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兆赫超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塑料焊接,超声焊接振子,兆赫频,声学匹配层
兆赫超声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鹏,何勍,温智益,郭栋[1](2019)在《一种兆赫频超声塑料焊接振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声学理论设计制作了一种声学匹配层结构的兆赫级高频超声塑料焊接振子,提出了一种兆赫频超声塑料焊接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兆赫频超声焊接振子进行了优化,以提高电–机转化效率从而使能量高效地用于焊接。对所研制的兆赫频超声焊接振子进行了振动测试,结果表明,焊接振子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较吻合,兆赫频焊接振子负载性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用该兆赫频焊接振子对厚度0.25mm的聚氯乙烯两层薄板进行了焊接实验,在功率为30W的工况下即可实现较好的焊接强度,且表面质量较好,为兆赫级高频超声塑料焊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应用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何勍,翟科,李亮,任奕[2](2018)在《一种兆赫频超声抛光振子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声波透射与折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匹配层压电换能器结构的兆声抛光振子,提高了兆赫频超声抛光工具的声能量辐射效率。此外,通过对兆声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进行控制,消除了高频圆片型压电振子本身存在的强烈的耦合振动效应。在制作完成兆声抛光振子的基础上,对抛光振子工作端的振动振幅进行了测试,在横向尺度上满足了兆声抛光工具头振动振幅均匀化的要求。实现了一种用于硅片化学机械抛光的兆声抛光振子。为大尺寸硅片的化学机械抛光工艺提供了可借鉴的附加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1期)
杨柳[3](2012)在《纳米PZT颗粒的兆赫超声制备及压电力显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压电厚膜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薄膜相比,厚膜的压电、铁电性能较少受界面、表面等影响,同时较大的厚度能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且具有更宽的工作频率,其中又以PZT压电厚膜器件最为突出,这同时对PZT材料的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生产PZT颗粒的方法主要用水热合成法,但是颗粒大小难以达到纳米级。本文提出利用脉冲兆赫超声法对合成的微米级PZT颗粒进行冲击,达到制备纳米级PZT颗粒的目的,并对得到的纳米PZT颗粒进行了压电力显微测量的探索性研究,成功测得其纵向压电系数并完成比较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声场角度分析了兆赫超声场能量来源以及指向特性,比较分析了兆赫超声相比于普通超声所具有的优势;设计并制作试验装置,包括夹心式压电换能器,兆赫电源以及整个电路的控制方式。2.对比机械力化学制备法,提出了兆赫超声制备方法的优势,利用兆赫超声试验系统对水热法合成的微米PZT颗粒进行作用,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手段对制备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可以制备纳米PZT颗粒。3.介绍了压电力显微镜的测量方法,提出对分散的纳米PZT颗粒探索性地进行了PFM测量,成功得到了单个颗粒的的压电响应图像,计算得到单颗粒的纵向压电系数,并把纳米级和微米级PZT颗粒的纵向压电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兆赫超声制备的纳米PZT颗粒具备压电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2-01-01)
彭昀[4](2009)在《兆赫超声分散系统的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别于传统超声波分散,本文提出了浴槽式脉冲兆赫超声分散技术,即采用大功率高频兆赫超声换能器,在液体介质中产生高速、强辐射声流能来进行材料分散,同时有效抑制传统超声处理中无法避免的因过度空化而造成的材料损伤。该技术将超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为材料分散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它具有能量可控性好、成本低、安全环保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将在材料分散和制备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声空化、空化气泡运动学、声流等方面对兆赫超声分散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上证明了当超声频率提高至600kHz以上时,声场内的空化阈值提高、可闭合空化气泡数减小,从而有效抑制了空化损伤。同时,初步探讨了兆赫超声分散系统的能量转化过程,分析了兆赫声场中的高速、强辐射声流能以及高频振荡作为材料分散主要动力的理论条件和作用机理。2.设计制作了单阵元换能器,总结了设计、制作换能器的工艺流程。设计制作了兆赫逆变电源,利用电力分析仪监测了兆赫逆变电源的输入、输出波形。3.应用兆赫超声分散技术进行了纳米材料分散试验。利用该方法对PZT纳米颗粒进行了分散试验。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分散效果进行了检测和表征,结果表明该技术分散效率高、效果好。4.试验了兆赫超声分散技术用于油包水/水包油乳液制备的效果,制备了反向胶束微反应器和无乳化剂乳浊液。利用工具测量显微镜对所制备乳液的分散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兆赫超声精细化分散后的乳液分散性最佳。(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12-01)
Hurlstone,D.P.,Cross,S.S.,SandersD.S.,纪泛扑[5](2005)在《20兆赫高频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肠直肠黏膜下层病变:一项前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oals: To prospectively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ssisted mini- prob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submucosal tumors. Primary endpoints were tumor free vertical/horizontal resection margins and positive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 Outcome data over a 24- month period were assessed. Background: A 20- MHz high- frequency mini- probe ultrasound is an accurate modality for the diagnosis of stage T1m and T1 colorectal lesions. 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is technology as applicable to submucosal lesions of the colorectum.