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溶性药物论文-宋小静,高伟波,朱继红

脂溶性药物论文-宋小静,高伟波,朱继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溶性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药物中毒,脂溶性药物,脂肪乳

脂溶性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宋小静,高伟波,朱继红[1](2018)在《脂肪乳在急性脂溶性药物中毒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乳临床主要应用于静脉营养,在药物中毒治疗方面,早期应用于局麻药物中毒,目前应用于叁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有机磷中毒、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钙通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脂溶性药物中毒的治疗。脂肪乳在脂溶性药物中毒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脂相吸附,即快速且剂量较大的脂肪乳剂进入血液,在血管内形成一种扩大的脂相,可以吸附已经与组织结合的脂溶性药物,从而减轻药物毒性;脂肪乳作为治疗脂溶性药物中毒的新方法,可提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降低血管抑制性,提高微循环灌注及心脏输出;另外,脂肪乳可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底物,且改善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及心肌的收缩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37期)

巴特金,白乌兰,吴超群,满达[2](2018)在《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抢救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抢救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0例重度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活性炭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例数、治疗后首次大便时间以及治疗前后钾离子(K+)、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例数、提早治疗后首次大便时间、减少了低血钾的发生例数(P<0.05),对于ALT、AST、Cr的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对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婕,袁松,黄海伟,何兰[3](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脂溶性药物中α-生育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α-生育酚的方法。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采用Merck Li Chrosorb Si60(4×250 mm,5μm)硅胶柱、荧光检测器,以0.75%异丙醇的正己烷溶液为流动相,考察方法专属性、线性关系、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加样回收率、稳定性,并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进行灵敏度比较;检测ω-3羧酸胶囊、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E中α-生育酚含量,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中α、β、γ和δ-生育酚分离良好,在3~3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信噪比约为1∶10,定量限为0.15μg/m L;信噪比约为1∶3,检测限为0.05μg/m L;添加ω-3羧酸、维生素A棕榈酸酯、维生素E,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1.4)%、(97.6±0.8)%、(99.5±2.3)%(n=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荧光检测器较紫外检测器灵敏度高3~5倍,且受其它主药成分干扰小;应用两种方法检测的3种产品中α-生育酚含量相近。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简便,专属性好,可用于测定多种脂溶性药物中α-生育酚的含量。(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杨丽[4](2017)在《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红斑鳞屑性等皮肤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所用的外用药物剂型多为脂溶性药物,剂型多为霜膏剂、乳剂等常规剂型,但由于角质层的存在,易导致外用药物的透皮吸收率低。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不少物理、化学方法以改善药物透皮吸收不足,但由于存在如操作繁琐、皮肤损伤、费用偏高等问题,因此,在临床的有效应用仍有较大限制。鉴于目前传统皮肤外用剂型临床疗效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的不足,新型经皮给药在体的研发显得极为迫切,目前也有不少新型制剂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中,醇质体作为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首先由Touitou提出,其主要组分包括磷脂、高浓度乙醇、胆固醇、表面活性剂等,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学特性已经而成为经皮载体热点之一,然迄今为止,其经皮机制仍未明确,尤其聚焦于以下叁个问题:1、醇质体何种成分决定了其优越的经皮渗透性?2、醇质体是否以完整的囊泡成分经皮渗透?3、醇质体携带药物经皮渗透的具体过程如何?我们相信,以上渗透机制问题的阐明,将对醇质体应用于相关临床疾病的经皮给药方面,如皮肤肿瘤的治疗、皮肤美容的应用,靶向药物的前瞻性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和阐明醇质体促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叁个重要问题。研究方法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醇质体制备的最优配方后,比较罗丹明B在不同剂型中的经皮渗透性,最后通过双荧光标记示踪技术,研究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研究结果1.醇质体最优处方筛选结果最优处方为:罗丹明B为0.02%,蛋黄软磷脂为2.45%,无水乙醇30%,超声时间为8min。罗丹明B醇质体外观淡红色,粒径125.7±3.2nm,PDI0.199±0.014(n=3)。罗丹明B脂质体外观颜色深红色,粒径205.4±3.2nm,PDI0.368±0.034(n=3)。2.罗丹明B醇质体、脂质体、酊剂的在体经皮渗透研究经皮渗透1、4、8h后,罗丹明B醇质体在经皮渗透的平均荧光强度与脂质体、酊剂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罗丹明B酊剂与脂质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研究醇质体经皮渗透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绿色荧光一直滞留在表皮浅层、毛囊,红色荧光分布在表皮、真皮层、毛囊。研究结论1.Box-Behnken效应面法为筛选醇质体的处方的较优方法,所制备的醇质体均一、稳定。2.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优越性来源于乙醇、磷脂、囊泡系统与皮肤角质层的协同作用,并非单纯是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单独效应。3.醇质体透皮机制的研究提示毛囊可作为皮肤外用制剂透皮的快速通道。4.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可能为:醇质体外用于皮肤后,由于其不同成分的协同作用,经由皮肤附属器毛囊途径和角质层途径渗透。醇质体无法以完整囊泡形态经皮渗透,囊泡在表皮浅层破裂,释放药物,脂溶性药物继续往皮肤深层渗透,而脂质成分则滞留在表皮浅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11)

