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者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传粉者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粉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鸢尾属,动物传粉,花信号,花报酬

传粉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何承斌,龚燕兵[1](2019)在《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知鸢尾属(Iris)植物约有280种且花部特征多变,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尽管该属植物具备一定的克隆和自交繁殖能力,但传粉者介导的异交仍在其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对该属植物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的系统性总结。本文首先简述了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种类及其适应动物传粉的花部构造,以明确其动物传粉概况。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该属植物如何通过视觉和嗅觉信号呈现花粉、花蜜和热量报酬供给等策略,实现对传粉者的有效吸引。在传粉者访问前后,鸢尾属植物还可通过合理的花展示、单花内雌雄功能的时空隔离以及传粉后的调控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异交。此外,影响其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的第叁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食花者和资源配置,也应受到重视。今后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研究者应针对鸢尾属植物传粉的热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花信号定量测定及异交率分子检测等先进技术,通过大范围的对比研究,深入揭示鸢尾属植物与传粉者的互作模式及其繁殖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玉芬,张志伟,贾永霞,陈连福,于慧[2](2019)在《对叶榕花序不同发育时期气味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传粉者的吸引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榕果发育过程中气味挥发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传粉者行为的调节作用,比较对叶榕(Ficus hispia)不同发育时期花序挥发物的变化,并结合Y形嗅觉仪检测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对不同花序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3个发育时期的花序中共检测到64种化合物,对叶榕采用"泛化"策略吸引传粉榕小蜂,十一烷、β-榄香烯、β-芹子烯、α-依兰油烯可能是对传粉榕小蜂起吸引作用的物质。雌前期花序气味与雌花期相似,间花期与雌前期、雌花期的有显着差异,传粉榕小蜂对雌前期和雌花期花序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对间花期花序表现出驱避性,表明对叶榕与传粉者存在"推-拉"作用模式。雌前期花序释放的气味,有助于传粉者对寄主的定位。同一时期个体间的气味成分存在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间花期更加显着,表明气味成分受环境影响。间花期花序气味由于不需要特异性地吸引传粉者,因而更容易发生变化。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树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特点,以及化学机制在维持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月,汤晓辛,童泽宇,黄双全[3](2019)在《植物与传粉者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过程、证据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演化是两个或更多互作物种间,因交互选择导致特征发生交互式的演化转变.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理论认为,成对协同演化发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水平上.对植物与传粉者而言,地理镶嵌式的协同演化是指在不同地方的植物,其传粉者的不同导致了植物花部特征的分化,也被称为传粉生态型.对传粉生态型概念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的海拔以及生境传粉者体型、传粉者功能群与植物花部特征或花报酬的协同演化.总结近年来的研究,可将植物与传粉者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的形式归纳为5类:花形态、花结构、花颜色、花气味信号成分、花报酬与传粉者的种类或者体型的协同演化关系.未来在研究植物与传粉者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时,不仅要关注植物与传粉者特性本身,还应关注非生物环境因子.高通量基因测序以及新的分析手段的引入,可进一步推进植物与传粉者的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研究.(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刘小林,孟祥志[4](2019)在《花与生物传粉者适应机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植物的花在气味、颜色、结构等方面与传粉生物相适应的精巧机制,以及植物在传粉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认为虽然传粉者框定了花的演化方式,但是植物才是决定者。(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广芳,邹大为,闵梦月,安树青,冷欣[5](2018)在《农田传粉者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农田3类传粉昆虫(蜜蜂、蝴蝶、食蚜蝇)的群落结构与农田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于2015年3月、2015年4月采用改良的陷阱法,采集长江下游南岸农田的传粉昆虫,对农田传粉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采样时期共捕获传粉昆虫1 374头,分属6科共22种;其中蜜蜂13种,蝴蝶2种,食蚜蝇7种。