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

DSA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

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DSA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谈娇娇[1](2021)在《血清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下肢动脉造影特点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相关性及25(OH)D与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特点的关系,为T2DM合并LEA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完善下肢动脉造影诊断为LEAD的T2DM患者74例(DM+LEAD组),同期纳入下肢动脉造影未发现LEAD的T2DM患者82例(DM组)及健康体检者88例(NC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25(OH)D浓度,踝肱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的病历资料。比较各组的25(OH)D水平及不同浓度25(OH)D水平的例数分布。应用下肢动脉造影术,探究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的特点,比较不同浓度25(OH)D与下肢动脉病变造影特点的关系。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究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25(OH)D筛查T2DM患者发生LEAD的最佳切点值。使用SPSS 26.0版本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生化指标比较:与NC组相比,DM组、DM+LEAD组BMI、WHR、FPG、FINS、HOMA-IR、Hb A1C、TC、TG、LDL、CRP增高,吸烟人数更多,25(OH)D及HDL降低(P<0.05)。与DM组相比,DM+LEAD组男性占比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SBP、DBP、WHR、FPG、LDL、CRP升高而HDL、25(OH)D降低(P<0.05)。DM组、DM+LEAD组应用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抗聚药、调脂药、改善循环药物情况相似(P>0.05)。2.三组之间不同浓度血清25(OH)D的例数比较:NC组25(OH)D充足者占20.5%,25(OH)D不足者占63.6%,25(OH)D缺乏者仅占15.9%。DM组25(OH)D充足者占9.8%,25(OH)D不足者占26.8%,25(OH)D缺乏者占63.4%。DM+LEAD组25(OH)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7.0%、14.9%和8.1%。与NC组相比,DM、DM+LEAD组中25(OH)D充足的占比低(P<0.05)。3.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特点:膝上动脉的狭窄率为51.1%,膝下动脉的狭窄率为48.9%(P>0.05)。膝上动脉的闭塞率为33.7%,膝下动脉的闭塞率为42.8%,膝上动脉的总累及率为84.8%,膝下动脉的总累及率为91.7%。膝下动脉的闭塞率及总累及率均高于膝上动脉(P<0.05)。4.血清25(OH)D与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特点的关系:(1)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狭窄节段分布:膝上动脉狭窄组25(OH)D缺乏占58.2%,不足占36.1%,充足占5.7%。膝下动脉狭窄组25(OH)D缺乏占77.8%,不足占9.6%,充足占12.6%,膝上动脉狭窄组及膝下动脉狭窄组25(OH)D缺乏占比最大,以膝下动脉狭窄组为着(P<0.05)。(2)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闭塞节段分布:膝上动脉闭塞组25(OH)D缺乏占50.5%,不足占43.0%,充足占6.5%。膝下动脉闭塞组25(OH)D缺乏占50.0%,不足占40.7%,充足占9.3%。膝上动脉闭塞组和膝下动脉闭塞组25(OH)D缺乏占比较大,以膝上动脉闭塞组为着,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节段分布:下肢动脉狭窄组25(OH)D缺乏占67.8%,不足占23.2%,充足占9.0%。下肢动脉闭塞组25(OH)D缺乏占50.2%,不足占41.7%,充足占8.1%。下肢动脉狭窄组和闭塞组25(OH)D缺乏占比最大,以下肢动脉狭窄组为着(P<0.05)。(4)不同浓度25(OH)D膝上动脉及膝下动脉总累及节段分布:膝上动脉总累及组25(OH)D缺乏占55.1%,不足占38.9%,充足占6.0%。膝下动脉总累及组25(OH)D缺乏占64.8%,不足占24.1%,充足占11.1%。膝上动脉总累及组和膝下动脉总累及组25(OH)D缺乏占比最大,以膝下动脉总累及组为着(P<0.05)。5.T2DM合并LEA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25(OH)D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影响因素(OR=0.891,95%CI=0.861-0.945)。6.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OH)D筛查T2DM患者发生LEAD的AUC为0.911(95%CI:0.865-0.957,P<0.001),25(OH)D水平19.2ng/m L是筛查T2DM患者发生LEAD的最佳切点值。结论:T2DM合并LEAD患者25(OH)D水平减低,血清维生素D缺乏占比较大。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病变以膝下动脉为着,膝下动脉病变25(OH)D缺乏占比较大。低水平25(OH)D是T2DM患者发生LEAD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25(OH)D可能是T2DM合并LEAD的保护性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及时补充维生素D,提高机体血清25(OH)D水平,可能对T2DM合并LEAD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2](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3](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王占坤[4](2020)在《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与ASO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ASO的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二者的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特点分探讨二者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液学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α)[Lp(α)]}、彩超检测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还收集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踝臂指数(ABI),并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既往史、风险分级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SO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5例,其中血瘀型53例,湿热下注型52例,比较上述指标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差异,并探讨其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C、Lp(α)、Lp-PLA2水平及CFA-IMT更高(P<0.01);HDL水平更低(P<0.01)。2.随着年龄的增长,ASO患者的CFA-IMT逐渐升高(P<0.05);随着Fontaine分期的进展,ASO患者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ASO患者CFA-IMT高于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P<0.01);有糖尿病史的ASO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糖尿病史的患者(P<0.01);随着风险分级的进展,ASO患者CFA-IMT水平逐渐升高(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Cys C、Lp-PLA2、CFA-IMT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4.Lp-PLA2、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830;Lp-PLA2和CFA-IMT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TG、TC、LDL、CFA-IMT与Lp-PLA2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Scr、Cys C、Lp(α)、Lp-PLA2与CFA-IMT呈正相关,HDL与CFA-IMT呈负相关。研究二: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1),有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BUN、Cys C、Lp(α)、Lp-PLA2、hs-CRP水平及 CFA-IMT 更高(P<0.05,P<0.01),HDL 水平、ABI 更低(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糖尿病史、hs-CRP、CFA-IMT、ABI。