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降解,离子迁移,光电子能谱
迁移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雄,丁红鹤,李贵航,王岩,方志敏[1](2019)在《钙钛矿/银电极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的原位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CH_3NH_3PbI_3钙钛矿层与Ag电极之间的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过程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利用原位光电子能谱检测于段,发现了Ag电极会诱导钙钛矿层的降解,导致PbI_2和AgI物种的形成以及Pb~(2+)离子在界面处还原成金属Pb物种.I 3d谱峰强度的反常增强为碘离子从CH_3NH_3PbI_3下表面迁移到Ag电极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此外,Ag电极和钙钛矿层接触会在CH_3NH_3PbI_3/Ag界面处诱导0.3 eV的界面偶极,这可能进一步促进碘离子扩散迁移,导致钙钛矿层的分解和Ag电极的侵蚀.(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3期)
雷文娟,周向阳[2](2019)在《生物炭对农药降解产物叁氯吡啶醇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针对大孔隙发育的紫色土坡耕地区域易于迁移的广谱杀虫剂毒死蜱和除草剂绿草定的主要降解产物3,5,6-叁氯-2-吡啶醇(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的快速迁移和对水体的高污染风险问题,探索向土壤中施加生物炭降低TCP迁移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生物炭施加比例为0、1%和2%的土壤样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分析生物炭施加对土壤吸附能力的改变,通过CT扫描和叁维结构重建探讨生物炭施加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应用示踪剂Br-和TCP的穿透曲线分析生物炭施加对TCP迁移的有效防治程度,最后基于对流-扩散机理的两区模型模拟TCP迁移的物理、化学过程并反演相关参数,从而揭示生物炭对TCP迁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后,土壤的大孔隙度降低、土壤可动水体积分数和水动力扩散系数减小,继而延迟污染物进入水体时间;同时土壤对TCP的吸附能力提高,并降低土壤出流液中的TCP浓度。研究结果将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伍斌,马新,黎晖[3](2019)在《Fbxw7过表达促进mTOR降解并抑制胃癌细胞迁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Fbxw7过表达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胃癌细胞SGC-7901中转染pcDNA3.1-Fbxw7,然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bxw7 mRNA的表达,通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mTO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细胞比较,转染了pcDNA3.1-Fbxw7后,SGC-7901细胞中Fbxw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并且mTOR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变低。结论过表达Fbxw7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并且能促进mTOR的降解,提示Fbxw7可能通过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胃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帅[4](2019)在《氯代烷烃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填埋场厌氧发酵过程产生了大量填埋气,是氯代烃污染的重要来源,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对氯代烃有生物降解效果,对控制氯代烃进入大气具有重要作用,但氯代烃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生物降解机制尚不明晰,限制了氯代烃生物修复方法的构建,深入解析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的沿程生物降解机制对氯代烃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氯代烷烃是填埋气中高检出率的氯代烃,且具有高毒性、高富集性、高环境残留的特点和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据此,本研究以实际垃圾填埋场覆盖土为生物介质,构建了模拟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系统,并结合多样性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二氯甲烷(DCM)、氯仿(CF)和四氯化碳(CT)叁种典型氯代烷烃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机制,具体结论如下:1)甲烷氧化对填埋气分布影响显着,使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呈现有氧层(0~20cm)、缺氧层(20~40 cm)和无氧层(>40 cm)叁个特征层带,结合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可知特征层带中填埋气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着。