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崔月贞

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崔月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炭疽菌,GFP基因,标记,侵染过程

病原菌诱导型论文文献综述

崔月贞[1](2017)在《马铃薯炭疽病菌的侵染过程及病原菌诱导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马铃薯炭疽病(Potato Black Dot)越来越严重,引起马铃薯植株的早死和贮藏期薯块的大量腐烂,已成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借助ITS序列用GFP基因标记马铃薯炭疽病菌后观察其侵染过程,研究马铃薯在炭疽病菌胁迫下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取得以下结论:1、马铃薯炭疽病菌的绿色荧光标记利用定点突变改造马铃薯炭疽病菌ITS序列后,构建了两侧含有ITS序列的GFP标记载体pITGH,通过同源重组法将hyg B::gfp基因标记到球炭疽菌的ITS序列上,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化子C-106、C-163和C-168,提取转化子的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到400bp的gfp基因预期片段,经测序表明gfp基因已整合至球炭疽菌基因组DNA中。2、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转化对球炭疽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致病性等无影响,pH值对转化子的菌丝生长无影响,转化子在pH值为4~12的PDA培养基上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8。3、球炭疽菌对马铃薯的侵染过程将荧光标记菌株C-168接种于马铃薯茎秆和块茎,分别取样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侵染马铃薯的过程,发现球炭疽菌菌丝在寄主茎秆组织中沿着细胞壁向相邻细胞进行延伸,且在维管束细胞中延伸速度最快,其次为周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在髓部细胞中最慢;在马铃薯块茎细胞中,菌丝沿着细胞壁向四周相邻细胞延伸,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菌丝交织呈网状裂解细胞结构,不断沿着细胞间隙向周围细胞延伸。4、马铃薯在球炭疽菌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将球炭疽菌接种于马铃薯后,采用RNA-Seq技术进行测序,发现共有2936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1 492和下调基因1 444。差异表达基因经过注释后GO功能分为3类,在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中主要有刺激反应、应激反应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中主要涉及水解酶活性-作用于糖基键,裂解酶活性和四砒咯结合等;在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中主要有细胞外围、外区和外部封装结构等。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性富集于24条Pathway,主要通路包括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及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等。分析获得19个连续性共表达差异基因参与显着性富集代谢途径,包括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等,均表现为下调表达。植物与病原物互作途径为非显着性富集代谢途径,涉及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58个,其中有5个为连续性共表达的差异基因,1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2个先下调再上调表达。(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丹丹[2](2017)在《病原菌诱导家蝇幼虫部分差异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作为机体防御外来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是构成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需要免疫记忆并能直接有效的消灭外来入侵的病原体。近年来,人们从植物、两栖动物、昆虫甚至人体内分离得到多种具有活性的抗菌肽。