结论:1.Lp-PLA2、CFA-IMT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Lp-PLA2、CFA-IMT对ASO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对ASO的诊断价值更高;3.在ASO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面,Lp-PLA2明显优于hs-CRP;4.Lp-PLA2、CFA-IMT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丁亚丛[5](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贾梦潇[6](2020)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通常也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病变起源于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中层钙化,其具有多水平、长节段、病变弥漫、多累及膝下小血管等特征。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皮肤溃疡、肢体坏疽等症状。目前,以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为主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LEAD的一线选择,且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介入治疗尤其适用于高龄、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但LEAD病变复杂且广泛,加之代谢紊乱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介入手术的再狭窄率居高不下。目前关于LEA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率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仍十分有限,尤其是对膝下动脉病变术后再狭窄的了解仍不全面。因此,本研究随访分析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及其再狭窄率,并进一步探讨了膝下动脉病变再狭窄的发生原因,以增加介入治疗的临床获益。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共138例(154条患肢),其中男性79例,女性59例。所有患肢均经下肢动脉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证实存在下肢动脉病变,有明确介入治疗适应症。入组患者均同意随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研究方法采集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用药史等;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前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相关临床症状;记录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检验数据以及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等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明确介入治疗方式,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等;完善ABI及TBI等相关检查;ABI下降或相关临床症状再次出现者,行下肢动脉CTA或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其后对下肢血管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及再狭窄率进行分析。结果1.共计138例患者(154条患肢)行介入治疗。术后HDL-C、LDL-C、hs-CRP、HbA1c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3、6月、1年的ABI及TBI显着高于术前(P<0.01)。总体术后1、3、6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17.6%、17.8%、20%、20.9%。2.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膝上组(n=29,68.48±9.14岁)、膝下组(n=54,72.17±6.94岁)及混合组(n=71,72.18±8.16岁)。膝上组术后1、3、6月、1年的再狭窄率分别为8.3%、7.7%、5.6%、23.1%;膝下组术后1、3、6月、1年的再狭窄率分别为37.5%、30%、37.5%、30.8%;混合组术后1、3、6月、1年的再狭窄率分别为7.9%、15.0%、14.0%、10.7%。膝下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显着高于膝上组和混合组(37.5%vs 8.3%vs 7.9%,37.5%vs 5.6%vs 14.0%,P<0.05)。3.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球囊扩张组(n=65,72.31±6.80岁)及支架置入组(n=89,70.88±8.81岁)。球囊扩张组术后1、3、6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32.1%、28%、34.2%、28.6%;支架植入组术后1、3、6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8.7%、12.5%、11.3%、15.4%。球囊扩张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明显高于支架植入组(32.1%vs 8.7%,34.2%vs 11.3%,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TC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56,95%CI:0.143-0.883,P=0.026),术前HbA1c是影响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8,95%CI:1.013-1.794,P=0.040)。结论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可使病变血管灌注得到显着改善,术后多项指标较术前好转。2.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不同,再狭窄率存在差异:膝下组术后再狭窄率显着高于膝上组和混合组,球囊扩张组术后再狭窄率显着高于支架植入组。3.术前TC越高,手术疗效越差;术前HbA1c越高,术后再狭窄的风险越大。因此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再狭窄率。

姜敏[7](2020)在《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对比五虫散和脉管复康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血凝四项以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五虫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广泛应用及开发新药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二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脉管复康片口服,治疗组给予五虫散口服,均14天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的变化,采用SPSS20.0对治疗前后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踝肱指数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粘度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4)两组治疗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两组药物均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患者踝肱指数,五虫散在改善踝肱指数方面优于脉管复康片;(2)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五虫散治疗效果优于脉管复康片;(3)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五虫散治疗效果优于脉管复康片;(4)两组药物受试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四项均无异常,表明五虫散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安全性。

