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中学生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一、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屈弋乂[1](2019)在《师生关系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班级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价值的形成。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对有益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它关乎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更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发展紧密相连。眼下,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师生关系对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等消极方面,较少关注到其发挥的积极作用,研究的结论多是基于横向数据的比较分析,缺乏纵向数据的支撑。介于师生关系是一种相对长期的人际关系,仅从横向上不能全面揭示其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否对学习压力巨大的高三阶段存有重要作用,如是否能促使学生在班级管理、集体学习等校园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奋进,共同度过尤为重要的高三阶段等相关问题。据此,本研究从高三学生群体与班主任的师生关系切入,通过三次纵向追踪203名高中生所获取的具体数据,探讨师生关系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其对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启示。为进一步理清两者的影响方式,构建拟基于这三次纵向数据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高三学生—班主任师生关系的变化特点上,表现为高三学生与班主任间师生关系变化甚微、家庭的间接影响不容小觑、学生的成绩状况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二、在高三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变化特点上,表现为受家庭的影响小,受个人成绩的影响大。三、高三学生—班主任师生关系与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联系紧密,具有师生关系在横向上均为显着正相关、成绩排名影响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联性、师生关系间的差异影响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最显着为期中阶段,学期初次之,学期末最次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务必重视师生关系建设,针对结论提出班级管理策略有:一、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以“情”促进亲社会关系产生;二、因材施教促师生共同发展;三、因地制宜的调整班级管理方式;四、重视家庭对师生关系及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重视班级内部建设,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有效产生。

缪树茂[2](2019)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分析》文中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几方面。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心理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盛宇晓[3](2018)在《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多数的家庭走向了小康家庭,据调查显示现今初中生人均消费颇高,且校园同伴之间产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攀比在心理学上是一个中性偏阴性的词,即个体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产生的负面情绪。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以个人、家庭、学校三个差异性层面为切入点研究初中生的攀比心理,从初中生攀比的事件、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攀比心理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以及处理攀比心理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维度差异化分析初中生攀比心理的现状及处理策略,运用自编《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问卷》对北京市、江苏省常州市、湖南省长沙市三个城市的部分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学共1008名学生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在个人层面上,攀比心理在性别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参与攀比的概率要大于女生;同时城乡学生之间同样存在显着性差异,农村学生的攀比心理更加严重;在不同成绩分布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成绩中下等及中等的学生攀比心理最严重。在家庭层面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在家庭类型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高低排序为孤儿家庭、组合家庭、父母离异跟父亲家庭、双亲家庭、父母离异跟母亲家庭;走读的学生的攀比心理程度要明显高于住宿学生攀比心理的程度。在校际层面上,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初三同学的攀比心理高于初一和初二的同学;在正常消费攀比和情感攀比这两个维度上,是否为学生干部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当选学生干部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针对上述结果,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处理攀比心理的建议。

廖玉婷[4](2017)在《高中班主任在中等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化要求也逐步提高,不仅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结果与过程中的公平。然而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班级中学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目前这种与教育改革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备受瞩目。本文针对高中阶段学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群体即高中中等生被忽视的教育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对这此进行探讨,并从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通过查阅、分析、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获知,国外强调教育公平,对学生进行层次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并无“中等生”概念。“中等生”这个概念是在我国教育实践出现的一个非学术概念,它是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进行的人为分类,即学业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国内许多领域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中等生问题进行相应的关注,但关注或研究的视角都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还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将研究视角定在高中阶段的中等生,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社会心理性发展理论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为理论基础支撑,并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从班级成员构成、思想认识、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四个方面对高中中等生进行剖析。通过高中中等生被忽视、遗忘的教育管理现状和原因分析,以及被忽视、遗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分析,来说明加强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针对班主任教育管理中在关注度、期望值、沟通交流、机会给予等方面存在的对中等生忽视或缺位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中等生个体等客观因素和班主任自身主观因素角度进行分析。据此,对解决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缺位问题进行策略研究,即分别从学校、社会、家庭、班主任自身、中等生个体各个方面进行策略提出。以期对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现状的改善和转变有所助益。

