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多光子电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甲氧基苯甲腈,对异丙基苯酚,共振多光子电离,质量分辨阈值电离
共振多光子电离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17)在《对甲氧基苯甲腈的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和对异丙基苯酚的零动能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光谱学的发展为研究分子内部的振动和转动提供了可能,零动能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测量离子振动和转动特性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光谱技术。在实验室新建的零动能光谱实验系统上获得了对甲氧基苯甲腈的单色共振双光子电离光谱和对异丙基苯酚的质量分变阈值电离光谱。对甲氧基苯甲腈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化工原料,我们在零动能光谱实验系统上首次获得了0-2400 cm~(-1)范围内的单色共振双光子电离光谱,确定了对甲氧基苯甲腈只有一种稳定构型,其基态S0到激发态S1的0←0跃迁被确定为35549±2 cm~(-1)。执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其光谱进行了标识与描述,在800-2400 cm~(-1)范围发现了许多呼吸振动与其它正则振动的结合振动。这些结果为研究对甲氧基苯甲腈的里德堡态、动力学和零动能光谱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对异丙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农药、医药、化工中间体,我们在零动能光谱实验系统上首次获得了其单色共振双光子电离光谱和质量分辨阈值电离光谱,执行了相关理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其光谱进行了标识与描述。确定了对异丙基苯酚有顺式和反式两种稳定构型,它们对应的基态S0到激发态S1的0←0跃迁能分别为35595±2 cm~(-1)和35580±2 cm~(-1),对应的精确电离能分别为65354±5 cm~(-1)和65330±5 cm~(-1)。这些新的精确数据为深入研究对异丙基苯酚及其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辉,马乃玉,曲泽华,秦正波,郑贤锋[2](2016)在《基于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的慢电子速度影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我们既可以观察中性物种激发态的振动结构也可以获得相应正离子的高分辨电子能谱.采用自行研制的双静电透镜系统对Xe原子在258.00 nm激光束下的叁光子电离过程展开研究,优化得到飞行时间质谱的质量分辨率(m/Δm)达到1300,慢电子速度成像的电子能量分辨率(ΔE/E)为2.4%,阈值电子能量分辨优于1 me V.在该条件下,开展了分子的电子谱研究,研究了苯的激发电子态共振增强双光子电离光谱和振动态选择的苯正离子的慢电子速度成像谱,通过对谱线归属,获得了1B2u激发态的振动序列和苯正离子的振动能级结构信息.(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张贵银,史伟伟,赵顺龙[3](2015)在《参量匹配对双色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几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寻求提高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几率的物理参量为研究目的,采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密度矩阵方程理论,数值模拟了双色双共振多光子电离过程中泵浦和探测光的参量匹配对电离几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定条件下,提高电离几率的最佳匹配条件是:1)两束激光强度、脉冲宽度均相等且取值较大;2)两束激光无相对延迟,输出频率和相应激发跃迁共振。对1+1+1经探测光双光子共振吸收电离过程,电离几率对探测光更敏感。实际应用中,若不能保证最佳匹配条件的实现,应尽量提高探测光的强度、脉冲宽度及近共振吸收;若实验条件不能实现激光频率和相应跃迁的共振激发,可采用失谐量互补的两束激光同时作用于系统,通过双光子共振吸收过程提高电离几率。(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5年07期)
秦朝朝,张艳荣,汪宝,白陈冰,郑帅锋[4](2015)在《基于LabVIEW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数据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研究分子的第一电子激发态振动光谱,往往需要建立一套高速的数据采集、实时处理以及分析系统.用LabVIEW程序编写该系统的软件部分,能够完成对激光波长和飞行时间质谱及其谱峰面积的实时采集和自动化控制.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以及软件设计,并把该系统用于研究茚分子的第一电子激发态振动光谱,其中发现被激发的主要是平内振动模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新宇[5](2015)在《对丙基苯酚量子理论计算及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丙基苯酚结构类似于酪氨酸分子,研究对丙基苯酚的结构和能量等特性对了解酪氨酸的光学和生化等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采用量子化学理论和多组不同大小的基函数组计算了对丙基苯酚基态、离子基态和激发态的结构、能量、电离能、势能面和振动频率等,确定了对丙基苯酚有叁种旋转异构物,仿真了振动激发态光谱。结果表明弥散函数对仿真光谱频率和跃迁强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采用较多弥散函数的计算结果明显优于只给重元素加弥散函数和不采用弥散函数的计算结果;极化函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与实验光谱对比分析,发现基组越大,计算的光谱频率和跃迁强度更接近于实验结果。本文采用大基组6-311++G(d,p)成功计算了对丙基苯酚激发态的能量和振动频率,与文献小基组6-31G的计算结果对比给出了更加精确而全面的理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了实验光谱,给出了更加可靠的光谱标识。