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接口论文-李健健

物理接口论文-李健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接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物理,功放,电流型,保护

物理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健[1](2019)在《电流型数字与物理接口功率放大装置的一种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eMegasim实时数字仿真平台的半物理试验系统中,数字与物理接口功率放大装置起着将舰船电网eMegasim数字仿真模型与受试保护装置连接的作用,形成半物理闭环仿真试验回路,即数字与物理接口功率放大装置的输出端口与实际断路器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完全物理等效,可直接接入受试的脱扣保护装置。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舰船塑壳断路器半物理仿真试验的数字与物理接口功率放大装置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放大装置能够精准可靠的模拟塑壳断路器的互感器。(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王茵,陈悦,王宏宇[2](2019)在《使用PC多媒体接口设备改进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的多媒体接口设备具有数据信号读取功能,可以实现高精度快速电压测量,连续的时间—位置跟踪等功能,同时也可以提供可操纵的信号输出.通过这种多媒体接口设备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许多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物理教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教学效果更显着.但同时,计算机接口固有的数据编码滤波和插值等工作方式对实验教学改进也提出了挑战.本文综述这类物理教学实验改造的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扩展,如通过使用声卡接口测量时间来改进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通过使用声卡或鼠标器实现的光电门来改进测量物体运动加速度等实验、通过使用图像设备和tracker软件来改进碰撞中的不变量等实验.(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恒宇[3](2019)在《专用小型基站物理层接口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相比于之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频谱宽、速率快、时延低等优点,能够提供更高速、更稳定、更丰富的数据业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日常通信,且应用范围正向安全、教育、国防、媒体等多个领域扩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小型基站集成度高、易于携带、安装简便、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开始应用于专用网络及特定环境。本文所做的工作基于公共安全领域的专用小型基站开发项目,主要用于回传实时监控视频,研究的核心是LTE基站物理层与高层的交互,依据第叁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协议,深入分析了LTE技术,掌握具体功能,对专用小型基站物理层接口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研究了LTE系统整体架构及协议栈,分别介绍了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相关功能,重点研究了PHY与MAC交互的过程,为专用小型基站物理层接口模块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根据物理层接口功能需求,给出了接口模块的整体架构设计,并进行功能划分,将其分成了物理层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收发控制模块叁个部分,给出了设计中各个模块实现的功能,提出了物理层接口消息的设计方案。其次,根据设计方案,结合3GPP协议,对专用小型基站物理层接口模块进行了软件层面的实现,包括物理层控制模块及数据处理模块接口消息的详细结构描述,并详细描述了叁个子模块的函数实现流程,完成了物理层接口在BSC9131硬件平台上的实现。最后,完成设计与实现后在NXP BSC9131硬件平台上搭建专用小型基站测试环境,结合物理层与高层对物理层接口模块进行功能测试,根据项目需求设计测试方案,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并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由收发控制模块转发的物理层接口消息,结合抓包内容分析了接口消息的结构及交互的时序等,分析结果与本文设计相符。由测试结果可知,物理层接口基本实现了物理层与高层的数据交互,达到了回传指定终端设备多路实时视频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勇,陈雨,蔡晔,曹一家,文明[4](2019)在《基于信息物理接口矩阵的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系统通信控制网络和物理设备网络交互的加深,基于信息物理融合发展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可靠性问题亟待研究。以IEC61850实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为例,基于变电站主接线建立其信息物理融合框架,在该框架下将信息层保护元件对物理层主要设备的影响进行分类,提出用信息物理接口矩阵表征故障传播类别的概率。考虑信息层的影响,建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实际变电站为算例进行了可靠性计算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结合算例进一步分析可靠性指标,结果表明信息层故障将明显增大系统的故障损失,而对系统连锁故障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信息传输延时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负荷点期望缺供电力的变化幅度随过程总线传输延迟率的增加而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01期)