家蝇(Musca domestica)生活在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中,并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在接触过程中会机械地传播到人和动物机体上,自身却很少感染,说明其具有独特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研究显示家蝇体内的抗菌肽/蛋白(AMPs)在家蝇体内免疫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且抗菌物质对细菌、病毒、真菌及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家蝇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类药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自然界中家蝇的抗菌肽资源有限,因此基因工程法重组表达抗菌肽成为获得AMPs的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分别从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及鸡源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后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文库(SSH)中筛选到叁个未知功能基因片段,即分别命名为MD-UF672、MD-UF21和MLAP,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全长目的基因,而后将基因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将BamH?/Xho?双酶切后的MD-UF672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EcoR?/Xho?双酶切后的MLAP基因和MD-UF21分别与表达载体pET-32a(+)和pGEX-4T连接,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D-UF672、pET-32a(+)-MLAP和pGEX-4T-MD-UF21。将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菌株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pET-32a(+)-MD-UF672和pET-32a(+)-MLAP进行纯化,利用GST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pGEX-4T-MD-UF21进行纯化。采用管碟法对MD-UF672、MD-UF21和MLAP的纯化产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检测,随后检测重组蛋白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情况和MIC值,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PCR扩增得到MD-UF672、MD-UF21和MLAP全长基因,并对这叁个基因进行了T-A克隆。2、成功构建了pET-32a(+)-MD-UF672、pET-32a(+)-MLAP和pGEX-4T-MDUF21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这叁种重组基因均在大肠肝菌表达系统中获得表达。3、纯化后的MD-UF672、MD-UF21和MLAP表达产物经过抑菌活性分析显示,重组蛋白pET-32a(+)-MLAP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重组蛋白pET-32a(+)-MD-UF672和pGEX-4T-MD-UF21不具有抑菌活性,目前为家蝇未知功能蛋白。4、检测了重组蛋白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情况和MIC值,绘制生长抑制曲线,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012μg/μL、0.003μg/μL和0.025μg/μL。(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夏立琼[3](2016)在《基于TALE的病原菌诱导表达启动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对水稻最具破坏性的两种病害。控制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已至少发现40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其中克隆了9个;但克隆的大多数的抗性基因存在抗性弱、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真正有生产利用价值的基因很少。目前还未从水稻中克隆出一个细条病抗性基因,只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发现一些细条病的抗性资源,但抗谱窄。