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审美论文-张弓,乐中保

道德与审美论文-张弓,乐中保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与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品质,怡情养性,家庭教育观念,道德认知,第一课,学生审美,道德素养,审美意象,情感感染,育德

道德与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弓,乐中保[1](2019)在《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本文来源于《四平日报》期刊2019-12-25)

王林,靖国平[2](2019)在《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及其培养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道德教育是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审美是人对世界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功利的纯粹情感状态,是充实生活高扬生命的一种体验,同时道德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是美的教育,道德的发展也应当是对审美的追求。学生道德的建构,应当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激发自身的审美追求,以美启德。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创立一种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审美追求,对促进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C)》期刊2019年10期)

陈周丽[3](2019)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力图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一种诗化教学、美化教学、乐化教学。经验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原点,显美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建构,审美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归宿。通过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沈群英[4](2019)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情趣是指性情志趣,亦指意境、情致。审美情趣其实就是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是指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爱好、态度、习惯,是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及性格、气质、能力在审美上的体现。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采取的决策与谋略,是在清楚了解做什么的前提下,主(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7期)

韩进[5](2019)在《呼唤生态道德——生态审美视野下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先平是当代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中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呐喊者。他不仅常年在大自然中考察生态,用笔写下对大自然的深沉情感,同时奔走在学校、军营和社区,举办生态道德教育公益讲座。他既是创作大自然文学的作家,又是宣讲生态道德的活动家,被誉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本文来源于《科普创作》期刊2019年02期)

杨云[6](2019)在《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化教学其实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的。审美化教学既能够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趣味性的要求,又能够满足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应该缺了审美化教育。(本文来源于《小学生(下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俞圣杰[7](2019)在《审美·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移情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静河[8](2019)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的错位——评孙绍振《〈叁国演义〉:审美与道德的错位——兼与刘再复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读孙绍振先生的《〈叁国演义〉:审美与道德的错位——兼与刘再复商榷》,觉得五味杂陈。乍看孙绍振对叁国人物的性格分析,层层递进,颇为生动;继而看到他对鲁迅、胡适一干人不作分析的否定,顿感不妙;等读到他对刘再复《双典批判》逐步升级的批评讽刺时,心中感觉到一种荒唐:孙绍振明知刘再复的《双典批判》不是文学研究,而是文化批判之作,是对《叁国演义》中腐蚀社会人心的权谋法术及社会影响从事文化批判,却借用文学鉴赏否定刘再复的思想文化论述,并且牵强附会地给对方设置罪名。(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高萍[9](2019)在《道德信仰视域下的国民审美素质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审美的特征国民首先进行审美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指国民一切审美活动的内在化。审美与审美素质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又能够更好地指导国民的审美以及审美活动。(一)审美具有本源性的特征审美的本源性根源于生命的本源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目的是奠定人生目的的思想基础。我们应该看到,人生目的的生理设定与精神设定的必(本文来源于《创造》期刊2019年02期)

潘木兰[10](2019)在《增强审美体验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美的启蒙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联系生活、组织讨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探究美、触摸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察能力和探究技能等各项能力,以及正确的"叁观"。(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9年02期)

道德与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道德教育是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审美是人对世界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功利的纯粹情感状态,是充实生活高扬生命的一种体验,同时道德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是美的教育,道德的发展也应当是对审美的追求。学生道德的建构,应当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激发自身的审美追求,以美启德。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创立一种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审美追求,对促进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与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N].四平日报.2019

[2].王林,靖国平.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及其培养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

[3].陈周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9

[4].沈群英.道德与法治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5].韩进.呼唤生态道德——生态审美视野下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J].科普创作.2019

[6].杨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J].小学生(下旬刊).2019

[7].俞圣杰.审美·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移情论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8].张静河.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的错位——评孙绍振《〈叁国演义〉:审美与道德的错位——兼与刘再复的商榷》[J].华文文学.2019

[9].高萍.道德信仰视域下的国民审美素质提升[J].创造.2019

[10].潘木兰.增强审美体验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

标签:;  ;  ;  ;  ;  ;  ;  ;  ;  ;  

道德与审美论文-张弓,乐中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