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中丘陵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中丘陵,气候变化,旱涝等级,作物生育期
川中丘陵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董坤[1](2019)在《川中丘陵地区旱涝动态及其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现象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日益严重。本文选择川中丘陵地区四地(宜宾市翠屏区、内江市东兴区、南充市高坪区和巴中市巴州区四地)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该区四地近37年(1980-2016年)来降水和气温资料,进行近37年来川中丘陵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根据该区四地近37年(1980-2016年)来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法,进行近37年来川中丘陵四地年际、季节和四种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生育期内的旱涝等级划分以及旱涝动态特征分析;根据该区四地四种主要农作物近20年(1997-2016年)来的产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进行旱涝动态与作物气象产量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川中丘陵地区近37年(1980-2016)来气候变化特征:川中丘陵地区近37年来气候存在变暖趋势,宜宾市翠屏区和南充市高坪区的升温趋势较明显,内江市东兴区和巴中市巴州区升温幅度较小;降水具有震荡下降的趋势,而且年际波动特征显着。(2)川中丘陵地区近37年(1980-2016)来旱涝动态特征:①从年际特征来看,川中丘陵地区20世纪80年代总体偏涝,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期总体偏旱,2010-2016年总体偏涝。干旱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内江市东兴区>南充市高坪区、巴中市巴州区>宜宾市翠屏区。洪涝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内江市东兴区>宜宾市翠屏区>南充市高坪区>巴中市巴州区。极涝和极旱的严重程度较大,但是发生频次较低;大涝和大旱的严重程度较小,但是发生频次较高。②从季节特征来看,川中丘陵地区各季节旱涝交替明显,春冬季旱情较为严重,夏秋季洪涝发生频繁。1983-1984a、2000-2001a、2014-2016a的春季干旱较为明显。2006年夏季川中丘陵地区发生极旱,夏季干旱现象尤为严重。秋季呈现旱涝交替趋势,在2010年以来以洪涝为主。在2008年和2009的冬季尤为干旱。就地区而言,宜宾市翠屏区和巴中市巴州区旱涝较为严重,内江市东兴区和南充市高坪区旱涝程度较轻。③从作物生育期特征来看,小麦生育期内旱涝交替十分明显,极端旱涝多见,其干旱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南充市高坪区>内江市东兴区、巴中市巴州区>宜宾市翠屏区;洪涝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宜宾市翠屏区>巴中市巴州区>南充市高坪区>内江市东兴区。水稻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宜宾市翠屏区>巴中市巴州区>南充市高坪区>内江市东兴区;其洪涝频率则为:内江市东兴区和巴中市巴州区最高,南充市翠屏区次之,宜宾市翠屏区最低。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宜宾市翠屏区、巴中市巴州区>内江市东兴区、南充市高坪区;洪涝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内江市东兴区>南充市高坪区、巴中市巴州区>宜宾市翠屏区。油菜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宜宾市翠屏区、南充市高坪区>巴中市巴州区>内江市东兴区;洪涝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巴中市巴州区>南充市高坪区>内江市东兴区、宜宾市翠屏区。(3)川中丘陵地区近20年(1997-2016)来旱涝动态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旱涝动态对川中丘陵四地四种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比较复杂。总体而言,随着旱涝程度增加,气象产量波动加大,表明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越大。洪涝特别是极涝和大涝对玉米和小麦的减产影响大,极旱和大旱对玉米和水稻有明显减产影响,旱涝对油菜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李昌华,李小梅,张新全,黄琳凯,周冀琼[2](2019)在《10个鸭茅品种在川中丘陵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在川中丘陵地区生态适应性强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品种,于2015-2016年在四川省遂宁市河沙镇和天保镇对10个鸭茅品种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沙镇,鸭茅株高最高的品种为‘滇北’(133.87cm),分蘖数及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奥拉沃’(71.91个·株-1,6 653kg·hm~(-2));在天保镇,鸭茅株高和分蘖数最高的品种均为‘金牛’,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斯巴达’(6 206kg·hm~(-2));在营养品质上,‘金牛’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8.35%,其次为‘滇北’(17.31%)和‘奥拉沃’(16.3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宝兴’,为9.01%;‘奥拉沃’和‘宝兴’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品种(P<0.05)。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滇北’和‘奥拉沃’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值,‘金牛’及‘宝兴’次之,均能够较好地适应川中丘陵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在该区推广。(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邓卫民,屈仁燕,刘开燕,龚江洪,彭再英[3](2018)在《川中丘陵地区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与分段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着,但一次性施肥省工节本、增效,是一项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张帆,李小梅,宋鑫,张东,关皓[4](2018)在《5个苇状羊茅品种在川中丘陵地区生产性能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川中丘陵地区遂宁市河沙镇和天保镇,对5个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 Schreb.)品种进行牧草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在该区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科瑞’在两个试点的生长速度和干草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0.564cm·d~(-1)和8 842kg·hm~(-2),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其次为‘金刚’和‘马丁’。