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气化学说论文-郝宇,贺娟

六经气化学说论文-郝宇,贺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六经气化学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化,内经,天地气化,内涵

六经气化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郝宇,贺娟[1](2016)在《论《内经》气化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化"一词的本义,及其在《内经》中的涵义,提出《内经》中"气化"主体是指天地之气化的观点,气化是从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思想认识人体生命时延伸出的重要学术范畴。《内经》气化思想主要包含天地之气化生万物,天地气化涵盖人体气化两方面内容,气化具有时序性、方位性和内部自稳性的特征。气化学说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曦[2](2014)在《从《内经》气化理论解析中药气味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味是中药性能、效用的最根本属性,中药气味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和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关于认识中药、运用中药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内经》气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气味的产生、气味学说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基于气味学说的用药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其主治作用乃至药物配伍机制开展深入探讨,进而系统发掘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提高临床对于中药特性的认识和运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刘卫东[3](2014)在《略谈《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六经气化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以下简称《通解》)为唐宗海代表作之一。该书以手足十二经厘为十二卷,首列本经总论,每经辨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为纬编排,并附随证谴方用药及方解,是一部理论与实际并重的着作。在《通解》中唐氏构建及发展了新型的中医六经气化理论,并基于六经气化学说认识本草药性及方剂。(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4年14期)

王慧峰[4](2012)在《六经气化学说的天人相应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经气化是研究仲景之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本文从六经气化学说源流谈起,分析了仲景着述与气化理论及运气学说的关系,进而指出天人相应观在六经气化学说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气化观出发,分析了六经气化体系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天人联系,指出天人相应中的气化和谐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最后简要分析了六经气化系统与藏象气化大环境的依存关系,指出在藏象大环境下进行六经气化规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1)

韩宁[5](2011)在《以六经气化学说解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在临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症候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六经气化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建立了运气理论,重点揭示了疾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病因病机、诊治及方药理论,从而使运气理论成为中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本文旨在以六经气化学说探索解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新路向。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以文献收集和理论探讨相结合。本文根据古代文献有关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记载,包括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本文根据近期文献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包括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如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评定尚缺乏统一标准等作了综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女性更年期的生理特点是天癸将竭,肾气渐虚,冲任二脉功能减退,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目前中医界主流观点以肾虚天癸竭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病机。本文总结了古今论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和方法,按照病位论治(包括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数脏腑兼治等),按照病因或病理产物论治(包括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等),以及其他理论和方法等。结果本文尝试以开阖枢理论阐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开阖枢理论是六经气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本文论述了开、阖、枢的功能特点,即开以外出发散为主,阖以内入敛藏为主,枢以协调出入为主。太阳阳开与太阴阴开,阳明阳阖与厥阴阴阖,少阳阳枢与少阴阴枢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则相互影响。本文尝试以标本中气理论阐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标本中气理论是六经气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风、寒、暑、湿、燥、热六气为本;叁阴叁阳为标;与标为表里关系者为中气。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从乎中气。标本中气理论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总结了疾病特殊的传变规律。结论本文以六经气化理论分析、研究、综合和阐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当六经气化理论运用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时,依据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特性及彼此关系的分类法可用于解释其生理与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1)