张楠[5](2017)在《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第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南通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对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状况展开研究,探究其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就学校该如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开展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些方法,为以后的高中教育心理工作的展开提供良好的基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该校570名高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中学高中生在学习压力上的问题最突出;重点中学学生存在较高水平的心理焦虑;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学业优秀生;重点中学高中生在总体上在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上得分偏低;学业优秀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学业优秀生自信心的得分普遍比中等生和后进生高;学业优秀生与中等生和后进生相比,在强迫症、偏执、敌对、焦虑、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维度上具有差异性显着;重点中学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负相关,对学生的学业焦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在调查结果上,本文重点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方面提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崔彩佳[6](2017)在《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物理一直是困扰许多学生的一个学科,在物理的日常教学中,由于中等生的成绩常常处于中等水平,行为也比较保守,从而导致这个群体常常被忽视,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物理成绩也很难取得明显进步。但是中等生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有很大的智力潜力,教师如果能够从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效能感出发,寻求有效的高中物理中等生的培养对策,无论对中等生的自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主要根据所在区域中考招生情况和学生入学成绩,将所在学校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中等生的行列。为了能够寻求到有效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策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等生表现中庸、行为保守、潜力巨大、影响力大等外在通征出发,深度挖掘中等生害羞、自卑、压力过大、过度焦虑等心理根源,再结合本校中等生在课前、课上、课下的一些消极表现,最终确定自我效能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自我效能感不但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调节、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成败归因等方面也造成极大地影响。本文中笔者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结合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及日常教学的具体表现,最终得出了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繁杂知识的分解,让中等生获得成功体验,递进式达成知识目标;利用榜样力量,让中等生获得替代经验,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生本课堂,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归因训练,让中等生准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鼓励,让中等生予以自我肯定,提升自信心;实施学法指导,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技能等六大方面。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应用,通过对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结果以及前后的考试成绩发现中等生在自身成长和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对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笔者希望本文能为高中物理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视角及策略方法能推广至其他学科,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杨燕[7](2016)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文中认为受教育者个体因受遗传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了差异性,所以教育者应该根据其差异性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多样化教学。而现实的状况是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冲突不断,一部分受教育者因为不适应而逐渐落后下来成了所谓的学困生,而这部分受教育者不是被忽略就是被抛弃。本文以思想政治课学困生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形成原因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转化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四个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综述、基本概念的辨析、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通过问卷调查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并对现状进行分析,为下一章做好铺垫。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对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分别从学生自身的内因和影响学生的外在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第三章,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总共有四节,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转化分别是对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进行感化教育、兴趣培养、学法指导、以及教师的教法改进。通过四个方面的转化来帮助学困生脱“困”。第五部分是第四章,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效果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邹太龙[8](2015)在《高校德育层次性研究》文中认为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使命。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最为学界和社会所关注的就是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鉴于此,人们从社会制度、外部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对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进行了一系列路径探索。高校德育实效的增强和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固然离不开上述条件的支持与配合,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高校德育自身是否遵循其内在规律而自为、自律地运行。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德育内部寻找提高实效的变革路径,是高校德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自然万物和社会事物普遍地存在着层次性,作为人类精神领域中的德育活动也不例外。关注和研究高校德育分层既是高校德育理论得以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现实需要。高校德育实行分层,源于道德的本质和道德发展的规律,这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也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当前,关于高校德育层次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其研究广度与深度亦日益拓展和深化。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将视角锁定在高校德育层次性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缺乏对高校德育层次性的整体研究和系统思考。本文在批判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多学科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层次性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高校德育层次性缺乏的具体表征、形成原因,高校德育分层的内在规约、现实依据、基本原则和整体设计等领域。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绪论部分论述了五大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界定了论文的核心概念,介绍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述评。第一章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高校德育在其主体、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五个方面缺乏层次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导致高校德育层次性缺乏的五大原因:“求上居中”的传统文化心理根深蒂固;革命时期德育政治化余波的持续性影响;中小学德育“成人化”倾向的不良后果;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二维割裂;高校德育自身诸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三章首先对高校德育分层的内在规约、现实依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得出了实施高校德育分层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的结论,从而提出了高校分层德育的研究视角。之后提出了高校德育分层的四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理应协调统一;主导性与层次性需要兼而视之;连续性与层次性不能硬性割裂;反复性与重复性不可混为一谈。这三部分的论述目的在于为构建高校德育分层体系埋下伏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理路,第四章提出了高校德育分层体系的设计思路,尝试着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协调有序、环环相扣的高校德育体系。由于高校德育分层是一个几乎涉及所有德育要素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谋划、系统思维、整体考虑。其中,分层的基础是正视多层次的德育对象;分层的关键是整合多层次的德育主体;分层的核心是设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分层的载体是萃选多层次的德育内容;分层的手段是组合多层次的德育方法;分层的保障是采用多层次的德育评价。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重申了全文的基本观点,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明确了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全文应用性研究目的比较明显,旨在通过构建分层德育体系,探索一条符合高校德育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并与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相适应的德育科学化发展道路,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实效,促进高校德育健康发展。

