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乘[1](2021)在《新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景玉林[2](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闫文辉[3](2021)在《《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已经明显改变,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整体看,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短板。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做出整体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提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更加牢固”的“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其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和发展生态道德理论,不仅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伦理思想,更要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有益的思想。而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环境哲学思维,研究《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探索其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契合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从助力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社会发展总目标出发,在整体梳理《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内容框架基础上,探求其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作用。首先,论述了题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和评价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也做了系统的说明。其次,探究了《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阐述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必要性、根本理论依据以及《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再次,介绍了《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无为思想、清虚自守思想、道利万物思想、万物一体思想、万物平等思想和知和日常思想等六个方面。最后,论述了《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包括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和改进生态道德教育方法等。

郑黄鑫[4](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周丽媛[5](2020)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问题,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先行者,更应该强化自身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他们的生态意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及其培养工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水平,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为题,通过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在阐述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构成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生态意识概念进行界定。而且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以此作为研究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从大学生自身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结合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全面分析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并着重从学校教育、家庭启蒙和社会氛围以及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出发,剖析了大学生生态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作为全文的重点内容,主要结合第二部分大学生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探讨提升其生态意识的路径,重点从丰富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内容,完善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及坚持大学生自我教育这几方面入手,对提升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路径进行研究探索。

黄碧莹[6](2020)在《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生态道德行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提高生态道德素养,推进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因此,立足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大环境下,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部分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多方合力协同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为研究主题,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概述。首先,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其次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论述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剖析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在肯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第四部分,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构建。主要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五部分,重点探讨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该部分作为整篇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更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理念、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育环境和健全教育机制共六个方面积极探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杨素美[7](2020)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德育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也获得了新的关注,重视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寻求趋向自然的回归,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在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类过分影响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生态文明是新形式下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既契合新时代社会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又能够关照到这一道德教育主体,有利于回归德育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共生理论与生态思想有着相互通和之处,通过系统地梳理共生理论在生态德育建设的借鉴,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寻觅到思想来源。共生理论与生态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目的倾向,共生能够凸显德育的主体、彰显德育过程的关系性。据此,结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的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现状,基于共生理念的相关思路,分别围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模式这四个方面,提出关于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新思路。首先,明确生态德育的目标是促进德育主体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将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行为之间的共生关系统一起来,促进生态目标的实现。其次,厘清生态德育的原则是发挥生态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将平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融入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理解生态德育的理念。再次,在实施方法上致力于实现由相对单一的方法向多种方法的协调整合,从大学生自身获得教育的方法到参与社会服务,这样在多种方法的整合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于生态德育多层共生关系的体验,有助于其共生思维的培育。最后,在实施模式上,充分借鉴共生理论中对于共生要素、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的分析方式,提出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营造和谐开放的生态教育共同体和优化共生的实践环境四个方面的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建议。

张言顺[8](2019)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生态危机给人们美好的生活需求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围绕研究主题,论文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现实,调查、探究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努力和成效,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鲜明特征和意义;第三部分着重阐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第四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析调查数据,从中剖析出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为出发点,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李建林[9](2019)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形态。广泛来讲,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群体,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生态文明为理念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最终目标,其主旨在于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和放眼未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绪论除外,文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论文的第二章内容,探讨了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做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分别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来阐述和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生态文明教育。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美丽中国彰显的时代价值、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及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梳理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状况,厘清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问题的基本成因,同时也分析了大学生生态认知与现实行为差距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包括第五章的路径研究和第六章的结论。最后在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前几章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了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诸多对策、方法与实施路径,主要从树立生态文明观、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有效发挥和利用各类载体、探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体验活动、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来探讨。简言之,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研究,需要将“美丽中国”的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要让大学生树立和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意识和责任观念,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欧阳慧敏[10](2019)在《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平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既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根据这一要求,应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基于课程思政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等的丰富和完善。审视并反思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较少、专业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不足、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教育弱化、教师队伍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理论储备不足、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不强等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缺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个人自我教育不足。对此,需要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发挥各类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与素质、拓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以提高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该论文有表10个,图7幅,参考文献85篇。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3)《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1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
