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的计算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作演化,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个体迁徙,计算经济学
基于的计算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16)在《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何以可能是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而合作何以可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这种带有利他主义的行为能够保留下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基于社会网络的个体迁徙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上的个体迁徙可以促使合作行为的聚集,它是实现社会网络结构与合作共生演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计算经济学的方法为解释复杂系统中合作行为的涌现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计算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不同迁徙机制对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结构和个体迁徙的视角出发,以演化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以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作为研究工具,探讨了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演化。具体来说,我们通过基于Netlogo的社会仿真的研究方法,在空间囚徒困境博弈的演化模型中分别探讨了“近君子,远小人”的迁徙策略、基于异质性风险偏好的个体迁徙、考虑社会福利的个体迁徙对合作演化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回答了社会网络上的个体迁徙是如何影响合作行为的演化的。首先,我们研究了“近君子,远小人”的迁徙机制对合作演化的影响。“近君子,远小人”的迁徒机制是指,当个体的邻居全部是合作者时个体不迁徙,这是“近君子”的行为;只要个体的邻居有背叛者时,个体就会以一定的概率进行迁移,这是“远小人”的行为。为了给出“远小人”的概率,我们建立了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迁徙模型,以此来研究迁徙成本对群体合作水平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在较广的参数空间内,“近君子,远小人”的个体迁徙提高了群体的合作水平,为我们理解社会中的合作行为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直观的理解空间中合作团块的涌现,我们展示了随时间演化的空间状态子图。另外,为了探讨此机制在其他网络结构上的有效性,我们研究了小世界网络上的合作演化。结果显示,在小世界网络上,“近君子,远小人”的迁徙模型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仍然有效。接着,我们探究了基于风险偏好的个体迁徙对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要么不考虑风险偏好,要么假定个体在迁徙的过程中是风险中性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风险偏好类型是多样的,是异质性的。为此,我们建立了基于风险偏好的个体迁徒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行为群体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同质性风险偏好和异质性风险偏好对合作行为影响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当假定群体是同质性风险偏好时,风险厌恶型的个体不支持合作的建立;当假定群体是异质性风险偏好时,在适度的参数条件下,个体风险偏好的异质性实现了合作策略与网络结构的共生演化,而且,随着风险偏好异质程度的增加,合作水平逐渐下降。同时,我们分别研究了迁徙成本、背叛诱惑参数和群体密度对合作水平的影响。最后,为了探讨基于社会福利的个体迁徙和合作演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计算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同社会福利函数的迁徙模式对合作演化的影响。在文中,我们给出了叁种福利函数:古典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Utilitarian SWF)、贝尔努利-纳什社会福利函数(Bernoulli-Nash SWF)和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Rawlsian SWF)。仿真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参数空间内,基于社会福利的个体迁徙促使了合作行为的涌现。而且,在大部分的群体密度条件下,Utilitarian SWF和Rawlsian SWF下的合作水平要高于个体不迁徙的情况,但相比较个体不迁徙的情况,Bernoulli-Nash SWF抑制了合作行为的涌现。考虑社会福利是个体他涉偏好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的工作为理解社会系统中他涉偏好和合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社会偏好和合作演化之间的研究架起了桥梁,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1-21)
朱潜挺,曹晓雪,吴静[2](2016)在《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的经济-能源-环境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针对当前经济-能源-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所表现出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角度进行重新认识,重点阐述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在经济-能源-环境建模过程需关注的交互作用和涌现、自适应学习机制、分叉与突变等重要主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在经济-能源-环境建模的实现步骤。(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米捷,林润辉[3](2015)在《公平偏好如何影响开放式创新:一个基于计算经济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方法和EWA学习模型,研究了不同公平偏好特征下创新主体对不同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通过为Agent赋予四种不同的公平偏好类型:狭义的自利性偏好、竞争性偏好、差异厌恶性偏好和社会福利偏好,观察其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双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四种创新策略之间的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创新主体具有狭义的自利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相当,并且多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当创新主体具有竞争性偏好时,封闭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明显多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性。