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源寻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寻址技术
资源寻址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14)在《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逐渐普及推广,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信息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大,在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中信息识别错误频发,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应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从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本质出发,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对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22期)
吴锋,李越颖[2](2014)在《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对互联网资源寻址的层次迭代模型进行扩展。提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的通用层次模型,该模型可以做为物联网寻址的理论依据,为以后的物联网寻址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金川,高运华[3](2014)在《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口具有基数巨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及网络间的通信也变得复杂而繁多,为有效控制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的状况,通信领域加大了对解决此类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本文将对其中的网络资源命名与寻址技术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期刊2014年07期)
王建文[4](2013)在《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促使计算机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与日俱增,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导致信息传输错误难以避免,而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为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极大的便捷了人们访问网络资源。文章对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作了分析与总结,并就两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13年17期)
万年红[5](2013)在《物联网信息资源智能寻址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信息资源智能寻址已经成为物联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常见的寻址系统效率比较低,尤其是不能支持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为提高物联网信息资源寻址效果和扩展度,本文首先对物联网定位机制、寻址系统模型等方面展开研究;然后基于此改进相应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信息资源智能寻址系统;最后进行应用实验,对比分析各种模型的性能.多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模型更具有良好的信息资源寻址效果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3年08期)
刘毓[6](2013)在《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计算机信息繁琐、复杂,以往出现过多次信息传输错误的情况,同时加上。在通信领域,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该技术目前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对其花费更多心思去学习、研究。本文从网络资源命名、寻址技术的作用和相关技术对比,以及它们的运用方面去研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期刊2013年13期)
施晖[7](2013)在《物联网资源寻址中物品编码和物品发现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逐渐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然而,由于物联网的自身的特性,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的一些结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物联网。物联网是基于任务的网络,其任务的特性决定了物联网的多样性,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很难给定一个完全适用于所有物联网的模型。针对物联网自身的这些独特性,本文根据资源寻址的相似性,并借助分布式哈希表的灵活性,总结了物联网资源寻址的应用结构模型。同时,提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的优化方法来解决物联网物品编码寻址层、物品发现寻址层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有:通过比较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互联网上已有的分布式哈希表的讨论,将其用于物品编码寻址层、物品发现寻址层中。在物品编码寻址层中,考虑的是在一个理想的Chord环境中,使物品编码寻址次数尽可能少的优化方案,并提出相关性查询算法和滑动窗口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使该系统查询效率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在物品发现寻址层中,通过借鉴互联网资源寻址的讨论,考虑了一个理想环境下的传感器网络模型,通过引入延迟惩罚和追踪效率等,定量分析了能量和时延的总开销问题,并在两个可能的情况下,分别提出了TF追踪算法和AW追踪算法使总开销达到最小值,从而使系统的效率达到最大。本文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模拟实验来对文中提出的算法和方案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相关性查询算法在资源寻址的编码管理方面的功能良好。并通过进一步对比表明,所使用的TF追踪算法和AW追踪算法之间相互的优缺点。这对于将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用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些方法对提高物联网的整体性能有很大帮助。(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黄忠[8](2013)在《物联网资源寻址和访问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表明其具有将所有物品无缝接入互联网的潜力。RFID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近些年RFID技术在国内外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IEEE802.15.4标准的提出,6LoWPAN技术的产生以及IETF工作组对CoAP协议的制定,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有了更多的理论基础和优势。