冯雅静[9](2014)在《行走在教育遗忘的边缘——对学校中等生现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等生"这一概念人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对于学校里的中等生,往往鲜少会有人去分析其内涵和真正的成因,更别说是进行相关的教育行为与策略的探究了。而这类学生往往占到班级人数的60%。关注这些行走在教育遗忘边缘的学生,已是当前每位基础教育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一、认识中等生所谓中等生,通常指学生群体中除去尖子生和差等生以外的学生,在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也表现平平。他们有着"比上不足,比下有

马俊[10](2013)在《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深化素质培养,然而学困生尤其是英语学困生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运用学习策略,导致其英语学习质量不高,这个群体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此前相关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对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则不多见。研究并培养英语学困生运用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引起对学困生学习策略培养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基于教学实际情况及所做的调查研究,我把本论文研究的方向定在高三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与培养。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英语学困生及学习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针对性,笔者参考了程晓棠和郑敏关于学习策略分类的方法,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4个方面,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象为龙口第一中学东校高三年级的84名学生,其中包括学优生20人,中等生45人,学困生19人。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英语学困生在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很少,绝大部分属于基本不使用的范围。例如:在认知策略方面,不能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很少主动复习所学习的内容,并对学习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纳;在元认知策略方面,英语学困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根据教师要求制定学习计划,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学习积极性;英语学困生也很少运用情感策略,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在学习遇到障碍时,无法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在交际策略方面,英语学困生得分最低,分析原因,由于学困生本身英语水平不高,不敢开口说话,导致在英语学习中无法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也极少运用英语与其他同学交流。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高中阶段教师也要培养学困生学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能够自觉运用这些学习策略,以此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困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学困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指导,提高学困生的语言能力。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相信在教师的鼓励、培养和帮助下,学困生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都能够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师生关系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1.师生关系的内涵研究
        2.关于师生关系的分类研究
        3.师生关系的测量研究
        4.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1.亲社会行为的测量研究
        2.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
        (三)师生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一)师生关系问卷
        (二)亲社会行为问卷
    五、数据处理
第二章 师生关系及学生亲社会行为变化特点
    一、高三学生—班主任的师生关系的变化特点
        (一)各时间段的比较与变化轨迹
        (二)人口学变量分析
    二、高三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变化特点
        (一)各时间段的比较与变化轨迹
        (二)人口学变量分析
第三章 师生关系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一、整体高三学生的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成绩排名前15%学生的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三、成绩排名中间70%学生的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四、成绩排名后15%学生的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班级管理策略
    一、研究结论
        (一)高三学生—班主任师生关系的变化特点
        (二)高三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变化特点
        (三)高三学生—班主任师生关系与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联系紧密
    二、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以“情”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提升
        (二)因材施教促师生共同发展
        (三)因时制宜的调整班级管理方式
        (四)重视家庭对师生关系及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班级内部建设,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有效产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问卷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
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结语