填埋气至下而上迁移过程中依次经过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的无氧层、缺氧层和有氧层,甲烷氧化终产物二氧化碳使得有氧层pH较缺氧层和无氧层低。2)DCM氯取代程度较低,在无氧层中DCM难以进行厌氧还原脱氯降解,在有氧层和缺氧层中DCM可在甲烷氧化菌产生的甲烷单加氧酶作用下催化氧化成CO_2,并产生Cl~-,有氧层中覆盖土表面以下15 cm处Cl~-含量最高,为214.6 mg/kg_(soil),且有氧层和缺氧层中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无氧层,其中优势甲烷氧化菌为unclassified_f__Methylocystaceae(甲基孢囊菌科)。3)CF氯取代程度较高,具有不同的沿程降解机制和功能微生物群落。有氧层的优势菌为甲烷氧化菌,其中I型菌Methylobacter(甲基杆菌属)及II型菌Methylosinus(甲基弯菌属)居多,缺氧和无氧层中Anaeromyx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成为了优势CF厌氧降解菌。CF在缺氧层和无氧层中经厌氧还原脱氯转化为DCM,部分DCM在Dehalobacter(脱卤素杆菌属)作用下产生乙酸盐、H_2和CO_2,其余CF和DCM在有氧层中通过甲烷氧化菌共代谢降解。覆盖层表面下方15 cm左右的甲烷氧化菌相对丰度最高(>20%),共代谢降解的CF最多,因而覆盖土的Cl~-含量最高,为293 mg/kg_(soil)。4)CT为全氯取代物,在垃圾填埋场中的沿程降解机制和微生物群落亦具有特殊性。在无氧层中,CT可在CT厌氧降解菌的作用下脱氯产生CF和DCM,其中优势CT厌氧降解菌为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在有氧层中,CT脱氯产物CF和DCM可被甲烷氧化菌共代谢降解。在缺氧层中,CT厌氧降解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均较高,可同时发生无氧层和有氧层中的反应。CT降解产物Cl~-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无氧层和缺氧层的Cl~-含量高于有氧层的Cl~-含量,最高为186.7mg/kg_(soil)。5)由于氯取代程度不同,DCM在覆盖土表层无检出,DCM的去除率为100%,DCM易好氧共代谢降解;CF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好氧共代谢降解效率为36%,厌氧还原脱氯降解效率为9.6%,好氧共代谢降解起主要作用;CT的生物降解只发生在缺氧层和无氧层,通过厌氧还原脱氯降解,降解效率为34.9%(气体通量0.612m~3·m~(-2)·d~(-1))。氯取代程度不同也导致氯代烷烃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的主导降解微生物不同,DCM的主导降解微生物为unclassified_f__Methylocystaceae,CF的主导降解微生物为Methylosinus,CT的主导降解微生物为Pseudomonas。本研究通过垃圾填埋场覆盖层模拟实验与静态小试实验相结合,利用填埋气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丰度分析,全面解析了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氯代烷烃的迁移转化及降解机制。研究结论可丰富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信息,为氯代烃类污染控制工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并为该类污染物的原位修复提供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金光军,周冰之,张建成[5](2019)在《miR-21降解PTEN影响香烟提取物诱导的PASMCs的增殖与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21)的表达对香烟提取物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PTEN/PI_3K/AKT通路及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雄性SD大鼠的肺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10%CSE处理PASMCs 24h后分别在PASMCs中转染miR-NC、miR-21、anti-miR-NC、anti-miR-21,通过real-time-PCR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PASMCs增殖及凋亡蛋白PCNA、Bcl-2、caspase-3以及PTEN和相关信号通路中AKT/P-AKT的表达量。通过MTT实验比较4组细胞增殖的变化。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4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miR-21组的miR-21表达量与转染miR-NC组的比较表达量上升(P=0.000),而anti-miR-21组的比anti-miR-NC的miR-21表达量下降(P=0.000)。