(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海平[6](2014)在《单、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动力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简称REMPI)技术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其动力学行为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单、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和级联型叁能级系统的理论模型,以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方程理论为基础,通过MTLAB数值模拟,研究了单、双共振多光子电离过程中各能级粒子数变化、粒子通过共振能级的吸收、电离、辐射等动力学行为,并对级联型叁能级中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求解描述单共振多光子电离过程的密度矩阵方程,发现自发辐射和电离几率均随激光失谐量的减小而增加,随激光拉比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饱和后继续增加拉比频率,由于强激光场的作用使能级发生劈裂,导致自发辐射减小。首次发现系统通过共振态的吸收存在透明现象,透明深度随电离速率的减小而增大,透明宽度随拉比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对双共振多光子电离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随激光作用时间的延迟,各能级粒子数占有率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激光脉宽和Rabi频率越大,各能级粒子数占有率周期行为越频繁。两束激光参量之间的匹配与电离几率密切相关,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验条件,选取两束激光的最佳匹配值和延迟时间。将双色双共振电离涉及的吸收过程分离为一级联型叁能级系统,分析了耦合和探测场对探测吸收的影响,发现共振强耦合场作用于系统,系统对弱探测场的吸收出现EIT现象,随耦合场强度的增加EIT逐渐转变为Aulter-Towns双峰;非共振强耦合场作用于系统,探测吸收谱线出现窄化现象,用缀饰态理论对探测吸收谱的窄化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给出了窄化谱线的线宽与场及能级系统参数的关系;若耦合场为弱场,则随耦合场失谐量由小于零向大于零的转变,探测吸收将经历EIA→反常色散→EIT→正常色散→EIA的转变过程。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4-03-01)
龙精明,王华胜,Kvaran,gúst[7](2013)在《氯化氢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F~1△_2态的光谱微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共振多光子电离-飞行时间法,记录了氯化氢分子在84800—85700cm-1范围内,F1△2(v′=1)里德堡态以及V1Σ+(v′=13,14)离子对态的电离产物H+,35Cl+,H35Cl+及其同位素的光谱数据.由于受离子对态V1Σ+的作用,F1△2(v′=1)态呈现出明显的近共振相互作用特性.为了分析F1△2与V1Σ+态之间存在的光谱微扰,基于光解离电离通道的分析,并针对F1△2(v′=1)态离子信号比的变化,将离子信号二能级作用模型优化到叁能级的作用模型,计算得到了微扰强度值为0.6cm-1,预解离系数γ为0.025.此外,对于F1△2(v′=1)与V1Σ+(v′=13,14)态的叁个振动能级的光谱峰位置,采用光谱解微扰法拟合,同样得到了类似的微扰强度和去微扰后的各光谱参数.研究表明,激发至F1△2(v′=1)态得到的H+,Cl+离子主要是该态通过与离子对态耦合作用而产生,而F1△2(v′=1)态光谱位置偏移不仅受离子对态而且还受其他里德堡态作用的影响.同时,非零γ值证实了F1△2态预解离的存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6期)
张贵银,李梦君,靳伟佳,郑海明[8](2013)在《(1+2+1)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概率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已成为研究原子、分子高激发态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运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速率方程理论,推导出四能级物质系统1+2+1双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概率的解析表达式,以此为基础,理论模拟了电离概率随激发光强、激光脉冲宽度和碰撞弛豫速率的变化,发现在1+2+1多光子电离机制中,电离概率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大,继而出现单步、双步激发饱和的现象,直至饱和值1;继续增大光强,电离概率将围绕饱和值1窄幅振荡,振荡幅度随光强增加而增大。随激光脉冲宽度的增大,电离概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直至饱和值1。而随碰撞弛豫速率的增大电离概率以线性规律减小。(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3年01期)
傅院霞,吕思斌,崔执凤[9](2012)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分子、离子或自由基在同时吸收m个光子从下态共振跃迁到中间态后再吸收n个光子使其电离的过程中,下态和中间态的多光子共振吸收使得产生的离子信号强度比相应的非共振多光子电离得到的离子信号强度有很大的增强,该过程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m+n)REMPI。系统研究了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基本原理,包括跃迁选择定则、电子态的光解离机理、描述REMPI过程的速率方程等,并阐述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和实验流程。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在研究原子、分子或自由基的较高电子激发态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郑晓云[10](2009)在《强场驱动下C1O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激光场下分子的光电离和光解离已引起人们多年的关注。