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角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引导骨再生,骨缺损,可吸收生物修复膜
下颌角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自强,丁芳,张以河,安琪,徐荣荣[1](2018)在《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治疗下颌角区骨缺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2只兔子分为2组: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6只(左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喜勒可吸收生物膜,右侧不植骨不覆膜),市售生物膜组6只(左侧不植骨不覆膜,右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市售生物膜),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的条件下,采用直径为6 mm的球钻在兔下颌骨左右两侧下颌角区分别制备直径6 mm洞穿性的骨缺损。覆盖生物膜,需超出缺损边缘2 mm,分层缝合创口。术后3 d每天皮下注射抗生素。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取整个下颌骨。结果 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覆膜的动物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而不覆盖膜的骨缺损均明显存在,且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结构。术后3个月覆膜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不覆膜缺损区被结缔组织填充,没有新骨形成。结论喜勒可吸收生物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均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有较强的抗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唐志雄,李亚兰,郭维鹏,蒋文涛,樊瑜波[2](2014)在《下颌角缺损修复钛板构型的拓扑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植入体的构型设计提供优化方法和基本构型。方法使用基于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算法,针对下颌角缺损的修复体钛板进行拓扑优化计算。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体积分数F和惩罚因子p对优化构型的影响,最终选择F=0.65和p=3.5作为优化的参数组合。用此参数组合对下颌角缺损修复体进行优化计算,认为3孔构型是其基本优化构型。同时发现,对同一构型,磨牙咬合较前牙咬合对植入体应力分布影响更显着。结论获得了一套适用于下颌骨修复植入体构型优化的参数和方法,得到了优化后的钛板基本构型,可为临床下颌缺损修复体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4年02期)
沈聪聪,张艳,李青峰,朱明,侯亦康[3](2014)在《3-D打印技术制备人工骨修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叁维CT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个性化人工骨,修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骨缺损,矫正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23例曾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女性患者。年龄22~34岁,平均27岁;术后发生双侧下颌骨形态不对称,下颌角截骨整形术至此次修复术时间为6~16个月,平均12个月。首先采集患者叁维CT扫描数据,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基于镜像原理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模型,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缺损模型并制作相应人工骨植入缺损区。结果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0 min。术后口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张口困难等并发症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术后患者面部对称性显着改善,双侧下颌骨形态对称;术后3个月CT叁维重建检查示人工骨契合度满意。结论叁维CT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个性化人工下颌骨,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不对称畸形治疗提供了一种精确和简便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高占巍,路会,陈波,曾高,马海欢[4](2013)在《Medpor假体修复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角部分缺失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恰当的下颌角截骨术或者截骨过多会造成下颌角部分缺失畸形,本文选择了一组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角部分缺失患者,来研究Medpor假体修复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角部分缺失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3年来5例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角部分缺失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Medpor假体矫治并用钛钉进行固定。