因此,目前培育广谱抗白叶枯病与细条病的水稻是水稻抗病育种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并且基因工程快速培育广谱抗病水稻的植株也大都带有筛选标记,无法进行产业化。本研究拟利用前期获得的受白叶枯病菌和细条病菌诱导表达的人工启动子,并且在建立的无标记转基因系统策略的基础上,构建含人工启动子的Xa23和Xa27的双右边界载体,通过转基因,采用常规分子鉴定与田间抗性鉴定手段,获得了无标记的双抗白叶枯病与细条病转基因水稻,且通过转基因T1的分子鉴定与抗性调查分析,证实抗性确实是由转基因引起,并可稳定遗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两个用于水稻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pMDRBBIN6-Xa23和pMN RBBIN6-Xa23和pMN DRBBIN6-WXa23.2.利用农杆菌转化系统分别将pMNDRBBIN6-Xa23和pMDRBBIN6-WXa和3转入台北309水稻愈伤组织中,经过多次筛选、分化分别得到再生植株21株和33株。将再生植株移栽于稻田,并对T0代转基因植株进行表型及分子鉴定,PCR检测获得pMNDRBBIN6-Xa23阳性植株为20株,pMNDRBBIN6-WXa23阳性植株为27株。3.分别对转pMNDRBB和pMDRBBIN6-WXa23的T0代植株,进行了结实率,千粒重、穗长、株高、单株分蘖数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两种转基因水稻穗长、株高、单株分蘖数、千粒重与TP309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性,结实率与TP309对照相比发生了改变,但经分析得出并非是由于转基因所引起,有可能是由组培、种植环境等因素影响。4.从pMNDRBBIN6-Xa23转基因水稻T0代PCR分子鉴定和抗性分析比较好的植株上收获种子,选取16个抗病株系进行T1代转基因材料的种植,共493株。再分别用TaleXa23引物和Hpt引物进行PCR鉴定,并统计PCR结果。从TaleX a23引物结果中,pMNDRBBBN6-Xa23转基因植株共统计482株,阳性植株为394株,阳性检出率为81.7%。其中有6个株系基本符合3:1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从Hpt引物结果中,pMNDRBBIN6-Xa23转基因植株共统计482株,阳性植株为360株,阳性检测率为74.7%;pMNDRBIN6-WXa23转基因植株共统计180株,阳性植株为100株,阳性检测率为55.6%。以上结果说明pMNDRBBIN6-Xa23和pMNDRBBIN6-Xa23基因可以稳定遗传。5.分别对转pMNDRBBIN6-Xa23和pMNDRBBIN6-WXa23的T1代植株16和13个株系,共493株和368株,分别接种白叶枯病菌和细条斑病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TP309对照组相比,转pMNDRBBIN6-Xa23T1代植株均一定程度提高了对白叶枯病P6和细条病Xoc的抗性。pMNDRBBIN6-WXa23对细条病Xoc表现为感病,而对其白叶枯病P6抗性分析时,其基本表现为感病,分析可能为转基因中某些基因的沉默而大部分表现为感病,只有极少数表现为抗病。6.分别对其T1代转基因pMNDRBBIN6-Xa23植株筛选出用潮霉素引物(Hpt)检测为阴性,特异引物(TaleXa23)检测为阳性的抗性植株(即为无标记转基因植株)。结果筛选出pMNDRBBIN6-Xa231-4株系1株,pMNDRBBBIN6-Xa23 1-5株系 1 株,pDRB-Xa23 2-3株系 1 株,pMNDRBBIN6-Xa21 株系7株,pMNDRBBI N6-Xa23 3-2株系3株,pMNDRBBIN6-Xa23 3-3株系1株 pMNDRBBIN6-Xa23 3-5株系7株,共21株无标记转基因植株。7.分别选表型及分子鉴定比较好的代表性的抗性株系以及无标记的抗性植株,TP309为对照;对其分别接种无菌水,白叶枯病菌P6和细条病Xoc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接种P6和Xcc的叶片中,Xa23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接无菌水以及对照TP309接无菌水,P7和Xoc的表达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5),说明Xa23基因是受白叶枯病菌P6和细条病Xoc诱导表达的,筛选出了无标记的具有双抗白叶枯病和细条病的植株。(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加春燕,王昕[4](2015)在《病原菌诱导黄瓜产生交互保护作用的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展的生物试验为研究背景,建立了病原菌诱导黄瓜产生交互保护作用的数学模型,揭示了交互保护作用下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分析了模型的动力学性态,最后通过数值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交互保护作用效果.合理利用交互保护现象,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5年20期)