优势种为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大隧蜂(Seladonia magnus Ebmer)、中华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大灰食芽蝇(Metasyrphus corolla Fabriciu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和凹带食蚜蝇(Syrphus nitens Zetterstedt)。油菜是否开花、油菜的种植面积均对农田传粉者个体数量、传粉者群落结构有影响;花期3类传粉昆虫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值均高于非花期;在时间动态上,表现出花期传粉者分布密度普遍高于非花期。CCA(典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油菜(开花作物)田是影响农田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以荒地、田埂和沟渠为主的半自然生境。推测开花植物的比例可能是影响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刘逸,林瀚,韩晓文,兰思仁,刘仲健[6](2018)在《组学时代下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解译海量多元数据的组学时代,这为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目前,组学在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花性状遗传基础与生殖隔离、传粉者化学感受、传粉者学习记忆、植物—传粉者化学交流、植物—传粉者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传粉者生命活动中相关功能基因、系统发生、进化轨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期望通过组学技术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从而解答一些长期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问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胡世保,辛荣仕,郭红艳,王晓洁,张自斌[7](2018)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准确性检验——以邱北冬蕙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粉综合征理论为植物与传粉者相互关系的进化提供了经典的假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泛化传粉系统被报道,基于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受到质疑。邱北冬蕙兰隶属于兰属建兰亚属,花具香味,唇瓣具紫色斑点。这些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由中华蜜蜂传粉的多种建兰亚属植物,如兔耳兰、春兰等相似。我们根据传粉综合征理论预测邱北冬蕙兰传粉者同样为中华蜜蜂。本研究将验证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这一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其适用范围。【方法】以邱北冬蕙兰为实验材料,于2010—2012年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观测、花形态测量、昆虫传粉行为观察、花颜色测量、花气味分析及人工繁育系统实验。【结果】中华蜜蜂的工蜂是邱北冬蕙兰唯一的传粉者,花内不存在任何报酬物质,推测具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唇瓣紫色斑点作为假蜜导欺骗中华蜜蜂访花,花气味中含有酚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其中醛类物质可能在吸引中华蜜蜂传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得到成功检验。【结论】本研究为传粉综合征能够准确地预测传粉者的科学假设提供研究案例。但由于传粉综合征是由一组动态的、进化的花部性状组成,通过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时,在已知亲缘关系相近植物传粉者前提下还需注意到生境变化、次级传粉者、传粉者功能群、历史演化、基因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荀二娜[8](2018)在《植物花部重金属积累对植物繁殖和蜂类传粉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自然土壤中仅含有痕量的重金属,但随着人类工农业活动的日益频繁,某些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升高,导致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生长于富含重金属镍土壤中的开花泌蜜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镍并转移至其地上组织,导致金属镍在植物花部器官和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中积累,进而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繁殖和传粉者的适合度。不过,他们并未采用实验来验证植物花部重金属积累对植物繁殖和传粉者的影响。为更系统地理解土壤重金属在植物花部的积累分布对植物和传粉者的影响,本论文采用野外实验和人工控制实验研究了辽宁省常见的4种土壤污染重金属(锌、铜、镍和铅)在金属非富集植物花部器官和花部报酬中的积累分布情况、金属在植物花部积累对植物繁殖适合度的影响以及金属对蜂类传粉者的摄食行为与存活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和结论如下:(1)为探究自然生长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在金属非富集植物花部的积累分布及对蜜蜂存活的影响,我们测定了辽宁省东部地区3处矿区(锌-铅矿、铜-镍矿和铅矿)和自然保护区(凤凰山、天女山和五女山)刺槐根部土壤、花部器官(花瓣、蜜腺)、花部报酬(花粉、花蜜)和蜂蜜中4种金属(锌、铜、镍和铅)的含量,统计了矿区和自然保护区实验蜜蜂蜂箱入口处死亡蜜蜂的数量。