(3)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攀比心理概念的研究
        1.3.2 关于攀比心理成因的研究
        1.3.3 关于攀比心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研究
        1.3.4 关于处理攀比心理策略与建议的研究
        1.3.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图线图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比较理论
    2.2 自我评价维护理论
    2.3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4 羊群效应理论
第3章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的现状分析
    3.1 问卷统计与分析
        3.1.1 问卷编制
        3.1.2 问卷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3.1.3 样本信息统计结果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初中生攀比心理现状调查
        3.2.1 正反向攀比心理事件对比
        3.2.2 追逐潮流攀比现象
        3.2.3 情感攀比现象
        3.2.4 攀比心理认可度
        3.2.5 物质与非物质现象对比
        3.2.6 攀比心理处理策略统计分析
第4章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
    4.1 初中生攀比心理群体差异性分析
        4.1.1 正常消费攀比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1.2 追逐潮流攀比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1.3 情感攀比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1.4 接受攀比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2 初中生攀比心理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2.1 正常消费攀比与追逐潮流攀比因素间的相关性
        4.2.2 追逐潮流攀比与接受攀比因素间的相关性
        4.2.3 情感攀比与追逐潮流攀比因素间的相关性
第5章 分析讨论
    5.1 初中生攀比心理的描述性特征讨论
    5.2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的差异性讨论
        5.2.1 初中生攀比心理事件的个人差异性讨论
        5.2.2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的家庭差异性讨论
        5.2.3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的校级差异性讨论
    5.3 攀比心理成因维度间的相关性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初中生攀比心理的描述性分析
        6.1.2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差异性
        6.1.3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相关性
    6.2 建议
        6.2.1 初中生个人层面的建议
        6.2.2 初中生家庭层面的建议
        6.2.3 学校层面的建议
    6.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高中班主任在中等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高中中等生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加强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中中等生的内涵
    二、高中中等生的分类及特点
        (一)高中中等生的分类
        (二)高中中等生的特点
    三、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弱化将对其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一)影响高中中等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影响高中中等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影响高中中等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四、加强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结果与过程的公平、协调发展
        (二)加强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二章 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中等生的教育关注度不足
        (二)中等生教育机会的给予较少
        (三)中等生缺少教育沟通
        (四)中等生的教育期望度较低
    二、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
        (二)班主任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中等生自身个体因素的影响
        (四)家长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三章 解决高中中等生教育管理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转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一)社会对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的改变
        (二)学校对教师评价机制改变
        (三)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评价机制的改变
    二、更新班主任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
        (一)思想认识的更新
        (二)适时地变换与运用班级管理模式
        (三)用赏识教育激发高中中等生
    三、引导高中中等生正确认识自我
        (一)找寻优点,克服自卑
        (二)创造机会,树立自信
    四、转变高中中等生家长的教育理念
        (一)转变过度看重成绩的思想观念
        (二)转变家长对高中中等生的过高期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高中班主任中等生教育管理问题访谈问卷
附录 2:高中班主任中等生教育管理问题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3:高中班主任中等生教育管理问题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原因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心理健康
        2.1.1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2.2 关于心理健康研究
        2.2.1 外国关于心理健康研究
        2.2.2 中国关于心理健康研究
    2.3 国内关于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4 中学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5 中学生焦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6 高中学生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3.2 焦虑自评量表(SAS)
        3.3.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3.4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3.4 研究假设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统计研究结果
    4.1 重点中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1.1 重点中学高中生在MSSMHS量表上的状况
        4.1.2 重点中学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4.1.3 重点中学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状况
        4.1.4 重点中学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状况
        4.1.5 重点中学高中生焦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状况
        4.1.6 重点中学高中生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状况
    4.2 重点高中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心理健康比较
        4.2.1 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MSSMHS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4.2.2 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焦虑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4.2.3 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
        4.2.4 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比较
5 讨论分析
    5.1重点高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5.2 重点中学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5.3 重点中学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状况
    5.4 重点高中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5 重点高中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焦虑状况
    5.6 重点高中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5.7 重点高中学业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状况
    5.8 重点中学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9 重点中学高中生焦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5.10 重点中学高中生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6 对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6.1 缓解焦虑,增强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
    6.2 提高学生认知,增强学生总体自我效能感
    6.3 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6.4 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7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设想
    7.1 本文研究的不足
    7.2 本研究的进一步设想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中等生的概念界定
    2.1 中等生的外在通征及心理根源
        2.1.1 中等生的外在通征
        2.1.2 中等生的心理追源
        2.1.3 中等生与优等生、后进生的区别
    2.2 本论文中研究的“中等生”
3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相关理论
    3.1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关系
    3.2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4 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对策
    4.1 通过繁杂知识的分解,让中等生获得成功体验,递进式达成知识目标
    4.2 利用榜样力量,让中等生获得替代经验,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3 开展生本课堂,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4.4 进行归因训练,让中等生准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4.5 通过积极鼓励,让中等生予以自我肯定,提升自信心
    4.6 实施学法指导,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技能
5 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
    5.1 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
        5.1.1 选修3-5第16 章第2 节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5.1.2 高三复习中有关机械能守恒的一节习题课教学
    5.2 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效果
        5.2.1 学生自身的成长
        5.2.2 与对照班成绩对比(学业成绩的进步)
        5.2.3 笔者的教学体验
6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基本概念辨析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兴趣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动机分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态度分析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方法分析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自身因素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家庭因素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学校因素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感化教育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兴趣培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教法改进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转化效果的思考
    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校德育层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及其评析
第一章 高校德育层次性缺乏的具体表征
    一、“各自为政、互不相谋”的德育主体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失调的德育目标
    三、程度与衔接度阙如的德育内容
    四、理性与非理性断裂的德育方法
    五、应当与正当剥离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高校德育层次性缺乏的致因分析
    一、“求上居中”的传统文化心理根深蒂固
    二、革命时期德育政治化余波的持续性影响
    三、中小学德育“成人化”倾向的不良后果
    四、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二维割裂
    五、高校德育自身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三章 高校德育分层的内在规约、现实依据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德育分层的内在规约
    二、高校德育分层的现实依据
    三、高校德育分层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高校德育分层的整体设计
    一、基础:正视多层次的德育对象
    二、关键:整合多层次的德育主体
    三、核心:设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
    四、载体:萃选多层次的德育内容
    五、手段:组合多层次的德育方法
    六、保障:采用多层次的德育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

