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适应性论文-陈宇

学校适应性论文-陈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组工作,问题学生,学校适应性

学校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1](2019)在《中学“问题学生”学校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信息时代快速来临,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个人成长中的社会性问题。根据朝阳区教委统计“问题学生”总共有125人,其中需要心理帮助的就有30多人,所以加强问题青少年的关注和服务,进行专业介入十分紧急和必要。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多变、反叛是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的特点。他们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都呈现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的诸多特点。因此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最具可塑性时期,因此学生呈现多元性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学校里,那些行为未符合标准的学生,被简单的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知。影响其正常人格的发展。笔者通过所参与的朝阳区助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回溯整个小组介入服务过程,从而总结出社会工作者利用小组工作提升“问题学生”学校适应性的一般工作方法,可以对此后的类似问题的研究和实务提供借鉴。一方面帮助中学“问题学生”尽快的走出当前的困境,提升他们的学校适应性,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帮助这些中学“问题学生”消除错误的自我认知、改正越轨的行为使其成为“正常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使得他们在学校里不会被老师和同学排斥,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可能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叁观,使他们远离违法犯罪的道路,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理论上,本文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提升中学“问题学生”学校适应性,可以进一步丰富小组工作方法在特定人群中的实务理论。在实践上,在以小组工作为介入方法的各种服务中,也缺乏针对中学“问题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辅导,笔者的服务小组关注该类人群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并对其开展服务,研究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填补实务方面的欠缺。对于参加小组的“问题学生”而言,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学习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消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学会有效调节作为在校学生与孩子的角色。验证小组工作方法对“问题学生”干预的效果,既是拓展社会工作方法的契机,也是探索教育改革的实践举措。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工作实务在学校、青少年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9-06-03)

王熳[2](2019)在《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叛逆、脆弱,却又追求个性,渴望社会认同。与非留守高中生相比,留守高中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更加恶劣。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是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首先,留守情境下,家庭作为留守高中生最强有力的后盾,却处于缺失状态;其次,寄宿制学校作为留守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授知识、照看学生在校期间的食、住和安全等方面的重任,对于学生手机依赖、学校适应不良等问题稍显无力,加之家校合作互助链条崩断,更加剧了寄宿制学校的无力感;再次,政府作为提供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的核心主体,一直尝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等,但也存在见效慢、无法对症下药等问题;最后,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观多元,精华与糟粕均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对留守高中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手机新媒介在农村地区的强力渗透,手机甚至承担起由家庭、学校让渡过来的部分职责,与此同时也带来过度依赖或成瘾等问题,对留守高中生适应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湖北省MC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利用与满足理论视角,采用先量后质的混合研究方式探究“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学校适应”叁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随机抽取MC农村寄宿制学校1367名高中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学校适应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手机依赖指数量表(1)筛选出63名手机依赖的留守高中生;其次,从63名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中进行随机抽样,挑选12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深入MC农村寄宿制学校实地调查留守高中生手机接触和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及手机对其学校适应所产生的影响,探究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MC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高中生,而学校适应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高中生;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行为和学校适应问题的出现,并不只是孩子自身原因,同时也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支持等因素相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地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社区和国政政策多方利益群体的通力合作,本研究针对各方群体给出了相应地合理建议,以助留守高中生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0)

蒋政[3](2019)在《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中职新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的后进生,普遍表现出学业水平差、学习积极性低、问题行为多发等特点;加之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与初中和普高相去甚远,中职新生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更为复杂。本研究旨在探索能解决中职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案。在运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对581名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选择30名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干预,有效改善其学校适应状况,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开展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教育提供依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其中学习适应最差,学校态度和师生关系亲密次之。2.本文设计实施的《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具有针对性,能有效地改善中职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状况。3.在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中,《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对同伴关系的干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是学校态度和集体适应。干预效果相对较差的是师生关系冲突和学习适应。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改善中职新生适应状况的建议学校和教师应引起重视,将学校适应性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体系;健全中职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追踪重点对象的适应水平;点面结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共同干预学校适应不良。(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唐艳春[4](2019)在《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寄宿制学校是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解决学生上学远,保证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实践证明,举办寄宿制学校是解决路途较远学生学习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之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关键时期,他们离开父母,在学校过上了集体生活,在学校中学业、人际、常规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适应。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性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选取s旗蒙古族y校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吴武典(1994)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问卷》中的子问卷,来调查分析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性状况,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从研究背景与问题入手,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及假设,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相关理论概述,对学校适应性的概念做了界定,说明了选择台湾学者吴武典问卷的主要原因及学校适应性的功能。第叁部分为调查部分,首先制定了调查设计,其次选定了调查工具并对工具的选择进行了阐明,然后进行调查,最后将调查结果展现并对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进行了整体与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在利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后,对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叁个方面主要方面,性别、家庭因素、成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第五部分为提升改进策略,笔者试图从学校、教师、家庭叁个方面对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概括及反思。(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菁菁[5](2019)在《绘本阅读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儿童在学校中的学校适应状况被视为儿童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本研究采用阅读治疗的方式,以绘本为媒介,以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性为主题,开展绘本阅读干预实验,对促进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性有着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准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被试进行每周一次,共八次的绘本阅读干预实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尝试探讨绘本阅读辅导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绘本阅读辅导对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性提升有较为显着的立即性辅导效果。(2)从学校适应性的各维度来看,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在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业技能、敌对——易怒四个维度上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有显着性的辅导效果,但在反社会—攻击,冲动性—强求两个维度上没有显着差异。(3)从绘本活动的反馈中,学生对整个绘本阅读辅导的满意度较高,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活动当中。(4)学生能够将绘本中的故事与自己进行联结,并将绘本故事中的获得的领悟具体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2)