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underwent high- frequency mini- probe ultrasound- guide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30 lesions (< 20 mm diameter) using the inject and cut technique. Repeat endoscopy and ultrasound was performed at 3, 6, and 12 months post- “ index" resection. Results: A total of 27 lesions (90% ) underwent complete resection with negative histologic margin status (median diameter, 8 mm; range, 3- 20 mm).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1 ) was observed between submucosal lesion position and histologic resection margin negativity. Three rectal lesions (10% ) within the submucosal layer 3 failed to separate from the muscularis and underwent transanal excision of tumor. Bleeding occurred in 1 patient (3% ). No recurrence was evident at the resection site in 27 cases (median follow- up, 9 months; range, 4- 18 months). Conclusions: High- frequency mini- probe ultrasound- guide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y for submucosal lesions of the colorectum. The technique offers a single- stag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echnique for selected submucosal lesions and may offer an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resection.(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12期)
方启平,林仲茂[6](1998)在《超声清洗的新技术——兆赫超声清洗》一文中研究指出兆赫超声清洗可以清除亚微米大小的粒子,在许多行业的精密清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兆赫超声清洗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清洗》期刊1998年02期)
达铭钰,王心梅[7](1994)在《5兆赫B型超声扫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5兆赫B型超声检测视网膜脱离54例(59眼).分析认为,B超对眼球多种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均能作出较正确诊断。另对玻璃体病理声像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和B超对视网膜术后的疗效观察等,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南通医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徐君镛[8](1991)在《10兆赫高频探头对甲状腺疾病超声检查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B型超声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已被认为是首选的影象检查方法。我院自1990年起采用10兆赫自动聚焦探头对正常甲状腺以及甲状腺肿块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1991年06期)
陶新朝[9](1988)在《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诊断皮肤癌的40兆赫超声诊断仪》一文中研究指出Matsus hita 研究院和由 Mki 教授领导的Ehi me 大学医疗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共同研制出一种最新超声波诊断仪。它是利用40兆赫的超声波,使其有0.1毫米的分辩力。这种诊断仪属首例报道。该诊断仪于4月在 yokoha ma 召开的第86届日本皮肤病专家会议上正式展出。由于仅凭肉眼观察皮肤外表难以对皮肤癌作出早期确定性诊断,所以,直到现在,皮肤病的确定性诊断仍沿用创伤性方法来完成。此种诊断仪能发射25兆赫到40兆赫的超声波,可(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1988年04期)
熊爱华,易敬林,梁海兰,邓林云[10](1987)在《3兆赫B超声扫描的眼科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从1983年10月至1986年3月利用3兆赫B 超声扫描探查眼病62例(69眼),对屈光间质混浊的眼病及眶内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作用,在目前还没有专供眼科使用的B 扫描仪器的医院,具有较大的价值和帮助,分析如下。(本文来源于《实用眼科杂志》期刊1987年09期)
兆赫超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声波透射与折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匹配层压电换能器结构的兆声抛光振子,提高了兆赫频超声抛光工具的声能量辐射效率。此外,通过对兆声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进行控制,消除了高频圆片型压电振子本身存在的强烈的耦合振动效应。在制作完成兆声抛光振子的基础上,对抛光振子工作端的振动振幅进行了测试,在横向尺度上满足了兆声抛光工具头振动振幅均匀化的要求。实现了一种用于硅片化学机械抛光的兆声抛光振子。为大尺寸硅片的化学机械抛光工艺提供了可借鉴的附加技术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兆赫超声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鹏,何勍,温智益,郭栋.一种兆赫频超声塑料焊接振子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9
[2].何勍,翟科,李亮,任奕.一种兆赫频超声抛光振子的设计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3].杨柳.纳米PZT颗粒的兆赫超声制备及压电力显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4].彭昀.兆赫超声分散系统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5].Hurlstone,D.P.,Cross,S.S.,SandersD.S.,纪泛扑.20兆赫高频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肠直肠黏膜下层病变:一项前瞻性分析[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
[6].方启平,林仲茂.超声清洗的新技术——兆赫超声清洗[J].化学清洗.1998
[7].达铭钰,王心梅.5兆赫B型超声扫描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
[8].徐君镛.10兆赫高频探头对甲状腺疾病超声检查的价值[J].肿瘤.1991
[9].陶新朝.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诊断皮肤癌的40兆赫超声诊断仪[J].医疗卫生装备.1988
[10].熊爱华,易敬林,梁海兰,邓林云.3兆赫B超声扫描的眼科临床应用[J].实用眼科杂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