吴文俊[8](2020)在《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类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其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究其根本,各类不同病因均涉及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相应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包括的疾病有: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等。本文以烟雾病为例,探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个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mRS评分,判断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目的:探讨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定位脑膜中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位病人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月的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判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5名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为3564岁,平均年龄47±11.25岁。病程为16月,平均2.5±2.1月。入组标准如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存在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所致脑组织低灌注,经评估后需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术中使用融合影像结合神经导航辅助下描记脑膜中动脉走形,在铣开骨瓣时避免损伤该动脉,并记录描记成功及保留成功的例数。分别记录每位病人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判断在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结果 5名病人在术中颅骨铣开前均能使用该方法在颅骨表面描记出脑膜中动脉走行,其中4名患者利用导航软件Synergy Cranial自动生成其脑膜中动脉走形轨迹,1名病人融合影像上脑膜中动脉显影不清,使用导航设备上的Lasso工具人工描记出脑膜中动脉的走行后完成手术,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留完好。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1周时评分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值为0.157>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6月时评分进行比较,p值为0.046<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结论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定位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术前及术中对脑膜中动脉走行、位置做出判断,从而在手术的各个环节减少损伤脑膜中动脉的机会,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并且对于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的病人,在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可有效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陈彦伊[9](2020)在《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比较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差异,研究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2.通过探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规律,为颈动脉斑块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负荷、成分、易损性及Crouse积分变化,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64例。采用西门子Prisma3.0T磁共振和颈动脉专用8通道线圈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及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以及T1WI增强。扫描范围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上下3cm,且各序列均以轴位扫描为主。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对比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所检测的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以及斑块易损性。2.根据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是否易损划分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同时,搜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指数)、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史)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法比较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然后将单变量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有关的临床指标。3.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图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后处理和测量。同时,采集所有患者中医临床信息,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包括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以及气虚血瘀证四种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强化情况及斑块易损性的差异。4.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34例。随访患者半年,根据患者是否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天,对照组患者未服用任何降脂药物,干预时间半年。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T1WI+C)扫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易损性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1.MATCH序列与常规T1WI+C序列检测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检测的管腔面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斑块成分及易损性结果一致,在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1,P<0.01;Kappa=0.97,P<0.01),在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和斑块易损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05,P<0.01;Kappa=0.714,P<0.01)。2.易损斑块组有56个斑块,稳定斑块组有73个斑块。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卒中、吸烟、饮酒这五个临床指标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吸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238>0,OR=3.449>1),其中LDL-C>3.1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LDL-C<2.7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449倍。吸烟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317>0,OR=3.731>1),其中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731倍。3.6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痰瘀互结证22例(34.4%,男19/女3),气滞血瘀证15例(23.4%,男9/女6),气阴两虚证15例(23.4%,男6/女9),气虚血瘀证12例(18.8%,男6/女6)。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年龄、BMI指数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性别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管腔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以及管壁面积均明显大于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面积(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大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血瘀证患者斑块内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钙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4.治疗组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18例。