当创新主体具有差异厌恶性偏好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也会明显减少,同时选择双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主体基本消失。当创新主体具有社会福利偏好时,双向型开放式创新被选择的比例又会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罗连发,叶初升[4](2015)在《社会资本、技术采用与扶贫政策质量——基于计算经济学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基于主体建模的方法模拟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主体的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扶贫政策干预的效果。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贫困农户在技术采用上的资产门槛效应,发现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扶贫政策的质量。在动态可变的网络中对于最贫困人口的瞄准在提高总产出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取得最好的结果,而在固定网络中则瞄准于处于技术采用资产门槛边际的主体。(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吕厦敏[5](2014)在《清华本科生王君行荣获ACM计算经济学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第15届ACM国际计算经济学大会(The Fifteenth ACM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Corn-putation,EC14)上,我校交叉信息研究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0级本科生(本文来源于《新清华》期刊2014-06-27)
范如国,叶菁,杜靖文[6](2013)在《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发展前沿: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日益复杂的经济问题,使得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感到力不从心,计算机仿真方法开始弥补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足;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ACE的发展前沿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主体学习过程和行为规范演变的研究、复杂经济网络的形成和特征研究、组织及特定市场的研究、ACE模型的现实市场检验与算法优化研究以及在政策制定方面的研究,这些领域也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文献表明,ACE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通过对异质性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来研究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宏观"涌现"特征,它很好地揭示了微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矛盾;ACE方法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经济现象的分析,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研究工具的革新,更带来了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3年02期)
刘亚飞[7](2012)在《农村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与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的贫困度量方法将贫困视为收入或消费的不足,忽视了收入或消费波动对穷人福利的影响。随着世界银行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并逐渐被接受,学术界对贫困问题的认识程度逐步深入,穷人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应对策略受到了发展经济学家的重视。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到穷人的福利状况,而且影响他们的生产行为,并进而影响他们的长期发展。生活于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的穷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所面临的风险冲击更频繁、也更严重,因此,风险冲击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应对,暂时脱离贫困的穷人很有可能会再次被不利的冲击击倒,陷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的执行等问题非常严重,正规的保险市场发育相当不完善。但是,强烈的生存欲望促使穷人创造了诸多应对风险的机制,包括多元化收入来源、变卖生产性资产等等,这些应对风险的方式在应对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体现了穷人们的生存智慧。然而,这些风险应对策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有些策略甚至为了短期的生存而不得不牺牲长期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在穷人的诸多风险应对策略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策略是非正式的风险分担,即家户通过横向分担风险的方式来化解风险冲击对单个家户的负面影响。非正式的风险分担类似于正规的保险市场,但是由于没有正式契约的约束和规范,因此,风险分担是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于非正式的风险分担的实证研究表明,非正式的风险分担往往呈现出网络的形式。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非正式的风险分担往往局限于亲戚朋友形成的网络之中。基于这一实证发现,我们对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进行建模,并用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机仿真。本文将风险分担关系的建立和终结纳入到成本——收益分析的框架之中,从而将风险分担关系内生化。通过对网络演进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网络不会趋于稳定状态,而是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风险分担关系会被建立,一些旧的风险分担关系也会被切断,因此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风险分担网络可能仅仅是网络在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快照。通过改变相应的参数,比较在同一时点所形成的网络,我们发现网络的完备性与风险厌恶程度和收入波动程度相关: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网络的完备性程度也越高;收入波动程度越大,网络的完备性程度也越高。