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壮族山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壮族山歌,生态,研究
壮族山歌论文文献综述
覃金盾[1](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壮族山歌生态调查研究——以广西百色市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壮族山歌开始从"乡土"走向"城市",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城市文化新品——城市壮族山歌。经过近叁十年的"异地发展",壮族山歌在城市中虽已经"落地生根",并与城市其他类别的音乐相融共生,但也存在诸如活动空间的分配、声音相互干扰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11期)
覃育宁,韦丽娇[2](2019)在《留住壮族山歌之韵 守好壮民族文化热土》一文中研究指出艳阳高照、热浪滚滚,却滚烫不过武鸣老山歌手的高涨热情。连续一个多月来,10多名资深壮族山歌手聚集在南宁市武鸣区政协机关,热火朝天地对一千多首壮族山歌进行再次编译校对,为《壮乡流韵——武鸣传统山歌集》的结集出版做好准备。这是武鸣区政协致力于保护传承壮民族文(本文来源于《广西政协报》期刊2019-10-22)
陆宗武[3](2019)在《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山歌与歌圩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是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同胞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歌圩就是传统节日的主旋律。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歌圩经过历史的积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该地区人们文化母体中的基因核心。通过探究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挖掘其功能意义与价值,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需要。(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7期)
陆斐[4](2019)在《田野考察视野下巴马壮族山歌文化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广西人的性格,也养育了广西这个区域的山歌文化,广西壮族山歌别具一格,是壮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壮族山歌的田野考察,对于传承与保护壮族山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周俊宇[5](2019)在《从“刘叁姐”到“城市歌圩”看壮族山歌在柳州的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是山歌之海,广西壮族山歌具有种类的繁多、意境深邃的特点。"刘叁姐"的故事和歌声,在其发展过程中,刘叁姐的形象与精神又与壮族山歌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展现了山歌艺术的一种精神形象,也表现出壮族山歌的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广西人的美好记忆,是壮乡多彩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早在1959年,柳州市和平彩调话剧团就将刘叁姐传说编排成为彩调剧《刘叁姐》参加了建国十周年演出;1960年,《刘叁姐》在柳州进行了全区性文艺汇演,随后叁次进入怀仁堂、四次进入中南海演出,随后在全国进行了500多次的巡回演出;1961年,由乔羽编剧、雷振邦作曲(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4期)
农丽婵,杨宁宁[6](2019)在《广西壮族山歌向网络转型研究——以那坡县壮族网络山歌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那坡壮族网络山歌表现民众对爱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对家乡的思恋和赞颂以及歌者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咏叹。网络传唱的那坡山歌讲究韵律,但相较于传统山歌用韵更为宽松、自由,直抒胸臆倾向和口语化明显,在歌唱场景语境的虚拟化中,有效突破传统了山歌传唱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卢成观,覃伟津[7](2019)在《以壮族山歌文化为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山歌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壮族人民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壮族山歌文化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壮族山歌文化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越唱越新。在现实社会中,壮族山歌文化已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实践。通过研究壮族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分析以壮族山歌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出以壮族山歌文化为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研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飞雁[8](2019)在《壮族山歌文化与壮族民众的生存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的山歌与壮族的历史性存在息息相关,是壮族人人生在世得以栖居的生存家园。在壮语语境中,山歌的原初表述是"家"和"欢",这种表述包含了壮族人们对自然之家的尊重与热爱,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对美好姻缘、美满家庭的追求与坚守,对和谐友善之社会家园的营造与张扬,对人在天地间欢乐栖居的祈求与践行,体现了"天、地、神、人"的四重性融合统一。(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继艳,李勤[9](2019)在《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美学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壮族山歌是中国壮族文化的精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山歌经受住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壮族山歌的内容广泛,其中大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近些年所推崇的生态美学理念有诸多相通之处。生态美学中提倡的和谐性、生命性、共生性的生态理念都蕴含于山歌之中,体现出超凡的生态美学智慧。(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春红[10](2019)在《广西巴马壮族山歌歌师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歌师在壮族山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壮族歌师的个人生产生活影响着壮族民歌的发展,目前壮族歌师群体呈现单薄趋势,壮族山歌文化传承式微。壮族山歌的现代性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壮族歌师群体的发展,要对歌师个人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政策支持,为歌师开展山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9年01期)
壮族山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艳阳高照、热浪滚滚,却滚烫不过武鸣老山歌手的高涨热情。连续一个多月来,10多名资深壮族山歌手聚集在南宁市武鸣区政协机关,热火朝天地对一千多首壮族山歌进行再次编译校对,为《壮乡流韵——武鸣传统山歌集》的结集出版做好准备。这是武鸣区政协致力于保护传承壮民族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壮族山歌论文参考文献
[1].覃金盾.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壮族山歌生态调查研究——以广西百色市城区为例[J].艺海.2019
[2].覃育宁,韦丽娇.留住壮族山歌之韵守好壮民族文化热土[N].广西政协报.2019
[3].陆宗武.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J].戏剧之家.2019
[4].陆斐.田野考察视野下巴马壮族山歌文化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9
[5].周俊宇.从“刘叁姐”到“城市歌圩”看壮族山歌在柳州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9
[6].农丽婵,杨宁宁.广西壮族山歌向网络转型研究——以那坡县壮族网络山歌为对象[J].河池学院学报.2019
[7].卢成观,覃伟津.以壮族山歌文化为载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8].何飞雁.壮族山歌文化与壮族民众的生存家园[J].鄱阳湖学刊.2019
[9].张继艳,李勤.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美学智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黄春红.广西巴马壮族山歌歌师传承与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