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赵耀1王颖慧2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40)

(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025-02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2007~2008年在原卫生部的主持下,对全国部分城市20岁以上人群行糖耐量检查显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11%[1]。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DM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广义上讲,所有DM患者均可能发生DPN。因此对DNP相关危险性的研究是对DPN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是十分有利的[2]。

1.DPN的主要评定方法

因为绝大多数的DPN患者早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所以详尽的下肢体格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若存在典型的神经病变症状并有远端感觉缺失和踝反射消失,或者存在多个不伴有症状的神经系统体征均应高度怀疑DPN,一般认为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超过2项,即可以诊断为DPN,①皮肤温度感觉异常;②振动感觉异常;③膝反射消失;④尼龙丝检查提示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以上减慢[3]。此外DPN的诊断同时应该排除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神经病变。目前日本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组提出的DPN诊断标准在国内也被较为广泛的使用。

2.DPN的相关危险因素

2.1年龄、性别与DPN赫广玉[4]等的研究表明DPN组的年龄高于非DPN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美国2000年的一项统计中,70~79岁老人的DPN患病率为28%,超过80岁的老人DPN患病率高达35%。虽然目前年龄与DPN相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就现有的研究表明2型DM和老龄化都可以引起包括IL-6、TNF-α、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这可能是随年龄的增长DPN患病率增加的一个简单的机制[5]。性别与DPN的关系目前尚未有肯定的结论,普遍认为男性较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DPN,但是因为治疗方法、发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此结论目前尚存争议。

2.2症状与DPNDPN多主要表现为手足末端出现对称性的刺痛、麻木、感觉迟钝和烧热等典型症状,并呈手套、袜套状分布,可以伴随出现的临床表现为痛觉过敏、腱反射亢进、振动觉、温度觉和触觉减弱等。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特发性腕管综合征的敏感性可达73%,特异性可达74%[6],由此可见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DPN的检测是可靠的。有研究表明通过联合检测如热感觉、震动觉等可以提高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DPN的检测水平。

2.3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DPN目前尚未发现空腹血糖与DPN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对于DM患者影响空腹血糖的因素有很多,且空腹血糖仅能代表糖尿病患者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常因进食量及种类的不同而波动较大,因此就单个时间点的空腹血糖对评估与DPN的关系意义并不是很大[7]。糖化血红蛋白很好的弥补了空腹血糖的不足,它可以反映患者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水平是否满意的理想指标。向丽[8]等分析了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peripheral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就会越慢,神经病变也会更加严重。

2.4血脂与DPN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保护因素中有HDL-C,DPN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呈负相关[9],HDL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移至肝脏,进而使之在肝脏中进行清除[10]。HDL-C能通过影响代谢调控进而造成对血糖稳态的破坏,进而成为评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心血管自主神经的病变与动脉硬化和心脏灌注的减少相关[11]。

DPN的发生和发展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异常升高具有正相关性,宋秀霞[12]等通过研究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表明TC、TG、LDL-C的升高与DPN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些均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DPN的进程促进因素之一为高TG血症,DM所致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的下降与TG的增多有关,且这种相关性多不受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13]。

2.5其他因素与DPN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疾病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等方面,这些因素受外界干扰较大,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国内外对此类因素的研究不多[14]。体重指数因为发生DM后,患者的三大物质代谢往往会发生紊乱,导致体重的下降,但根据病情控制程度的不同、患者对疾病认识的不同、患者的依从性的差异导致体重指数在不同患者间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未对体重指数与DPN的关系有确切的结论。

3.前景展望

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致死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减少,但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带来的机体其他组织的损伤却在不断的增加,因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致死病理也在逐年的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因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而日益被人类所重视,本文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进行分析,力争使其能在病因学方面得到控制,因为DPN一旦发生,就现有的医疗水平,只能做到延缓发展,而达不到治愈的目的。此外,虽然近年来PGE2、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等改善微循环药物;甲基维生素B12、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营养及修复药物的不断问世,稳定的控制血糖依然是控制病情和延缓发展的首选[15]。DPN预防的意义远大于对其的治疗,如果能早日从病因学上实现对其的预防,相信定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杨渭临,李秀丽,章琳等.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208例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5):589-590.

[2]张文川,钟文翔,杨敏等.糖尿病病程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13(3):257-260.

[3]ZHUBin,LIUMai-lan,XUShu-qiang,etal.TelehealthinthemanagementofdiabetesmellitusinChina[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23):4307-4311.

[4]赫广玉,刘玉佳,谢晓娜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轻瘫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87-2990.

[5]ArturoHernandez-Yero,RaquelJorgeGonzalez.Agentesfarmacolagicosactualeseneltratamientodeladiabetesmellitusnoinsulinodependiente[J].RevistaCubanadeMedicinaGeneralIntegral,2013,13(6):65-69.

[6]杨青青,李全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与诊断进展[J].中国医药,2013,8(6):876-878.

[7]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sTrialResearchGroup.Theeffectofintensivetreatmentofdiabeteso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ong-termcomplicationsi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3,329(14):977-986.

[8]向丽,张巧俊,王俊宏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神经传导速度及其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840-5841.

[9]MayqueGuzmanCayado.Algunasconsideracionesparadesarrollarinvestigacionesendiabetes[J].RevistaCubanadeInvestigacionesBiomedicas,2013,20(4):11-14.

[10]潘晓丽,张楠楠,张红霞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受累神经的分布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213-214.

标签:;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