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切开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椎板切开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椎板切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骨刀,气动磨钻,咬骨钳,椎板切除

椎板切开论文文献综述

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1](2019)在《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椎板咬骨钳、气动磨钻)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超声骨刀""超声手术刀""超声刀""椎"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curette""cutter""scalpel""bone shaver""aspirator""osteotome""ultrasonic""piezosurgery""dent*"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1966-2018.12),Cochrane Library,Embase(1986-2018.12)、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1978-2018.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8.12)、万方数据库(1998-2018.12)、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8.12)中进行检索,搜集所有使用超声骨刀、气动磨钻和椎板咬骨钳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者分别筛选文献并严格地进行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Meta分析采用Revman v5.3.5.0版本。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6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5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超声骨刀的试验组的单椎板切除时间(MD=3.20,95%CI(1.16,5.24),P<0.05)、单椎板出血量(MD=26.87,95%CI(11.96,41.77),P<0.01)明显低于采用传统器械(椎板咬骨钳、气动磨钻)的对照组;但术后JOA评分(MD=-0.13,95%CI(-0.33,0.06),P>0.05)以及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CI(0.68,3.63),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既往研究数据,在脊柱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可有效缩短椎板切除时间并有利于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在手术疗效、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肖辉,朱长宝,陈操,王建元,陆永江[2](2019)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自体椎板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胸腰段椎体骨折是脊柱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对于胸腰段椎体严重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手术减压并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为重要的干预方式,但术后稳定性重建方式尚存争议。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自体椎板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4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性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并行取髂骨重建椎板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胸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管占位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Cobb角及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融合,无一例患者出现断钉、断棒。术后1、12个月患者胸腰椎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高于术前,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患者胸腰椎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患者椎管占位率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6,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72,P<0.001)。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取髂骨重建椎板可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及再发后凸畸形,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损害,是一种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宏朝,朱宝成[3](2019)在《半椎板切开、栓系松解联合椎板重建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半椎板切开、栓系松解联合锥板重建术治疗脊椎栓系综合征(T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TCS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术前进行腰骶部MRI检查,实施半椎板切开、栓系松解联合锥板重建术。术后复查腰骶部MRI,分析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改变、术后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随访情况及神经心理评分。结果术后复查MRI可见脊髓末端张力降低,脊髓末端粘连已松解,脂肪瘤型患儿脂肪瘤缩小,无压迫神经现象。术后,30例患儿好转13例(43.33%),不变15例(50.00%),加重2例(6.67%)。术后患儿发生皮下气肿3例(10.00%),脑脊液漏1例(3.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远期随访16个月发现,患儿好转率为50.00%(15/30),不变率为46.67%(14/30),恶化率为3.33%(1/30)。患儿术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椎板切开、栓系松解联合锥板重建术能够显着改善TCS患儿临床症状,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能力,同时提高其神经心理发育情况。(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东,张恒柱,严正村,佘磊,李育平[4](2018)在《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手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累及多节段的椎管内肿瘤病例,男性2例,女性1例,MRI检查均为腰椎椎管内占位,分别累及2~4个节段。治疗方法采取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均全切除,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例,转移性腺瘤1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椎板骨质损失少,无椎板、椎弓根及椎体骨折发生。结论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具有微创、费用低等优点,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高飞,王高强,阿日奔吉日嘎啦,王兴,张弘来[5](2016)在《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20例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其中腋型突出12例,肩型突出8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腋下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摘除髓核组织;对肩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肩部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进行手术。所用患者术后3个月均复查腰椎MRI检测突出间盘摘除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6个月时Mac Nab腰椎功能评分及骶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3月复查MRI显示突出物消失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3个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比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16例,良4例。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骶1神经根支配区的触痛觉以及肌力恢复较明显(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方钊,田融,孙天威,贾宇涛,徐天同[6](2016)在《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均52.7岁。病程3~15年,平均5.4年。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8±1.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7)分。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37例,椎体后缘骨赘形成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51.7%±18.1%),颈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曲度为(—5.5±12.5)°。螺钉固定节段:C3~7 29例,C4~7 19例,C3~6 10例;共切开椎间孔135个,平均每例2.33个。结果手术时间167~260 min,平均20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378 m L,平均273 m L。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1例发生皮下血肿,8例轴性疼痛;均无颈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3年,平均3.4年。术后2年,JOA评分为(14.1±1.7)分,显着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2,P=0.000);JOA评分改善率为68.5%±21.9%。VAS评分为(2.1±1.1)分,较术前显着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8,P=0.000)。影像学复查示,1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术后5 d及2年颈椎曲度分别为(13.6±5.1)、(13.2±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36.5%±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0);随访期间骨赘残余压迫逐渐吸收。结论对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扩大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和椎间孔切开)能充分缓解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侧块螺钉内固定在纠正颈椎曲度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脊髓及神经根张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李宝龙,李玉斌,张海垠,刘阳,王自玲[7](2014)在《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2年6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肿瘤22例临床资料,采取全椎板切开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分离切除脊髓肿瘤,椎板复位并固定。结果 20例肿瘤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21例术后肌力及感觉障碍改善,1例术后肌力下降。术后3~6个月复查脊柱CT,显示手术节段局部椎板解剖复位良好,位置无下陷,切除的椎板与邻近椎板融合良好。结论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恢复了椎管解剖结构,保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脊髓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詹民[8](2014)在《椎板开窗技术和椎板切开减压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术和椎板切开减压术在临床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以椎板切开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以后路椎板开窗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脊髓功能评分(ASIA)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ASIA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都显着性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的Cobb角、椎管占位、椎体高度比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椎板切开减压术,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椎板开窗术治疗后,脊髓功能、影像学指标及随访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14年05期)