实验结果表明,矿区刺槐根部土壤、花部器官和花部报酬中的4种金属含量均高于自然保护区,说明重金属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能够在刺槐花部积累。在同一采样点,重金属在刺槐花部器官中的积累量高于花部报酬中,并且重金属在刺槐花部不同器官和报酬中的积累分布存在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刺槐根部土壤中主导金属的含量与刺槐花部金属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花部积累的重金属的来源之一是土壤。矿区实验蜂箱入口处死亡蜜蜂的数量多于自然保护区,且矿区蜂蜜中金属含量高于自然保护区,表明刺槐花蜜中积累的高浓度重金属很可能是导致蜜蜂死亡的主要原因。(2)通过向盆栽西葫芦土壤中添加重金属(锌、铜、镍和铅)硝酸盐溶液的方式探究了重金属在西葫芦花部器官(雌蕊、花药和蜜腺)和花部报酬(花粉和花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西葫芦花部重金属积累对蜜蜂访花行为和西葫芦繁殖适合度的影响。结果发现,4种金属均能够在西葫芦花部器官和花部报酬中积累,且积累量与采集的器官与报酬的种类和金属种类与浓度有关,意味着重金属能够在西葫芦花部积累。观测蜜蜂访花行为发现,蜜蜂花费在中等浓度和高浓度处理西葫芦雌花和雄花上的觅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蜜蜂对雌花和雄花的访问频率并不受金属处理的影响。中等浓度和高浓度金属处理均降低了西葫芦的花粉活力,花粉输出和柱头花粉落置量,同时中等浓度和高浓度金属处理西葫芦接受对照组花粉后,产生的单粒种子均重降低,表明西葫芦花部重金属积累通过影响花粉-雌蕊相互作用和植物-传粉者相互作用而降低了西葫芦的繁殖适合度。(3)采用向玉簪花蜜中添加重金属(锌、铜、镍和铅)的方法探究了花蜜重金属积累对访花者(传粉者和盗蜜者)访花行为的影响和对玉簪繁殖适合度的影响。我们发现花蜜中的4种金属虽然均降低了传粉蜜蜂和传粉熊蜂的单花觅食时间,但也均提高了传粉蜜蜂和传粉熊蜂的单花访问频率。此外,我们检测到金属处理组的未盗蜜玉簪花中的花蜜残留量高于对照组,说明传粉者对玉簪花蜜中的重金属具有负面响应。与对照相比,花蜜中4种重金属均降低了盗蜜熊蜂的盗蜜率,意味着花蜜中重金属积累具有抵御盗蜜的功能。尽管人工授粉实验并未发现花蜜中的重金属能够直接影响玉簪的坐果率、单粒种子均重及种子萌发率,但花蜜重金属却间接提高了玉簪的柱头花粉落置量、坐果率、单粒种子均重及种子萌发率,说明花蜜重金属积累通过改变作用于玉簪花水平的植物-传粉者互惠作用(提高单花访问频率)和植物-盗蜜者(降低盗蜜率)敌对作用而提高了玉簪的雌性繁殖适合度。(4)不同浓度重金属(锌、铜、镍和铅)对朝鲜熊蜂摄食行为和存活影响的实验结果发现,采用高浓度的锌、铜和镍进行触角刺激时,实验熊蜂中伸喙的个体比例(%PER)降低,但高浓度铅进行触角刺激时并未影响实验熊蜂中伸喙的个体比例(%PER)。进行喙刺激时,我们发现任何实验浓度的锌、铜和镍均未影响能够完全消耗实验液滴的熊蜂个体占实验熊蜂的比例,而低浓度金属铅降低了能够完全消耗实验液滴的熊蜂个体占实验熊蜂的比例。这说明朝鲜熊蜂对重金属的响应能力因测试金属的种类和浓度及刺激的感觉器官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发现,虽然熊蜂消耗含镍的蔗糖溶液后,对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辨别能力与对照组没有差异,但消耗含锌、铜和铅的蔗糖溶液后,熊蜂对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辨别能力下降,说明熊蜂食用含金属(如锌、铜和铅)的食物后,对食物的能量价值评估能力很可能下降。重金属对朝鲜熊蜂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表明,无论单次食用还是分多次食用含不同浓度金属的蔗糖溶液,熊蜂的存活率均降低,并且分多次食用的死亡率要高于单次食用,这意味着熊蜂长期采食含低浓度重金属食物的死亡率可能高于单次采食含高浓度重金属食物。(5)我们通过给小种群蜜蜂饲喂含重金属(锌、铜、镍和铅)食物的方式探究了重金属对整个蜜蜂种群适合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金属镍降低了蜂巢中蜜蜂蛹的表面积,同时也降低了工蜂的总重,表明金属镍减缓了蜜蜂蛹和工蜂的生长。金属锌和铜虽然增加了蜜蜂种群中封盖蜜蜂蛹的数量,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死亡蜜蜂幼虫,说明金属锌和铜对蜜蜂幼虫的毒性较强。金属(锌、铜、镍和铅)在工蜂体内的积累量高于蜜蜂种群中其它存活成员,说明引起重金属污染地区传粉蜜蜂减少的可能因素之一为工蜂体内富集金属的毒性。此外,我们发现蜂蜜中锌和铜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产蜜很可能是工蜂金属排毒的一种方式。蜂王体内铜和镍的含量与对照组没有区别,表明蜂王很可能会通过增加产卵的方式来进行金属解毒。总体来看,蜜蜂食用含重金属食物后,或表现为蜜蜂蛹和工蜂生长缓慢,或表现为蜜蜂幼虫死亡率高。因而,重金属积累降低了整个蜜蜂种群的适合度。综上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植物花部重金属积累现象可能为植物繁殖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很可能取决于不同的植物-访花者作用系统。不过,植物花部报酬中的重金属积累对传粉者摄食行为及存活一定具有负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童泽宇,徐环李,黄双全[9](2018)在《探讨监测传粉者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依赖于花粉传递,传粉者是花粉传递的媒介。传粉者为野生植物和农作物提供的传粉服务,是我们绿色星球最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农作物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集约化、生境破碎、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加剧了传粉者衰减和灭绝的风险,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维系植物与传粉者生态互作关系的稳定性,人们建立了一系列从局部地区到国际、由普通民众到科研人员参与的传粉者监测项目,以期掌握传粉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预警和反馈。本文强调了监测传粉者的首要前提条件,即正确区分传粉者和访花者;总结了监测传粉者的直接和间接方法,包括群落水平的直接观察监测,以及利用关联数据进行间接推断与调查;介绍了具有潜力的由大众参与的公众监测项目。针对7种常见传粉者类群,讨论了可行的适用于各类群的监测方法,为监测拓展到更多的传粉者类群提供了可能。期望能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传粉者动态的精准监测提供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5期)

