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品性农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朝,外贸环境,南海,商品性农业
商品性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吴建新[1](2018)在《明代南海的对外贸易环境与广东商品性农业爆发的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论述了明代南海对外贸易环境与广东商品性农业爆发的关系。第一部分将明代南海对外贸易环境分为叁个阶段,叙述了从海禁时期到隆庆、万历时期的对外贸易环境。并认为隆庆、万历时期的开放海禁为商品性农业的爆发式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部分以嘉靖叁十九年成书1的《广东通志》中记载的农业民俗史料为基础,分析了商品性农业发展的不充分性,认为此前阶段是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但同时珠江叁角洲和潮州平原部分地区商品性农业已经起步并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第叁部分从广东从粮食出口大省变为缺粮大省的时间、人地关系紧张的时间、社会商业风气转折性改变,论证了万历以后商品性农业爆发的相关特征。结论认为以"万历以后"为广东商品性农业"爆发"的时间节点,较为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8年06期)
柳平生,葛金芳[2](2017)在《“农商社会”视野下南宋商品性农业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品性农业在南宋快速成长,是中国自宋代开始跨入农商社会门槛的实证性说明。南宋桑、棉等纺织原材料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并出现生产专门化和产品商品化进程。茶叶产量激增,其年产值与生产效率快速上升。花卉业产销两旺,技术深化、新品迭出。蔬菜水果种植产销持续增加,也出现独立化市场化趋势。此外,麻类、甘蔗、药材和染料等作物种植中亦存在类似的经济变革。南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为农商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农业基础、内在动力和市场活力,促使社会经济体系朝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演进。(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马红梅[3](2017)在《清代珠江叁角洲水旱灾害对商品性农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的不断威胁与由渍灾所引起的越来越大的破坏导致了环境条件的持续恶化,长期环境恶化对珠江叁角洲平原来说是明清以来其经济变化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从事农耕的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不得不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充分利用便利的水运交通发展商品性农业,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环境更加恶化,一方面又提高了人们抗灾、御灾的能力。当外部条件趋于稳定时,珠江叁角洲地区的农民自然会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这其中不能否认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也正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与水争地,环境更加恶化,水患更加频繁。自然、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相互改变,改变的结果是人类更加适应自然。(本文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陈海立[4](2013)在《浮动的地租——试论商品性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性农业。在桑基鱼塘的租佃经营中,地主为开辟桑基鱼塘进行了投资,获得了生产的主导权。依照社会惯习,这笔投资具有清晰的收益权。而租佃的程序也赋予地租与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地主的投资与佃农的投资共同分享市场的利好与风险,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应当在这类经济关系的变动中予以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苏予[5](2010)在《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明清时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阶段。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封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早在宋朝,河南的经济水平就居于全国前列,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但经过两百多年历史的剧变,到了明初,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河南区域内经济凋敝、社会残破。为了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明政府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垦荒屯田、兴修水利以及改革赋役制度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河南区域内的人口以及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改进,商品性农业便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清朝,商品性农业在明代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乾隆时期,农业的商品性生产更是达到鼎盛阶段。明清时期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传统粮食作物的发展,以及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经过两代的发展,粮食作物的产量及种类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产量也逐渐增加,这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交换的过程在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个交换的过程也就是商品流通的过程。便利的商业交通是商品流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河南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纵观明清时期河南的商业交通状况,主要有叁种类型,即陆路型、水路型以及水陆兼备型。便捷的交通,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交通运输网络,河南因此成为全国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和集散地之一总的看来,明清时期河南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商品性农业出现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分工;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大多数的经济作物作为商品投人流通领域或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商品性农业作为社会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繁荣也必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商品性农业促进了相关农副加工业的兴起;其次,作为商品交易场所的集市,也在商品性农业日趋繁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后,城乡集市的发展又带动了部分市镇的繁荣。(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刘玉峰[6](2004)在《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商品性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在广义农业的许多方面均有所表现,不仅在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销售和磨粉、酿酒、榨油等农产品的技术加工业方面,而且在茶叶、甘蔗、桑、麻、棉花、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方面都有这种情况,代表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态势和动向。(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04年02期)
郭正模[7](1991)在《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性农业的基本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的计划调控,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商品性农业转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通过提出全面开展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和规划的战略决策,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性农业展示出希望和前景,势将成为长期内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手段。(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1991年08期)
朱自振,叶依能,曾京京[8](1990)在《清前期宜兴长兴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宜兴、长兴,是太湖西部江苏、浙江毗连的二个县分。太湖地区自唐朝起,就成为我国富甲全国的经济发达之区;明清时,随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农村农业的商品生产,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但是,在以往发表的有关太湖地区的论着中,往往把太湖各地作为一个划一的整体甚至和江南、东南等更大范围作用水平的探讨,因此,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多少有一定的存在。太湖地区商品性农业,首先也主要由丝、棉的生产、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宜兴、长兴偏于太湖西部,半是平原半为山,所以其商品性农业较太湖东部地区起步略迟,是清朝前期才突出发展起来的。本文所以选定宜兴、长兴二县商品性农业来论述,不但在于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商品性农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还着意指出,宜兴、长兴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上,正好介于太湖经济最发达地区和邻近宁镇、皖南地区之间。因此,从江南或江东的范围来看,宜兴、长兴居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更具发展的代表性。本文比较全面地搜集了本题史料,并且根据史料又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1990年01期)
穆素洁[9](1989)在《商品性农业及其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的珠江叁角洲》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作物专业化和为在市场出售的种植业的出现,长期以来被视为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列宁和考茨基在内)对“农业问题”的研究都十分着名.特别是列宁的模式对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有深远的影响.该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商业性农业的增长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国内市场.”这种商品性农业的预期后果是地产合并的趋势,与之相伴而行的是专业化趋势,而专业化最终又导致每个人不得不依靠市场购买或出卖其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在销售中的相互竞(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1989年01期)
黄家骅[10](1984)在《专业村是发展商品性农业的重要途径——对榜山公社专业村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中的一个新事物,是广大农民敢于探索、勇于开拓农业发展新路子的结果。专业村中专业户占大多数,但它不是专业户的机械积数,而是根据各专业户的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的经济系统。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说明专业村的产生条件、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以便因地制宜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一、专业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事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4年03期)
商品性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商品性农业在南宋快速成长,是中国自宋代开始跨入农商社会门槛的实证性说明。南宋桑、棉等纺织原材料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并出现生产专门化和产品商品化进程。茶叶产量激增,其年产值与生产效率快速上升。花卉业产销两旺,技术深化、新品迭出。蔬菜水果种植产销持续增加,也出现独立化市场化趋势。此外,麻类、甘蔗、药材和染料等作物种植中亦存在类似的经济变革。南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为农商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农业基础、内在动力和市场活力,促使社会经济体系朝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演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品性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吴建新.明代南海的对外贸易环境与广东商品性农业爆发的时间[J].中国农史.2018
[2].柳平生,葛金芳.“农商社会”视野下南宋商品性农业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17
[3].马红梅.清代珠江叁角洲水旱灾害对商品性农业的影响[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4].陈海立.浮动的地租——试论商品性农业的市场化程度[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
[5].王苏予.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
[6].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J].思想战线.2004
[7].郭正模.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性农业的基本手段[J].农村经济.1991
[8].朱自振,叶依能,曾京京.清前期宜兴长兴商品性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史.1990
[9].穆素洁.商品性农业及其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的珠江叁角洲[J].广东社会科学.1989
[10].黄家骅.专业村是发展商品性农业的重要途径——对榜山公社专业村的初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