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织纹螺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腹足纲,织纹螺科,织纹螺属,大连沿海
织纹螺科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王路平,吴江奕,余小凤,姜大为[1](2019)在《大连沿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叁种新记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理分类近年来大连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的3个大连沿海新记录种: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inarus(Phillippi,1851)、群栖织纹螺Nassarius gregarius(Grabau&king,1928)和胆形织纹螺Nassarius pullus(Linnaeus,1785)。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或稍深的沙质、泥沙、软泥或岩礁质海底。(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张素萍[2](2013)在《中国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两新记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中国海织纹螺科两新记录种。研究材料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通过外部形态和齿舌解剖比较研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Nassarius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厚唇织纹螺Nassarius biendongensis Kool,2003和佳美织纹螺Nassarius euglyptus Sowerby,1914。它们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沿海,前者栖息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质海底;后者栖息于潮下带,垂直分布在水深10—200m左右的泥沙或软泥质海底。(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3期)
张素萍[3](2011)在《中国近海卵织纹螺亚科的分类研究(腹足纲:织纹螺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卵织纹螺亚科(Cylleninae)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织纹螺科(Nassariidae)。此亚科动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区,通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砂或泥沙质海底。以往中国对本亚科动物除一些零星报道外,缺乏系统的分类研究。作者利用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卵织纹螺科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共鉴定出本亚科动物1属4种,其中1个未定种。文中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记述。(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李海涛,朱艾嘉,方宏达,董燕红,黄楚光[4](2010)在《蛾螺科、织纹螺科和细带螺科腹足类齿舌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种蛾螺科种类、3种织纹螺科种类和1种细带螺科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科12个种的齿舌均由2列侧齿和1列中央齿构成,无缘齿,齿式为0·1·1·1·0。蛾螺科种类(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台湾东风螺、深沟东风螺、缝合海因螺、香螺、甲虫螺和Antillophos sp.)的侧齿具小齿2—3枚,中央齿具小齿3—7枚。织纹螺科种类(半褶织纹螺、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的侧齿具小齿2枚,中央齿具小齿9—13枚,其基板的两端常延伸至下一齿排附近。半褶织纹螺具侧齿附板,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无侧齿附板。塔形纺锤螺的侧齿呈长形的梳子状,具小齿9—12枚,中央齿极小,具小齿3枚。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未发现东风螺属种类的齿舌具有种特异性。侧齿附板不存在于所有织纹螺科的种类中,其有无也不能作为同属或同亚属种类的共性。(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0年04期)
杨静文[5](2010)在《中国海域织纹螺科Nassariidae(Mollusca:Gastropoda)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织纹螺是较常见的前鳃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目前国内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中国已经记录的种类中也存在一定的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分类整理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所收藏的,以及近年来在我国沿海补充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利用形态分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沿海织纹螺科进行了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研究材料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中越北部湾联合调查(1959-1960,1962),西沙海洋生物调查(1975-1980),南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1985,1987-2000)等获得的大量织纹螺科标本。本文通过对1000余号织纹螺科标本的整理和分类研究,总结了中国沿海织纹螺各属、亚属和种的分类学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同时利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统形态学方法澄清了一些疑难种和混淆种,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建立了系统进化树,分析了各种和亚属间的亲缘关系。文中共记述中国海织纹螺科2亚科2属9个亚属46种,包括8新纪录种,1个新种,并附有外部形态图和胚壳、齿舌的局部形态图,列有亚属的系统检索表。地理分布和分类区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织纹螺科有3种广温广布种,6种暖温性种,11种亚热带种、26热带种。且其随着纬度的降低表现出更高的多样性。本研究是我国首次关于织纹螺科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研究结果将改变我国在织纹螺科研究报道方面的薄弱现状,并为此动物类群的多样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0-04-01)