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5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两下颌角间宽度增加,侧面观下颌角线条自然清晰,恢复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应用Medpor假体矫治并用钛钉进行固定,可有效地修复因下颌角截骨术后所造成的下颌角部分缺失,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常财旺,郭军[5](2012)在《下颌角修复病例常见问题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后修复病例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对策。方法:2005年2月~2012年4月临床行口内入路下颌角整形术后修复151例,通过对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病情分析和临床随访,观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恢复过程。结合术中所见,总结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操作要点。结果:对双侧不对称,截骨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满意的修复效果。截骨过度给予假体植入修复,神经血管损伤针对不同病因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明显的瘢痕手术采取微创并且术后及时预防瘢痕加重。协助门诊颌面外科医生进行阻生齿的顺利拔除,与整形科合作联合修复软组织下垂等。结论:总结第一次手术的不足及缺陷失误,术前详细制订方案,术中精确操作,术后可靠的引流包扎等,可以尽量避免二次并发症的发生。经过适当处理后,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2年11期)
郭骏,陈岗,杨波,盛磊,李锐[6](2011)在《多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体在兔下颌角及下颌体极限缺损修复中生物活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骼极限缺损在人的一生中不能自行愈合,对骨骼极限缺损的重建修复方法主要以植入体植入修复为主。本课题组将纳米磷灰石粉末和高分子材料聚酰胺6粉末混合,制作出具有良好韧性的有机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制成了多孔材料支架,用于骨极限缺损的修复重建。前期研究表明该材料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用于兔下颌体部的缺损修复。但该有机复合材料是否仍然具(本文来源于《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6-17)
刘卫华,吴少平,李鑫[7](2010)在《下颌角截骨修复与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观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颌角截骨术中下颌角周围的动脉损伤较常见,但下颌后静脉壁薄,位置较深,也容易受到损伤导致出血,有关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目的:观测下颌后静脉的组成、属支、回流及其与面神经、下颌角等结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20例(40侧),找到并修洁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观察测量下颌后静脉的组成、属支、回流及其与面神经、下颌骨等结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下颌后静脉起点恒定,其长度平均值为(4.51±2.01)cm,起始部外径平均值为(0.52±0.28)cm,34侧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6侧直接起于颞浅静脉。依其回流及走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分为前后支,前支大部分汇入颈内静脉,小部分汇入颈外静脉;后支则与耳后静脉结合汇入颈外静脉;另一种不分前后支,直接与耳后静脉结合汇入颈外静脉。②下颌后静脉的属支及其出现率为面横静脉88%,下颌关节静脉98%,腮腺后静脉95%,耳前静脉58%,茎突静脉43%等。③88%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近于十字形交叉,它们之间多直接相贴。④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紧贴下颌角下缘及后缘行走的占75%,与下颌角最低点有一定距离(平均值为0.58cm)的占25%;在下颌支后缘中下段,100%的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与下颌支后缘紧密相邻,静脉壁与骨皮质仅隔以菲薄的骨膜。而此处正是下颌角截骨线的位置,无论是剥离还是截骨时都容易损伤该静脉。(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48期)
张金[8](2009)在《下颌角过度截骨术后骨原位回植修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下颌角肥大畸形是亚裔女性常见的美容问题,不符合东方民族以“鹅蛋脸”为美的审美观。目前下颌角截骨术已成为亚洲国家非常流行的美容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截骨过度就是严重不可逆并发症之一,其表现为“马脸”畸形,给患者面部外形及心理造成伤害、带来困扰,手术修复是矫正“马脸”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最好的治疗时机是在术中,术者根据临床经验将截下的下颌骨进行适当修整后再原位回植修复过度截骨,下面部轮廓明显改善,但是回植骨的发展转归如何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本课题通过成年山羊过度截骨术后骨原位回植的实验研究,观察下颌骨及咬肌的修复过程及愈合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实验动物的组织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用12只成年山羊(24侧)为研究对象,雌雄不限,体重约25—30kg,随机分入4组(A,B,C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只,共6侧,每只山羊双侧行过度截骨术后取下骨片经修剪原位回植,并用柯氏针固定,并于术前及取出标本前分别行叁维CT测量观察下颌角骨形态及咬肌厚度,A,B,C组分别于1月,2月,3月取下颌骨及咬肌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测量。结果:1、形态学动态观察:①骨组织形态学动态观察:山羊大体观察术后1月组术中标本,有骨膜反应骨断端部位形成膨大的外骨痂,早期质软,色泽发暗,术后2月组标本,外骨痂体积变小,质硬,质色接近正常骨,术后3月组标本外骨痂体积缩小,质色均,质地硬,骨切开线基本难以辨认。