黄双全[10](2018)在《了解生态网络需要监测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是我们绿色星球最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因为绝大多数被子植物依赖动物帮助传递花粉,而后受精结实;同时,植物产生的花蜜花粉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粉者的报偿。据Ollerton(2017)估计,全球传粉动物约有35万种,种类最多的是昆虫,还包含鸟类一千余种、蝙蝠二百余种和不能飞行的哺乳动物百余种。其中,鳞翅目(蝶和蛾)昆虫占所有传粉者种类的40%,有14万余种;其次是鞘翅目(甲虫类),占22%,约有7.7万种;膜翅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5期)

传粉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榕果发育过程中气味挥发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传粉者行为的调节作用,比较对叶榕(Ficus hispia)不同发育时期花序挥发物的变化,并结合Y形嗅觉仪检测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对不同花序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3个发育时期的花序中共检测到64种化合物,对叶榕采用"泛化"策略吸引传粉榕小蜂,十一烷、β-榄香烯、β-芹子烯、α-依兰油烯可能是对传粉榕小蜂起吸引作用的物质。雌前期花序气味与雌花期相似,间花期与雌前期、雌花期的有显着差异,传粉榕小蜂对雌前期和雌花期花序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对间花期花序表现出驱避性,表明对叶榕与传粉者存在"推-拉"作用模式。雌前期花序释放的气味,有助于传粉者对寄主的定位。同一时期个体间的气味成分存在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间花期更加显着,表明气味成分受环境影响。间花期花序气味由于不需要特异性地吸引传粉者,因而更容易发生变化。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树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特点,以及化学机制在维持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粉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何承斌,龚燕兵.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程玉芬,张志伟,贾永霞,陈连福,于慧.对叶榕花序不同发育时期气味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传粉者的吸引作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

[3].王晓月,汤晓辛,童泽宇,黄双全.植物与传粉者地理镶嵌的协同演化:过程、证据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9

[4].刘小林,孟祥志.花与生物传粉者适应机制综述[J].生物学教学.2019

[5].孙广芳,邹大为,闵梦月,安树青,冷欣.农田传粉者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刘逸,林瀚,韩晓文,兰思仁,刘仲健.组学时代下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胡世保,辛荣仕,郭红艳,王晓洁,张自斌.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准确性检验——以邱北冬蕙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8].荀二娜.植物花部重金属积累对植物繁殖和蜂类传粉者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8

[9].童泽宇,徐环李,黄双全.探讨监测传粉者的方法[J].生物多样性.2018

[10].黄双全.了解生态网络需要监测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J].生物多样性.2018

标签:;  ;  ;  ;  

传粉者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