        2.1.1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2.1.2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2.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2.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2.2.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2.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理论依据
    2.3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
        2.3.1 明确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
        2.3.2 丰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2.3.3 改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自然无为
        3.1.1 无常心
        3.1.2 顺物自然
    3.2 清虚自守
        3.2.1 见素抱朴
        3.2.2 知足知止
    3.3 道利万物
        3.3.1 利而不害
        3.3.2 为而不争
    3.4 万物一体
        3.4.1 道生万物
        3.4.2 混而为一
    3.5 万物平等
        3.5.1 道通为一
        3.5.2 天道无亲
    3.6 知和曰常
        3.6.1 静态之和
        3.6.2 动态之和
    3.7 本章小结
4 《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
    4.1 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
        4.1.1 塑造敬畏自然的心理
        4.1.2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
        4.1.3 培养关爱万物的胸怀
    4.2 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4.2.1 培养生态整体观
        4.2.2 培养生态公正观
        4.2.3 培养生态和谐观
    4.3 改进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4.3.1 体验感悟式教育
        4.3.2 渐进式教育
        4.3.3 自我教育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5)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调查问卷法
    0.4 创新点
1 大学生生态意识相关理论
    1.1 生态意识相关概念
        1.1.1 生态意识
        1.1.2 生态意识构成
        1.1.3 大学生生态意识
    1.2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1.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3 提升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意义
        1.3.1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3.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
        1.3.3 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2 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
        2.1.1 生态认知有所提高,但生态基础知识薄弱
        2.1.2 生态道德意识有所增强,但仍需进一步提升
        2.1.3 具有生态保护参与意识,但主动性欠缺
        2.1.4 注意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但未形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2.2 大学生生态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缺乏重视
        2.2.2 家庭未能发挥生态意识启蒙作用
        2.2.3 社会尚未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4 大学生自身思想行为不够成熟
3 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路径
    3.1 丰富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内容
        3.1.1 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3.1.2 生态道德观教育
        3.1.3 生态法治观教育
    3.2 完善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方式方法
        3.2.1 发挥教师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3.2.2 激发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生态教育效应
        3.2.3 思政课教学和生态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3.3 营造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3.3.1 优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3.3.2 创设崇尚环保的家庭环境氛围
        3.3.3 营造环境友好的浓厚社会风气
    3.4 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自我培养
        3.4.1 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度
        3.4.2 发挥学习生态知识的自主性
        3.4.3 强化生态践行能力及生态责任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成果

(6)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2.1.1 生态道德的概念
        2.1.2 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2.1.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界定
    2.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道德观
        2.2.2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生态道德观
        2.2.3 中共历届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2.3.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
        2.3.2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
        2.3.3 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3.4 有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3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3.1.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地位日益提高
        3.1.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成果日渐丰硕
        3.1.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成效初显
    3.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有待充实
        3.2.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有待拓宽
        3.2.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渗透力有待增强
        3.2.4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有待丰富
    3.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偏差性
        3.3.2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相对弱化
        3.3.3 高校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3.3.4 社会复杂多变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构建
    4.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4.1.1 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
        4.1.2 陶冶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
        4.1.3 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
        4.1.4 坚定大学生生态道德信念
        4.1.5 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
    4.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
        4.2.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4.2.2 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原则
        4.2.3 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4.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4.3.1 生态理论灌输法
        4.3.2 自我生态教育法
        4.3.3 生态榜样示范法
5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5.1 更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理念
        5.1.1 以文化人理念
        5.1.2 三全育人理念
        5.1.3 知行合一理念
    5.2 充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5.2.1 生态知识教育是基础
        5.2.2 生态法制教育是重点
        5.2.3 生态审美教育是拓展
    5.3 拓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
        5.3.1 发挥课堂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导力
        5.3.2 夯实实践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行动力
        5.3.3 提升网络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传播力
    5.4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师资队伍建设
        5.4.1 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教师的的生态道德素养
        5.4.2 完善师资队伍生态道德教育培训体系
        5.4.3 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师激励机制
    5.5 改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5.5.1 营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
        5.5.2 优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校园环境
        5.5.3 优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5.6 健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5.6.1 健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管理机制
        5.6.2 健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激励机制
        5.6.3 健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借鉴与融合: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共生概念及其实质
        2.1.2 生态德育概念解析
    2.2 共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2.3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借鉴与政策参考
    2.3 共生理论与生态德育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2.3.1 共同的目的倾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2 德育主体的凸显:构建生命共同体
        2.3.3 德育过程的关系性:回归人的存在的本性
第3章 审度与反思: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现实境遇
    3.1 实践关照:关于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调查
        3.1.1 调查内容及背景
