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生死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生死观,老年临终关怀,个案研究
传统生死观论文文献综述
高树慧[1](2018)在《传统生死观视角下的老年临终关怀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不断在进步,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特别是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这一问题出发,着手研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认为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正确看待生老病死,是当前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的重点之一。而临终关怀服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开始为临终老人提供服务。在西方国家,关于临终关怀的服务已经相当成熟,而在我国内陆地区,这一领域的服务内容尚且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涉及到多种年龄群体,可能面对的服务者是儿童、青年、中年人等等,本文主要致力于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笔者将从自己的实习经历出发,借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死观念,对老年临终患者开展临终关怀个案服务,积极的突破传统文化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束缚,寻找传统文化中能够推动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传统生死理念与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的融合,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能够正视死亡,从而提升老年人在剩余生命中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个案服务的开展,丰富当前我国临终关怀实务工作的研究内容,为实务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周玲俐[2](2018)在《中国传统生死观及其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的尊重和珍视。作为具有精神和社会生活的人,不仅需要保护肉体之生命,而且应该充实精神和社会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处于人生“朝阳期”的大学生更是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命,并负责地规划好人生。这是人的生命本质在理论上对我们提出的“生命教育”之诉求,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漠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则使得高校的生命教育变得更加迫切了。生命教育的实施固然有诸多的途径,对传统生死观中合理成分的汲取和现代转换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儒道佛叁家的生死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对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死亡意义等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为现代人思考生命与死亡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当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对古代文献阅读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儒、道、佛叁家的生死观为研究视阈,立足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通过在与西方生死观的对比中,分析儒、道、佛诸家看待生死的具体观点、立场以及特点,进而挖掘中国传统生死观之于当代高校生命教育具有现代价值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30)
张婕[3](2017)在《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成为研究热点,医学生因自身的特殊性更凸显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医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原因。生命教育由西方传入中国,因此,支撑生命教育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已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西方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所以,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与佛家文化相比,儒道文化少了宗教色彩,更具哲理性,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先秦儒道文化中蕴藏的生命哲学,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以人文本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理念,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系统全面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切实有效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方法。在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指导之下,对照我国医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存问题,提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与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相结合的先秦儒道生命教育思想,原则为系统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启发教学,内容包括生命存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和死亡教育四个方面,方法上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结合、学校教学与医院教学相结合,以课程、实践活动、新媒体建设、文化为教育载体,构建家庭—社会—高校—个体"四位一体"生命教育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婕,陈洁[4](2015)在《论中国传统儒道生死观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儒道生死观进行解读,并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需求,研究其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引导医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启发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科学生命观;提供医学生临终患者照护的哲学认知与实践指导;指导医学生调节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陆时红,黄代华[5](2015)在《从《活着》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余华生死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一直受这叁大主流思想的影响。生死问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儒家思想宣传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务实进取的行为精神,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明显的表达出了重生、乐生而讳死的倾向。本文以小说《活着》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余华生死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信息化建设》期刊2015年08期)
朱琴[6](2015)在《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传统生死观的蜕变与升华》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影片《入殓师》在平淡如水、缓慢温情的叙事表面下蕴含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内涵,一上映便引发热评,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对生死哲学的探讨高潮。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不少关于影片中所阐释的生死哲学的研究,但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影片中生死意蕴的解读,特别是日本人的生死观解读方面尚存不足。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影片中的生死意蕴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在对日本传统生死观进行归纳分析后,从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存的执着、生死循环交替等叁个方面,解析日本传统生死观的蜕变与升华。(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2期)
赵晓蕾[7](2014)在《从《纳棺夫日记》看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棺夫日记》描述了作者青木新门做纳棺夫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阐述了作者以及现代日本人的生死观。青木对于日本民众生死观的阐述并不停留于表面态度,而是结合日本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剖析,揭示了现代日本人的生死观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放弃。(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08期)
刘福江,刘琴,龙莎莉[8](2013)在《传统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乐生安死、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死观的思想内涵,把握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乐生"文化,营造生命氛围;开设生命课程,强化生命韧性;拓展生命意义,开阔生命胸怀;端正生命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理想。(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吴磊[9](2013)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马晓[10](2012)在《从中国传统生死观角度关照临终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医疗照护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满足老年人对临终关怀服务渴求的问题,理应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中国传统生死观因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而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本文对古代先贤们阐发的生死观进行梳理,以期为解答好这一问题做出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叁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期刊2012-08-04)
传统生死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的尊重和珍视。作为具有精神和社会生活的人,不仅需要保护肉体之生命,而且应该充实精神和社会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处于人生“朝阳期”的大学生更是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命,并负责地规划好人生。这是人的生命本质在理论上对我们提出的“生命教育”之诉求,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漠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则使得高校的生命教育变得更加迫切了。生命教育的实施固然有诸多的途径,对传统生死观中合理成分的汲取和现代转换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儒道佛叁家的生死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对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死亡意义等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为现代人思考生命与死亡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当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对古代文献阅读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儒、道、佛叁家的生死观为研究视阈,立足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通过在与西方生死观的对比中,分析儒、道、佛诸家看待生死的具体观点、立场以及特点,进而挖掘中国传统生死观之于当代高校生命教育具有现代价值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生死观论文参考文献
[1].高树慧.传统生死观视角下的老年临终关怀个案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周玲俐.中国传统生死观及其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8
[3].张婕.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
[4].张婕,陈洁.论中国传统儒道生死观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陆时红,黄代华.从《活着》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余华生死观的影响[J].信息化建设.2015
[6].朱琴.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传统生死观的蜕变与升华[J].作家.2015
[7].赵晓蕾.从《纳棺夫日记》看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4
[8].刘福江,刘琴,龙莎莉.传统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吴磊.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探微[J].鸡西大学学报.2013
[10].马晓.从中国传统生死观角度关照临终关怀[C].《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叁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