化显着降低污泥的SVI,投加菌种在强化好氧消化过程中能更多地消耗污泥中有机物,进而提高消化效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何李健[9](2014)在《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含水量较高、碳氮比较低、有机质不稳定,如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会造成养分循环紊乱、有害微生物扩散、环境污染和植物毒害;厨余垃圾中粗蛋白和粗纤维等有机物含量较高,易腐败并产生恶臭,油类和盐类物质含量较其它生活垃圾高,以上两者都需要进行妥善处理。虽然目前国内外对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进行了若干研究,但由于我国东北地区环境温度较低,如何针对北方地区寒冷环境的特点,深入研究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效能与机理,进一步探索提高混合好氧堆肥效率的技术途径,对于污泥与餐厨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剩余污泥和混合堆肥原料的理化性质、微观结构和元素成分进行研究基础上,研究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堆料各组分(污泥,餐厨垃圾,调理剂)混合比、通风量、供气方式、环境温度四个工况下对混合好氧堆肥的影响及处理效能;对于添加生态调理剂的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进行研究,确定其堆肥效果,并讨论堆肥过程镉、汞、砷、铁等几种重金属含量变化以及堆肥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选取不同工况下的混合好氧堆肥产品,根据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中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对好氧堆肥产品进行模糊评价,研究温度和调理剂对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通过对剩余污泥和混合堆料SEM和EDX的分析,结果表明,污泥在加入餐厨垃圾和植物调理剂并充分搅拌后能提高元素C的含量和降低污泥初始含水率,有助于堆肥顺利进行。经过不同通风量和通风方式的试验研究表明最佳的通风量是0.6m3/h,最佳的供气方式是连续供气;根据不同物料配比对于堆肥温度,有机物降解以及腐熟进程影响的比较,提出污泥、餐厨垃圾和调理剂最佳的物料配比是2:1:1;根据不同环境温度对堆肥过程的影响,确定环境温度35℃更适合于堆肥。对添加植物调理剂和腐殖土调理剂好氧堆肥对比表明,堆料的温度和水提取液COD的变化规律均为随堆肥时间增长先升高再下降;含水率、挥发性有机质、水浸提液氨氮的变化规律均为随着堆肥时间增长而逐步下降。添加不同调理剂对pH值和水浸提液氨氮变化影响较大,添加植物调理剂pH变化规律为先快速降低再逐渐增长,pH值变化范围在6.5~7.5之间;添加腐殖土调理剂pH变化规律为先快速升高后逐渐下降至中性,pH值变化范围在6.3~7.6之间。添加植物调理剂堆体水浸提液氨氮呈逐步下降趋势,添加腐殖土调理剂随堆肥时间增加水浸提液氨氮含量逐步增加。通过对温度、含水率、有机质降解的指标对比表明,腐殖土调理剂比植物调理剂有机物降解率高,升温快并有更好的堆肥效果,腐殖土比例越高堆肥效果越好。腐殖土调理剂能促进污泥中的重金属从激发态向稳定态转化,堆肥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混合好氧堆肥后的堆料进行腐熟度模糊数学评价,结果表明外界温度和调理剂对堆肥腐熟度有较大的影响,自然温度下用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堆肥,其腐熟程度无法达到要求,堆肥效果不是很理想,但通过调控适合的外界温度,堆料腐熟度能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调控适合外界温度并添加生态调理剂的堆料腐熟程度能达到更高,堆肥产品表面出现霉菌,泛白,具有明显腐熟表观特征,产品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4-06-01)
朱刚[10](2014)在《城镇污水厂剩余污泥好氧堆肥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以及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随之增长,但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问题被长期忽视,污泥处置的发展相对滞后。污泥好氧堆肥工艺作为传统的污泥资源化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有应用,但是,该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部分技术路线尚不清楚,部分运行参数并不明细,导致堆肥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本文以长春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小试实验装置进行了剩余污泥好氧堆肥控制技术研究,考察了外加剂添加比和通风量等两种主要控制因素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相关参数。在1.2m3/h·t和2.4m3/h·t两种通风量下,外加剂与污泥分别按2:1和3:1两种体积比进行堆肥试验,运行2个周期,每个周期54天,堆肥期间采用连续通风的方式,并定期的进行人工翻搅,以稻壳为调理剂,秸秆为膨胀剂。剩余污泥初始含水率为65%~70%左右,有机质为50%~55%左右,经过1个周期的堆肥试验,含水率下降到35%左右,有机质下降到30%以下,堆肥产品达到腐熟要求。堆肥初期,堆体可顺利升温并维持一段时间,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未经处理的污泥中磷的含量较低,偏弱碱性,通过污泥好氧堆肥处理后,磷的含量明显增加,由初始的1000mg/kg上升到8000mg/kg左右,pH由7.8降低到6.0左右,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2009)规定要求。以菊花种子作指示植物,经观察发现,菊花种子发芽率由初始的45%左右上升到75%以上,在堆肥过程中,GI值呈直线上升趋势,经堆肥处理后的污泥对农作物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毒性基本消除,污泥已经腐熟。(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4-06-01)
好氧剩余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制药企业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将剩余污泥进行好氧堆肥制备成土壤改良剂。以剩余污泥、玉米秸秆、牛粪、砂子为原料,考察C/N,含水率和翻堆频次对好氧堆肥后腐植酸含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堆肥条件。结果表明,当好氧堆肥条件设置为碳氮比35,含水率60%,翻堆间隔为3天时,产物的腐植酸含量最高,腐熟程度好,且种子发芽指数达到95%,堆肥产物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氧剩余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吴学深,胡勇有,陈元彩,程建华.热碱解-好氧消化联合工艺处理剩余污泥的效能及抗性基因变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游晓霞,乔俊,李雪梅,邢国强,闫晋良.制药废水剩余污泥好氧堆肥制备土壤改良剂[J].广州化工.2019
[3].唐晓东.超声/好氧颗粒污泥协同微生物燃料电池降解剩余污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曹洲榕.超声波耦合好氧堆肥预处理结合蚯蚓处理剩余污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房阔,刘音,陈建光,郑铮,王禹静.剩余污泥中赋存有机污染物的好氧和厌氧生物降解[J].工业水处理.2016
[6].朱亮.自热高温好氧消化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强化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张羽.污水厂剩余污泥好氧堆肥控制因素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
[8].李再然,宋英豪,贾立敏,王焕升,刘茹.微生物强化MBR工艺剩余污泥的好氧消化过程[J].环境工程学报.2015
[9].何李健.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试验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10].朱刚.城镇污水厂剩余污泥好氧堆肥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