        3.1.2 调查总体概况
    3.2 当前大学生生态德育存在的问题
        3.2.1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观念依然存在
        3.2.2 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自觉性不高
        3.2.3 大学生对于生态共同体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
        3.2.4 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生态实践较少
    3.3 大学生生态德育非共生现象原因分析
        3.3.1 历史因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狭隘理解
        3.3.2 现实因素: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3.3.3 教育因素:大学生对生态素养认识偏差
第4章 生长与和解: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施对策
    4.1 明确生态德育的目标:促进德育主体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
        4.1.1 生态道德认知
        4.1.2 生态道德情感
        4.1.3 生态道德意志
        4.1.4 生态道德行为
    4.2 厘清生态德育的原则:发挥生态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4.2.1 平等性原则:建立良好的生态心理预设
        4.2.2 主体性原则:激发主体的主动创造性
        4.2.3 合作性原则:形成系统的生态道德制度
        4.2.4 实践性原则:回归德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4.3 实施方法:由单一的方法转向多种方法的协调整合
        4.3.1 坚持灌输与渗透并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4.3.2 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道德实践的自主性
        4.3.3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深化生态道德关系体验
    4.4 实施模式:建立大学生生态德育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4.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4.2 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4.4.3 营造和谐开放的生态教育共同体
        4.4.4 优化共生的实践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研课题
附录 A:关于大学生生态德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 B:大学生生态德育研究访谈提纲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可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可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2.1.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2.1.2 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发展观
        2.1.3 让人民共享生态成果的生态民生观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征
        2.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2.3 统筹兼顾和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2.3.1 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3.2 实践意义: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奠基民族伟大复兴
        2.3.3 世界意义:为人类生态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3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3.1.1 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3.1.2 使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3.1.3 推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迈上新台阶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3.2.1 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3.2.2 掌握更好的生态道德知识
        3.2.3 培育良好的生态理想人格
    3.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1 生态自然观
        3.3.2 绿色发展观
        3.3.3 绿色消费观
第4章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4.1.1 调查情况概述
        4.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滞后、方法单一
        4.2.2 大学生生态道德“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4.2.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教材、师资队伍缺乏
    4.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3.1 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4.3.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生态道德教育
        4.3.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5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5.1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全过程
        5.1.1 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5.1.2 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5.2 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体系建设
        5.2.1 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5.2.2 重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5.2.3 构建高效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5.3 丰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外教育体系
        5.3.1 创造美好的绿色校园文化
        5.3.2 构建生态道德教育校园网络平台
        5.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9)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对相关观点的认识和思考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做法和经验
    一、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 强调生命教育生存理念的启示
        (二) 注重生态意识价值观念的启示
        (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
    二、国外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参考
        (一) 以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导的借鉴
        (二) 有效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三)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三、国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借鉴
        (一) 美国实施绿色学校计划
        (二) 英国开展生态渗透教育
        (三) 日本大力宣传生态知识
        (四) 新加坡实施生态学校项目
第三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美丽中国彰显了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 美丽中国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
        (二) 美丽中国倡导大学生将生态意识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
    二、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 是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 是构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 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客观需要
    三、美丽中国需要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责任
        (一) 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 美丽中国给予大学生新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状况
        (一) 掌握一定的生态基础知识,但不够扎实和深入
        (二) 关注生态问题的意识增强,但关注的范围不广
        (三) 具有一定的良好消费意识,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社会未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开发运用不够
        (三) 缺乏家庭环境教育的熏陶和引导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与现实行为的差距分析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认知不足
        (二)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志情感不坚定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行为仍亟待规范
第五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方法和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要树立生态文明观
        (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 强化生态文明责任观
        (三) 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二、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二) 改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
        (三)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
    三、有效发挥和利用各类载体的潜化作用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形成全社会生态共识
        (二) 挖掘生态文明教学资源,优化高校生态文化环境
        (三)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 推进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文明型家庭
        (五) 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加大新媒体的生态宣传力度
    四、探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体验活动
        (一) 依托地区优势组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二) 依托社区社团组织,开展生态体验活动
        (三) 依托生态实践基地,开展绿色校园活动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 建立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二) 完善高校生态教育的评价机制
        (三)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3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3.1 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3.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4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调查目的与方法
    4.2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调查
    4.3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4.4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对策
    5.1 提高高校课程思政重视程度
    5.2 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5.3 发挥各类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5.4 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与素质
    5.5 拓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研究[D]. 赵乘.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研究[D]. 景玉林.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道德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D]. 闫文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D]. 周丽媛. 辽宁大学, 2020(01)
  • [6]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 黄碧莹.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7]共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德育研究[D]. 杨素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 张言顺.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李建林.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欧阳慧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