龚光明,陈美惠,曹燕丽,王曙东[5](2016)在《血浆蛋白-脂溶性药物纳米载体体系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血清清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能够运输各种小分子物质分布全身。二硫键断裂法构建清蛋白姜黄素纳米粒子,以提高姜黄素溶解度及肿瘤靶向性能。方法二硫苏糖醇为变性剂,构建清蛋白姜黄素纳米粒子。高分辨电镜考察粒子的形貌和大小。考察了清蛋白变性过程中疏水区域变化、清蛋白姜黄素粒子在溶液中的释放行为及对肿瘤体内和体外靶向性。结果清蛋白姜黄素纳米粒子大小约150 nm。表面疏水性测量结果显示,ANS相对荧光强度0 min时为5492(5432~5673),2 min时为2486(2319~2878),5 min时为1998(1904~2317),10 min时为1503(1280~1584),随变性时间延长,ANS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变性过程中,清蛋白疏水区域逐渐减少。清蛋白姜黄素纳米粒子40 h之内释放了约50%的姜黄素。该粒子能够被肿瘤细胞摄取及在肿瘤组织中蓄积。结论清蛋白可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改善姜黄素的靶向性能,具有潜在的临床运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蒋静智,贾超,崔海亭[6](2014)在《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撞击流技术制备脂溶性药物微粒》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撞击流技术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结合,以利福平为模型材料,考察该技术用于脂溶性药物超细微粒制备的可行性,系统分析了混合器的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进液速率、析出器的温度及撞击距离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相比,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撞击流技术可制备出形态更好的利福平球形微粒,微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采用撞击流技术后,减弱了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参数(如溶液浓度、进液速率等)对微粒的不利因素,可在较大的操作范围内制得粒径分布均匀的微粒;同时强化了液滴和热气体之间的传质和传热,微粒干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低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适宜析出器温度10℃时,仍能得到分散性较好的微粒,有效降低了能耗。(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04期)

郭盼,彭缨,李杰,叶田田,李辛[7](2013)在《脂溶性药物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性能考察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吲哒帕胺(indapamide,IPM)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模拟体内释放条件,测定胶凝后的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度并考察了处方因素对释放行为的影响;以IPM溶液剂为对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剂量家兔皮下注射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血药浓度,考察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内药动学特征,并对体内外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体外释药结果表明,随着体系潜溶剂用量的升高、甘油磷酸盐(glycero-phosphate,GP)含量的降低,壳聚糖/GP原位凝胶剂释药速率有加快的趋势,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IPM壳聚糖/GP原位凝胶剂给药组的体内突释效应显着降低,且消除速率较低、滞留时间较长,说明壳聚糖/GP系统对于IPM具有良好的控释能力。通过脱卷积分法进行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IPM壳聚糖/GP原位凝胶的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释药方法适用于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度研究,IPM壳聚糖/GP原位凝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3年15期)

