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斑类型论文-舒晓晗,赵日那,孟玲,李保平

色斑类型论文-舒晓晗,赵日那,孟玲,李保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斑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色瓢虫,贝格曼法则,地理变异,体型性二型

色斑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舒晓晗,赵日那,孟玲,李保平[1](2019)在《我国异色瓢虫体型大小和色斑类型变异与纬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型大小不仅是动物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而且与动物的生活史、生态学和进化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广布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地理种群间形态分化的规律。[方法]从全国纬度在28°(浙江龙泉)至45°(黑龙江哈尔滨)之间的区域采集异色瓢虫样本,测量雌、雄成虫体长及体宽和体积,并观察色斑类型,分析形态特征变异与纬度的关系。[结果]异色瓢虫成虫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雌虫体型显着大于雄虫;雌、雄虫体型大小的差异随纬度升高而减小。雌虫体型不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与贝格曼法则的预测不符;但雄虫体型随纬度上升而增大,符合贝格曼法则。种群中具有淡底色型色斑的异色瓢虫数量占优,具有暗底色型色斑的昆虫较少,暗底色型中黑缘型昆虫极少;具有淡底色型色斑瓢虫占比在高纬度地区略大于低纬度地区。[结论]异色瓢虫体型大小及色斑类型与纬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宫庆涛,张坤鹏,武海斌,李素红,李泉胜[2](2014)在《泰安市夏秋两季异色瓢虫色斑类型变化及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夏秋两季异色瓢虫成虫色斑类型变化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在夏季,黄底黑斑和黑底黄斑两种类型个体数目增加,橘红底黑斑和黑底红斑则减少。在黄底黑斑和橘红底黑斑两种类型中,十斑变型的表型变异占该类型总变异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而十六斑变型有较大幅度降低;十斑以下变型个体数目比例分别增加27.48%和6.32%,十一斑到十四斑变型基本不变,十六斑以上变型则分别减少27.14%和6.72%。在黑底黄斑和黑底红斑中,二窗型比例均上升,四窗型均下降。比较异色瓢虫雌雄个体数目发现,夏秋两季的总体及四种不同类型的性比均表现为偏雌现象。多样性分析可知夏季变型间个体均匀性高于秋季。(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宫庆涛,张坤鹏,武海斌,李素红,窦立志[3](2013)在《泰安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泰安市1 320头异色瓢虫越冬成虫进行了观察研究,共发现表现型150种,其中未被记录的20种。按表现型将其分为4种类型:黄底黑斑、橘红底黑斑、黑底红斑和黑底黄斑,其种类数分别为64、67、11和8,各类型数目占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9.24%、30.83%、26.14%和3.79%。黄底黑斑和橘红底黑斑型以十九斑变型最多,黑底红斑和黑底黄斑型以显明变型居多。对各斑点出现频率统计结果表明,斑点1/2在雄虫出现的频率约为雌虫的1/4,斑点9约为雌虫的1/2,其余各斑点雌虫均高于雄虫。首次对斑点和联斑不对称的异色瓢虫进行了命名,优化了记号命名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4](2010)在《广西崇左红棕象甲不同色斑类型成虫》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为害棕榈科的18种植物。拍摄虫源收集自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金马苗圃的受红棕象甲为害的叁角椰。红棕象甲成虫前胸背板色斑数量差异大;分1~2行排列,每行的数量不固定;色斑形状变化多样,共有9种形状,大小不一。图1为韦健康拍摄,图2、图3为作者拍摄,内文见(本文来源于《广西热带农业》期刊2010年03期)

杜文梅,陈丽玲,阮长春,孙光芝[5](2010)在《长春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8年10月采自长春市的2559头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2557头有横脊,2头没有横脊。共发现121种色斑类型,以前未被记录的有7种。黄底型占统计标本的86.48%,以十九斑变型最多,占黄底型标本31.00%;黑底型占统计标本的13.52%,以显现变型最多,占黑底型标本39.02%。对黄底型各斑点出现的概率进行了统计,显示斑点3出现的概率最高,以斑点1/2出现概率最低。不同色斑型的异色瓢虫间,尤其在黄底型中,雌雄比例差异很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04期)