Sandip,Kumar,Yadav[9](2014)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与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伴发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短期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多节段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多节段脊髓受压,功能异常,同时引起伴有神经根直接受压而发生的一种疾病。最常见于大于55岁的年迈患者。最常见的原因为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先天性狭窄,造成颈椎管、神经根管狭窄。其次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创伤等原因。根据不同的脊髓功能障碍及其发病进程,MCM的患者症状可以为隐匿进行,也可能迅速致残。如病人可无症状或严重残疾。通常的表现是平衡,协调性差的损失,降低灵巧,无力,麻木,严重时会出现瘫痪。正常颈椎管在17-18mm(个别变异可能与性别相关),它具有充分的空间容纳神经根、硬脑膜、韧带和硬膜外脂肪。当因为退变等原因,椎管直径降至12-14mm时,即可能出现颈椎管狭窄及髓性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生机制括静态因素,导致先天性或发育狭窄;和动态因素,如运动过程中脊柱微动可导致对脊髓的反复性损伤。手术减压是治疗的首选。目前相关文献报道,主要有两种术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与融合术(ACDF)和椎板成形术。传统的后路椎板成形术并不能解除椎间孔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术后根性症状缓解不满意。而有报道前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为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等。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传统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与前路间盘切除cage植入内固定术,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目前为止,尚无该两种术式治疗混合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结果比较的研究。研究设计和目的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Expansion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Foraminotomy, EOLF)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脊髓神经根型型颈椎病的临床结果及影像学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评估从术前开始,随访1年。临床结果及影像学测量方法是确定诊断及评估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依据。材料与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60例(33例男性,27例女性,平均年龄58.6岁)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被那入该项研究。分别为ACDF(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和EOLF(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入选的53例病人中,ADF:EOLF:29/31,平均57.6岁。据影像学脊髓受压节段:C3/4C5/6,28例;C4/5-C6/7,32例。据影像学神经根受压节段:C3/4,3例;C4/5,11例;C5/6,22例;C6/7,8例;C4/5—C5/6,10例,C5/6-C6/7,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至少1年。入选标准:1)因椎间盘退变突出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2)脊髓受压节段3个;3)单侧神经根受压症状;4)随访期≥1年。排除标准:1)伴有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增生;2)后凸畸形>15°及节段失稳者;3)既往有颈椎外伤或手术史;4)临床表现为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者。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系统评价颈椎病手术前后的功能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椎体后缘切线法测量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1,颈椎曲度:颈椎矢状位排列,根据中立位时侧位片上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进行测定;2,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颈椎过屈位与过伸位活动度之和。此外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均被记录。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JOA评分及改善率以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初60例病人,其中5人失访,55例病人最后追踪纳入研究,EOLF组28例,平均年龄58.2±12.9岁。ACDF组27例,平均年龄56.8±11.7岁。与ACDF组比较,EOLF组表现为手术时间更短(178vs.144min)出血量更少(192vs.175mL),(P<0.05),且出现更少的并发症,两组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没有明显差异。ACDF组颈椎曲度由13.7到16.2°,而EOLF组14.6降到13.3°(P<0.05),两组((ACDF/EOLF)颈椎活动度比较57.4%versus74.7%(P<0.05).结论:对多个节段退变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相对安全。将椎间孔后壁切开时,上下关节突内侧缘切除范围应≤50%.这样不仅缓解根性症状且不至于使脊椎失稳,我们希望其未来能进行类似的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增强我们研究数据的说服力,为外科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更多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董阳,杨波,王松茂,王浩,罗文正[10](2014)在《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3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采用整块切除,术后椎板、棘突整体原位回植,钛片-钛钉固定,观察疗效。结果:患者肿瘤全切30例,次全切2例。症状随访见32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消失或缓解,无恶化及加重表现。影像学复查见椎管结构均实现骨性愈合,无椎管狭窄及椎体滑脱等异常,无患者死亡。结论: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椎板棘突切开复位能显着改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椎板切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胸腰段椎体骨折是脊柱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对于胸腰段椎体严重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手术减压并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为重要的干预方式,但术后稳定性重建方式尚存争议。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自体椎板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4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性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并行取髂骨重建椎板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胸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管占位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Cobb角及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融合,无一例患者出现断钉、断棒。术后1、12个月患者胸腰椎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高于术前,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患者胸腰椎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患者椎管占位率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6,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72,P<0.001)。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取髂骨重建椎板可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及再发后凸畸形,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损害,是一种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板切开论文参考文献

[1].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2].肖辉,朱长宝,陈操,王建元,陆永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自体椎板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3].陈宏朝,朱宝成.半椎板切开、栓系松解联合椎板重建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4].王晓东,张恒柱,严正村,佘磊,李育平.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手术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

[5].高飞,王高强,阿日奔吉日嘎啦,王兴,张弘来.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20例体会[J].包头医学.2016

[6].方钊,田融,孙天威,贾宇涛,徐天同.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

[7].李宝龙,李玉斌,张海垠,刘阳,王自玲.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

[8].詹民.椎板开窗技术和椎板切开减压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对照研究[J].现代医院.2014

[9].Sandip,Kumar,Yadav.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与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伴发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短期疗效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10].董阳,杨波,王松茂,王浩,罗文正.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4

标签:;  ;  ;  ;  

椎板切开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