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游峰

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游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汪玉凯,政府管理创新,体制改革,双转

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游峰[1](2010)在《汪玉凯:如今改革比1978年要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汪玉凯教授,昨日做客石排中国镇学习论坛第十场,讲述“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管理”。他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凝聚改革的共识比1978年邓小平刚刚发动改革开放要难得多。    “转型是双转交(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0-08-27)

卢新波[2](2005)在《论学习型体制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体制转型是指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与先发国家自然演进的的市场化进程相比,它是在已有大量关于市场和市场化的理论、经验及规则的影响下展丌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制度变迁,本文称之为“学习型体制转型”。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现有各种制度变迁理论并结合后发国家自身约束条件解释外在知识对体制转型的影响。本文将循着动力—目标—路径—绩效的逻辑框架对转型中的制度学习作一较为系统的梳理。虽然现有研究中也注意到了后发国家体制转型的特殊性,但真正从外在知识和内在约束的结合这一角度对转型的特殊机理进行的系统研究还较少见。 首先,本文认为,一切变革的动力都源自于稀缺条件下的生存竞争,竞争的本质是对潜在利益的追求,这是一切制度变迁的共性。后发国家由于其特殊的约束条件使得其体制转型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另一方面同样由竞争导致的体制转型或学习的动力又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由显性体制落差引起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及其复合作用,并且以先发国家的经济实绩为参照系,通过缩小体制落差而可能实现的巨大潜在利益相比于一般制度变迁具有更加明显的可判断性和经济主体之间的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从而较易于达成制度变迁必要性的共识,使得发生大规模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后发国家相似的初始条件决定了实际的学习过程普遍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而统治集团对体制内意识形态的修正度直接决定了潜在的改革度、外在制度知识的可习得量及制度变迁中公共选择的边界。因此,转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外在知识与内在约束有机结合的多元决定的结果。体制内意识形态修正的渐进性决定了转型目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这一动态过程从事后看往往具有向某一终极目标逐步逼近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体制内意识形态的修正本身又是改革绩效的累积、制度知识的增加、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体制内意识形态修正的滞后性和阶段性使得本文有可能通过构建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框架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双层次互动关系。 第叁,在上述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功的学习型体制转型是一个沿着成本最小化路径进行的渐进过程。与转型目标的动态变化相对应,在制度形态上,这一过程表现为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逐次替代,并且这种替代因时因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4-01)

[3](2003)在《中国月度报告·捌月号——推动中国科教体制转型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教体制存在的系列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整个国家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十六大以后中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科教体制转型,探索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一新的课题,就有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发起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第一推动力”;政府应建立一个机构,规划、启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指导和管理学习型社会的各项创建工作,以保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序、高效;政府应运用法律、财政等手段,多方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政府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汇合各方力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成长。(本文来源于《领导决策信息》期刊2003年29期)

张书琛[4](1994)在《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公平问题──学习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几点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公平问题──学习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几点体会张书琛社会公平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公平思想,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有关社...(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1994年06期)

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的体制转型是指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与先发国家自然演进的的市场化进程相比,它是在已有大量关于市场和市场化的理论、经验及规则的影响下展丌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制度变迁,本文称之为“学习型体制转型”。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现有各种制度变迁理论并结合后发国家自身约束条件解释外在知识对体制转型的影响。本文将循着动力—目标—路径—绩效的逻辑框架对转型中的制度学习作一较为系统的梳理。虽然现有研究中也注意到了后发国家体制转型的特殊性,但真正从外在知识和内在约束的结合这一角度对转型的特殊机理进行的系统研究还较少见。 首先,本文认为,一切变革的动力都源自于稀缺条件下的生存竞争,竞争的本质是对潜在利益的追求,这是一切制度变迁的共性。后发国家由于其特殊的约束条件使得其体制转型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另一方面同样由竞争导致的体制转型或学习的动力又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由显性体制落差引起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及其复合作用,并且以先发国家的经济实绩为参照系,通过缩小体制落差而可能实现的巨大潜在利益相比于一般制度变迁具有更加明显的可判断性和经济主体之间的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从而较易于达成制度变迁必要性的共识,使得发生大规模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后发国家相似的初始条件决定了实际的学习过程普遍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而统治集团对体制内意识形态的修正度直接决定了潜在的改革度、外在制度知识的可习得量及制度变迁中公共选择的边界。因此,转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外在知识与内在约束有机结合的多元决定的结果。体制内意识形态修正的渐进性决定了转型目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这一动态过程从事后看往往具有向某一终极目标逐步逼近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体制内意识形态的修正本身又是改革绩效的累积、制度知识的增加、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体制内意识形态修正的滞后性和阶段性使得本文有可能通过构建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框架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双层次互动关系。 第叁,在上述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功的学习型体制转型是一个沿着成本最小化路径进行的渐进过程。与转型目标的动态变化相对应,在制度形态上,这一过程表现为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逐次替代,并且这种替代因时因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游峰.汪玉凯:如今改革比1978年要难[N].东莞日报.2010

[2].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D].浙江大学.2005

[3]..中国月度报告·捌月号——推动中国科教体制转型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J].领导决策信息.2003

[4].张书琛.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公平问题──学习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几点体会[J].前沿.1994

标签:;  ;  ;  ;  

学习型体制转型论文-游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