姜文虎,潘秀华,刘军侠,刘丽兵[6](2007)在《保定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调查了河北省保定市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色斑类型,结果共发现73个色型,其中黄底型占64个,黑底型占9个。黄底型中以十九斑变型最多,黑底型中以显现变型最多。(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吴庆禹[7](2007)在《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也是一个典型的多型性物种,它是蚜虫、松干蚧、粉蚧等害虫的主要天敌。现在正被人们广泛释放用来对蚜虫和蚧虫进行生物防治。本文主要从形态学水平、生态水平、分子水平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间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差异,为深入了解异色瓢虫的生存状况、分类地位、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1)对2178只异色瓢虫的斑型进行统计的结果,共发现126种色斑类型,其中有15种色斑型在以前的报道中没有记录。多样性分析的结果,Monk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0579,0.901和1.56。(2)对黄底型异色瓢虫的斑点的概率进行了统计,其中,斑点3的概率最高,而斑点9和斑点1/2的概率则较小。不同的色斑型异色瓢虫间,雌雄比例差别很大;尤其是在黄底型类群中,随着斑点数的增多,类型中雄性比例减小。对异色瓢虫主要的类群之间的体长、体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宽方面差异显着,在长宽比方面差异极显着;说明不同色斑类型间,在虫体的大小和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描述了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触角形态结构,以及触角上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色斑型间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之间存在一些差异。(4)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越冬成虫的生态分布与其活动的林型、栖息植物、发生时间、气候变化等有直接关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数量和分布寄主上存在一些差异。(5)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越冬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并符合负二项分布。(6)本试验用改良CTAB法、饱和NaCl法以及CTAB法与SDS法相结合3种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探索出一套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高质量异色瓢虫DNA提取和纯化技术。(7)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9种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进行RAPD分析,共检测到多态位点169个,位点范围在100bp~2000bp之间,多态位点百分率在34.32%~65.68%之间;从40个引物中筛选出13条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对13种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进行ISSR分析,共扩增出127条ISSR标记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性百分率94.49%。(8)RAPD和ISSR分析的一致性和可信度:由RAPD和ISSR分析算得的两组相似系数之间相关性系数r=0.928(n=127),达到极显着水平。表明应用这两种技术对异色瓢虫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但是这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在个别色斑型分类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9)依据RAPD分析结果,对供试的9种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6~0.58之间;依据ISSR分析结果,对供试的13种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60之间。综上所述,通过从形态学水平、生态水平、分子水平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间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人类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3-01)

刘建武[8](2006)在《帽儿山地区不同色斑类型异色瓢虫形态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采自帽儿山地区的异色瓢虫的斑型进行了统计;并分别用Monk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对这批异色瓢虫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其雌雄比,体长体宽比以及黄色底型中斑点的出现概率。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对比了异色瓢虫的触角、下颚须、下唇须以及体表的微观结构。 研究结果如下: 1.对帽儿山地区2178只异色瓢虫进行了观察,共找到不同鞘翅斑型126种,其中以前未被记录的有15种。Monk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0579,0.901和1.36。 2.对黄底型异色瓢虫各斑点的概率进行了统计;显示斑点3的概率最高,斑点9和斑点1/2的概率则较小。不同的色斑型异色瓢虫间,尤其是在黄底型类群中,雌雄比例差别很大。而不同色斑型之间的体长、体宽和体长体宽比的差异也很显着。 3.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显示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在触角的感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同色斑型间体表结构(包括头部、前胸背板、小盾片、鞘翅)以及下颚须、下唇须同样存在一些差异。 以上分析表明,异色瓢虫不同的色斑类型间,无论在宏观形态,还是在微观结构上都存在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6-05-01)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9](2001)在《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调查了山西省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的色斑类型 ,结果共发现 76个色型 ,其中黄底型占 66个 ,黑底型占 10个 ;黄底型中以十九斑变型最多 ,黑底型中以显明变型最多。(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曹诚一[10](1991)在《黄绣瓢虫Coccinella luteopicta(Mulsant)的色斑类型和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一种国内尚无记录的瓢虫科瓢虫属昆虫黄绣瓢虫,研究说明该种瓢虫的色斑类型和地理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色斑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夏秋两季异色瓢虫成虫色斑类型变化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在夏季,黄底黑斑和黑底黄斑两种类型个体数目增加,橘红底黑斑和黑底红斑则减少。在黄底黑斑和橘红底黑斑两种类型中,十斑变型的表型变异占该类型总变异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而十六斑变型有较大幅度降低;十斑以下变型个体数目比例分别增加27.48%和6.32%,十一斑到十四斑变型基本不变,十六斑以上变型则分别减少27.14%和6.72%。在黑底黄斑和黑底红斑中,二窗型比例均上升,四窗型均下降。比较异色瓢虫雌雄个体数目发现,夏秋两季的总体及四种不同类型的性比均表现为偏雌现象。多样性分析可知夏季变型间个体均匀性高于秋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斑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舒晓晗,赵日那,孟玲,李保平.我国异色瓢虫体型大小和色斑类型变异与纬度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宫庆涛,张坤鹏,武海斌,李素红,李泉胜.泰安市夏秋两季异色瓢虫色斑类型变化及多样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

[3].宫庆涛,张坤鹏,武海斌,李素红,窦立志.泰安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与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

[4]..广西崇左红棕象甲不同色斑类型成虫[J].广西热带农业.2010

[5].杜文梅,陈丽玲,阮长春,孙光芝.长春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

[6].姜文虎,潘秀华,刘军侠,刘丽兵.保定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

[7].吴庆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8].刘建武.帽儿山地区不同色斑类型异色瓢虫形态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9].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

[10].曹诚一.黄绣瓢虫Coccinellaluteopicta(Mulsant)的色斑类型和地理分布[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1

标签:;  ;  ;  ;  

色斑类型论文-舒晓晗,赵日那,孟玲,李保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