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华
(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资中642450)
【摘要】: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然而,那些因为各种因素而只能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如何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享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高度、角度、尺度、温度四个方面作了些探索,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度角度尺度温度
一、高度:给生态课堂一段生命的旅程
中国的教育向来强调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乍一看,此举十分科学,不但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也符合特殊教育的教育规律,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收效甚微。
第一、随班教育主要沿袭普小的集体授课制的模式,仍是把性格迥异、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视为一个接受整体,实施的是“大锅饭”式的教学,而没有真正做到分“田”到户,因而,实现不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教师没有分身法和分心术,虽然随班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教师不可能为实现某一同学的学习目标而置其他同学于度外,甚至脱离自己的控制。大多数情况下,随班的课堂教学还是忠实地践行“面向全体,共同学习”的教学方针。针对学生身心特点而量身定制的学习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让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就成了一句尽管十分符合教育规律但却严重不符合随班教学实际的教育理想。
因此,我认为,随班课堂教学,教师为学习预设的学习目标宜少不宜多,宜专不宜散,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为全班同学确定一个合情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他们设定不同的达成高度。这就好比带领学生去攀登一座山,有的同学有能力爬到顶峰,他的学习目标就是顶峰的高度;而有的同学竭尽所能却只爬到半山腰,那他的学习目标就半山腰的高度。爬到山顶的同学达到了他的学习目标的高度,应该受到表扬和奖励,爬到半山腰的同学也实现了他的学习目标,同样也应该受到表扬和奖励。
当然,在为随班就读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高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让我们的要求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他们竭尽所能仍然无法实现,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自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这一高度又不能定得太低,他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轻松地达到了,这样也会削弱他们获得成功时的愉悦感,时间长了,也会失去吸引力。
比如: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为所有的学生确定的是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都是同一个生字,但他们所要达成的目标高低不一。书写有困难的同学,他的学习目标只要达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普通学生再提高一个层次,要求组词、造句、写话;有语言障碍的同学不一定强求他们读准字音,能够正确书写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书写时,学生有快有慢,为他们的书写目标分别设定不同的高度。朱海峰同学写字速度慢得出奇,是我班有名的“小蜗牛、小乌龟、毛毛虫”,每次写字,总要我不时地提醒和催促,才勉强写两三个歪七倒八的字应付差事,因此,我给他设定的学习目标的高度是:生字会写即可,但必须完成基数5遍,对书写的要求也不高,不多画少画,间架结构没有严重错误,会用生字组词,并说一句生动的话。王文新同学语言发展障碍,他的学习目标的高度是:正确书写,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必须做到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在语言发展方面,只要求他会组词就算达成目标高度。这样,同一个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达成不同的高度,一起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角度:给生态课堂一道智慧的光芒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视界里的映象也各有千秋。我们眼里的一颗小小的泥丸,在随读学生眼里,却变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比如:1+1=2是天经地义,无可辩驳的,但在随读学生眼里,他们觉得1+1是可以等于2以外的其他数字的,是我们错了还是学生错了,我认为,谁也没有错,是角度不同罢了。
我们做教师的,备课也好,上课也好,往往都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教的问题,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围着我们转。极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去想一想如何学的问题。结果,我们的课堂总显得生硬古板而缺乏生气活力,常常埋怨学生“榆木疙瘩不开窍”。
如果我们蹲下身去,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课堂设计,便会发现,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多么的无趣、古板、难以理解。社会化、成人化、理想化的成份太多,一点也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生动活动、充满童趣。此时,我们还会觉得他们是榆木疙瘩吗?
有一天,我到随读班级去听课,老师正在教大家认读数字“11”,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指着教室后墙上的钟,兴奋地叫起来:“钟——11”原来,他发现钟面上的数字11跟今天的学习内容一模一样,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异常。在他的感染下,马上有同学指着黑板上的“3月11日”说:“黑板上也有11。”马上又有同学站起来说,他今年11岁,还有一位孩子说:“鸽子的脚上也有11。”正在我疑惑不解时,他一语道破天机:“我爷爷家养成的鸽子脚上有个铁环,上面的数字是11”
此时学生们眼里的数字,已经与他们身边的生活融为一体,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进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原本就真实存在的,触手可及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我们用铅笔橡皮、多媒体课件生硬地编造出来的数学障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寻找和发现,而不是我们人为地刻意创设和呈现。
换一个角度设计和实施教学,随班课堂将更有效,更精彩,随班学生将更积极,更能动。
三、尺度:给生态课堂一片包容的天空
对健全人来说,尺度是客观的、威严的。但对随读的特殊学生来说,我觉得有必要放宽对他们的评价尺度,对待特殊学生,我们不能用对待正常学生甚至对待成年人的标准对待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仅管他们没有获得成功。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多几个尺度,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尽量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甚至可以用显微镜、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比如:朱海峰写字速度慢,我和他约法三章,他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五个字,他的作业等第就是“优”,每超额完成一个字,就在等第上加一颗星。对其他同学来说,写五个字根本不值得表扬,甚至还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但对朱海峰同学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作业等第逐渐从“中、上、优”上升到“优加一星、优加二星”,以至我不得不一再提高“优秀”等第的门槛。瞧,一个弹性的尺度,让朱海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有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可见,调节评价的尺度,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四、温度:给生态课堂一方激情的土壤
随班就读的课堂无论多么精彩,但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仍然冷得出奇,如一潭绝望的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教师讲得慷慨激扬,随读学生听得无动于衷。
此时,教师便是一团燃烧的火,要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为课堂的有效性升温,为课堂的生态化提速。
今年6月下旬,我有幸去某县聆听了一堂随班就读课。当有学生的表现值得老师表扬和肯定时,老师总会采取令他们开怀大笑的方式进行鼓励,跟他们击一下掌,撞一下腰或者抵一下大拇指甚至做一个鬼脸,扮一个怪相,逗得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情酿得更浓。在这样的情境里,教师的激情在燃烧,课堂的有效性在升温,课堂的生态化在提速,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彰显。
回头细细思量我班的两个经典奖惩形式“大茶壶倒茶”和“大猩猩拍照”让我激动不已:前三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会得到老师奖励的一杯“清茶”。老师左手从体侧平伸出去当作茶壶嘴,右手叉腰模仿壶把,走到学生跟前,一弯腰,给学生倒上一杯虽失之有形却能恒留学生心间的“茶”。“大猩猩拍照”是对犯错误的学生的象征性惩罚,让他双手举过头顶,屈膝弓腰,模仿大猩猩走路的样子,让大伙儿给他“拍照”。两个幽默搞笑的动作,让课堂达到了沸腾的境界,让学生找到了课堂的兴奋点,注意和兴趣被牢牢地牵引着,使得课堂教学朝着“有效”、生态”的方向全速激进。
当然,如果课堂过于热烈,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时,教师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地浇一盆冷水,为课堂降温,把学生涣散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上来。
以上仅是笔者对随班就读生态课堂构建的点滴思考,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全力以赴去实践,随班就读学生生态课堂就会成为随读生和谐发展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