相对于弱场来说,强激光场下原子和分子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含时波包方法在研究分子反应散射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理论框架在分子物理和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含时波包法有许多优点,除了数值计算上的高效率外,该方法还为动力学提供了物理意义明确而直观的图像,它既具有经典的直观性,又不乏量子力学的准确性。另外,含时量子波包法尤其适用于研究体系随时间演化的问题。目前,对强场下分子的光电离动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分子上。对强场下小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处理不仅对处理大分子的强场效应有借鉴作用,而且对理解和实施原子与分子过程的激光操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REMPI PES)技术是研究小分子激发态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利用量子力学含时波包传播中的劈裂算符-傅立叶变换方法研究强场驱动下ClO基的2+1多光子电离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与本工作有关的波包动力学基础理论。首先给出波包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动力学中的应用,继而以双原子分子为例展示了如何求解体系对应特定Hamiltonian的含时薛定谔(Shr?dinger)方程;提供了从求解耦合薛定谔方程得到波包动力学信息的数值工具。(2)介绍激发态分子光电离动力学的基本理论。首先总结了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和双共振方法研究分子激发态光电离动力学的工作。然后在理论背景部分介绍了处理跃迁矩的基本方法,这种处理光电离过程的方法是理解激发态光电离的基础。最后作为贯穿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多光子电离含时光电子能谱(MPI-TRPES)技术,并对其特点、与多光子电离光谱的不同以及在分子动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3)利用波包传播中的劈裂算符-傅立叶变换方法演化波包,计算得到了不同泵浦-探测延迟时间下ClO基2+1多光子电离的光电子能谱,粒子在各电子态上的布居以及波包在各电子态不同振动态上的投影。计算结果表明,泵浦-探测延迟时间及激光强度等均会对光电子能谱产生影响。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综述,主要从总体上介绍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及含时波包法的发展。第二章介绍了波包动力学的主要理论。第叁章介绍了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以及光电子能谱概念。在第四章中,我们给出了ClO基2+1多光子电离的理论模型,利用含时波包传播中的劈裂算符—傅立叶变换方法模拟得到了不同泵浦-探测延迟时间下的光电子能谱并对其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5)
共振多光子电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激光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我们既可以观察中性物种激发态的振动结构也可以获得相应正离子的高分辨电子能谱.采用自行研制的双静电透镜系统对Xe原子在258.00 nm激光束下的叁光子电离过程展开研究,优化得到飞行时间质谱的质量分辨率(m/Δm)达到1300,慢电子速度成像的电子能量分辨率(ΔE/E)为2.4%,阈值电子能量分辨优于1 me V.在该条件下,开展了分子的电子谱研究,研究了苯的激发电子态共振增强双光子电离光谱和振动态选择的苯正离子的慢电子速度成像谱,通过对谱线归属,获得了1B2u激发态的振动序列和苯正离子的振动能级结构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多光子电离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对甲氧基苯甲腈的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和对异丙基苯酚的零动能光谱[D].山西大学.2017
[2].王辉,马乃玉,曲泽华,秦正波,郑贤锋.基于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的慢电子速度影像应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
[3].张贵银,史伟伟,赵顺龙.参量匹配对双色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几率的影响[J].光电子·激光.2015
[4].秦朝朝,张艳荣,汪宝,白陈冰,郑帅锋.基于LabVIEW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谱数据采集系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王新宇.对丙基苯酚量子理论计算及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分析[D].山西大学.2015
[6].李海平.单、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动力学过程的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7].龙精明,王华胜,Kvaran,gúst.氯化氢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F~1△_2态的光谱微扰分析[J].物理学报.2013
[8].张贵银,李梦君,靳伟佳,郑海明.(1+2+1)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概率的理论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
[9].傅院霞,吕思斌,崔执凤.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及应用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
[10].郑晓云.强场驱动下C1O基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