在10%CSE处理后,过表达miR-21后抑制了PTEN的表达从而上调了AKT/P-AKT,进而使PCNA和Bcl-2的表达上升,caspase-3的表达被抑制,相反敲降miR-21后PTEN表达上升,AKT/P-AKT活性下降,PCNA以及Bcl-2的表达被抑制,caspase-3表达上升。在10%CSE作用下过表达miR-21后PASMCs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强(P<0.01),而敲降miR-21后PASMCs的增殖能力减弱(P<0.01)。在10%CSE作用下过表达miR-21后PASMCs的迁移能力增强,而敲降miR-21后PASMCs的迁移能力减弱。结论 miR-21通过负向调控PTEN从而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了香烟提取物诱导的PASMCs的增殖迁移。(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周轩亦,李哲,陈家玮[6](2018)在《壳聚糖包覆纳米铁镍双金属的迁移性能及其降解地下水中叁氯乙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中叁氯乙烯(TCE)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纳米零价铁原位注射技术可以还原降解TCE,但是应用中,纳米零价铁存在易氧化团聚而失活、迁移性差等问题。为此,利用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作包覆剂增强分散性和稳定性,镍作催化剂增强反应活性,成功制备获得壳聚糖包覆纳米铁镍双金属颗粒(CS-Fe-Ni)。沉降光谱实验表明包覆壳聚糖后纳米铁的分散稳定性得到增强,Zeta电位测试进一步证实颗粒表面负电荷增加,提高了静电排斥力,使得CSFe-Ni分散稳定性明显改善。柱迁移实验表明改性后的CS-Fe-Ni迁移能力得到提高。批实验表明CS-Fe-Ni能够高效降解TCE并能完全脱氯,研究结果为纳米铁原位注射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郑学成,林小莎,聂心童,石耀铭,罗维[7](2018)在《电场-表面活性剂对钻屑中石油烃的降解与迁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泄露的钻井液与土壤结合形成的钻屑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以某井场含油钻屑为对象,针对钻屑中的石油烃(TPH),利用电场与表面活性剂(SDS和Tween 80)联合作用的方式,探究其迁移与降解过程。实验表明,在20 V电压下作用24 h后,Tween 80∶SDS=3∶1时TPH降解率最高可达到69.6%,证实了电动修复技术与表面活性剂联用的方法对修复土壤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何金凤,张明,林勤保,何静波,潘静静[8](2018)在《纳米成分对PLA/PBAT生物可降解薄膜阻隔性能及其中爽滑剂芥酸酰胺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分别含有0. 5%纳米ZnO、纳米TiO_2、纳米SiO_2成分的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碳酸钙(CaCO_3)薄膜,使用透湿透氧仪检测薄膜的阻隔性能,分析叁种纳米成分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其中爽滑剂芥酸酰胺的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对比了异辛烷、95%乙醇、100%乙醇叁种食品模拟物对芥酸酰胺迁移的影响;探究了叁种纳米成分对芥酸酰胺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在100%乙醇中的溶解程度最大,芥酸酰胺的迁移量也达到最大;纳米成分的加入可能通过延长了小分子运动,在材料内部形成新键,提高了材料的结晶度而提高了材料的阻隔性,阻隔性为SiO_2>TiO_2>ZnO;纳米粒子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而芥酸酰胺分子量较小,容易被纳米粒子吸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因此纳米成分的加入对芥酸酰胺的迁移均有抑制作用,抑制能力为TiO_2>SiO_2>ZnO。(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严炎[9](2018)在《纳米Cu/PP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PP)材料因具有优良的性能常被用作食品接触材料,为了增强其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常会向聚丙烯材料中加入添加助剂。抗氧化剂168是一种常用辅助抗氧化剂,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反应生成多种降解产物。2,4-二叔丁基苯酚(DP1)和叁(2,4-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DP2)是其两种主要降解产物,属于非有意添加物(NIAS)。因此对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化剂168降解及迁移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食品产业链中从复合膜制备、杀菌消毒、包装、储存、使用等环节中所涉及的因素对PP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降解及其降解产物迁移的影响。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双螺杆挤出造粒机和小型吹膜机分别制备了含有抗氧化剂168,抗氧化剂168及纳米Cu,抗氧化剂168和KH550改性的纳米Cu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复合膜,以及分别含有抗氧化剂168和纳米Cu的嵌段共聚聚丙烯(PP-B)及均聚共聚聚丙烯(PP-H)复合膜。