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膜组织论文-田一星,杨惠林

界膜组织论文-田一星,杨惠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膜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无菌性假体松动,骨溶解,白细胞介素-34

界膜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田一星,杨惠林[1](2018)在《THA术后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IL-3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34(IL-34)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组纳入自2015-01—2017-01因THA术后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而行翻修手术的患者,标本取自髋臼杯周围的界膜组织。对照组纳入同期因股骨头坏死或股骨颈骨折而行初次THA的患者,标本取自髋臼周围关节囊组织和筋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界膜组织中IL-3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假体无菌性松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eal-time PCR与ELISA检测结果均表明,观察组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IL-3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L-34在THA术后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其表达水平与无菌性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IL-34有可能成为诊断无菌性假体松动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朱晨,孔荣,方诗元,何年安,夏睿[2](2016)在《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中人β-防御素3的表达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滑膜组织、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和假体周围感染的界膜组织中人β-防御素-3(HBD-3)的表达差异。方法 30例患者,其中因假体周围感染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因无菌性松动接受髋关节翻修的患者以及因股骨颈骨折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各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进行假体周围界膜组织或滑膜组织中HBD-3表达水平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发现,假体周围感染后界膜组织中HBD-3 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和股骨颈骨折滑膜组织中HBD-3的表达。与创伤性滑膜组织相比,细菌感染刺激引起界膜组织中HBD-3的释放增加约5倍以上;与非感染性的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相比,HBD-3的释放增加约2倍以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局部细菌炎症刺激条件下,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相比,感染导致界膜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HBD-3增加。Westenblot显示,与非炎症组相比,葡萄球菌在局部定植引起组织中HBD-3蛋白水平显着提高。结论 HBD-3在感染性界膜组织和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未来,HBD-3一个可行的临床应用可以通过术中界膜组织的病理活检,来区别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和无菌性松动。(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安森博,蔡碰德,汪龙,胡懿合[3](2016)在《界膜组织细菌16S rRNA和23S rRNA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界膜组织中细菌16S rRNA、23S rRNA进行PCR检测,分析比较两者单独以为及联合应用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效率。方法应用诊断标准对本机构67例髋关节翻修患者是否患有假体周围感染(PJI)作出诊断;用PCR技术检测各界膜组织中细菌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片段的表达,同样对PJI作出诊断。分别将16S rRNA、23S rRNA、16S rRNA/23S rRNA(即16S rRNA或23S rRNA检测一项为阳性结果即可)以及16S rRNA+23S rRNA 4种策略的诊断结果与诊断标准的结果比较,分析4种策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应用16S rRNA/23S rRNA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16S rRNA+23S rRNA(95.7%vs 52.2%,P<0.01;97.6%vs 79.6%,P=0.01)。4种诊断策略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无显着性差异,单独应用16S rRNA或23S rRNA的诊断效率相当。结论单独应用16S rRNA或23S rRNA进行诊断的效率明显差异,16S rRNA/23S rRNA较16S rRNA+23S rRNA更为敏感,且阴性结果可信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武文,严孟宁,朱振安,戴尅戎[4](2016)在《无菌性松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血管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后假体周围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探讨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关系。方法取2009年10月-2012年6月22例(22髋)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3~81岁;假体使用寿命6~14年。术中根据假体周围标准分区法,结合术前影像学表现,将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为骨溶解区组和非骨溶解区组。另取同期8例(8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8~72岁。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根据骨溶解区组金属或聚乙烯颗粒数量行磨损程度分级。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组织内的血管进行标记,计算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间血管化程度以及不同磨损程度下血管化程度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骨溶解区组界膜组织中可见磨损颗粒聚集以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广泛,非骨溶解区组以纤维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非骨溶解区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指数较骨溶解区组和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骨溶解区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聚乙烯颗粒重度磨损组织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指数均较对应的轻度磨损组织明显减少(P<0.05);相同磨损程度时,聚乙烯磨损颗粒以上指标均较金属磨损颗粒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界膜组织内单核细胞发挥吞噬功能需要一定数量的微血管和血供,假体-骨界面组织微血管损伤或者血供减少,可能是造成假体周围骨整合不良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李健[5](2013)在《TOLL样受体4、5在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TLR4、TLR5在无菌性松动与感染性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并与其在正常髋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对比,评价TLR4、TLR5与无菌性或感染性假体松动的相关性,探讨TLR4、TLR5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7例无菌性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无菌性松动组)、16例感染性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感染性松动组)和10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滑膜(对照组)组织中TLR4、TLR5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9.0对其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1. TLR4与TLR5主要表达于界膜组织(或正常滑膜)的炎性细胞胞质和胞膜,在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亦可见少量表达;TLR4与TLR5在37例无菌性松动患者和16例感染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无菌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TLR4与TLR5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TLR4与TLR5的表达显着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菌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中TLR4与TLR5的表达与其在感染性松动患者界膜组织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在无菌性松动患者,骨水泥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TLR4和TLR5的表达与其在生物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感染性松动患者,骨水泥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TLR4和TLR5的表达与其在生物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在无菌性松动与感染性松动患者,TLR4的表达强度均显着高于TLR5(P<0.05),且在这两种病理性界膜组织中,TLR4与TLR5的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1. TLR4和TLR5在无菌性松动与感染性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发展过程。2. TLR4和TLR5介导的假体松动与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型或生物型)无直接关系。3.在假体松动过程中,TLR4与TLR5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因为TLR4与TLR5分别独立介导了假体松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3-05-01)