唐艳,裴志花,王莹,张惠,左红梅[5](2015)在《四种病原菌诱导家蝇幼虫后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别以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猪肺炎支原体、鸡白痢沙门氏菌及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诱导家蝇幼虫后构建的四个抑制性消减文库中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诱导家蝇幼虫后筛选到了大量与家蝇免疫防御、信号传导、及物质能量代谢功能相关的基因和117个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同源相似序列的基因。除了4个库都筛选到的家蝇防御素基因、家蝇溶菌酶基因、家蝇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外,各个库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和种类都各有不同,为获得新型家蝇抗菌肽基因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0)

杜敏敏,邓磊,李传友[6](2014)在《番茄中两个高度同源的NAC类转录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病原菌诱导的气孔关闭和重新开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昆虫-病原微生物叁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寄生和互惠关系。以不同的互作模型为研究对象,诠释这些互作关系中的种间信息流识别、传递及应答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茉莉酸(JA)在植物-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复杂互作系统中起核心调控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研究茉(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4年08期)

杨杰智[7](2014)在《小麦抗白粉病品系L693受病原菌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及生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a aestivum L.)富含蛋白质、各种矿物质、脂肪和淀粉,是我国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真菌气传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麦芒等,是影响小麦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水肥条件不断的改善、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播种密度的加大以及病菌本身的不断变异等,导致了小麦白粉病发病范围呈扩大化趋势,逐渐从西南和东南沿海麦区蔓延至全国几乎所有麦区,甚至在许多地区白粉病已经代替其他小麦病害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自1930年Waterhouse在小麦品种Thew中发现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特点及染色定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为止,在小麦种内及其近源种属内发现了64个小麦抗白粉病主效基因,编号从Pm1到Pm47,覆盖在40多个位点上。Pm40是从GRY19发现并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小麦7B染色体短臂上。Pm40对多种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都表现为免疫,在河南和四川表现为高抗白粉病。为了阐明Pm40基因的抗病机制,尤其是在白粉菌侵染后的基因表达情况和生理效应。本文以抗白粉病品系L693(含Pm40)和感白粉病品系L1095(不含Pm40)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白粉菌侵染小麦初期(0h、24h、48h、72h),通过光合作用相关参数测定、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测定、SSH技术综合分析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0的抗病机制,从而为下一步克隆该抗性基因提供重要依据。现结果如下:1通过综合分析L693和L1095的光合荧光数据。结果发现在白粉菌侵染初期,由于L1095不含Pm40基因,只有通过调节气孔开合以抵御病原菌入侵;而L693由于含有抗性基因,在0-24小时之间抗性基因得到激活,24-48小时植株关闭部分PSII系统以保护PSII反应中心免受病原菌侵入伤害,在72小时后植株重新优化PSII系统,恢复较高光合能力,宿主抗性得到完全发挥。2通过分析白粉菌侵染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48h内L693有较低的抗氧化酶活性,在48h后L693的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有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活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因此本研究认为L693在48h内以H202作为信号分子激发了抗性基因表达,在48h后随着抗性水平的升高,宿主抗性建立。3本研究提取了24、48、72h两个材料的等量混合RNA构建了正、反向SSH-cDNA文库。正向SSH-cDNA文库以L693为tester,L1095为driver。反向SSH-cDNA文库以L1095为tester,L693为driver。结果发现L693表达的基因,48.3%参与了碳代谢过程;15.5%参与了光合作用途径;5.2%参与了氮代谢途径;1.7%参与了运输代谢过程;剩下27.6%的表达基因的功能仍然不明确。L1095表达的基因,23.1%、19.2%、3.8%、3.8%的基因分别参与到了光合代谢、细胞壁代谢、氮代谢和碳代谢途径;超过50%的基因的功能尚不明确。与此同时,通过电子定位,本研究发现位于一个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的EST,其Genbank编号为JZ532636。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这个EST序列与编码3-酮脂酰辅酶A合酶(3-ketoacyl-CoA synthase 6)的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E=0,Identity=92.9%)。在拟南芥中,KCS1基因编码3-酮脂酰辅酶A合酶的合成,该合酶参与脂肪酸链的延长,并且和蜡质的合成有关,该酶是一个跨膜蛋白。而有研究报道长链脂肪链参与了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白粉菌侵染后的抗病信号转导;加上该基因定位于7BS染色体上,因此编号该酮脂酰辅酶A合酶的基因可能是Pm40的一个候选基因。