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下的美丽“生成”

预设下的美丽“生成”

马万芳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实验小学4410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66-02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学生的生成,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巧妙的引领,其师生智慧尽在课堂体现。

一、案例背景、主题

(1)背景

《金色的鱼钩》是五年级语文的一篇阅读课文,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在预习环节中发生一件有趣的事。

(2)案例主题(预设与生成)

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转到了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脱离了教案。原因很简单,是学生以及课堂现场的情境推着我们往下走,而如果再加强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性是很明显的。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体会,但很有人能够很好地总结出来。

二、案例

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通过反复解读文本,抓住课文重点预设,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任务安排之后,学生自觉进入独学,我在小组中穿梭,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突然一个孩子走到我旁边,拽了拽我的衣服说:“老师,我觉得老班长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可是我的同桌却说我的想法不对。”话音刚落,他的同桌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就是不对。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顿时课堂上炸了锅似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安静的思考变成了激烈的讨论,怎么办?是继续预习?还是就此讨论呢?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这是把学生拉进文本的一次好机会。于是做了个手势示意大家安静,说:“同学们先建议大家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反对“诚实守信”的那位孩子站起来说:“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

学生读书思考。过了一会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学生陆续站起来发言。)

“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长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听到孩子们如此深入的见解,我话锋一转说:“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是”孩子们大声地说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另一个孩子也站了起来说:“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面对课堂上同学们的旁征博引——“鲜活”、精彩的讨论,作为老师的我除了欣慰还有感慨,孩子们的收获既来自课文又高于课文,虽离不开老师的扶引,但也有了自身思索的成分,这与他们的认真独学是决然难分的。

三、评析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课堂中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叶澜老师的话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在生本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四、反思

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引发了一段段精彩的辩论,真可谓一“题”激起千层浪。如果我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不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是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对学生生成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草率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课堂上就不会出现上述那精彩的一幕:学生的情感就不会在碰撞中得以升华;个性就不会得以张扬;视野就不会得以扩大;智慧就不会得以提升;创新意识也不会得以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体会: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其实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这正是学生的个体意识、直接或间接经验等的体现,正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碰撞而得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等都在提升,这是比任何预设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我们若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必定会生长出一些比“知识”更有再生力的因素。

所以当课堂并未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应该从容不迫地顺学而导,接纳学生即兴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思维的热情,鼓励、引导学生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

即使课堂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也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创造课堂即兴“生成”的机会,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的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

总之,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于课堂中,才会把课上得充实、灵动、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标签:;  ;  ;  

预设下的美丽“生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