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箭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南箭竹,地下茎,解剖结构,木质化
云南箭竹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程,敖超毅,王曙光[1](2019)在《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假鞭的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木质化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的假鞭为实验材料,采用滑动切片法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云南箭竹假鞭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随年龄的动态变化,为假鞭结构研究提供新的解剖学数据信息。结果显示:(1)云南箭竹假鞭节间的表皮层只有1层细胞,皮下层由3~4层细胞壁加厚的纤维细胞组成,皮层一般有20~25层不规则的薄壁细胞,成熟的皮层细胞会形成皮层气道,髓实心不具髓腔。(2)云南箭竹假鞭纤维壁厚随鞭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年龄假鞭的内侧韧皮部面积大于外侧;纤维腔径随鞭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同一年龄假鞭内侧纤维腔径大于外侧;韧皮部的面积、维管束和导管的直径均随着鞭龄的增加而增大。(3)假鞭维管束一般不具有原生导管,外部维管通常有2个较大的后生导管,在假鞭中部及内部通常只有1个后生导管,另1个后生导管不发育或发育不全。(4)在0.5年生到2年生的云南箭竹假鞭中,被染成紫红色的木质素在纤维细胞壁、薄壁细胞壁、导管细胞壁中都有分布,且随着假鞭年龄的增加染色逐渐加深,表明云南箭竹假鞭木质素含量随着鞭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木质化程度随鞭龄的增长逐渐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唐国建[2](2016)在《云南箭竹竹笋快速生长时期的组织解剖和糖生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不同发育时期的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为实验材料,采用形态观察的方法,对其快速生长过程中,薄壁细胞和纤维细胞核及其次生壁加厚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此过程中的糖分(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行一系列测定研究,以期为解释竹类植物快速生长机制奠定数据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幼笋时期,纤维细胞壁的层数少于薄壁细胞的,但1年后,层数显着增加;纤维细胞的伸长早于纤维细胞核和薄壁细胞的伸长;纤维细胞核也会伸长,且在纵切面上呈纺锤形;长细胞的形成和伸长导致了节间的快速伸长。在成熟秆中,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加厚方式依赖于纤维的直径和位置;通常,腔径大的纤维比窄纤维细胞具更多的次生壁层数。2.在云南箭竹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同一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糖分积累情况并不相同;尤其在Y3时期,节间各部位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节间内侧、中部具有较高含量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而蔗糖在节间内、外侧,只有内侧检测到含量,节间两端具有较高浓度的蔗糖。3.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进行分离提取,Hepes-NaOH法比较适合用来提取竹笋中SAI;竹笋SAI主要存在于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溶液中。4.云南箭竹不同发笋阶段中,发笋前期SAI活性最高,其次为发笋中期,发笋末期(即退笋阶段)活性最低;发笋中期,SAI活性远远大于中性转化酶(NI)、细胞壁结合的酸性转化酶(CWI)活性。此外,不同发育时期的云南箭竹竹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在不同部位间变化趋势不同,节间内侧或下部SPS活性较高,节间内侧或下部发育较晚;随着云南箭竹竹笋发育的成熟,SPS活性逐渐降低,在发育早期,节间外侧和上部具有较高活性的活性,发育中期以后,节间内侧和下部活性较高;较高活性的SPS主要存在于幼嫩的组织中。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中蔗糖合成酶(SuSy)的活性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节间内侧或下部活性较高,节间上部或外侧活性较低;在节间快速生长时期,SuSy合成方向的活性较低;SuSy的作用主要以分解蔗糖为主,且在M1时期,节间纵向上分解方向与合成方向活性大小相互拮抗。(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3)
姬丽粉,王晓芹,林新春[3](2015)在《云南箭竹试管快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箭竹成熟种胚在MS(Murashige and Skoog)上诱导的芽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试管繁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箭竹丛生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3 mg·L-1BA(6-苄基腺嘌呤)+1 mg·L-1KT(激动素)+0.001 mg·L-1TDZ(噻苯隆),芽丛生长旺盛,增殖系数达到1.1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3 mg·L-1IBA(吲哚丁酸),生根率达到100%,根系较长且粗壮;试管苗移栽至泥炭、蛭石、珍珠岩配制比例为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高达100%。(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5年01期)