综合来说,本研究从基因表达、生物化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阐明了Pm40对白粉菌侵染的抗性机制:当病原体入侵时氧化裂解释放的活性氧作为信号分子来激发相关抗性基因表达;之后基因通过关闭部分PSII来保护PSII并调节光合作用:最后,植物重新开启PSII反应中心,恢复高光合能力,由此宿主抗性形成。本研究有助于彻底明确Pm40介导的抗性机理,同时也有助于加速该抗性基因在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欧阳乐军,黄真池,沙月娥,曾富华[8](2013)在《植物病原菌诱导表达载体构建及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中植物病原物诱导型启动子碱基序列设计引物,以烟草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PP3启动子。用PPP3替换pCAMBIA1301中与gus基因相连的35S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pCOMBIA+PPP3+gus后导入农杆菌GV310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将受PPPs控制的gus基因导入烟草。分别接种青枯菌和水杨酸24 h后,烟草叶片中检测到gus基因转录效率分别提高了27.94,17.69倍。表明PPP3启动子具有本底表达水平低、诱导表达活性强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欧秀玲,耿雅文,李凤,李曹龙,祝建波[9](2013)在《棉花黄萎病病原菌诱导侵染对转基因抗病棉花生理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棉花黄萎病病原菌诱导侵染对转基因抗病棉花生理性状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转基因抗病棉花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Byd、28p两品种棉花为供试材料,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双价抗病基因导入棉花株系中,多年筛选获得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株系;棉种经棉花黄萎病病菌侵染后,苗期测定棉株内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显示,转基因抗病棉株体内的酶活性已达对照水平,而感病及耐病棉株内的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测定的棉株内的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棉株的抗病性相关。(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丽丽[10](2013)在《光照条件下SlSGR1对病原菌诱导的番茄叶片衰老的影响及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在生长发育及产品器官的贮藏过程中,遭遇病原菌的侵染后,会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的甚至整株衰老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和研究的模式植物。利用番茄研究病原菌对其叶片衰老的调控,在丰富病原菌与植物互作理论以及培育抗病番茄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番茄SISGR1超量和干涉株系、番茄gf滞绿突变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接种Pst DC3000和Botrytis cinerea,研究了光照及病原菌对SlSGR1转基因材料和gf滞绿突变体叶片衰老过程的影响以及SlSGR1在抗病性方面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SlSGR1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发现:SlSGR1基因在生殖器官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营养器官中相对较低,其中幼嫩组织低于成熟组织;随着果实的成熟,SlSGR1基因的表达逐渐升高,红熟期达到最高。这说明SlSGR1基因在植株的发育和衰老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2.对番茄离体叶片接种Pst DC30006d后发现:转基因超量株系及野生型对照萎黄衰老,且在光照处理条件下更加严重,而干涉株系及gf突变体依然保持绿色,推测光照可以促进接种Pst DC3000后SlSGR1转基因超量株系的衰老。同时,接病后转基因株系及对照均出现了病斑,相比之下光照条件下病斑周围干燥无扩展趋势,而黑暗下病斑处呈水渍状,严重的甚至整个叶片软烂,推测光照促进了接种PstDC3000后HR反应的发生。为了验证HR反应是否发生,我们检测了HR反应的标记基因HSR203J的表达情况,发现HSR203J在接病后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响应,说明光照可以促进HSR203J的表达,从而增强HR反应。3.通过检测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接种Pst DC3000后不同时间点的叶绿素变化、叶绿素降解途径中关键基因PAO表达动态、乙烯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病后转基因超量株系叶绿素含量均发生显着下降,并且光照促进了接病后SlSGR1超量株系叶片的衰老;PAO基因的表达显示,光照下病原菌诱导的叶绿素降解的发生要早于黑暗条件下;对离体叶片乙烯释放量测定发现:光照可以促进叶片接种Pst DC3000后乙烯含量的增加,加速叶片的衰老。4.对H2O2和坏死细胞进行原位检测发现:接种Pst DC3000后叶片中出现了细胞坏死,并积累了大量H2O2;超量株系叶片中H2O2含量及坏死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干涉株系及gf突变体;干涉株系及gf突变体叶片中的坏死细胞和H202主要集中于病斑处;光照下的坏死细胞和H202少于黑暗下,可能是光照促进了HR反应的发生。5.通过测定接种Pst DC3000后不同时间点的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变化,检测SOD、CAT、cAPX表达动态发现:POD在接病后H202的清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黑暗下接种Pst DC300024h后SOD活性的升高、CAT和POD的活性下降可能是导致叶片中残留了更多H202的主要原因。6.对番茄离体叶片接种Botrytis cinerea10d后发现:转基因超量株系叶片萎黄衰老,而干涉株系及gf突变体叶片依然保持绿色。叶绿素测定发现超量株系的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较干涉株系有明显的下降。叶片均没有出现水渍斑,反映了以A57为背景的材料具有一定抗灰霉病的特性。7.