(2)对制得的PP复合膜的厚度、颜色、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进行测定。综合探讨纳米Cu、偶联剂KH550及叁种不同PP结构纳米Cu/PP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在颜色方面,抗氧化剂168、纳米Cu的加入均给复合膜带了肉眼可分辨的色差感(ΔE>6),而叁种PP结构对复合膜的颜色无明显影响。在机械性能方面,纳米Cu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但是对拉伸强度无显着影响。纳米Cu含量的增大以及偶联剂的加入对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强度均无显着性影响。对于不同结构的PP复合膜,纳米Cu/PP-H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显着低于纳米Cu/PP-R及纳米Cu/PP-B复合膜,而纳米Cu/PP-B的拉伸强度显着高于纳米Cu/PP-R及纳米Cu/PP-H复合膜。(3)探究食品产业链中从复合膜制备(熔融挤出、纳米Cu复合)、杀菌消毒(紫外处理)、包装形式(氧气浓度)、储存环境(日光照射、高温处理)、日常使用(微波处理)各个环节涉及到的因素对PP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的降解以及降解产物DP1,DP2生成的影响。将几组PP复合膜分别进行紫外处理、日照处理、微波处理、高温处理,并将复合膜置于不同的氧气浓度下。结果表明,在复合膜的制备过程中,纳米Cu的加入会促进DP1的生成而抑制DP2的生成。紫外处理相较于其他因素最为剧烈地促进了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的降解,各组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在紫外处理70h后几乎发生了完全降解。纳米Cu/PP-R中DP1在紫外至24h时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下降,而纳米Cu/PP-B与纳米Cu/PP-H复合膜中DP1含量随着紫外处理逐渐升高,直至初始浓度的8倍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达到平衡并无下降趋势,且其含量显着高于纳米Cu/PP-R中的DP1含量。在日照处理、微波处理、高温处理下,纳米Cu的加入促进了抗氧化剂168的降解,且各组复合膜中的DP1急剧地下降至较低的水平。(4)探究复合膜分别经过紫外及日照处理后,膜中抗氧化剂168及两种降解产物在不同温度(20℃,40℃,70℃)下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并分析纳米Cu,偶联剂KH550及叁种PP结构对抗氧化剂168及两种降解产物迁移的影响。紫外处理后的迁移结果显示,纳米Cu的加入抑制了抗氧化剂168和DP2的迁移但是促进了DP1的迁移。叁种不同结构纳米Cu/PP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DP1及DP2的迁移量由大到小顺序仍为PP-R>PP-B>PP-H,即纳米Cu的加入并未改变叁种聚丙烯材料中有机物迁移量大小的顺序。日照后的迁移结果显示,纳米Cu的加入抑制了抗氧化剂168的迁移,对DP2的迁移无显着性影响。各组复合膜的DP1平衡迁移量为3~5μg,且各组膜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不同PP结构的纳米Cu/PP中,DP2的迁移量大小均符合PP-R>PP-B>PP-H的顺序。偶联剂KH550的加入对抗氧化剂168及降解产物的迁移没有显着影响。(5)利用AKTS-SML软件模拟PP-R和PP-H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及其降解产物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并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结果显示,PP-R复合膜中各物质的模拟迁移量均高于PP-H;抗氧化剂168的模拟迁移量均高于实验结果;紫外处理后迁移实验的DP1实验结果均显着高于模拟结果,但日照处理后迁移实验的DP1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近;DP2的各组迁移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近。(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9)
林浩忠[10](2018)在《十溴联苯醚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及在土壤悬液中的光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由于其具有持久性和生物毒害性,且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给生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十溴联苯醚(Deca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BDE-209)是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处置区最主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在自然环境中主要是赋存于土壤、沉积物和有机质等介质中,可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发生降解。