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平流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孔径闪烁仪(LAS),涡动相关仪(EC),感热通量差异,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
垂直平流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郝小翠,张强,杨泽粟[1](2015)在《陇中黄土高原垂直感热平流输送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2010年6月定西站的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以造成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动相关仪(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为切入点,从中尺度垂直感热平流输送过程入手,将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作为地表有效能量的一部分引入EC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对比引入前后LAS和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大小。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定西观测站近地层大气垂直方向主要表现为向上运动,峰值达到0.074m·s-1,为垂直感热平流输送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尤其该地区处在半干旱区,地表受太阳辐射加热比较显着,近地层温度梯度最大可达0.39K·m-1,为产生垂直感热平流提供了能量基础。加入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后,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的日均值由直接观测的0.30缩小到0.24。修正后,LAS和EC测量的感热通量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由直接观测时的1.258缩小到1.186,两者差异得以缩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1期)
刘传熙,刘毅,王海平,铁学熙,高守亭[2](2007)在《一次SSW过程对平流层臭氧及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04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增温同期又遭遇了强烈的太阳风暴事件,太阳风暴带来的大量高能粒子可以在高层大气中产生异常高浓度的NOx,这对于中间层和平流层高层臭氧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为了分析如此复杂的空间天气背景下的SSW对于平流层臭氧的影响,本文利用NCAR/ACD最新的平流层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Model for Ozone And Related Tracers,version3)以及ECMWF模式的60层动力场对03/04年SSW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使用2002/03年同期的模拟结果作为对比,两次模拟使用完全相同的化学初始场以及化学模块,并利用欧空局最新的ENVISAT/MIPAS(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Passive Atmospheric Sounding)观测资料对两个冬季(12月1日至2月15日)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表明北半球极夜期间,由于缺少太阳短波辐射,极地平流层中低层的光化学反应几乎停滞,类似于化学性质相对惰性的N2O,平流层中层臭氧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到动力作用的控制,尤其是受到极涡的支配作用:极涡稳定时,臭氧、N2O的低混合比中心与极涡中心的分布基本一致;而当极涡受到SSW过程的扰动时,两种化学成分的低浓度中心随极涡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形、分裂甚至破碎;随着极涡强度减弱,极涡边缘对于极涡内外空气的隔绝作用逐渐减弱,造成内外空气的交换、混合作用加强,极涡以外的高纬地区出现大片N2O以及臭氧的低浓度区。从纬向平均臭氧的垂直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极涡稳定时,平流层中层(30km附近)存在由中低纬伸向高纬度的高臭氧混合比舌,但基本被极涡隔绝在80N纬圈以南;而出现SSW以后,来自中低纬的高臭氧混合比空气可以占据极地。本文最后利用模式资料初步分析了SSW对于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影响,主要选取了95mb以及66mb两个模式层进行分析,两层比较的结果基本一致:臭氧的下沉通量始终位于亚洲大陆的贝加尔湖地区,与02/03年情况相比,03/04年的下沉通量有所减弱,而主要的上升通量区由北美大陆北部及格陵兰上空移至北大西洋以及欧洲北部的北冰洋地区,这可能与SSW造成大气准定常行星波的调整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垂直平流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3/04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增温同期又遭遇了强烈的太阳风暴事件,太阳风暴带来的大量高能粒子可以在高层大气中产生异常高浓度的NOx,这对于中间层和平流层高层臭氧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为了分析如此复杂的空间天气背景下的SSW对于平流层臭氧的影响,本文利用NCAR/ACD最新的平流层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Model for Ozone And Related Tracers,version3)以及ECMWF模式的60层动力场对03/04年SSW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使用2002/03年同期的模拟结果作为对比,两次模拟使用完全相同的化学初始场以及化学模块,并利用欧空局最新的ENVISAT/MIPAS(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Passive Atmospheric Sounding)观测资料对两个冬季(12月1日至2月15日)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表明北半球极夜期间,由于缺少太阳短波辐射,极地平流层中低层的光化学反应几乎停滞,类似于化学性质相对惰性的N2O,平流层中层臭氧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到动力作用的控制,尤其是受到极涡的支配作用:极涡稳定时,臭氧、N2O的低混合比中心与极涡中心的分布基本一致;而当极涡受到SSW过程的扰动时,两种化学成分的低浓度中心随极涡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形、分裂甚至破碎;随着极涡强度减弱,极涡边缘对于极涡内外空气的隔绝作用逐渐减弱,造成内外空气的交换、混合作用加强,极涡以外的高纬地区出现大片N2O以及臭氧的低浓度区。从纬向平均臭氧的垂直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极涡稳定时,平流层中层(30km附近)存在由中低纬伸向高纬度的高臭氧混合比舌,但基本被极涡隔绝在80N纬圈以南;而出现SSW以后,来自中低纬的高臭氧混合比空气可以占据极地。本文最后利用模式资料初步分析了SSW对于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影响,主要选取了95mb以及66mb两个模式层进行分析,两层比较的结果基本一致:臭氧的下沉通量始终位于亚洲大陆的贝加尔湖地区,与02/03年情况相比,03/04年的下沉通量有所减弱,而主要的上升通量区由北美大陆北部及格陵兰上空移至北大西洋以及欧洲北部的北冰洋地区,这可能与SSW造成大气准定常行星波的调整有一定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平流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郝小翠,张强,杨泽粟.陇中黄土高原垂直感热平流输送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
[2].刘传熙,刘毅,王海平,铁学熙,高守亭.一次SSW过程对平流层臭氧及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模拟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2007
标签:大孔径闪烁仪(LAS); 涡动相关仪(EC); 感热通量差异; 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