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关系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民族事务,民族交往,民族分裂,我国各族人民,民族复兴,民族地区,民族因素
民族关系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闵督[1](2019)在《不断深化创建工作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创造性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0-29)
杨子彦[2](2019)在《坚持正确道路 抓好工作落实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拉萨9月26日讯( 杨子彦)24日下午,自治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选表彰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2019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工作。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政协党组书记丁业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9-09-27)
冶芸,高建超[3](2019)在《互动、认同与交融: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研究——青海M县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民族关系是国家安定强盛的基础。M县各民族在长期的族际交往中,生成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传统。多次的田野调查证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行为的互动、文化的交融、一致的认同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穆斯林》期刊2019年03期)
胡兆义[4](2019)在《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互惠与共享,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可以为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新视角。借鉴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审视我国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主体间性视角下,通过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途径,不仅强调了作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还可以发挥各民族的自身特性,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巩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吴苏日古嘎[5](2019)在《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实施民族政策,各族人民和谐相处、携手奋斗、共同繁荣,促进了内蒙古民族关系。总结内蒙古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中的经验,对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6期)
周佳琦[6](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发展研究——基于伊宁市巴彦岱村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经济活动、日常交往和国家政策叁个维度,分别阐明城镇化对该地区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与深刻变化。认为经济活动是民族关系变化的基础,主要表现为生计模式转化为民族间的接触提供了机会,市场经济深化了平等观念和合作意识,民族间的经济利益竞争凸显;日常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影响民族关系的走向,呈现出语言交流日趋紧密,多民族混居与"分片居住"并存,日常交往中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具有较大弹性等特点。国家政策在民族关系中具有导向作用,惠民政策的"托底"作用日益显着,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05期)
白艳[7](2019)在《从修宪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我国的民族关系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呈现出的新形式,经过反复论证得出的一个正确理论,宪法修正案作出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增强民族向心力。(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03期)
顾文兵[8](2019)在《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为独特也最具典型意义的文明过渡地带,世居此地和中原腹地与新疆、中亚、西亚等不同地域迁徙而来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了较长时期的和谐共生局面,各民族及民族文化都曾经在此交汇聚集、共融共生,其中极为重要、影响最为持久的因素就是互嵌模式中的多元文化互鉴共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互相交融中不仅吸收借鉴了其他文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碰撞中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独立性,为河西走廊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探寻多元文化共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深刻认识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新时代处理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本刊综合[9](2018)在《曲靖: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曲靖是典型的多民族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市有少数民族53.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5%,其中彝、回、苗、壮、布依、水、瑶7个世居少数民族51.08万人,主要聚居在8个民族乡、16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委会和1479个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全市贫困少数民族有13.5万人,世居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人(本文来源于《今日民族》期刊2018年12期)
康旭,晓花[10](2018)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视域下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以Z省KT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加速发展,给协调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关系社会协调机制是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民族关系社会协调机制,有利于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创新,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遇到的"叁个不适应"等问题。Z省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的大省,本文选取Z省KT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社区之后,社区民族关系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可以从加强基层党建、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等方面着力实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8年06期)
民族关系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拉萨9月26日讯( 杨子彦)24日下午,自治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选表彰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2019年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工作。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政协党组书记丁业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关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闵督.不断深化创建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9
[2].杨子彦.坚持正确道路抓好工作落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N].西藏日报(汉).2019
[3].冶芸,高建超.互动、认同与交融: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研究——青海M县的考察[J].中国穆斯林.2019
[4].胡兆义.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吴苏日古嘎.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智库时代.2019
[6].周佳琦.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发展研究——基于伊宁市巴彦岱村的田野调查[J].新西部.2019
[7].白艳.从修宪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J].法制博览.2019
[8].顾文兵.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模式探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9].本刊综合.曲靖: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J].今日民族.2018
[10].康旭,晓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视域下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以Z省KT社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
标签: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 和谐发展; 民族事务; 民族交往; 民族分裂; 我国各族人民; 民族复兴; 民族地区; 民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