光镜观察术后1月组可见回植骨片软骨性成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可见明显的软骨→未成熟骨小梁→成熟骨小梁的过度,术后2月组,骨切开线间隙中多有广泛成骨,软骨内成骨更加明显,新骨连接较为疏松,可见较多纤维组织,与正常骨质有差距,术后3月组,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紧密规则,新生骨改建基本成熟,细胞成分略多于正常骨质。②咬肌组织形态学动态观察:术后早期1月肌节变短,可见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及肌纤维排列紊乱,术后2月长度恢复,肌侧胶原纤维较粗大,可见分布其中的毛细血管。术后3月组,胶原纤维融合变粗,肌纤维排列较规则,术后组织学观察可见肌纤维明显萎缩,横断面及减小呈多角形变化,肌纤维排列紊乱。2、叁维CT动态观察及测量统计学结果:叁维CT观察结果与大体观察相一致,术后1月组骨切开线、外骨痂清晰可见,下颌角角度变钝,术后2月组、术后3月组相较1月组骨切开线模糊甚至消失,外骨痂缩小,对比术前术后下颌角角度均有明显改变,无成角畸形。术前术后咬肌厚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骨过度截骨术后部分骨片即刻原位回植后,骨块与原截骨面生长愈合良好,且骨块回植后咬肌发生适应性的改建;为今后临床矫正“马脸”畸形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太玲[9](2009)在《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预制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为该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初步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我们将16只小型猪均分为两组,制作了小型猪下颌角缺损的动物模型(A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截骨术,B组8只小型猪行双侧下颌角截骨术)。根据术前、术后的CT扫描数据,应用叁维重建及快速成型技术制作获得叁维头颅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个体化纯钛修复体。应用该个体化修复体修复16只小型猪左侧下颌角缺损。左侧均为实验侧,右侧(A组正常下颌角侧和B组单纯下颌角截骨侧)为对照侧。将实验侧和对照侧进行大体、光镜、电镜等方面的对照研究。在临床应用研究部分,我们采用该方法制备个体化下颌角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3例。结果: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修复体与缺损形态非常吻合,远期通过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可见钛修复体与骨之间逐渐形成完全的钛-骨整合。A组有1例小型猪于术后6个月出现感染,其余未见并发症。A组术后早期可以达到完全对称,但随着小型猪成长,实验侧(左侧)呈现出稍微小于正常侧(右侧)的趋势。B组单纯截骨侧(右侧)有小部分自愈,但仍明显小于实验侧(左侧)。在临床应用研究部分,患者的下颌角缺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双侧基本对称。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快速成型技术预制的个体化钛修复体可将缺损下颌角恢复到正常形态,钛修复体与骨质发生理想的骨整合,该个体化修复体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研究钛植入体在植入动物或人体后的钛离子扩散规律和产生的影响,以及钛植入体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构成变化,为钛植入体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实验组16只小型猪,各植入1枚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左侧下颌角缺损;对照组4只小型猪,未植入任何钛植入体。(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ICP-MS)对钛修复体植入前和植入后第1、3、6、12、18个月血清、尿、毛发中的钛离子水平、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植入后第3、6、12、18个月远处器官(包括肝、脾、肺、肾、颌下淋巴结、脊髓)中的钛离子水平进行定量检测。(2)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EDAX)检测钛修复体植入前和植入后表面元素构成变化和骨组织中钛离子含量变化规律,扫描电镜(SEM)观察钛修复体形貌变化。(3)光镜下观察植入钛修复体后邻近组织和远处器官的组织学改变。在临床研究部分:(1)我们应用ICP-MS检测了植入钛合金修复体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周、2周、1、3、5个月的血清、尿液的钛离子浓度变化,并分析变化规律。(2)应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对临床常用的钛接骨板进行分析,比较未植入和植入后6个月接骨板在不同深度、不同接触面的元素变化。结果: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1)钛修复体在血清、尿液、毛发、肝、脾、肺、肾、颌下淋巴结、脊髓的术后钛离子浓度均较术前和对照组升高。尿的钛离子峰值出现在术后第1个月,毛发的钛离子峰值出现在术后第6个月,其余均出现在术后第3个月。除肾脏的钛离子浓度下降不明显外,其余均在半年后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应用EDAX检测我们发现,随植入时间延长,钛修复体表面的钛含量会相应降低,SEM观察钛修复体表面变得粗糙。钛在骨中最远探测极限距钛-骨界面250-300μm左右。(3)术后3个月包膜有黑染现象,光镜观察存在黑色颗粒,但6个月以后黑染及黑色颗粒均消失。在长达18个月的术后观察中未见与钛植入体相关的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这种微量钛离子的沉积对周围组织并未造成明显的变性、坏死和引起局部病理性的增生。在临床研究部分:(1)患者血清钛离子浓度在术后第3个月到达峰值,随后下降;尿钛离子在术后第2周达到峰值,随后下降。(2)应用AES检测发现,术后6个月的钛接骨板在表面和10nm深度的Ti含量均低于未植入接骨板(P<0.01),接触骨组织面的Ca含量在表面和10nm深度均高于未植入接骨板和接触软组织面(P<0.01)。