因此,本研究从实际的自然现象出发,通过在野外调查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区土壤中BDE-209的分布特征基础上,开展了土壤悬液中BDE-209的光降解研究,揭示了BDE-209在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区土壤中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在土壤悬液中的光降解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表层土壤和垂直尺度样品采用自制净化柱-高效液相色谱进行BDE-209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区土壤已经明显受到BDE-209的污染,土壤中BDE-209的检出浓度含量较高(0.10~5.47 mg/kg),并且灌溉污水导致稻田中BDE-209平均含量比菜地要高。BDE-209随径流长距离运输的量很少,而大气沉降使得BDE-209迁移到周边的下风向区域。垂直尺度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BDE-209含量逐渐减少,50 cm以下的土壤均无BDE-209检出。随着输入强度的增加,BDE-209在土壤垂直方向的迁移更深。(2)在土壤水悬液体系中,BDE-209的光降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不同光源对BDE-209在土壤水悬液中的光降解速率影响较大,降解速率依次是500 W汞灯>300 W汞灯>500 W氙灯>300 W氙灯。土壤颗粒的光屏蔽作用会抑制BDE-209在土壤水悬液中的光降解反应。较高的pH值条件下,能促进BDE-209的光降解,在pH值=9.5时,BDE-209的光降解速率最快,达到0.071 h~(-1)。光降解产物分析结果表明,BDE-209的光降解机理主要是发生脱溴还原反应,有二至九溴联苯醚生成,降解路径为逐级脱溴生成低溴代联苯醚。此外,在金属离子及腐殖酸存在时,Fe(Ⅲ)和Cu(Ⅱ)与BDE-209竞争吸收光子,抑制BDE-209在土壤悬液中的直接光降解反应,而腐殖酸的光屏蔽作用以及对活性物质的淬灭作用也会抑制BDE-209的光降解。(3)在土壤有机溶剂悬液中,溶剂的特性对BDE-209光降解有影响,以500 W汞灯为光源照射时,BDE-209光降解速率依次为乙腈土壤悬液(0.031 h~(-1))>甲醇土壤悬液(0.027 h~(-1))>丙酮土壤悬液(0.009 h~(-1)),丙酮对紫外光的吸收抑制了BDE-209的光降解。降解产物检测结果表明,在甲醇土壤悬液中BDE-209能逐级脱溴生成二至九溴的联苯醚,在乙腈和丙酮土壤悬液中BDE-209的脱溴产物含量较少。光降解产物构成与在纯溶剂中的没有太大差异,表明土壤颗粒的存在不会改变其光降解机理。(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3)
迁移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针对大孔隙发育的紫色土坡耕地区域易于迁移的广谱杀虫剂毒死蜱和除草剂绿草定的主要降解产物3,5,6-叁氯-2-吡啶醇(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的快速迁移和对水体的高污染风险问题,探索向土壤中施加生物炭降低TCP迁移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生物炭施加比例为0、1%和2%的土壤样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分析生物炭施加对土壤吸附能力的改变,通过CT扫描和叁维结构重建探讨生物炭施加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应用示踪剂Br-和TCP的穿透曲线分析生物炭施加对TCP迁移的有效防治程度,最后基于对流-扩散机理的两区模型模拟TCP迁移的物理、化学过程并反演相关参数,从而揭示生物炭对TCP迁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后,土壤的大孔隙度降低、土壤可动水体积分数和水动力扩散系数减小,继而延迟污染物进入水体时间;同时土壤对TCP的吸附能力提高,并降低土壤出流液中的TCP浓度。研究结果将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雄,丁红鹤,李贵航,王岩,方志敏.钙钛矿/银电极界面降解和离子迁移的原位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2].雷文娟,周向阳.生物炭对农药降解产物叁氯吡啶醇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郭伍斌,马新,黎晖.Fbxw7过表达促进mTOR降解并抑制胃癌细胞迁移的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9
[4].刘帅.氯代烷烃在垃圾填埋场覆盖层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5].金光军,周冰之,张建成.miR-21降解PTEN影响香烟提取物诱导的PASMCs的增殖与迁移[J].医学研究杂志.2019
[6].周轩亦,李哲,陈家玮.壳聚糖包覆纳米铁镍双金属的迁移性能及其降解地下水中叁氯乙烯的研究[J].现代地质.2018
[7].郑学成,林小莎,聂心童,石耀铭,罗维.电场-表面活性剂对钻屑中石油烃的降解与迁移影响研究[J].当代化工.2018
[8].何金凤,张明,林勤保,何静波,潘静静.纳米成分对PLA/PBAT生物可降解薄膜阻隔性能及其中爽滑剂芥酸酰胺迁移的影响[J].塑料工业.2018
[9].严炎.纳米Cu/PP复合膜中抗氧化剂168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迁移[D].暨南大学.2018
[10].林浩忠.十溴联苯醚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及在土壤悬液中的光降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