罗维维[6](2019)在《高职新生人格特质对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贵州省某职业院校学生为测试对象,探讨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情况,并了解其人格特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300名高职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高职新生精神质与其学校适应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神经质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内外向与其学校适应呈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呈负相关。结论:高职新生学校适应良好,其人格特质影响学校适应水平。(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化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李诗乐[7](2019)在《优势视角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高校,会产生学习内容、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及心理等各种的不适应。本文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的方式收集资料,对广州s大学200名2018级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研,然后对于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取4名学生进行回访,以优势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叁次个案访谈,分析他们自身存在的潜力和优势,并且通过在介入过程中对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探索出在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这个新的模式。(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2期)

杨芷英,郭鹏举[8](2018)在《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学校适应状况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5个区县的3500名8岁至14岁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考察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态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和常规适应这五个方面的表现来研究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及其表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8年24期)

车爱玲,智银利,姜媛,方平[9](2018)在《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对疏离感的影响: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疏离感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外对其产生机制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疏离感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对学校以及社会的理解和融入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寄宿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影响这一群体疏离感的因素又具有其特殊之处,这其中既存在外部的因素,又包括其自身的因素。因此,探明初中寄宿生疏离感的产生机制并做一定干预,这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研宄发现,学校适应性与疏离感密切相关,但是对其之间的中介机制研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在学校适应性与疏离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以《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学生在校行为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以晋中市的389名初中寄宿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20.0及SPSS中PROCESS插件作为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其中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学校适应性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疏离感存在两两显着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学校适应性对初中寄宿生疏离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中介了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初中寄宿生疏离感的影响。因此,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在学校适应性与疏离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罗建新[10](2018)在《初中封闭式寄宿新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封闭式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管理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则是问题也不少,而其中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就该问题从新生学业适应、同伴关系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常规生活适应、自我适应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叁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一、寄宿新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综合版)》期刊2018年10期)

学校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叛逆、脆弱,却又追求个性,渴望社会认同。与非留守高中生相比,留守高中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更加恶劣。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是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首先,留守情境下,家庭作为留守高中生最强有力的后盾,却处于缺失状态;其次,寄宿制学校作为留守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授知识、照看学生在校期间的食、住和安全等方面的重任,对于学生手机依赖、学校适应不良等问题稍显无力,加之家校合作互助链条崩断,更加剧了寄宿制学校的无力感;再次,政府作为提供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的核心主体,一直尝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等,但也存在见效慢、无法对症下药等问题;最后,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观多元,精华与糟粕均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对留守高中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手机新媒介在农村地区的强力渗透,手机甚至承担起由家庭、学校让渡过来的部分职责,与此同时也带来过度依赖或成瘾等问题,对留守高中生适应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湖北省MC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利用与满足理论视角,采用先量后质的混合研究方式探究“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学校适应”叁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随机抽取MC农村寄宿制学校1367名高中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学校适应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手机依赖指数量表(1)筛选出63名手机依赖的留守高中生;其次,从63名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中进行随机抽样,挑选12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深入MC农村寄宿制学校实地调查留守高中生手机接触和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及手机对其学校适应所产生的影响,探究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MC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高中生,而学校适应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高中生;留守高中生手机依赖行为和学校适应问题的出现,并不只是孩子自身原因,同时也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支持等因素相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地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社区和国政政策多方利益群体的通力合作,本研究针对各方群体给出了相应地合理建议,以助留守高中生健康成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宇.中学“问题学生”学校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2].王熳.手机依赖留守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9

[3].蒋政.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温州大学.2019

[4].唐艳春.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李菁菁.绘本阅读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6].罗维维.高职新生人格特质对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

[7].李诗乐.优势视角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9

[8].杨芷英,郭鹏举.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9].车爱玲,智银利,姜媛,方平.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对疏离感的影响: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罗建新.初中封闭式寄宿新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

标签:;  ;  ;  

学校适应性论文-陈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