吕启超[5](2018)在《高性能微处理器中RapidIO接口串行物理层的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和多媒体等各种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处理器架构及缓冲速度的提升,使得微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更是迅速增加。尤其是内核,而处理器总线频率的发展相对于内核的发展却是远远落后。因而,传统的共享总线对于高性能处理器的I/O需求已无法满足,也无法高效处理信号及快速传输数据。除此之外,板间互联以及芯片之间对带宽、可靠性、灵活性及成本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在此严峻的情况下,解决该问题就急切需要得到一种新型高速串行总线来用于提高系统的性能。RapidIO总线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嵌入式系统领域中,RapidIO互联总线具有高速率、高可靠性和低延迟性,使得研究人员对其重视和广泛地关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一款在PowerPC架构处理器上的RapidIO总线接口,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进行研究,进而实现了RapidIO接口在此高性能处理器上串行物理层的设计与验证。首先,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重点介绍了RapidIO总线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比RapidIO总线和其他传统总线,从而得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RapidIO的优点以及其应用。然后,详细地对RapidIO总线协议进行了研究和串行物理层的设计,介绍了协议规范的叁层结构,分析总线事务的传输原理,根据设计指标,主要将串行物理层分为发送通道和接收通道两部分,完成了物理编码子层的模块划分。发送通道主要包括有:控制符号产生模块、通道分摊模块和8B/10B编码模块,接收通道主要包括有:8B/10B解码模块、通道合并模块和控制符号解析模块。最后,完成对RapidIO总线串行物理层的验证。本课题主要是基于Cadence的VIP进行研究,通过学习SV、UVM方法学验证语言,搭建基于VIP组件的UVM验证平台,主要从RapidIO总线作为主机或者从机两种模式下,对接口的I/O事务和消息门铃事务进行了完整的验证。最终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从而表明了本课题中设计的RapidIO总线满足协议规定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袁伟程[6](2018)在《面向5G新型空中接口物理层的RoF光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以解决未来吉比特量级的无线连接、触觉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应用场景中所需求的超高频谱利用率,极低延时和高效能效等为驱动力。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based Multicarrier,FBMC)作为一种能够克服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中存在的各子载波之间需要同步、载波旁瓣较大等弊端的技术被选作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和IMT-2020(5G)的空中接口物理层候选方法。针对未来5G应用于具有超大吞吐量和海量连接服务的机器通信场景,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光载无线通信(Radio-over-Fiber,Ro F)被视为第五代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网络接入技术,其作为一种“透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可靠,易于实时维护管理的大容量低成本无线信号联合处理网络。因此,新型空中接口技术和Ro F都是5G通信的研究热点领域。5G-Ro F系统中的参数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影响,进而会影响到5G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为了能够为新型空中接口物理层在5G-Ro F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了FBMC和NOMA在5G-Ro F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建立了理论模型,分析了传输性能,最后研究了系统性能增强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及贡献包括:1.研究了Ro F传输系统的基本架构和调制器与光纤传输链路的特性,基于FBMC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并构建FBMC-Ro F光传输系统的验证平台。建立了基于FBMC的5G-Ro F系统理论模型,分析了光纤链路作为Ro F系统中无线信号传输的载体所具有的光学特性,以及光纤非线性效应对FBMC无线信号的传输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光纤中的色散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产生影响的规律,同时分析了无线载波频率,传输速率变化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深入研究了入纤光功率变化而引起的光场和光纤介质相互作用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研究了基于反馈的集中式预均衡机制和使用色散补偿光纤两种抵抗频率选择性衰减损耗的方案。在基于反馈的集中式预均衡机制中,训练序列经由信道到达接收端,接收端再将上述序列反馈至发送端,发送端利用这些序列对信道进行估计并对发送信号进行预均衡以抵抗频率选择性衰减损耗;在色散补偿光纤方案中,利用色散补偿光纤的负色散值特性,将其作为Ro F光纤传输链路的一部分以对单模光纤中的色散进行补偿。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案能够有效地补偿由光纤色散引起的频率选择性衰减损耗对信号高频部分造成的损伤。3.基于NOMA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并构建基于FBMC的NOMA-Ro F光传输系统验证平台。建立了基于NOMA的5G-Ro F系统理论模型,分析了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中功率分配,调制格式和光纤传输距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深入研究了信号调制器非线性效应和入纤光功率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对于不同的调制格式,存在着不同的最优功率分配值;通过合理地设置调制器参数和入纤光功率能够保证系统保持最优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8)

江顺舟[7](2018)在《浅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广域关联接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能源互联网及信息物理系统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分析了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广域关联接口(WACPAID)的价值及定位并在终端、系统、市场方面的特性,然后讨论分布式新能源CPS结点化的原则和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期刊2018年04期)

李婧,曲展龙[8](2018)在《网络物理接口的冗余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对其终端设备的物理接口进行冗余设计。网卡是网络终端设备进行网络通信的中转站,主机内的两个或多个网卡通过TEAM技术绑定为一个IP地址实现对外通信接口。当其中的主网卡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备份网卡,不需要设计人员人为干预。本文首先阐明了网卡冗余技术的含义,而后以Intel网卡为例对其几种分组模式进行阐述,最后点明了其在网络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01期)

