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孢子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茄,游离小孢子,雄核发育,创制育种材料
孢子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1](2019)在《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核发育是小孢子或未成熟花粉细胞沿孢子体发育途径形成植株的过程,也是创制育种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建立重复性好、再生频率高的番茄小孢子诱导方法,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番茄雄核番茄雄核发育各阶段(胚胎发生能力的获得、诱导小孢子分化形成胚状体以及胚状体再生形成单倍体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简要归纳了现有的游离小孢子分离培养技术。分析表明,基因型是制约番茄小孢子诱导体系的关键因素,且需与发育时期、培养条件等多个影响因素同期发生,才能使雄核发育偏离配子体途径。最后,展望了番茄小孢子培养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番茄双单倍体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0期)
杨海雁,于喆源[2](2019)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以标准菌株和玉米芯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浓度的碳源、氮源为影响因素,以黑曲霉孢子的数目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模型,设计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适合黑曲霉孢子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选取考察因素中,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对黑曲霉孢子的产生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碳源种类及浓度与氮源浓度交互影响明显。通过软件拟合结合实际,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种类为果糖,碳源浓度0.70%,氮源浓度0.3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接近。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切实可行,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可以得到较好的黑曲霉孢子培养结果,对黑曲霉孢子的进一步研究及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郭靖[3](2019)在《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对20个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5个基因型黄心乌品种诱导出胚。通过对基因型、气候环境条件、发育时期、热激预处理、琼脂浓度等因素的研究,探讨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对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进一步完善黄心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为加快黄心乌新品种选育进度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26期)
陈丽潇,王跃华,刘鑫,惠麦侠,赵利民[4](2019)在《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0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影响小孢子出胚的因素,并对DH植株进行根肿抗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出胚的最主要因素,参试的10个品种中仅有3个出胚,其中15CR82出胚率最高,为3.36个/蕾。基因型还决定了胚状体的类型及大小,胚的大小对于转绿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直径大于2 mm的胚状体容易转绿成苗。用根肿抗性基因CRa的特异分子标记CRaEXON4-3筛选DH群体,获得27个携带抗性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付丹丹[5](2019)在《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肿病是芸薹属根肿菌引起的土传性病害,严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抗病品种是有效的防御根肿病的第一道防线。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快速创制育种资源,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受基因型影响难以出胚或胚诱导率低,目前对小孢子培养的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效率,快速获得抗根肿病大白菜的纯合育种资源,为大白菜杂种优势育种实践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提高选育效率。本研究以5种抗根肿病大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热激时间、基因型、培养基添加物对小孢子诱导率的影响,观察了大白菜小孢子培养的整个途径,以及培养基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获得再生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热激时间对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下热激12h、24h、48h小孢子都有胚状体形成,热激48h的胚诱导率2.1胚/蕾,均显着高于热激12h、24h,比热激24h相比分别增加了35.2%,与热激12h相比分别增加了26.2%,因此适宜大白菜小孢子热激处理的时间是48h。2.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诱导的影响存在差异,5种材料均获得胚状体,并且胚诱导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CR3胚诱导率最高为3.8胚/蕾,其次CR2、CR5、CR4,依次为2.7胚/蕾、2.5胚/蕾、1.7胚/蕾,CR1诱导率最低仅为1.2胚/蕾。因此,基因型是影响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率的主要因素。