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林文韵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林文韵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莫言,葛浩文,创造性叛逆,《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林文韵[1](2019)在《从创造性叛逆的视角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莫言文学作品的首席翻译,葛浩文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葛浩文在译介莫言小说的过程中,从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出发,通过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以及节译等方式对部分语言进行了有意识的变通处理。拟借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视角,以《红高粱家族》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做双语平行文本对比,探讨译者行为中的创造性叛逆。(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生祥,张翰旭[2](2019)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话语构建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通过语言手段将原文的含义尽可能在译入语环境中还原或表征出来,而且在文本转换中有意无意地通过特殊的话语方式表达自己,即翻译过程就是译者话语构建的过程。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一般通过调整篇章结构、使用"前景化"语言转换、增加副文本内容等方式实现其话语建构的目的,尽可能表述自我、传达自我、彰显自我。分析葛浩文在其《红高粱家族》英译中的译者话语建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池新洁[3](2019)在《受美学视角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高粱家族》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巨作之一,其由五部中篇小说《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组成,讲述了发生抗日战争时期高密东北乡里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1993年,出身美国的中国首席文学翻译家葛浩文所译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好评如潮,一时使莫言和葛浩文均名声大噪,吸引众多学者投身于相关研究。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在其与翻译研究领域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以读者反应为核心的新视角,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却鲜见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的案例。因此,本文希望从接受美学视角着手探讨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论文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莫言作品以及特色,莫言作品的世界性以及民族性使之脱颖而出,同时梳理了有关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和《红高粱家族》的研究,以期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本文第二章详述了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框架,为后续章节提供理论基础。在第叁章中,葛浩文与《红高粱家族》之间的视野融合以及读者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之间的视野融合均被详细介绍。葛浩文与《红高粱家族》之间的视野融合是他在翻译活动中与读者发生视野融合的前提,读者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之间的视野融合是葛浩文在翻译活动中与读者发生视野融合的结果。这一部分将奠定第四章的可行性基础。第四章便是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两个重要概念出发来剖析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总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始终以读者的接受力为核心,灵活采取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效果最大化。在需要保持读者期待视野时,他会采用意译、套译、转换、创造、省略等翻译策略来确保读者顺利的阅读活动。在需要拓展读者期待视野时,葛浩文会采用直译、增译、音译、造词、改译、混合法等翻译策略来传递特有的中国文化。在由空白所组成的召唤结构中,为了保障读者顺利的阅读活动和一致的阅读效果,葛浩文会采取具体化、增译、调整等翻译策略。本论文归纳总结了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乃至中国文学“走出去”尽添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颖芳[4](2019)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是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因其错综复杂的叙述手法、入木叁分的魔幻色彩以及鞭笞入里的批判风格深受国内读者喜爱。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于1993年将这部作品翻译为英语并在美国出版,引发了目标语读者的剧烈反响。该译作在准确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独树一帜,成功地打破了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低迷处境。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本文深入探究了译者葛浩文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以及调动目标语读者的能动性参与作用,从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译作。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作者莫言、译者葛浩文及《红高粱家族》原着和译作的介绍,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主要分析葛浩文在文化、语言和审美方面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译作更加适应目标语文化的需求。在文化信息方面,他采用文本加注的方式处理文化负载词,保留异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语言习惯方面,为了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摆脱文本意识形态的牢笼束缚和追求文本的叙事紧凑性,他对相关情节进行了删减、增译和改译,推进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根据英汉段落在主题、情节和话轮上的划分差异,他对相关篇章进行了拆分与合并,使之更加符合英语文学传统;在审美习惯方面,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愉悦的文化鉴赏体验,他对引发文化冲突的现象进行了省译,填补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鸿沟。第叁章主要论述葛浩文在传递源语文化和重现文本美感方面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为其提供陌生化的美感体验。在异域传递方面,对于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名字,他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式。名字翻译在彰显人物性格、诠释人物行为以及揭示人物命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目标语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于习语翻译,他一方面保留中文习语中的文化意象,传递源语文化,引发目标语读者的新奇感,另一方面,他又借用英文修辞之力,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中文习语的精彩之处;在审美重现方面,他在译作中还原原着中诗学语言的形式美和唱词的韵律美,增强译文美感。第四章从译者主体的双重性分析葛浩文个人期待视野对译作生成的参与和介入作用。作为读者的译者,他的双重文化身份、翻译经历和良好的译者-作者双边关系为其更好地接受和阐释原着提供了保障;作为再创作者的译者,他重视译作的可读性和强调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翻译理念指导下,他才能创作出得到目标语读者的接纳和认可的译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他的英译本既使原作中的中国元素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从而实现有效的中西文化交流;又极大引发了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共鸣,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走出去”进程。(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1)