蒋啸为,许宋锋,徐明,于秀淳[6](2012)在《肿瘤型假体周围界膜的组织学观察及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肿瘤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学表现与假体周围组织反应的关系,探讨其中规律。[方法]通过对10例肿瘤型关节假体翻修术中获取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作HE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界膜组织学构成、分布及其聚集部位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定量评分,计算CD68阳性细胞数。将CD68阳性细胞率与组织学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所有10例松动的假体周围界膜均由纤维基质、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磨损微粒等构成。其中MΦ(巨噬细胞)阳性率占24.5%±5%(x-±s)。巨噬细胞的数量与假体周围组织反应的程度,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不具有聚乙烯包裹的钛合金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其CD68阳性细胞率和组织学评分均较高,假体周围慢性异物炎性组织学反应明显。[结论]肿瘤型假体与周围组织的接触范围广泛,产生较多的界膜组织填充,引起局部慢性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如果能通过选择合适的肿瘤型假体材料控制磨损颗粒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减少周围炎症反应的程度,就可从生物学的角度降低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松动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7期)

刘夕瑶[7](2012)在《黄斑前膜及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继发性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进行病理学观察,对比其细胞成分,探讨其各自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于我院住院的特发性黄斑前膜病人4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7例、继发性黄斑前膜病人9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或黄斑前膜撕除术。手术标本行石蜡切片HE染色、膜平铺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观察,并对叁种膜的结构进行比较。结果:1内界膜与黄斑前膜有形态学差异:内界膜均匀透明,光滑,边沿平整,;黄斑前膜透明或半透明,质地不均,边沿不平整,有一定的弹力。两者离开液体后均卷缩成团,膜的边沿不可见。24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术中较不易剥离,3例行石蜡切片HE染色可见弯曲均质红染的膜状结构,含少量多种细胞,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1例行平铺膜观察,为双层膜,包括内界膜,细胞数量较多,含多种细胞,但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其间有少量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散在分布。细胞分布不均匀,膜中央对应黄斑中心凹位置内界膜样均质膜呈圆形翻折,暴露中央单层特发性黄斑前膜。圆形翻折周边细胞密度高,可见数处簇状胶质细胞聚集,越靠近膜四周细胞密度越低,膜内含不规则分布的条索状物质,部分条索状物质上有细胞按条索走行方向分布排列。37例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状均质红染的膜状结构,6例偶见细胞,其中1例内界膜平铺观察,发现内界膜上有2处裂隙状低密度区,其上有少量细胞浸润,从形态学上可辨认出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另有1例标本含较多细胞,且分布不均,包括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等细胞。49例继发性黄斑前膜石蜡切片中均可波浪状均质红染的膜状物和多少不等的细胞。主要为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色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附着于膜上,或包裹于条索状细胞间质中,分布不均匀。膜部分区域无细胞成分,部分区域细胞散在均匀分布,部分区域细胞排列成束状,细胞区与无细胞区相间分布,无明显规律。细胞间可见细条索状物。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同时剥除内界膜,行平铺膜观察,发现膜失去均质结构,形成纹理,由短棒状物质排列形成5对8例标本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包括5例内界膜和3例继发性黄斑前膜。内界膜呈连续均匀的网状结构,一面为光滑面,一面粗糙高低不平。继发前膜标本可见细胞及细胞间质,从形态尚可辨认出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生长于内界膜内表面的胶原纤维等形成细胞间质层,包裹细胞成分。结论:1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细胞数量、类型、细胞间质均较继发性黄斑前膜少,特发性黄斑前膜以胶质细胞为主,伴有少量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两膜组织结构有差异,说明两者形成机制不同。2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内界膜上较少发现细胞成分,可见细胞增生并非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关键因素,推断玻璃体皮质对黄班的切线向牵拉应为产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主要原因。3特发性黄斑前膜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可能是由于黄斑部内界膜受到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武文,严孟宁,朱振安,戴尅戎[8](2009)在《全髋关节假体聚乙烯磨损和界膜组织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聚乙烯假体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假体磨损方式,并结合假体周围界膜的组织学表现探讨其中的规律。方法临床翻修手术中采集12个国产全髋聚乙烯假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情况。同时测算聚乙烯摩擦界面磨损总量,并采集相应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染色和定量评分,将磨损程度与组织学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聚乙烯表面的磨损特征存在差异,骨水泥叁体磨损颗粒存在时多表现为以折痕、台阶和压坑形成为特征的塑性磨损;金属叁体磨损颗粒多表现为以犁沟、划痕形成为特征的切削磨损。假体磨损越严重,假体周围慢性异物炎性组织学反应越明显,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叁体磨损颗粒的存在使聚乙烯假体磨损更加严重,其表现形式各有特点。磨损颗粒在界膜内蓄积并可引起显着的组织学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09年06期)