3.通过研究添加外源物质对小孢子胚诱导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蔗糖浓度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添加100g/L蔗糖时5种材料的平均胚诱导率最高,为2.58胚/蕾,比添加130g/L蔗糖的胚诱导率提高了89.7%,比添加160g/L蔗糖时胚诱导率提高了186%。因此适宜大白菜小孢子胚状体形成的蔗糖浓度为100g/L;不同激素组合比例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存在差异,材料CR2、CR4、CR5在添加0.1mg/L6-BA和0.05mg/LNAA组合时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7胚/蕾、1.4胚/蕾、2.8胚/蕾,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1.3%、36.7%、18.0%;而材料CR1、CR3在添加0.1mg/L 6-BA和0.1mg/LNAA组合时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0胚/蕾、3.5胚/蕾,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0.0%、16.9%。因此,适宜小孢子胚诱导的激素组合为0.1mg/L 6-BA和0.1mg/LNAA或0.1mg/L6-BA和0.05mg/LNAA,应根据不同品种选择不同比例激素添加;4.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C1会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不同浓度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材料CR2和CR5的胚诱导率均在添加200mg/L时最高,分别为1.9胚/蕾、2.6胚/蕾,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1.7%、27.5%,而材料CR1、CR3、CR4的胚诱导率均在添加150mg/L NaCl时最高,分别为1.1胚/蕾、3.2胚/蕾、1.6胚/蕾,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7.5%、37.5%,43.3%,因此,培养基中适宜小孢子胚诱导的NaC1浓度为150mg/L或200mg/LNaC1。5.通过研究不同固体培养基对小孢子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发现转接到B5培养基上时胚转绿率为75.99%,与MS培养基相比提高了1.84倍;不定芽分化率为57.33%,比MS提高了1.39倍;愈伤诱导率为52.67%,比MS提高了1.63倍。因此,适宜大白菜胚状体不定芽再生的基本培养基是B5培养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谦[6](2019)在《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及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甘蓝小孢子培养获得高效出胚的新思路,通过筛选培养皿规格、培养基中6-BA浓度、游离小孢子离心速度和时间、单花蕾热激时间等因素,比较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效果,初步建立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前年培养小孢子再生DH株今年未能抽薹开花不能实现生殖生长完成种子繁殖,为了防止优良DH株资源丢失,开展了DH株腋芽再生植株方法的探索,从DH株腋芽最佳消毒方式、培养基和添加激素浓度、腋芽部位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甘蓝单花蕾在直径Φ30 mm培养皿中添加3mL培养基最有利于高出胚率的小孢子培养;供试甘蓝杂种一代品种F17-A和F17-B在4.7-5.1mm的花蕾长度范围都可以进行单花蕾培养,平均出胚率分别为22.1胚/蕾和23.0胚/蕾。2.甘蓝杂种一代品种F17-B花蕾,在NLN-14+NAA 0.5 mg/L+6-BA 0.5mg/L培养基进行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相比其它培养基出胚率最高,为24.5胚/蕾。3.在单花蕾小孢子培养离心和热激反应过程中,离心速度为2000rpm,离心时间5min,热激时间为48h,平均出胚率相比较高,为25.0胚/蕾。4.利用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植株,75%酒精消毒20s腋芽组织培养污染率最低为6.6%,植株再生率最高为86.7%;选用MS+6-BA 2.0mg/L+NAA 0.5mg/L固体培养基进行腋芽再生,再生率最高90.0%。5.DH株不同部位腋芽再生植株比较,叶球中部腋芽褐化率最低,再生植株率最高为83.3%;莲座叶芽再生植株率最低为70.0%;再生植株移栽存活率最高为叶球外部腋芽,高达87.0%,最低为叶球内部腋芽,为72.7%。结果得出,DH株腋芽再生植株最适部位为叶球外部和中部腋芽。6.DH株叶球不同紧实度中腋芽再生植株比较,紧实度越大,再生株数最少;紧实度越小,再生率越高,越有利于腋芽生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苏晓雪,康明[7](2019)在《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青海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体外培养方法,以贴壁生长和形态完整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作为宿主细胞,将青海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缓殖子(1.25×104个/mL)接种于宿主细胞,连续培养21d,期间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在Vero细胞中生长良好,并在培养液中观察到游离的虫体卵囊,21d后均可分离、纯化出新一代的缓殖子。说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建立了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稳定的体外培养方法。(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岳冬梅,王林美,李佩佩,叶博,赵振军[8](2019)在《柞蚕微孢子虫体外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套柞蚕微孢子虫株分离及体外增殖保存的技术体系。主要方法是利用柞蚕蛹精巢或卵巢组织制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柞蚕微孢子虫;利用柞蚕蛹期滞育可以长期储存的特点,将柞蚕原代细胞分离、培养的柞蚕微孢子虫注射入健康柞蚕蛹体进行继代培养和长期保存;通过原代细胞分离培养、蛹体增殖和保存的交替循环体系,达到分离、增殖及保存微孢子虫株的目的。