杨静文,张素萍[6](2009)在《织纹螺科齿舌形态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织纹螺科(Nassariida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进腹足目(Caenogastropoda)。织纹螺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类群,是目前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报道的织纹螺种类超过300种,中国沿海约有60余种。由于织纹螺科包含的种类较多,存在一些近似种和混淆种,以及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现象。同时,由于受到个体差异、生境变化等因素的干扰,有时仅仅依靠外部形态特征难以给出确凿有效的分类学依据。因此,在近似种和疑难种的辨别方面存在着疑点和难点。腹足类的齿舌其形态结构是分类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依据之一,但是在织纹螺科的属、亚属和种间分类中的价值一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据此,本研究对在中国沿海收集到的织纹螺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观察,通过显微镜拍照和电镜扫描,对我国沿海分布的2亚科,3属,8亚属,共计40余种织纹螺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织纹螺科动物齿舌形态的观察比较,依据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织纹螺的齿舌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属及亚属间的特征,但是有比较明确的种间的分类学价值。基于已研究的种类,我们发现在Reticunassa亚属中,其均没有附属中间板,在Plicarcularia亚属和Niotha亚属中,大部分种类存在中间板,仅有个别的种类中间板缺失。而在Zeuxis亚属中,它包含了近80%的织纹螺属Nassarius的种类,齿舌的形态变化很大。因此,难以总结出齿舌形态学有价值的亚属间的特征。就种内而言,一些种类如: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等,其中齿上小齿的形态和数目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是附属中间板的有无在同一个种内是固定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近似种中,当其他分类学特征比较模糊的时候,织纹螺齿舌中间板的有无,对于区分不同种类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1-08)
张素萍[7](2009)在《南海织纹螺属叁新纪录(腹足纲,织纹螺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理分类近年来在海南岛和南沙群岛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的3个中国新纪录种:1)巴氏织纹螺Nassarius(Zeuxis)barsdelli(Ladd,1976);2)蛛形织纹螺Nassarius(Zeuxis)algidus(Reeve,1853);3)杰克逊织纹螺Nassarius(Niotha)jacksonianus(Quoy&Gaimard,1833)。3新纪录种分属于Zeuxis和Niotha两亚属,它们主要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或百余米水深的泥质沙或沙质海底。(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杨静文,张素萍[8](2009)在《中国近海织纹螺科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1织纹螺科的简介织纹螺科(Nassariidae)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进腹足目、蛾螺总科。其个体较小,成体贝壳高度通常在8~35 mm之间。外形多呈卵圆形、长卵圆形及尖椎形,螺旋部尖圆锥形,体螺层稍膨胀。大部分种类的螺肋与纵肋相交叉成网状或方格状,(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张农,苏捷,刘海新,叶孙忠,李庐峰[9](2009)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科的种类与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体内的毒素状况,利用生物法对采自我国东南沿海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和相关资料表明:织纹螺的毒性与其种类关系密切.光织纹螺(Nassarius rutilans)、正织纹螺(Zeuxis scalaris)和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为有毒织纹螺;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习见织纹螺(Nassarius dealbatus)和胆形织纹螺(Nassariust hersites)为无毒织纹螺;方格织纹螺(Nassarius clathratus)、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疣织纹螺(Nassarius papillosus)、花织纹螺(Zeuxis castus)、素面织纹螺(Nassarius sufflayus)和橡子织纹螺(Nassarius glans)毒性不明,可能为季节性有毒织纹螺.多种织纹螺的毒性变化规律目前尚不清楚,人们应尽量避免食用织纹螺.(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尤仲杰,张爱菊[10](2008)在《浙江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沿海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有织纹螺科动物1属13种,其中1个新种,1个未定种。(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织纹螺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记述中国海织纹螺科两新记录种。研究材料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通过外部形态和齿舌解剖比较研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Nassarius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厚唇织纹螺Nassarius biendongensis Kool,2003和佳美织纹螺Nassarius euglyptus Sowerby,1914。它们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沿海,前者栖息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质海底;后者栖息于潮下带,垂直分布在水深10—200m左右的泥沙或软泥质海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织纹螺科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静,王路平,吴江奕,余小凤,姜大为.大连沿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叁种新记录种[J].河北渔业.2019
[2].张素萍.中国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两新记录种[J].海洋与湖沼.2013
[3].张素萍.中国近海卵织纹螺亚科的分类研究(腹足纲:织纹螺科)[J].海洋科学.2011
[4].李海涛,朱艾嘉,方宏达,董燕红,黄楚光.蛾螺科、织纹螺科和细带螺科腹足类齿舌的形态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0
[5].杨静文.中国海域织纹螺科Nassariidae(Mollusca:Gastropoda)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6].杨静文,张素萍.织纹螺科齿舌形态学比较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7].张素萍.南海织纹螺属叁新纪录(腹足纲,织纹螺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9
[8].杨静文,张素萍.中国近海织纹螺科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2009
[9].张农,苏捷,刘海新,叶孙忠,李庐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科的种类与毒性[J].生态毒理学报.2009
[10].尤仲杰,张爱菊.浙江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学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