(9)行走在教育遗忘的边缘——对学校中等生现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识中等生
二、成因分析
    (一)忽视个体,人本教育的缺失
    (二)“抓两头,促中间”管理模式的错位
    (三)家庭教育前忽略
三、策略探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崇个性化教育
    (二)改进教育方法,试行特色课程
    (三)改变教育策略,提供展现平台
    (四)提升教育艺术,善导学生心理

(10)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1.2 国内外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收集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
    3.2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具体应用情况分析
第四章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4.1 认知策略的培养
    4.2 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4.3 情感策略的培养
    4.4 交际策略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师生关系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 屈弋乂.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分析[J]. 缪树茂. 学周刊, 2019(27)
  • [3]初中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D]. 盛宇晓.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高中班主任在中等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廖玉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第二中学为例[D]. 张楠.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6]基于自我效能感视角的高中物理中等生培养实践研究[D]. 崔彩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5)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转化研究[D]. 杨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5)
  • [8]高校德育层次性研究[D]. 邹太龙. 西南大学, 2015(12)
  • [9]行走在教育遗忘的边缘——对学校中等生现象的思考[J]. 冯雅静. 当代教育科学, 2014(22)
  • [10]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D]. 马俊. 鲁东大学, 2013(S2)

标签:;  ;  ;  ;  

中学生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