对MG、BR时期番茄果实接种Pst DC3000和Botrytis cinerea7d后发现:MG时期番茄果实具有抗Pst DC3000和Botrytis cinerea的特性,抑制表达SlSGR1可增强BR番茄对Pst DC3000和Botrytis cinerea的抗性。综上所述,超量表达SISGR1加速Pst DC3000诱导的番茄叶片的衰老;抑制SlSGR1表达延缓叶片衰老,并且提高番茄叶片和BR果实的抗性。光照能够促进SlSGR1超量株系的衰老,同时增强接种Pst DC3000后的HR反应。H202在SlSGR1调控的番茄叶片衰老及细胞死亡方面发挥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菌肽作为机体防御外来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是构成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需要免疫记忆并能直接有效的消灭外来入侵的病原体。近年来,人们从植物、两栖动物、昆虫甚至人体内分离得到多种具有活性的抗菌肽。家蝇(Musca domestica)生活在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中,并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在接触过程中会机械地传播到人和动物机体上,自身却很少感染,说明其具有独特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研究显示家蝇体内的抗菌肽/蛋白(AMPs)在家蝇体内免疫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且抗菌物质对细菌、病毒、真菌及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家蝇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类药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自然界中家蝇的抗菌肽资源有限,因此基因工程法重组表达抗菌肽成为获得AMPs的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分别从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及鸡源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后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文库(SSH)中筛选到叁个未知功能基因片段,即分别命名为MD-UF672、MD-UF21和MLAP,进一步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全长目的基因,而后将基因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将BamH?/Xho?双酶切后的MD-UF672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EcoR?/Xho?双酶切后的MLAP基因和MD-UF21分别与表达载体pET-32a(+)和pGEX-4T连接,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D-UF672、pET-32a(+)-MLAP和pGEX-4T-MD-UF21。将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菌株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pET-32a(+)-MD-UF672和pET-32a(+)-MLAP进行纯化,利用GST亲和层析对重组蛋白pGEX-4T-MD-UF21进行纯化。采用管碟法对MD-UF672、MD-UF21和MLAP的纯化产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检测,随后检测重组蛋白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情况和MIC值,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PCR扩增得到MD-UF672、MD-UF21和MLAP全长基因,并对这叁个基因进行了T-A克隆。2、成功构建了pET-32a(+)-MD-UF672、pET-32a(+)-MLAP和pGEX-4T-MDUF21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这叁种重组基因均在大肠肝菌表达系统中获得表达。3、纯化后的MD-UF672、MD-UF21和MLAP表达产物经过抑菌活性分析显示,重组蛋白pET-32a(+)-MLAP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重组蛋白pET-32a(+)-MD-UF672和pGEX-4T-MD-UF21不具有抑菌活性,目前为家蝇未知功能蛋白。4、检测了重组蛋白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情况和MIC值,绘制生长抑制曲线,MLAP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012μg/μL、0.003μg/μL和0.025μg/μ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参考文献

[1].崔月贞.马铃薯炭疽病菌的侵染过程及病原菌诱导基因差异表达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

[2].张丹丹.病原菌诱导家蝇幼虫部分差异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3].夏立琼.基于TALE的病原菌诱导表达启动子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6

[4].加春燕,王昕.病原菌诱导黄瓜产生交互保护作用的数学模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

[5].唐艳,裴志花,王莹,张惠,左红梅.四种病原菌诱导家蝇幼虫后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6].杜敏敏,邓磊,李传友.番茄中两个高度同源的NAC类转录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病原菌诱导的气孔关闭和重新开张[J].遗传.2014

[7].杨杰智.小麦抗白粉病品系L693受病原菌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及生理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欧阳乐军,黄真池,沙月娥,曾富华.植物病原菌诱导表达载体构建及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

[9].欧秀玲,耿雅文,李凤,李曹龙,祝建波.棉花黄萎病病原菌诱导侵染对转基因抗病棉花生理性状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3

[10].李丽丽.光照条件下SlSGR1对病原菌诱导的番茄叶片衰老的影响及抗病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标签:;  ;  ;  ;  

病原菌诱导型论文-崔月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