林亭秀[6](2010)在《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志聪的六经气化学说,以五运六气、标本中气之理来全面阐释《伤寒论》中六经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认为叁阴叁阳之病多为六经气化为病。张氏侧重于从气化的角度去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这种认识,颇受后世医家的赞许。自此以后,六经气化学说成为伤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运用于临床,指导伤寒、瘟疫以及杂病的辨证论治,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临床治验。另外,张氏精研《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医学功底深厚,并谙熟本草之学,因此其对《伤寒论》的医理阐发每每有卓然独到的地方,是一位伤寒学术思想较为全面的医家。经文献检索发现,当代学者对张志聪学说的论述偏于简略,未能形成专题研究,亟待进一步探讨和发掘其六经气化的奥旨与对伤寒临证方药的指导。研究目的与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学和医学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与张志聪时代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气候等资料,分析六经气化学说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境;系统梳理六经气化学说的学术源流,阐释该学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伤寒论》研究上的成就及对当今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论文主体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张志聪时代的气候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学派背景来进行分析,认为宋明理学格物重学的风气,所持的宇宙生成论、气一元论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维护旧论派提倡“尊经崇古”的思想,强调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全面继承;加之当时气候严寒,江浙地区频繁出现的瘟疫与大规模的流行等因素使得张志聪非常重视自然界的六淫邪气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张氏受到《内经》运气七篇五运六气学说的启发,试图通过伤寒的学理与方药,统一伤寒和温疫的治疗,应对当时痘疹和伤寒一并流行的趋势,拯救民生,抗击急病,故而选定了“六经气化”为切入点,彰隐发微,以标本中气与开阖枢理论涵盖伤寒六经实质的研究,推动了伤寒学的学术发展,六经气化学说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第二部分论述了张志聪在博采先贤诸家所长的基础上,融汇《内经》的运气学说和天人相应的模式,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开阖枢理论、亢害承制理论,主倡六经气化学说,从叁阴叁阳气化的角度来阐释《伤寒论》中六经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张氏认为人身叁阴叁阳之六气,外布于体表,以应天之六气,内生于五脏,六经是气化、经络、脏腑的统一体;他运用气化学说的观点,在对疾病的分析上,有深浅层次的不同,有表里阴阳之别,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外邪入侵人体之后,会出现病在气、在经、经气之兼病以及入腑干脏的病理发展趋势,而《伤寒论》中叁阴叁阳之病多为六经气化为病,涉及经络脏腑本身的病变者只占少数,并突出人体阳气在外感疾病发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分析六经气化为病时,依据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来解释六经病证的标本中气从化规律,阐明了体质是六经病证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和对于临证用药的影响。除了重视医理的研究之外,张志聪的临床医术也非常精湛。该部分收集了相关医案6则,从治疗痘疹、伤寒等外感疾病到小便不利、胃脘痈等内科杂证,他运用气化之理统赅百病,其应如响,跃然纸上。第叁部分叙述了张志聪探五运六气之源,运用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将阴阳、五行、四时、六气、药物形色、性味及生长环境、功效等与人体脏腑经络相联系,把药物本身与天、地、人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药物的运用上“知其性而用”。他认为本于天时,应司物备药,若不能为之,则可用炮制之法助药性。在因地制宜方面,认为药材的来源,对于药性的气味有很大影响,因此非常重视药材的产地,寓含了道地药材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生长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等因素会造成体质的差异,这在临证用药中应详细审察。该部分选取了25味仲景方剂中的常用药物,通过张氏对其药性、药用和药理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六经气化学说,并为下一部分《伤寒论》的方证分析作铺垫。第四部分遵从张志聪一派医家学术思想的原意,按照六经病证的特点,选取了12方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大承气汤证、茵陈蒿汤证、四逆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四逆散证、白头翁汤证为例,并结合前文的药物分析,进行证候与病机治疗之间的全面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落到实处,阐明张志聪如何运用气化理论来分析六经病证,以拓展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结论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体现在:首次系统、全面地阐发张志聪所创的六经气化理论的学术渊源、发展和具体内涵,彰明其与《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的内在关联,并将该理论与临床证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对当今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总之,张志聪在博采先贤诸家所长的基础上,融汇《内经》的运气学说和天人相应模式,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开阖枢理论、亢害承制理论,主倡六经气化学说,从叁阴叁阳气化的角度来阐释《伤寒论》中六经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他认为六经病证多是气化为病,并依据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来解释六经病证的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张志聪所创的六经气化学说,是经他及其同一派的医家法于经旨,广收博采,承前启后,影响甚为深远的学术思想,推动了伤寒学术的发展,并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张氏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缘于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勇于格物实证和观察取验的治学精神,还有他广袤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他精研注释经典,通晓运气学说,熟稔本草方药,勤于临床辨治,从其成功经验可充分体现出中医药“天人相应”、“医药一体”的根本特点,对当今中医原创思维的探讨兴许带来有益的启迪。(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志明[7](2009)在《六经病证与气化学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化学说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论,经过伤寒学家们发掘与移植,它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和六经六气阴阳气化之理,反映六经六气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指导六经证治,充分体现了气化学说湛深的理论。(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慧峰,李赛美[8](2008)在《试论六经气化学说发展的历史分期》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流派,其主要是以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结合了《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以标本中气理论指导六经的证治。虽然近世对其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不论是从其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还是从其气化的基本观点来看,都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故不能单纯对其进行批判,而深入研究,去伪存真,方是(本文来源于《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7-12)