干预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斑块负荷各指标、斑块成分各指标、斑块易损性及Crouse积分方面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治疗组斑块体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干预前后自身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斑块Crouse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干预前后的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Crouse积分差值均小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治疗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和易损斑块构成比明显增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结果高度一致,且MATCH序列具有扫描时间短、诊断便捷的优势,是一种高效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是影响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的发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风险越高。3.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大、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大、斑块内钙化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而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小、斑块内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及强化发生率低且斑块稳定。因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对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防治。4.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斑块负荷,稳定斑块成分及控制斑块易损性。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病史都应较早开始降脂治疗,防止颈动脉斑块的进一步发展。

杨巧娥[10](2020)在《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比分析联合疗法与单一疗法疗效差异,以期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思路以及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洛他唑组)、针药组(针刺+中药组)、观察组(针刺+中药+西洛他唑组),每组患者各30例,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共治疗两个疗程。然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量表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D-二聚体、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TC、TG、HDL-C、LDL-C、FPG)及踝肱指数(ABI)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比较以及三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73.35%,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针药组、对照组;2.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和针药组治疗后在皮肤温度、疼痛、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距离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计算出各组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然后进行三组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组间比较,三组间血浆粘度、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降低,AB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可以看出,与对照组和针药组比较,观察组血浆粘度、D-二聚体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药组和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LDL-C均降低,ABI升高(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生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西洛他唑、针刺联合自拟脉痹方、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9.65%,优于单一西药或者针刺联合中药;2.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抗凝、调节血脂、改善循环等途径以有效改善下肢供血,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良好治疗作用,安全可靠,在临床可借鉴并广泛应用。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DSA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DSA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下肢动脉造影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分组情况
    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2.1 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
        2.2.2 各项指标的测定
        2.2.2.1 一般资料及人体测量参数
        2.2.2.2 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
        2.2.2.3 ABI的测定
        2.2.2.4 ba PWV的测定
        2.2.2.5 下肢动脉血管造影
        2.2.2.6 维生素D浓度分层
        2.2.2.7 计算公式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及用药情况
    3.2 三组之间生化指标比较
    3.3 三组之间ABI、ba PWV和血清25(OH)D水平比较
    3.4 三组之间不同浓度血清25(OH)D的例数比较
    3.5 T2DM合并LEAD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狭窄和闭塞分布
    3.6 T2DM合并LEAD患者膝上动脉和膝下动脉狭窄率、闭塞率及总累及率的比较
    3.7 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狭窄节段分布
    3.8 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闭塞节段分布
    3.9 不同浓度25(OH)D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节段分布
    3.10 不同浓度25(OH)D膝上动脉及膝下动脉总累及节段分布
    3.11 T2DM合并LEA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12 ROC曲线分析25(OH)D的 AUC和最佳切点值
第四章 讨论
    4.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4.2 下肢动脉疾病的概述
    4.3 2 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概述
        4.3.1 T2DM患者发生LEAD的风险增加
        4.3.2 T2DM合并LEAD的检查手段
    4.4 维生素D与 T2DM合并LEAD
        4.4.1 维生素D与 T2DM合并LEAD的关系
        4.4.2 维生素D影响T2DM合并LEAD的可能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维生素D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一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ASO的诊断标准
        (三) ASO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检测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二) ASO患者的分层研究
        (三)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四) Lp-PLA_2、hs-CRP、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
        (五) Lp-PLA_2、hs-CRP、CFA-IMT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中医证型判定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检测方法