王曙光,林树燕,丁雨龙[4](2014)在《云南箭竹叶片对长期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生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温室环境下培育6 a的云南箭竹与野外生长的云南箭竹的生理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温室内高温环境条件下云南箭竹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的叶绿素a(Chl a)与叶绿素b(Chl b)含量均比野外条件下的高,但Chl a/b的比值却低于野外环境;温室内云南箭竹竹叶中嫩叶、成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野外云南箭竹竹叶中嫩叶、成熟叶的,但衰老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情况却相反;温室内成熟叶片及衰老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比野外条件的高,除幼嫩叶片外,温室内成熟及衰老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比野外条件的低,而温室条件下成熟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比野外叶片的高;除衰老叶片之外,温室内嫩叶与成熟叶中的丙二醛含量均比野外叶片的高。可见云南箭竹作为高山竹种尽管在温室中生长较长的时间,但依旧不能完全适应高温环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李培,王曙光,赵石华,普晓兰[5](2011)在《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箭竹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箭竹是优质笋用竹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箭竹的竹材维管束和导管的系统的研究,为云南箭竹的利用提供了部分基础数据。通过对云南箭竹竹材切片的维管束和导管进行定量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箭竹的维管束为开放型与半开放型,同一高度的不同部位(径向)维管束的大小和分布各有不同;地理分布、秆龄及种内变异均对云南箭竹的维管束形态有显着影响;云南箭竹导管直径在径向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1年04期)
王曙光,杨南,普晓兰,李福秀,丁雨龙[6](2010)在《云南箭竹扦插繁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首次研究了云南箭竹的扦插繁殖技术,指出云南箭竹扦插繁殖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再生能力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根。最佳的扦插育苗方法为带竹篼埋秆育苗。(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0年03期)
王曙光,普晓兰,丁雨龙,万贤崇,林树燕[7](2010)在《云南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省永仁县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秆、枝和叶片含水量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箭竹叶片的含水率最高,秆的最低;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中,秆所占比例最大,可达60.31%~65.34%,枝次之(19.28%~21.87%),叶(15.11%~17.82%)所占比例最少。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云南箭竹各变量的相关性,并对其各器官的生物量及秆高与胸径和地径进行模型拟合。其中秆、枝和叶的生物量与胸径的拟合方程分别是:WC=0.318D1.753,WB=0.135D1.412,WL=0.140D1.216。应用上述相关数学模型估算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箭竹各器官生物量。通过对胸径、地径和生物量的比较,认为鸡足山的云南箭竹长势最好。(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王曙光,普晓兰,丁雨龙,万贤崇,林树燕[8](2009)在《云南箭竹纤维形态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显微观测和系统分析,结果为:云南箭竹纤维长度为0.50~5.18mm,平均长度为1.74mm;云南箭竹纤维宽度为5.70~52.00μm,平均宽度为19.98μm;长宽比为18.86~361.71,平均为92.80;壁厚为0.80~416.00μm,平均为14.17μm;腔径为0.30~390.00μm,平均为5.53μm;壁腔比为0.03~109.00,平均值为3.11。云南箭竹纤维平均长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中部>基部>上部,纤维的平均宽度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云南箭竹纤维的平均壁厚表现出的变化规律,1年生和2年生均为基部>中部>上部,而3年生云南箭竹纤维平均壁厚的变异规律为基部<中部<上部,腔径也表现出与壁厚类似的变化规律。年龄和部位对云南箭竹纤维特征影响显着。表1参10(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华,辉朝茂[9](2009)在《云南箭竹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改良的SDS法从云南箭竹硅胶干燥的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通过正交法对RAPD反应条件优化,6个试验因子的最适条件为:模板DNA1.5ng/μL,随机引物0.8~1.0μmol/L,dNTPs浓度0.1~0.15mmol/L,Mg2+浓度2.0~2.5mmol/L,Taq酶用量0.5~1.0U。最佳热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2min,之后进行40次循环(94℃变性30s,36℃退火60s,72℃延伸90s),最后72℃总延伸7min后在4℃终止反应。(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09年08期)