王慧峰[9](2008)在《六经气化学说天人相应观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目的与方法:对六经气化学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由此探寻该学说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源;澄清《伤寒论》叁阴叁阳与《素问》运气七篇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得以结合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体系的简要归纳,以及对天人相应观历史背景与现代研究的总结,进而指出贯穿于该学说始终的天人相应观的重要地位;理论上的寻源亦为临床研究之前的重要准备。结论与启示:1、六经气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宋代以前,哲学与医学理论中气化思想的发展,以及运气学说的发展,是六经气化学说形成的重要理论积累;宋金元《伤寒论》研究与运气学说研究的兴盛促成二者的结合,产生了六经气化思想的萌芽;明代虽然在六经气化理论方面成就不大,但对运气学说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气化观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六经气化思想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清朝前期及中期,张志聪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促成了六经气化学说的成形,而陈修园的提倡则更扩大了影响,黄元御丰富了六经气化的内容;清末民初开始,许多学者对六经气化学说提出异议,直至今日仍争论不断,在学术争鸣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历史脉络中可知,天人相应观在六经气化学说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通过对文字和内容的考察,指出运气七篇与《素问》其他篇章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相同,都体现了立论于天人相应的特点,这也是说明运气七篇为《内经》内容的证据之一。而在仲景之着中,除叁阴叁阳之名与运气理论相同,以及伤寒例第叁中引《阴阳大论》内容与运气理论相似外,无明显其他迹象显示仲景着书时应用了运气学说的内容,但就其文中所禀持的天人相应的观点,却与运气学说同属《内经》一系,这是后世两者得以结合的基础。3、六经气化学说基本内容包括本标中气分配从化规律、开阖枢理论、手足两经同化等诸多内容,但贯穿于其始终的则是天人相应的主导思想。从天人相应观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其发展完善于与哲学和古代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中,而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天人相应观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因此要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本于天人相应,并由此入手进行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与方法:从天人相应观入手,对六经发病应天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糖尿病为研究载体,收集乙酉、丙戌、丁亥叁年的3128份门诊及住院病案,进行六经病归纳,并与运气学说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了解六经病的发病状况与运气状态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六经发病差异,以及月象朔望不同情况下的六经发病差异。结果:1、在糖尿病患者中,太阴、少阴、阳明、少阳病的发病较多。叁年间比较丁亥年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发病最低,而太阴病的发生最高。对各年上、下半年比较,乙酉年阳明病、太阴病,丙戌年太阳病发病均有明显差异。横向比较显示上半年阳明病丁亥年发病最低,少阳病丙戌年发病最高、乙酉年发病最低,太阴病丙戌年发病最低;在下半年太阳病丁亥年发病最低,阳明病乙酉年发病最高,厥阴病乙酉年发病最低。2、分别对各年各运间的六经发病率进行比较显示:乙酉年初运阳明病发病率最低,太阴病发病率最高;丙戌年终运太阳病发病率较高;丁亥年叁运太阳病发病率高于四运。横向比较显示初运太阴病发病率以丙戌年为低,二运阳明病发病率以乙酉年为高,四运太阳病发病率以丁亥年为低,四运阳明病发病率以乙酉年为高,终运太阳病发病率以丙戌年为高,终运阳明病发病率以丁亥年为低。3、分别对各年各气间的六经发病率进行比较显示:乙酉年阳明病以初之气发病率最低,太阴病以初之气发病最高;丙戌年太阳病在五之气和终之气发病率较高;丁亥年各气六经病发病率均无明显差异性。横向比较显示初之气太阴病发病率以丙戌年为低,二之气阳明病发病率以乙酉年为高,四之气阳明病发病率以乙酉年为高,五之气太阳病发病率以丁亥年为低,终之气太阳病发病率以丙戌年为高。4、对不同性别六经病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女性太阳病和厥阴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以60岁为界,将所有病例分为高年组和低年组,结果显示高年组少阴病与厥阴病的发病率较高。