        (五) 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二)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三) 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一、炎症在ASO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Lp-PLA_2、hs-CRP、CFA-IMT与AS的关系
        (一) Lp-PLA_2与AS
        (二) hs-CRP与AS
        (三) CFA-IMT与AS
    三、Lp-PLA_2、hs-CRP、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一) Lp-PLA_2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二) hs-CRP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三) 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四、ASO的危险因素与Lp-PLA_2、 hs-CRP和CFA-IMT的相关性分析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吸烟
        (四) 糖尿病
        (五) 高血压
        (六) 血脂水平
        (七) 肾功能指标
        (八) Lp-PLA_2与CFA-IMT
    五、Lp-PLA_2、 CFA-IMT在ASO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六、Lp-PLA_2和hs-CRP对ASO的辅助诊断价值比较
    七、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一) ASO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三)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四)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八、课题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蛋白磷脂酶A_2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5)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方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及再狭窄率分析
    3.3 不同手术部位术后疗效及再狭窄率分析
    3.4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疗效及再狭窄率分析
    3.5 影响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
    3.6 影响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率的危险因素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Rutherford和 Fontaine分期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临床资料搜集
        3.2 疗效性指标
        3.2.1 主要疗效指标
        3.2.2 次要疗效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3.1 肝功能和肾功能
        3.3.2 血凝四项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踝肱指数的判定标准
        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4.3 不良事件观察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ABI比较
    3 证候量化积分比较
    4 血流变比较
    5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 立题依据
    3 组方分析
        3.1 方药组成
        3.2 方药分析
        3.3 组方剂量
    4 剂型选择
    5 临床资料的分析
    6 疗效性分析
        6.1 从对ABI的影响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2 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3 从中医症候改善角度分析五虫散的治疗优势
        6.4 五虫散的安全性
    7 选用脉管复康片作为对照药物的依据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附录

(8)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
    第1章 前言
        1.1 烟雾病概述
        1.2 神经导航简介
        1.3 研究价值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仪器设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评估神经功能的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重建及描记脑膜中动脉结果
        3.2 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3.3 手术结果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国内外定位脑膜中动脉技术
        4.2 神经导航相关新进展
        4.3 重建结果分析
        4.4 神经功能结果分析
        4.5 本课题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5章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
    五、治疗方法
    六、预后
    七、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
        1.1.4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
        1.2.4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1.3.1 磁共振成像
        1.3.2 MATCH序列成像
        1.3.3 超声
        1.3.4 CT血管成像
        1.3.5 DSA
        1.3.6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对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初步研究
        2.1.1 研究背景
        2.1.2 资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2.1 研究背景
        2.2.2 资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分析
        2.3.1 研究背景
        2.3.2 资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对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预后的队列研究
        2.4.1 研究背景
        2.4.2 资料与方法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10)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分组情况
2.治疗方法
    2.1 治疗
    2.2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基础资料
    3.2 临床指标比较
    3.3 中医证候比较
    3.4 总有效率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DSA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25羟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下肢动脉造影特点的分析[D]. 谈娇娇. 兰州大学, 2021(12)
  • [2]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3]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4]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占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贾梦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7]五虫散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脉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姜敏.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D]. 吴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D]. 陈彦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D]. 杨巧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DSA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