秦煜,Henry,DeGrootIII[9](2009)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来源的组织细胞培养中发现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因而进一步研究该细胞的部分干细胞学特性。方法运用组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等方法鉴定界膜组织细胞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和干细胞特性,并将培养的界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成骨细胞培养基和成脂肪细胞培养基作用下进行分化诱导。结果所有培养的界膜细胞都表达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波形蛋白。其中少量细胞表达一些重要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包括SSEA4+/CD45-(0.1%)、Nanog+(2.4%)、CD34+(4.5%)和SH2B+(0.1%),这些细胞不表达CD133、Thy-1和SCF等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在成骨化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内部出现钙盐沉积,(24.5±5.5)%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细胞经成脂化培养基处理后,(16.0±6.5)%细胞内出现脂肪小滴聚集。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中有少部分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前龙,陈超[10](2009)在《阿仑膦酸钠对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肿瘤坏死因子α的研究有望成为防治假体周围骨丢失的新的切入点,但阿仑膦酸钠对界膜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2/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和对象:界膜组织(15g)取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知情并同意);雄性新西兰白兔6只用于制备阿仑膦酸钠含药血清,阿仑膦酸钠为石家庄制药厂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从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股骨分离界膜组织(15g),并将其放入RPMI培养液中培养,将界膜组织剪成约250mg的碎块,计30块,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低浓度阿仑膦酸钠组(100g/L)、高浓度阿仑膦酸钠组(200g/L),每组10个样本。低浓度阿仑膦酸钠组和高浓度阿仑膦酸钠组分别加入1.8mL和1.6mL,空白对照组加入1.8mL。然后在低浓度阿仑膦酸钠组、高浓度阿仑膦酸钠组的培养孔中分别加入0.2mL和0.4mL的阿仑膦酸钠含药血清,空白对照组加入0.2mL空白血清。添加血清后在37℃、含体积分数为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72h。主要观察指标:酶联法检测各组界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低浓度阿仑膦酸钠组和高浓度阿仑膦酸钠组界膜组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量分别为(3.93±0.03),(3.92±0.04)pg/g,与空白对照组(4.04±0.13)pg/g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阿仑膦酸钠能显着抑制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26期)

界膜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滑膜组织、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和假体周围感染的界膜组织中人β-防御素-3(HBD-3)的表达差异。方法 30例患者,其中因假体周围感染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因无菌性松动接受髋关节翻修的患者以及因股骨颈骨折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各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进行假体周围界膜组织或滑膜组织中HBD-3表达水平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发现,假体周围感染后界膜组织中HBD-3 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和股骨颈骨折滑膜组织中HBD-3的表达。与创伤性滑膜组织相比,细菌感染刺激引起界膜组织中HBD-3的释放增加约5倍以上;与非感染性的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相比,HBD-3的释放增加约2倍以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局部细菌炎症刺激条件下,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相比,感染导致界膜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HBD-3增加。Westenblot显示,与非炎症组相比,葡萄球菌在局部定植引起组织中HBD-3蛋白水平显着提高。结论 HBD-3在感染性界膜组织和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未来,HBD-3一个可行的临床应用可以通过术中界膜组织的病理活检,来区别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和无菌性松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膜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田一星,杨惠林.THA术后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IL-3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2].朱晨,孔荣,方诗元,何年安,夏睿.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与无菌性松动界膜组织中人β-防御素3的表达差异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6

[3].安森博,蔡碰德,汪龙,胡懿合.界膜组织细菌16SrRNA和23SrRNA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

[4].武文,严孟宁,朱振安,戴尅戎.无菌性松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血管化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

[5].李健.TOLL样受体4、5在松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华大学.2013

[6].蒋啸为,许宋锋,徐明,于秀淳.肿瘤型假体周围界膜的组织学观察及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7].刘夕瑶.黄斑前膜及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8].武文,严孟宁,朱振安,戴尅戎.全髋关节假体聚乙烯磨损和界膜组织学特征的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

[9].秦煜,Henry,DeGrootIII.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

[10].李前龙,陈超.阿仑膦酸钠对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标签:;  ;  ;  ;  

界膜组织论文-田一星,杨惠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