彭缨,李杰,叶田田,李静,尹飞[8](2012)在《以CoSol-Sur技术制备脂溶性药物吲哒帕胺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glycerophosphate,GP)为基质的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脂溶性药物吲哒帕胺(indapamide,IPM)的载体,并通过其体外理化性质的评价优化处方。方法通过潜溶-表面活性剂相结合技术(CoSol-Sur技术)制备吲哒帕胺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对原位凝胶胶凝时间、胶凝形态和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对IPM壳聚糖/GP系统胶凝时间与胶凝形态,以及黏度测定结果表明,潜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均能对体系相转变行为形成干扰效应,其中DMAC强于Glycerolformal、Pharmasolve;Tween 80、Solutol HS15强于TPGS、Cremphor ELP。结论通过Cosol-Sur技术成功制备吲达帕胺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2年35期)

张鸿飞,徐世元[9](2009)在《脂肪乳用于脂溶性药物急性毒性的救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乳(lipid emulsion,LE)主要用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近年来,也被用作难溶性药物如异丙酚、依托咪酯的溶媒。长效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LA)急性毒性反应所致的顽固性心跳停止是临床罕见而难治性并发症,目前临床尚无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动物研究发现,静脉输注LE(本文来源于《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7-24)

李复苏[10](2009)在《表面活性剂包结脂溶性药物插层水滑石的制备及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双滴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胆酸根包结泼尼松、胆酸根包结炔雌醇、油酸根包结泼尼松和油酸根包结炔雌醇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TG-DTA等测试手段确定其超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可包合中性的脂溶性药物分子形成胶束并进入水滑石层间。模拟人体环境,对叁种插层复合物(胆酸根包结泼尼松、胆酸根包结炔雌醇和油酸根包结泼尼松插层水滑)进行了药物体外释放研究。采用DEBS法,以SUM值最小为原则,分别采用四种动力学模型对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拟合。通过R-P方程中的参数n值探讨了药物释放机理:高pH值条件下的释放一般由离子交换控制,而低pH值时药物的释放受离子交换和层板溶蚀二者共同作用。本论文工作探讨了水滑石类层状材料对脂溶性药物的负载和缓释行为,为将该无机层状材料用于药物缓释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26)

脂溶性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抢救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0例重度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活性炭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例数、治疗后首次大便时间以及治疗前后钾离子(K+)、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例数、提早治疗后首次大便时间、减少了低血钾的发生例数(P<0.05),对于ALT、AST、Cr的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对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溶性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宋小静,高伟波,朱继红.脂肪乳在急性脂溶性药物中毒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18

[2].巴特金,白乌兰,吴超群,满达.蒙药解毒汤联合血液灌流抢救经口摄入脂溶性药物(毒物)中毒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

[3].李婕,袁松,黄海伟,何兰.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脂溶性药物中α-生育酚[J].药物评价研究.2018

[4].杨丽.醇质体促进脂溶性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5].龚光明,陈美惠,曹燕丽,王曙东.血浆蛋白-脂溶性药物纳米载体体系的自组装[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

[6].蒋静智,贾超,崔海亭.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撞击流技术制备脂溶性药物微粒[J].功能材料.2014

[7].郭盼,彭缨,李杰,叶田田,李辛.脂溶性药物吲哒帕胺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性能考察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3

[8].彭缨,李杰,叶田田,李静,尹飞.以CoSol-Sur技术制备脂溶性药物吲哒帕胺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张鸿飞,徐世元.脂肪乳用于脂溶性药物急性毒性的救治[C].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09

[10].李复苏.表面活性剂包结脂溶性药物插层水滑石的制备及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标签:;  ;  ;  

脂溶性药物论文-宋小静,高伟波,朱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