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雄人物论文-赵继刚

新英雄人物论文-赵继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英雄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剧,新英雄,人物,塑造

新英雄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继刚[1](2018)在《现代剧中新英雄人物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塑造好新英雄形象是创作现代剧的关键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话剧和戏曲里写了不少现代剧,塑造出不少光辉的新英雄形象。我们的成绩虽然是巨大的,但比之我国实际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新英雄人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却远远落在其后。有些现代剧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得不够好,有的还是干巴巴的、公式概念的,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不生动、不具体,不能感动人、教育人。这不仅是理论认识问题,更是艺术实践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周展安[2](2018)在《“探索新英雄人物”与“触动本质的矛盾”之背反——从《柳青随笔录》谈“社会主义文学”的内在困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柳青随笔录》及柳青的其他相关评论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分析柳青文学创作中"探索新英雄人物"和"触动本质的矛盾"这两个追求的联系和背反,并从柳青的创作特点出发,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的内在困局。为了更突显文学领域的困局,本文还尝试分析了同时代理论界对于现实、矛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由此提出"时势"的分析视野。(本文来源于《长安学术》期刊2018年01期)

朱天娇[3](2017)在《现代剧中新英雄人物塑造的编剧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写新英雄人物最忌从概念出发,从抽象的条条出发,从凭空理想出发;或是只模仿别人怎么写,学时髦,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只怕"歪曲英雄形象",不敢创造。我们必须从具体人物出发,加以综合提高,加以理想化,大胆想象,大胆创造,但又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7年06期)

张均[4](2014)在《《文艺报》“新英雄人物”讨论的前前后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央级文艺理论"指导刊物",《文艺报》长期自觉承担规范制定者和阐释者的角色,并"直接在中宣部的控制之下"。~②而这也是建国以后机关刊物的普遍现实。故洪子诚先生感叹说:"在这个时期难以从同一或不同的刊物中,看到竞争的、矛盾的信息和观点的表达。"~③然而,此说只能看作大略之论,实则各刊物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仍然超出想象,譬如《文艺报》在冯雪峰主编时期(1952.1—1954.12)即多有"竞争的、矛盾的信息和观点的表达"。这尤其体现在冯在该刊发起的"关于创造新英雄问题的讨论"。(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4年01期)

罗艺军[5](2013)在《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主持编纂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电影艺术词典》(主编许南明,副主编沈善),填补了中国电影基础理论工具书的缺失,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欢迎。大凡具有生命力的词书,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修订,以反映时代新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2005年乃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该社决定对《电影艺术词典》作一次较大修订,使这部书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国电影的这一重大节庆。作为增订版编委,在第一次编委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认为这部词书的原版基础扎实,却存在一大缺陷,基本上是西方(包括苏联)同类词书的编(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3年12期)

罗兴萍[6](2011)在《试论“新英雄”人物创作原则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中,新英雄人物创作原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周扬主张描写有"缺点"的英雄,到陈荒煤提出"夸大英雄的优点",写理想化的英雄,再到第二次文代会周扬的报告中提出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没有缺点,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英雄。可以清晰的看到逐渐形成的净化和神化英雄人物的创作原则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创作原则的形成则主要是通过创作实践的规训和理论上的论争来完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1年11期)

王佳敏[7](2009)在《“新英雄人物”塑造与新时期文学思潮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时期(1977-2009)30多年来,受改革开放这—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而英雄人物的塑造作为大部分报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新时期报告文学文本中起到了体现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的作用。新时期报告文学中对于英雄身份的类型选择,在不同时期对于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内涵的流变以及其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都是值得整理和研究的。本论文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新时期30年报告文学中英雄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各个时期文学思潮对于英雄人物塑造的影响。从与“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的人物塑造特点相对比,来体现新时期英雄人物的“新”;通过对新时期叁个报告文学创作高潮的文体创作特点的分析来体现出叁个高潮期的社会形态变迁、文学思潮变化对作家塑造英雄人物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作家写作创作目的的分析体现出作家对英雄人物塑造从附庸主流意识的主观创作到抒发自身英雄主义和入市情怀的主动创作。从70年代末至今,各个阶段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逐步深入、深刻的特点,而这些形象也从当初的“轰动”社会达到真正“感动”社会的作用,它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不再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脱离大众,真正成为能够走入读者心中的英雄,他们不愧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英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9-02)

赵志敏[8](2007)在《主流话语下的众声喧哗——对“新英雄人物”问题讨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国初期的当代文坛,当权力话语成为强大的时代共名、并逐渐内化为文学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时候,权威者的意愿成为文学界主动迎合的目标。"英雄人物",这一令当代中国人情有独钟的形象系列,以其特有的时代内涵成为那个时代文学观念的符号式象征。(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武善增[9](2005)在《论20世纪50年代“新英雄人物”创作规范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引进和“两结合”创作理论提出的契机,20世纪50年代“新英雄人物”创作规范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创作规范的建立过程一直处于一种“政治性、理想性、阶级性”与“写实”的张力之中。也正是这种张力的逐渐失衡,孕育并终于造就了“文革”文学中“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诞生。(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王福湘[10](1998)在《关于新英雄人物问题理论与创作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新英雄人物问题理论与创作的历史考察王福湘共和国文学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里程。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实事求是地回顾清理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至于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1998年03期)

新英雄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柳青随笔录》及柳青的其他相关评论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分析柳青文学创作中"探索新英雄人物"和"触动本质的矛盾"这两个追求的联系和背反,并从柳青的创作特点出发,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的内在困局。为了更突显文学领域的困局,本文还尝试分析了同时代理论界对于现实、矛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由此提出"时势"的分析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英雄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继刚.现代剧中新英雄人物的塑造[J].艺术科技.2018

[2].周展安.“探索新英雄人物”与“触动本质的矛盾”之背反——从《柳青随笔录》谈“社会主义文学”的内在困局[J].长安学术.2018

[3].朱天娇.现代剧中新英雄人物塑造的编剧技巧[J].参花(上).2017

[4].张均.《文艺报》“新英雄人物”讨论的前前后后[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

[5].罗艺军.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论[J].当代电影.2013

[6].罗兴萍.试论“新英雄”人物创作原则的形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7].王佳敏.“新英雄人物”塑造与新时期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赵志敏.主流话语下的众声喧哗——对“新英雄人物”问题讨论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9].武善增.论20世纪50年代“新英雄人物”创作规范的建立[J].江苏社会科学.2005

[10].王福湘.关于新英雄人物问题理论与创作的历史考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

标签:;  ;  ;  ;  

新英雄人物论文-赵继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