该技术体系既解决了微孢子虫来源困难,品种混杂不易分离和长期保存等问题,也为进一步探索柞蚕微孢子虫侵染、传播规律和提升柞蚕微粒子病防控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牛刘静,石凤岩,马钰莹,杨旸,冯辉[9](2019)在《连州菜心小孢子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快速创制连州菜心双单倍体纯系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建立高效的连州菜心小孢子培养体系,应用于优势杂交育种实践,以引进的3个广东省连州市地方菜心品种迟熟连州菜心(17AY007)、连州尺寸心(17AY008)和连州尖叶迟菜心(17AY009)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薹素内酯,BR及噻苯隆,TDZ)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并对获得的连州菜心小孢子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基因型连州菜心的小孢子胚胎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在NLN-13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BR或TDZ可显着提高连州菜心小孢子胚胎发生率和直接成苗率,其中,当BR浓度为0.04mg·L-1时,17AY007和17AY009的胚诱导率和直接成苗率均达到最高(2.38胚·蕾-1,72.82%;2.83胚·蕾-1,54.62%);当TDZ浓度为0.1mg·L-1和0.2mg·L-1时,17AY007的胚诱导率和直接成苗率分别达到最高(2.67胚·蕾-1,57.76%);TDZ浓度为0.3mg·L-1时,17AY009的胚诱导率和直接成苗率均达到最高(2.42胚·蕾-1,57.36%);3种连州菜心再生植株的双单倍体率均在56%以上,其中,17AY007双单倍体率最高,为64.29%。综上,创制了双单倍体植株42株,为连州菜心优势杂交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徐红卫[10](2019)在《大麦单粒种子起源的小孢子培养再生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单株小孢子培养的再生效率,以大麦品种花30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离体穗、离体小花预处理时间和诱导培养基中无机氮、有机氮含量以及添加PEG对愈伤组织产量、绿苗产量和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穗5℃处理19 d的愈伤组织和绿苗产量及再生能力均优于32 d的,离体小花预处理1~2 d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绿苗的分化;降低无机氮浓度[KNO_3降至707.5 mg·L~(-1),(NH_4)_2SO_4降至115.75 mg·L~(-1)]可提高愈伤组织和绿苗产量及再生能力;提高有机氮浓度(谷氨酰胺从400 mg·L~(-1)提高到1 600 mg·L~(-1),水解酪蛋白从100 mg·L~(-1)提高到400 mg·L~(-1))可增加小孢子愈伤组织和绿苗产量;培养基中添加4%PEG可提高小孢子愈伤组织产量和质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孢子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以标准菌株和玉米芯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浓度的碳源、氮源为影响因素,以黑曲霉孢子的数目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模型,设计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适合黑曲霉孢子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选取考察因素中,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对黑曲霉孢子的产生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碳源种类及浓度与氮源浓度交互影响明显。通过软件拟合结合实际,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种类为果糖,碳源浓度0.70%,氮源浓度0.3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接近。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切实可行,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可以得到较好的黑曲霉孢子培养结果,对黑曲霉孢子的进一步研究及利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子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汪玲敏,陈光平,木万福,麻继仙,李易蓉.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杨海雁,于喆源.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法优化以玉米芯为基质培养黑曲霉孢子的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郭靖.不同基因型黄心乌品种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J].农业工程技术.2019
[4].陈丽潇,王跃华,刘鑫,惠麦侠,赵利民.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分子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付丹丹.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王谦.甘蓝单花蕾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及未抽薹结球DH株腋芽再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苏晓雪,康明.藏羊巨型住肉孢子虫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J].动物医学进展.2019
[8].岳冬梅,王林美,李佩佩,叶博,赵振军.柞蚕微孢子虫体外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9].牛刘静,石凤岩,马钰莹,杨旸,冯辉.连州菜心小孢子培养体系的建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10].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徐红卫.大麦单粒种子起源的小孢子培养再生频率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