李俊林[9](2017)在《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愈加复杂,并且电力电子化趋势显着,对已有的传统仿真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结合实时数字仿真和物理动态模拟仿真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手段受到青睐,它是两种单一仿真方式的统一,探讨仿真的实现方案和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在混合仿真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混合仿真将待研究电力系统对象划分后分别建立起数字模型和物理模拟系统,接口系统构成两者交互联系的桥梁。接口系统是混合仿真的关键一环,在数、模子系统准确建立的前提下,有必要对接口系统的优化方法开展研究,以此确保混合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算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待研究对象从被分割到引入接口算法的过程。采用戴维南电路等效电力系统任意网络后,推导了混合仿真的传递函数,利用Nyquist稳定判据得到了采用电压源型理想变压器模型接口算法的混合仿真稳定性条件。接着按照接口算法原理分别介绍了数字侧接口系统和物理侧接口系统的实现原理,提出了一种通用性强的混合仿真平台结构及其综合控制系统。从相位校正方面入手对接口系统性能进行优化。本文介绍了混合仿真的信号交互过程,对电压、电流信号传递通道的特性及相位校正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位校正参数优化模型,并建立了相位校正效果评估体系。从另一个角度,即物理侧接口系统输出直流分量消除方面入手对接口系统性能进行优化。本文介绍了物理侧接口系统内各环节的控制策略,对可能的误差来源进行了一一列举,论证了现有控制策略对输出直流分量抑制的局限性。采用具备对待研究对象稳定性判断和振荡抑制能力的直流分量消除控制策略,以便对混合仿真的特殊运行条件进行适应。基于物理侧接口系统逆变功率单元和混合仿真平台,开展了接口系统优化效果的验证试验,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效果,验证了所提接口系统优化策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江守其[10](2017)在《柔性直流输电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功率接口及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孤岛供电和区域电网互联等领域具有显着优势,是未来柔性直流输电领域的发展趋势。由于MMC中含有大规模的电力电子器件,致使其动态行为复杂,传统的数字仿真方法难以满足MMC及其控制系统特性分析的需求;而动态物理模拟难以实现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全规模等效模拟;因此,结合实时数字仿真与动态物理模拟仿真的优点,建立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是实现含MMC-HVDC交直流混合系统精确建模分析和工程设计验证的可行方法。功率接口算法是实现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的关键技术,是保证其闭环稳定性和仿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对MMC-HVDC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功率接口及其算法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MMC-HVDC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的改进阻尼阻抗接口算法。研究分析了MMC-HVDC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建模等效原则,并揭示了功率接口所引起的混合仿真系统稳定性和精确性问题;对比分析了各类接口算法的特性及其适用领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阻尼阻抗法在稳定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优势,采用该方法进行MMC-HVDC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功率接口算法的设计;建立MMC解锁和闭锁运行状态下的戴维南精确等效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物理侧等效阻抗的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阻尼阻抗接口算法的阻抗实时匹配方法;针对接口延时所引起的精确性问题,提出了基于dq坐标变换重构电压信号的延时补偿控制方法,提高了混合仿真系统的仿真精度;在PSCAD/EMTDC中建立基于改进阻尼阻抗接口算法的双端MMC-HVDC数字仿真系统,对不同运行工况下改进阻尼阻抗法与理想变压器模型法的仿真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阻尼阻抗接口算法可以保证混合仿真系统在不同扰动下稳定运行,且仿真精度较高,具有优越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性能。最后,通过MMC-HVDC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实现了MMC-HVDC数字物理系统的联合仿真,将为我国交直流混合电网的系统规划、运行特性分析提供有效的仿真分析工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05-01)

物理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算机的多媒体接口设备具有数据信号读取功能,可以实现高精度快速电压测量,连续的时间—位置跟踪等功能,同时也可以提供可操纵的信号输出.通过这种多媒体接口设备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许多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物理教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教学效果更显着.但同时,计算机接口固有的数据编码滤波和插值等工作方式对实验教学改进也提出了挑战.本文综述这类物理教学实验改造的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扩展,如通过使用声卡接口测量时间来改进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通过使用声卡或鼠标器实现的光电门来改进测量物体运动加速度等实验、通过使用图像设备和tracker软件来改进碰撞中的不变量等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1].李健健.电流型数字与物理接口功率放大装置的一种设计[J].船电技术.2019

[2].王茵,陈悦,王宏宇.使用PC多媒体接口设备改进基础物理实验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李恒宇.专用小型基站物理层接口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

[4].李勇,陈雨,蔡晔,曹一家,文明.基于信息物理接口矩阵的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5].吕启超.高性能微处理器中RapidIO接口串行物理层的设计与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6].袁伟程.面向5G新型空中接口物理层的RoF光传输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江顺舟.浅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广域关联接口[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

[8].李婧,曲展龙.网络物理接口的冗余设计[J].科技风.2018

[9].李俊林.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接口系统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7

[10].江守其.柔性直流输电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功率接口及其算法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

标签:;  ;  ;  ;  

物理接口论文-李健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