选取阴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五日的病例各为一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六经病发病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六经病中,以叁阳病和太阴病更易因气运的异常而导致发病率的增高,可能因叁阳病和太阴病尚处于六经病的较浅阶段,而当涉及少阴、厥阴,通常病程已较长,所以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在短期内引起生理或病理的改变。2、叁年相比丁亥年叁阳病发病较低,可能由于丁亥为平气之年,而另两年均为胜气之年,气运变化不平和,易于引起人体感邪发病。在乙酉金胜之年,阳明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说明在金胜之时,疾病易于从阳明而化。丁亥年虽为平气之年,但太阴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推测太阴病的发生可能受气运偏或平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受年运的影响,其规律可能在于遇到所不胜之气时易于受病。3、丙戌下半年太阴湿土在泉之时,太阳病发病率增高;丁亥虽为平气之年,总的太阳病发病率低,但叁运之时太阳病发病较同年其他时间增高,而此间局部时间段内出现了土运偏胜的局面。由此来看太阳病除了在胜气之年易于发生以外,在土运或土气较胜时也易发生。4、乙酉虽为金胜之年,但初运以及初气范围内,均表现出了阳明发病反低,而太阴发病增高的情况。说明在胜气之年,小阶段内有发生胜复郁发的可能。5、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太阳病和厥阴病,高龄者更易出现少阴病和厥阴病,均与相应群体的生理特点有关;而月象的朔望对于六经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明确的影响。6、六经病的发病确与运气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说明六经气化学说天人相应观的合理性,也从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六经气化学说所以存在的客观依据。同时也证明了本文所选研究道路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王慧峰,李建梅[10](2007)在《从运气学说探讨伤寒六经气化趋势规律的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仲祖着《伤寒杂病论》以来,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其中有六经气化一派,自金元刘完素《伤寒直格》始奠其基,后经陈修园、张隐庵、黄元御等医家不断发展,已然完善。然近百年来,从者甚鲜,究竟为曲高和寡,还是因其鄙陋而为人所不齿,无从知晓。然就其理来论,确有可取之处,(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六经气化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味是中药性能、效用的最根本属性,中药气味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和切身体会总结、提炼出的关于认识中药、运用中药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内经》气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药气味的产生、气味学说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基于气味学说的用药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其主治作用乃至药物配伍机制开展深入探讨,进而系统发掘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提高临床对于中药特性的认识和运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经气化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1].郝宇,贺娟.论《内经》气化学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2].陈曦.从《内经》气化理论解析中药气味学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3].刘卫东.略谈《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六经气化学说[J].亚太传统医药.2014

[4].王慧峰.六经气化学说的天人相应观[C].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5].韩宁.以六经气化学说解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探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林亭秀.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张志明.六经病证与气化学说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8].王慧峰,李赛美.试论六经气化学说发展的历史分期[C].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9].王慧峰.六经气化学说天人相应观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0].王慧峰,李建梅.从运气学说探讨伤寒六经气化趋势规律的设想[J].辽宁中医杂志.2007

标签:;  ;  ;  ;  

六经气化学说论文-郝宇,贺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