Ti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P<0.01),Ca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钛金属虽在体内有钛离子释放、沉积和元素交换现象,但均属微量,不足以导致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和金属沉着症。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但更为长期的植入安全性仍有待观察和研究。目的:观察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后咬肌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小型猪16只均分为两组,在A组左侧及B组双侧制作下颌角缺损模型。A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B组8只小型猪行左侧下颌角缺损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术和右侧咬肌剥离术。对术后第3、6、12、18个月CT扫描所得到的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分离咬肌数据,并通过分体重建技术对咬肌进行叁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A组小型猪的修复侧(左侧)和正常侧(右侧)、B组小型猪的修复侧(左侧)和单纯截骨侧(右侧)咬肌的体积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小型猪的个体化纯钛修复体修复侧(左侧)的咬肌体积均小于正常侧(右侧),但双侧体积差距有逐渐缩小趋势;双侧咬肌体积在术后第3、6、12个月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6月P<0.01,术后第12月P<0.05),在术后第18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小型猪的纯钛修复体修复侧(左侧)的咬肌体积均大于单纯截骨侧(右侧),但双侧体积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双侧咬肌体积在术后第3、6、12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术后第18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利于咬肌体积的恢复,但仍小于正常体积。(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2-28)
王太玲,唐晓军,陈志学,马静,胡金天[10](2008)在《预制个体化纯钛支架修复小型猪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型猪下颌骨角区缺损的动物模型,对应用快速成型技术预制的个体化纯钛支架于修复下颌角区缺损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根据CT数据,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个体化钛支架和修复下颌角区缺损,并与正常对照侧和缺损未修复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钛支架与缺损形态非常吻合,远期观察可见钛支架与骨之间形成钛-骨整合。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在下颌角区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08年12期)
下颌角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植入体的构型设计提供优化方法和基本构型。方法使用基于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算法,针对下颌角缺损的修复体钛板进行拓扑优化计算。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体积分数F和惩罚因子p对优化构型的影响,最终选择F=0.65和p=3.5作为优化的参数组合。用此参数组合对下颌角缺损修复体进行优化计算,认为3孔构型是其基本优化构型。同时发现,对同一构型,磨牙咬合较前牙咬合对植入体应力分布影响更显着。结论获得了一套适用于下颌骨修复植入体构型优化的参数和方法,得到了优化后的钛板基本构型,可为临床下颌缺损修复体的设计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角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自强,丁芳,张以河,安琪,徐荣荣.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治疗下颌角区骨缺损实验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18
[2].唐志雄,李亚兰,郭维鹏,蒋文涛,樊瑜波.下颌角缺损修复钛板构型的拓扑优化[J].医用生物力学.2014
[3].沈聪聪,张艳,李青峰,朱明,侯亦康.3-D打印技术制备人工骨修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骨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
[4].高占巍,路会,陈波,曾高,马海欢.Medpor假体修复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角部分缺失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2013
[5].常财旺,郭军.下颌角修复病例常见问题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
[6].郭骏,陈岗,杨波,盛磊,李锐.多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体在兔下颌角及下颌体极限缺损修复中生物活性及应用[C].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7].刘卫华,吴少平,李鑫.下颌角截骨修复与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观测(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8].张金.下颌角过度截骨术后骨原位回植修复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9].王太玲.个体化钛修复体修复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10].王太玲,唐晓军,陈志学,马静,胡金天.预制个体化纯钛支架修复小型猪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