物联网的资源寻址与访问作为物联网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对该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自从IPv6技术引入物联网,使得数以亿计的设备迅速接入其中,这直接导致传统DNS服务器难以完成对如此规模的节点名称解析。EPCglobal以及uID center等几个流行的标准纷纷对自身的系统做出了名称解析定义和实现,但这些只限于其本身系统,没有考虑到兼容性。学术界其他的研究者也针对现有互联网DNS系统做出了改变,但只是在某一些方面提高了查询性能和抗攻击防范能力。本文在资源寻址方面首先讨论了物联网同互联网的不同,然后分析了物联网中两种不同设备采取的不同编码方式,提出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的概念。针对本文重点研究的RFID网络,设计了适合本文架构的间接寻址模型。Web服务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信息技术,通过Web服务技术可以打破原本难以逾越的企业间的障碍。Web服务技术具有松散耦合,可互操作,可组合,编程的访问能力等优点。这些优点恰好能够实现不同RFID系统间的统一访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物联网寻址方式,结合IPv6的特性,利用6LoWPAN和CoAP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标准RFID网络的统一访问架构。在分析传统互联网Web服务SOAP/HTTP绑定访问模式之后,阐明了HTTP协议在物联网应用环境中的缺点。针对这种新的架构本文引入CoAP协议作为HTTP协议的替代者。由于CoAP协议是在考虑资源受限环境下的情景,因此其在物联网应用环境中有着HTTP无法比拟的优势。最后针对SOAP协议的特性,在SOAP/CoAP绑定中,充分发挥了CoA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的优点,实现了对物联网的Web服务访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3-20)
来文燕[9](2013)在《基于p2p的物联网资源寻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ONS是物联网信息服务发现的核心组件,但它只适用于小范围的查询服务,而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这势必会造成服务器过载,单点失效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很多机构开始研究基于p2p的ONS系统,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比如逻辑位置与物理位置相分离造成的时延问题。在物联网中要实现高效精确的寻址,必须为物品或者资源对象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标识技术是物联网中一项关键技术,是资源寻址的基础。因此本文以物联网中物品标识技术为出发点,结合物联网资源及寻址的独特性,提出一种新的编码结构UDC。另外,本文在分析了当前物联网中的信息服务发现关键技术ONS,以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p2p网络技术,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物联网资源发现模型LRSM,并详细阐述了基于该模型的物联网资源动态发现算法RDDA,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高效性和鲁棒性。该机制的主要创新点有:(1)新的标识编码方案UDC引入了地理位置信息,克服了资源寻址过程中逻辑位置与物理位置相分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LRSM架构模型采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网络组成的混合分层网络模型,实现信息的分布式存储,从而达到网络节点的均衡负载,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适应物联网的网络规模。(3)在构建层次模型时,上层网络中的节点是由下级网络通过构建两跳支配集算法以及染色算法选举出来的,有效控制了下层网络中洪泛查询的逻辑路由跳数以及查询时延。(4)本文基于LRSM模型的RDDA算法具备高效性、可靠性。本文运用适应于p2p网络的仿真工具peersim搭建了网络模型,并对基于该模型的的资源寻址算法进行仿真,并且同当前的非结构化网络Gnutella系统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LRSM网络模型在稳健性、高效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1-30)
徐猛[10](2012)在《基于“规则”的资源寻址和发现的网络转发架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在互联网中用于资源寻址和发现的网络转发架构过于简单,能力相当有限,且现在不断有要求要改进网络的转发架构,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的情况,本文在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网络转发架构,叫做基于“规则”(rule)的用于资源寻址和发现的网路转发架构,简称RFA,它可以提供灵活并且遵守“策略”的转发。RFA借鉴了主动网络的基石:包携带程序。本文围绕着一个新的架构性的概念:包的“规则”。“规则”只是简单的if-then-else结构,它描述了网络应不应该转发包以及应该怎样转发包。路由器将根据包中的“规则”转发包。一方面,“规则”是灵活的,它们可以明确的指定包的转发路径并且调用网络中的包处理程序。这将使RFA支持许多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因特网的扩展,例如明确的中介系统,多路径,源路由和主机移动性;另一方面,“规则”是经过认证的,这样可以保证包遵守参与转发过程的主体的“策略”。这条性质保证RFA是一个安全的网络,因为接收者不想收到的包会在网络中被丢弃,这样RFA就可以阻止DoS攻击。本文将RFA分为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转发架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得出了该架构是安全的。论文中介绍了一些使用RFA的转发情境,充分证明了RFA的对网络灵活性的提升。并且,本文通过仿真验证了RFA的可行性,并且证实了RFA对包及路由器的负担是有限且可以承受的。(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02)
资源寻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物联网资源寻址特性,对互联网资源寻址的层次迭代模型进行扩展。提出物联网资源寻址的通用层次模型,该模型可以做为物联网寻址的理论依据,为以后的物联网寻址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源寻址论文参考文献
[1].李岩.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
[2].吴锋,李越颖.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
[3].金川,高运华.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4].王建文.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探析[J].硅谷.2013
[5].万年红.物联网信息资源智能寻址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
[6].刘毓.计算机网络资源命名和寻址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7].施晖.物联网资源寻址中物品编码和物品发现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黄忠.物联网资源寻址和访问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来文燕.基于p2p的物联网资源寻址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10].徐猛.基于“规则”的资源寻址和发现的网络转发架构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