赵琳秀[5](2019)在《葛译莫言小说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莫言作品的翻译与传播。许多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葛浩文先生的翻译,才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全世界闻名。可见,葛浩文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发挥了令人无法忽视的作用。本文试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总结葛浩文在译前以及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其它的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张广林[6](2019)在《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个案分析——基于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美国汉学家、着名译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并改名为Red高粱家族》和其英译本对比,发现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忠实于原着。在一定程度上,英译本是译者对源文本的操控性改写。对此,本文将以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基点,分析莫言的原着与葛浩文的译本之间由于意识形态所导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03期)

杨小武,胥瑾[7](2018)在《翻译的识解运作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备受赞誉。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观性,充分考虑自身文化的认知模式和目标读者群的接受度,实现了创造性翻译与忠实译文的完美统一。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出发,探讨辖域、视角、突显和详略程度这四个识解维度在译文中的体现,揭示译者主观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6期)

邹金屏[8](2018)在《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也是译者就原文及译文进行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依据胡庚申提出的适应选择翻译理论,分析《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中典型的实例。指出一部英译本的成功,在于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进行恰当选择和转换。以此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强大解释功能。(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0期)

郑灵芝[9](2018)在《隐喻翻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建立在文字准确、句式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文字信息加工修饰,转变为另外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而隐喻则是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修饰手法。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需要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去给文学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隐喻翻译的存在,有了隐喻翻译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但是隐喻翻译应建立在对原文作品进行自我理解基础之上,同时应该考虑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环境,再对原作品进行翻译。译者葛浩文翻译了一系列作家莫言的书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家族》这本书也包括在内,所以对于我国译者而言,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就显得非常具有借鉴经验。葛浩文作为译者,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原作者、读者和读者的接受背景来对作品进行重新翻译,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隐喻翻译。该文将根据葛浩文对《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对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内涵在各个方面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2期)

刘晓萌,卢卫中[10](2018)在《《红高粱家族》方言隐喻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在对《红高粱家族》方言隐喻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考察葛浩文对源语文本方言隐喻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处理方法,并分析汉英方言隐喻喻体意象的异同。研究发现:《红高粱家族》中的方言主要存在人体、动物、植物、饮食、物品和自然现象六类隐喻;对该六类隐喻葛浩文主要采用了喻体对应、喻体转换、喻体移植、喻体舍弃这四种翻译方法;可利用"喻体共知性"来检验方言隐喻英译是否恰当,并发现葛氏译本虽然广为认可,但不可避免存在误译的情况,从而造成了"文化缺失"和"传递矮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通过语言手段将原文的含义尽可能在译入语环境中还原或表征出来,而且在文本转换中有意无意地通过特殊的话语方式表达自己,即翻译过程就是译者话语构建的过程。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一般通过调整篇章结构、使用"前景化"语言转换、增加副文本内容等方式实现其话语建构的目的,尽可能表述自我、传达自我、彰显自我。分析葛浩文在其《红高粱家族》英译中的译者话语建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译者的主体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林文韵.从创造性叛逆的视角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9

[2].张生祥,张翰旭.《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话语构建策略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3].池新洁.受美学视角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张颖芳.接受美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D].延边大学.2019

[5].赵琳秀.葛译莫言小说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校园英语.2019

[6].张广林.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个案分析——基于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视角[J].校园英语.2019

[7].杨小武,胥瑾.翻译的识解运作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8].邹金屏.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长江丛刊.2018

[9].郑灵芝.隐喻翻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8

[10].刘晓萌,卢卫中.《红高粱家族》方言隐喻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论文-林文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