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下沙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道整治,水下抛石,施工工艺,施工要点
水下沙洲论文文献综述
殷贤斌[1](2018)在《长江下游黑沙洲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水下抛石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抛石主要有护坡、护脚、护底、筑坝等几种用途,是典型的隐蔽工程之一,主要作用是加强护坡及河床的治理与防护,防止岸坡遭水流冲刷引发的崩岸、岸坡及河床水土流失等情况,增强河床的抗冲刷能力,稳定河势与河床结构,以及通过抛石筑坝改善航道的水流条件来达到优化主航道通航条件等。本文以长江下游黑沙洲水道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现场施工为实例,初步分析水下抛石施工工艺,针对水下抛石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进行总结及探讨,确保工程质量,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建春,李九发[2](2011)在《长江河口水下沙洲近期演变特征及其响应机制——以九段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九段沙尾水下沙洲位于长江入海河口前沿拦门沙河段,其发育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海水沙与海洋动力条件之间的抗衡作用。近几十年来,流域建坝、调水以及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得长江河口的水沙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已严重影响到九段沙等河口沙洲的发育演变过程。以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这一典型区域为切入点,基于实测水文泥沙、地形地貌资料,分析研究该区域内的动力沉积特征、冲淤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尤其是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深水航道导堤工程建设对该区域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九段沙尾水下浅滩在"风浪掀沙、潮流输沙"机制作用下与邻近河槽水沙交换频繁,并且以涨潮输沙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浅滩的持续性淤涨发育;2)流域来沙是九段沙整体长期演变的控制性因素,近期受南北槽分水分沙变化影响,南槽上口段出现普遍冲深,下口段河床及两侧边滩则普遍淤高;3)在深水航道工程开工兴建之后,九段沙尾及其邻近水域潮流场与工程前相比变化显着,研究区域向海一侧出现侵蚀内退现象,但其高滩部分却仍在不断淤进涨高,故呈现出"涨高不长大"的发育特征;4)由于河口来沙的逐渐减少,海域来沙以及区域内的局部泥沙交换成为维持研究区域沙洲淤涨发育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期刊2011-08-03)
赵建春[3](2009)在《长江口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近期演变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下泄径流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为河口地区水下沙洲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九段沙就是在1954年特大洪水将横沙尾部的沙体截断后所形成的独立沙洲。此后,在科氏力的作用下涨潮流偏北、落潮流偏南,尤其在涨落潮流路之间的沙尾缓流区内,泥沙颗粒极易落淤,从而导致九段沙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持续发育过程。但是,由于九段沙尾水下沙洲位于长江入海河口前沿,且地处动力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的拦门沙河段,其发育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河流供沙与海洋动力条件之间的抗衡作用。近几十年来,流域建坝、调水等各种人类活动,以及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等河口大型水利工程的分阶段实施,使得河口来沙条件和局部地区的水沙运动过程发生了很大改变,已严重影响到九段沙等河口沙洲的冲淤演变特征。本文以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这一典型区域为切入点,根据大量现场实测水文泥沙、地形地貌以及收集到的数字化海图资料,从河口来水来沙、区域水动力条件、沉积物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变化等多角度出发,分析该研究区域内的动力沉积特征、冲淤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最后还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北槽深水航道导堤工程前后的水动力变化,并基于DEM模型分析了工程期间的各阶段地形冲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介于2.4-7.8φ之间,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逐渐变细;分选较差;峰态系数介于0.83-4.24之间;沉积物主要分叁类:粘土质粉砂、砂以及粉砂质砂;研究区域大致划分为以下叁个子域:浅滩动力敏感区、过渡区以及西南侧河槽边滩区;表层沉积物呈现从深水区向浅水区运移的明显趋势,为沙洲浅滩的不断淤涨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在过去几十年中,九段沙总体淤涨扩大。在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开工兴建之后,九段沙尾水下洲发育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其向海一侧(九段沙尾水下沙洲)的水下浅滩出现侵蚀内退现象,但其高滩部分却仍在不断淤进涨高,故呈现出“涨高不长大”的发育特征;并且,年内洪季滩面高程相对于枯季而言,其高滩部分淤积,而低滩部分则发生侵蚀,且两者之间基本上以-2m等深线为冲淤平衡带,与长江河口区波浪对岸滩作用的有效深度一致。3.九段沙尾水下沙洲的床面表层沉积物对波浪作用较为敏感;区域内涨潮输沙占绝对优势,并且沙尾导堤南侧涨潮期间的水体平均含沙量明显高于落潮期,从而有利于该区域浅滩的持续性淤涨发育;九段沙与两侧邻近河槽之间的泥沙交换频繁,是沙洲地貌发育特征对环境水沙变异情况所作适应性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受南北槽分水分沙比例变化的影响,南槽上口段出现普遍冲深,下口段河床及两侧边滩则普遍淤高。4.受深水航道导堤工程影响,九段沙尾及其邻近水域涨急、落急时刻流场及余流场与工程前相比变化显着,从而使得区域内部原有的泥沙交换机制发生变化。工程后的流场特征有利于泥沙物质的向岸输运。另外,由于工程后水流仍可翻越导堤,保证了滩槽之间的水沙交换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导堤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蓄浑排清”的促淤作用,从而加速了九段沙尾水下沙洲浅滩部分的淤涨演变进程。5.九段沙尾水下沙洲动力演变对深水航道工程的响应过程是复杂而且分阶段进行的。并且,泥沙供给的变化以及潮流特性的改变分别是贯穿于整个响应过程的直接媒介和主要动力因素。