这些结论符合我们的直觉,也证实了我们的模型的合理性。我们还发现,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主体会陷入不同的境况,有些主体拥有的风险分担关系较多,有些主体则较少;有些主体处于较大的组件之中,有些主体则处于较小的组件;有些主体的期望效用较大,有些主体的期望效用则较小。即便在同一组件内部的主体,其状况也是不同的,位于组件边缘的主体与其它主体的风险分担关系的强度比较弱,因此很容易被孤立,其它主体的风险分担关系则相对较强。考虑到所有主体的初始条件相同,我们认为不能从主体的差异性的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主体在网络演进过程中境况的差异来自于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即网络在形成过程中会产生涌现属性。这一发现意味着,现有的从主体差异性的角度来解释网络特征的实证文献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有偏误。关于风险分担网络的另一部分实证研究集中于对其效率的检验,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拒绝了风险分担网络是有效的这一假设。理论研究对这一结论的解释一般集中于关系内部的风险分担行为本身,即将风险分担网络无效的原因归结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本文对风险分担网络的无效性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认为风险分担网络在形成过程中的外部性是其无效性的根源。我们通过仿真研究证实,一旦将网络形成过程中的外部性内在化,就会形成更加完备和有效的网络。此外,我们还将一般社会网络中长远主体的概念引入到风险分担网络之中,并发现,在网络形成过程中主体的目光越长远,那么形成的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程度和效率水平也就越高。此外,我们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主体具备自己收入的完备信息,但是只具备关于其它主体收入的一部分信息。我们发现关于收入的信息不完备程度越高,所形成的风险分担网络的效率值越低。通过将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入到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过程之中,本文将对风险分担网络无效性的两种解释——风险分担关系内部的不完全性和风险分担网络形成过程中的外部性——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2-04-01)
叶初升,刘亚飞[8](2011)在《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与效率——一种计算经济学的ABM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非正式的风险分担网络是贫困农户抵御风险冲击的重要方式。然而,一直以来,关于风险分担网络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于实证分析已形成的既定网络,而忽视网络的形成过程本身及其内在机制,无法对网络的无效性问题做出解释。本文利用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建模方法对风险分担网络形成过程进行仿真,根据网络外部性特征,从成本不可转移的基准模型,逐渐扩展到成本在关系主体双方之间分担、在组件内所有主体分担,研究不同条件下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和效率。我们的仿真研究发现,随着成本可转移性程度的提高,即关系网络的外部性逐渐减弱,所形成的风险分担关系的数量越来越多,风险分担网络越来越趋于完备,所形成的稳定网络越来越有效率。本文不仅较好地解释现有的大量实证发现,而且,还以仿真方式严格地证明了Bramoullé和Kranton(2007)的猜想:通过主体协调分担成本,可以消除网络外部性,从而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网络。(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1年06期)
毛新生[9](2011)在《云计算经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848年美国内华达山脉发现金矿不久,众多淘金者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但有谁知道在这股淘金热中的发财者不是挖金子的人,而是在矿井边卖水的人。可当送水人多了之后,还有谁能够发财?云计算平台就相当于金矿,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程序提供商就是在矿井边买水的人。这样把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财富》期刊2011年19期)
毛新生I[10](2011)在《云计算经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848年美国内华达山脉发现金矿不久,众多淘金者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但有谁知道在这股淘金热中的发财者不是挖金子的人,而是在矿井边卖水的人。可当送水人多了之后,还有谁能够发财? 云计算平台就相当于金矿,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程(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期刊2011-09-12)
基于的计算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针对当前经济-能源-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所表现出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角度进行重新认识,重点阐述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在经济-能源-环境建模过程需关注的交互作用和涌现、自适应学习机制、分叉与突变等重要主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在经济-能源-环境建模的实现步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的计算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演化[D].浙江大学.2016
[2].朱潜挺,曹晓雪,吴静.基于主体可计算经济学的经济-能源-环境建模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
[3].米捷,林润辉.公平偏好如何影响开放式创新:一个基于计算经济学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
[4].罗连发,叶初升.社会资本、技术采用与扶贫政策质量——基于计算经济学的仿真分析[J].财经科学.2015
[5].吕厦敏.清华本科生王君行荣获ACM计算经济学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N].新清华.2014
[6].范如国,叶菁,杜靖文.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发展前沿: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3
[7].刘亚飞.农村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与效率分析[D].武汉大学.2012
[8].叶初升,刘亚飞.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与效率——一种计算经济学的ABM仿真研究[J].经济评论.2011
[9].毛新生.云计算经济学[J].中国科技财富.2011
[10].毛新生I.云计算经济学[N].经济观察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