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苏及邻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震级偏差
江苏及邻区论文文献综述
康清清,顾勤平,于悦颖,钱婷,黄群[1](2019)在《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9~2018年江苏及相邻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602次地震事件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得到了72个台站的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了震级偏差频次分布和定量统计结果,进而修正了江苏及邻区的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实际地方性震级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校正后的量规函数比新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中量规函数所测定的震级的标准差更小,且单台震级残差相对更集中于0,这说明该量规函数有助于提高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测定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张贵霞,冯志生,王丽,刘素珍,贺曼秋[2](2018)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在江苏及邻区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olchanov等(1995)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来自地壳的地震磁扰动信号的垂直强度大于水平强度,而根据电磁感应理论,来自电离层的变化磁场信号的垂直强度小于水平强度。Hayakawa等(1996)据此提出了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的基本计算原理,即通过地磁场垂直强度(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何奕成,徐年,吴珍云,郑黄海,王琛[3](2018)在《江苏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由于受震源性质、传播介质特性以及近地表场地条件的影响,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收集1937—2015年发生在江苏及邻区的59个地震数据,利用长轴可转向方法得到120条等震线长短轴半径,采用椭圆烈度衰减模型,用多元稳健回归方法将等震线数据进行拟合,统计得到本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汪素云等的研究及实际地震等震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结果与实际资料拟合程度较好,且在地震震级M_S<6.0及震中距小于300 km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德华,张景发,王鑫,姜文亮,田甜[4](2018)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及邻区航磁异常与深部构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及周边地区较大比例尺的航磁异常数据,通过水平及垂向求导、欧拉反褶积处理、居里面反演及剖面建模,系统分析了区域地壳磁性结构、断层空间展布及深部构造特征,并揭示了其与地热、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线性特征明显的航磁异常高值区基本由断裂主控,为岩浆沿断层侵入、灌入导致,而线性特征不明显的航磁异常高值或者低值区主要与磁性基底的埋深有关,其中郯庐断裂带形成NNE向的串珠状高磁性异常条带.(2)航磁场及其方向导数图显示区域发育17条主要断裂,其中郯庐断裂带与周边的10条断裂处岩浆活动剧烈;欧拉反褶积结果显示研究区磁性基底埋深在郯庐断裂带处及其两侧不同构造单元处存在差异;居里面反演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为居里面坳陷区,该处为热流值及地温梯度低值区.剖面建模结果揭示郯庐断裂带底部可能存在大范围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浆岩,且推测断层剖面延伸形态为张扭性的"负花状构造".(3)以无锡—宿迁断裂为界,郯庐断裂带南北两侧在原始航磁场、航磁梯度场以及欧拉反褶积结果中均体现出了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北侧航磁异常值更高、航磁梯度场波动更加剧烈且磁性基底埋深更浅.(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康清清,缪发军,张金川,霍祝青,杨驰[5](2016)在《江苏及邻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包含邻区共享台站)7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49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对江苏地区的非弹性衰减Q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研究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平均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272.1·f~(0.5575),并用Moya方法计算并得到了研究区内63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江苏境内25个地面基岩台的场地响应为1~20Hz,放大倍数基本在1附近波动,符合基岩台基的特征。14个井下台站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根据Brune模型计算并获得了江苏及邻区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58个M_L2.5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近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和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应力降的关系不明显,且应力降与震源尺度的关系也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冯志生,王俊菲,田韬,孙业君,杨云[6](2013)在《华北、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查了1962~2010年间华北地区和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华北地区所有的强震(M S≥6.0)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3%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4年之后。江苏及其邻区11次中强震(M S≥5.2)中有10次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4%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后的3年10个月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3年03期)
黄耘,孙业君,叶碧文,江昊琳[7](2011)在《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孕育范围较大,明显影响和控制了江苏及邻区的震群活动,而江苏及邻区的震群活动对大范围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具有指示意义,对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中短期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董纬,朱桂林,顾兢克[8](2011)在《深井地震仪植入“亚洲第一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董纬 朱桂林 顾兢克)昨日下午2时38分,在位于东海县安峰镇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长期观测站,肩负地球内部物理长期观测任务的深井地球物理综合观测仪在“亚洲第一井”正式下井,开始了它长达5158米的地球内部探索旅程。 中(本文来源于《连云港日报》期刊2011-07-27)
杨云,田韬,冯志生[9](2011)在《太阳黑子活动及地球自转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数据,分析了两者对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影响。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活动下降段及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和转折段有利于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且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下降时间内,每一个地球自转加速度的转折都会使得该地区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另外,从幅相法统计以及太阳黑子活动预测数据来看,2012年2月以后江苏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发生概率较大。(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1年01期)
黄耘,孙业君,杨云,叶碧文[10](2011)在《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ρ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1年01期)
江苏及邻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olchanov等(1995)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来自地壳的地震磁扰动信号的垂直强度大于水平强度,而根据电磁感应理论,来自电离层的变化磁场信号的垂直强度小于水平强度。Hayakawa等(1996)据此提出了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的基本计算原理,即通过地磁场垂直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苏及邻区论文参考文献
[1].康清清,顾勤平,于悦颖,钱婷,黄群.江苏及邻区地方性震级量规函数的研究[J].中国地震.2019
[2].张贵霞,冯志生,王丽,刘素珍,贺曼秋.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在江苏及邻区的应用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3].何奕成,徐年,吴珍云,郑黄海,王琛.江苏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4].王德华,张景发,王鑫,姜文亮,田甜.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及邻区航磁异常与深部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5].康清清,缪发军,张金川,霍祝青,杨驰.江苏及邻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J].中国地震.2016
[6].冯志生,王俊菲,田韬,孙业君,杨云.华北、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2013
[7].黄耘,孙业君,叶碧文,江昊琳.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成因探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
[8].董纬,朱桂林,顾兢克.深井地震仪植入“亚洲第一井”[N].连云港日报.2011
[9].杨云,田韬,冯志生.太阳黑子活动及地球自转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的影响分析[J].华南地震.2011
[10].黄耘,孙业君,杨云,叶碧文.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J].中国地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