由于近期河口来沙的逐渐减少,海域来沙以及区域内的局部泥沙交换就成为维持其沙洲淤涨发育的主要来源。因此,虽然九段沙尾水下沙洲的向外延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但由于口外对浅水区域的泥沙补给没有中断,其-1m以浅水域滩面仍能保持良好的淤积态势。据此可以预测,九段沙尾水下沙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保持“涨高不长大”的淤涨态势。(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潘雪峰[4](2007)在《基于悬浮泥沙的辐射沙洲水下地形遥感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反演水下地形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运用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研究区大范围的水下地形信息。本文以江苏沿海辐射沙洲中的西洋为研究区,通过实测的表层悬浮泥沙体积浓度和光谱反射率数据,建立表层悬沙反演模型,以Landsat-5影像各波段反射率为原数据反演研究区表层悬沙体积浓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的表层悬沙浓度对影像各波段光谱的贡献,并在遥感反演水深时,去除悬沙浓度的光谱贡献以提高水深反演精度。本文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实测光谱和悬沙浓度数据分析表明,TM3波段与浓度的相关性最高。2.在进行表层悬沙体积浓度反演时,通过比较单波段模型、多波段线性模型、比值模型和仿NDVI模型的相关性,发现比值模型的反演效果最好;模型的相关系数平方为0.888,模型检验的均方误差(MSE)为18.21、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4.67。3.分析反演所得表层悬沙体积浓度与各波段光谱值间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发现悬沙浓度的变化对TM3波段和TM4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影响比较大。在水深一定时,相对于表层悬沙体积浓度为0时,悬沙浓度对TM3和TM4的光谱反射率贡献分别为△TM3=0.0002*C+C~2*5.2*10~(-7)、△TM4=0.0001*C+C~2*1.3*10~(-6)(其中C为表层悬沙体积浓度)。4.在未考虑悬沙浓度对光谱的贡献时,比较单因子线性模型、多因子线性模型、单因子非线性模型和多因子非线性模型,发现多因子非线性模型反演水深精度最好,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0.18%;在考虑悬沙浓度对光谱的贡献后,多因子非线性模型反演水深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78%。(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6-30)
钮新强,徐建益,李玉中[5](2005)在《长江水沙变化对河口水下沙洲发育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a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基本不变,90年代还略有增加。长江来沙量减少而径流量基本不变,使得径流冲刷力相对增强,导致河口区水下沙洲冲刷、河槽容积增加。将目前各沙体-5m线以上面积与沙体发育面积最大时期相比,白茆沙-5m线以上面积减少了46.6%;“叁沙”减少了20.0%;南北港的青草沙和瑞丰沙减少了49.3%;同时期,长江口各河段河槽横断面在0m等深线以下的面积不断增加。另外,从水下沙洲由淤转冲的时间来分析,长历时的上游来沙量减少将导致河口地区的溯源冲刷,河口下游受影响最早,然后逐渐波及上游。(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05年08期)
陈小华,李九发,万新宁,应铭[6](2004)在《长江河口水下沙洲类型及典型水下沙洲的推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江河口水下沙洲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把水下沙洲分为 4 种基本类型:节点型沙洲、弯道型沙洲、涨落潮流分异型沙洲、分汊口型沙洲。并研究了河口区若干典型沙洲在最近 20 a 的推移规律和冲淤状况,对沙洲冲淤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口水下沙洲冲淤频繁, 1991 年后仅上、下新浏河沙 5 m 等深线内沙体每年冲淤量达 1.5×106 t,尤其是 1998 年大洪水导致上新浏河沙被冲失近 1/3 。(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4年01期)
水下沙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九段沙尾水下沙洲位于长江入海河口前沿拦门沙河段,其发育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海水沙与海洋动力条件之间的抗衡作用。近几十年来,流域建坝、调水以及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得长江河口的水沙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已严重影响到九段沙等河口沙洲的发育演变过程。以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这一典型区域为切入点,基于实测水文泥沙、地形地貌资料,分析研究该区域内的动力沉积特征、冲淤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尤其是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深水航道导堤工程建设对该区域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九段沙尾水下浅滩在"风浪掀沙、潮流输沙"机制作用下与邻近河槽水沙交换频繁,并且以涨潮输沙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浅滩的持续性淤涨发育;2)流域来沙是九段沙整体长期演变的控制性因素,近期受南北槽分水分沙变化影响,南槽上口段出现普遍冲深,下口段河床及两侧边滩则普遍淤高;3)在深水航道工程开工兴建之后,九段沙尾及其邻近水域潮流场与工程前相比变化显着,研究区域向海一侧出现侵蚀内退现象,但其高滩部分却仍在不断淤进涨高,故呈现出"涨高不长大"的发育特征;4)由于河口来沙的逐渐减少,海域来沙以及区域内的局部泥沙交换成为维持研究区域沙洲淤涨发育的重要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下沙洲论文参考文献
[1].殷贤斌.长江下游黑沙洲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水下抛石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8
[2].赵建春,李九发.长江河口水下沙洲近期演变特征及其响应机制——以九段沙为例[C].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2011
[3].赵建春.长江口九段沙尾水下沙洲近期演变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潘雪峰.基于悬浮泥沙的辐射沙洲水下地形遥感反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钮新强,徐建益,李玉中.长江水沙变化对河口水下沙洲发育影响的研究[J].人民长江.2005
[6].陈小华,李九发,万新宁,应铭.长江河口水下沙洲类型及典型水下沙洲的推移规律[J].海洋通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