王曙光,丁雨龙,普晓兰,林树燕[10](2009)在《云南箭竹的资源分布状况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箭竹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云南箭竹的分布范围较广,其分布区介于北纬24°13~′28°58′之间,其生长适应海拔范围大概为1 700~2 600 m;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要大于4.2℃,年平均气温要介于17.8~19.7℃,年极端低温不能低于-11.2℃,≥10℃的积温不低于3 788.3℃;年降雨量平均为1 054.8 mm,介于559.4~1 600.0 mm之间,年平均有霜日数不能多于123.5d。目前发现云南箭竹共有3个变异类型即原变型,东坡竹和脱毛昆明实心竹,东坡竹主要分布在大理鸡足山,脱毛昆明实心竹主要分布在昆明市西山和嵩明县。(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09年03期)
云南箭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不同发育时期的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为实验材料,采用形态观察的方法,对其快速生长过程中,薄壁细胞和纤维细胞核及其次生壁加厚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此过程中的糖分(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行一系列测定研究,以期为解释竹类植物快速生长机制奠定数据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幼笋时期,纤维细胞壁的层数少于薄壁细胞的,但1年后,层数显着增加;纤维细胞的伸长早于纤维细胞核和薄壁细胞的伸长;纤维细胞核也会伸长,且在纵切面上呈纺锤形;长细胞的形成和伸长导致了节间的快速伸长。在成熟秆中,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加厚方式依赖于纤维的直径和位置;通常,腔径大的纤维比窄纤维细胞具更多的次生壁层数。2.在云南箭竹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同一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糖分积累情况并不相同;尤其在Y3时期,节间各部位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节间内侧、中部具有较高含量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而蔗糖在节间内、外侧,只有内侧检测到含量,节间两端具有较高浓度的蔗糖。3.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进行分离提取,Hepes-NaOH法比较适合用来提取竹笋中SAI;竹笋SAI主要存在于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溶液中。4.云南箭竹不同发笋阶段中,发笋前期SAI活性最高,其次为发笋中期,发笋末期(即退笋阶段)活性最低;发笋中期,SAI活性远远大于中性转化酶(NI)、细胞壁结合的酸性转化酶(CWI)活性。此外,不同发育时期的云南箭竹竹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在不同部位间变化趋势不同,节间内侧或下部SPS活性较高,节间内侧或下部发育较晚;随着云南箭竹竹笋发育的成熟,SPS活性逐渐降低,在发育早期,节间外侧和上部具有较高活性的活性,发育中期以后,节间内侧和下部活性较高;较高活性的SPS主要存在于幼嫩的组织中。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中蔗糖合成酶(SuSy)的活性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节间内侧或下部活性较高,节间上部或外侧活性较低;在节间快速生长时期,SuSy合成方向的活性较低;SuSy的作用主要以分解蔗糖为主,且在M1时期,节间纵向上分解方向与合成方向活性大小相互拮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箭竹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程,敖超毅,王曙光.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假鞭的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木质化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唐国建.云南箭竹竹笋快速生长时期的组织解剖和糖生理特征[D].西南林业大学.2016
[3].姬丽粉,王晓芹,林新春.云南箭竹试管快繁技术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5
[4].王曙光,林树燕,丁雨龙.云南箭竹叶片对长期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生理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李培,王曙光,赵石华,普晓兰.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箭竹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1
[6].王曙光,杨南,普晓兰,李福秀,丁雨龙.云南箭竹扦插繁殖的初步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0
[7].王曙光,普晓兰,丁雨龙,万贤崇,林树燕.云南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王曙光,普晓兰,丁雨龙,万贤崇,林树燕.云南箭竹纤维形态变异规律[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
[9].李华,辉朝茂.云南箭竹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J].林业实用技术.2009
[10].王曙光,丁雨龙,普晓兰,林树燕.云南箭竹的资源分布状况调查初报[J].竹子研究汇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