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产量均以‘科瑞’最高,分别为1 345kg·hm~(-2)和887kg·hm~(-2),均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其次为‘美食家’和‘金刚’;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产量均以‘美食家’和‘科瑞’最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科瑞’、‘美食家’和‘金刚’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品质较好,在川中丘陵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治名[5](2018)在《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供用电故障抢修快速响应服务体系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村供用电故障抢修服务与顾客期待的差距,在川中丘陵地区构建基于快速响应的农村供用电抢修服务体系,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和服务能力,使农村地区故障抢修到达时限与城区一致。(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周颖智[6](2017)在《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是拟定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往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土壤侵蚀研究时均是以地形图为参照,通过目视判读耗时耗力地勾绘侵蚀图斑,工作量大且较难实现大区域的土壤侵蚀监测和评估。随着3S(RS、GIS、GP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选择川中丘陵地区作为研究区,以川中丘陵地区2010年度的降雨、土地利用、土壤、地形、遥感影像等资料为数据源,将RS、GIS等现代技术与传统RUSLE模型、基于SMA的RUSLE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对川中丘陵地区2010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叁种模型的评价结果,得出基于SMA的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价结果最为理想。最后,将该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价结果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进一步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高程带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到以下四点主要的研究成果:(1)构建了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因子空间数据库。根据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模型的规定,以TM数据、实测数据、气象数据、专题图件和文字资料等作为数据源,利用ArcGIS10.1和ENVI5.1等软件,提取了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C-植被覆盖管理因子、LS-坡度坡长因子和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此外,针对侵蚀因子特性建立了其空间数据库,并分析了其变化特性。(2)进行了川中丘陵地区2010年土壤侵蚀评价。分别采用传统RUSLE模型、基于SMA的RUSLE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叁种方法对川中丘陵地区2010年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对该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传统RUSLE模型、基于SMA的RUSLE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运算得到的该地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是38.8t/(hm2.a)、18.3 t/(hm2.a)和12.7 t/(hm2.a)。利用传统RUSLE模型计算的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偏高,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计算的结果总体偏低,基于SMA的RUSLE模型计算的结果适中,评价结果较为理想。(3)阐明了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西南部分的屏山县,以及西北边角的盐亭县,侵蚀强度总体较高,中度侵蚀到剧烈侵蚀所占比例较大。研究区中部地区,主要位于资阳市、自贡市境内,以及内江市、眉山市东部和广安市西部地区,地势较平坦,植被覆盖较好,以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为主。(4)揭示了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状况与四大环境因子的联系。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差异非常明显,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大的是低覆盖度草地,其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为500.71,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小的是水域,其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为仅有0.42;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0%-30%>10%>30%-50%>50%-70%>70%-100%,整体表现出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侵蚀抵御作用越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不同,研究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粗骨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硬化地表>紫色土>水稻土>黄褐土>新积土>潮土;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受高程影响较大,川中丘陵地区各高程带上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整体较大,平均值为221.9。(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马龙宾[7](2016)在《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镇空间扩展以及城镇功能结构重组,正推动着城镇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变。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是打破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在此,作者从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因素入手,研究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形态,探讨未来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趋向。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了解了国内外丘陵小城镇的现状建设和发展情况,对川中丘陵地区的具体范围进行划定,地形和地质等自然条件进行介绍。第二章,列出了川中丘陵地区传统小城镇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交通因素、国家政策等因素形成的。对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分类,并发现当前该区域小城镇存在的问题。第叁章,用实例对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行证实,分析了演进过程中各类空间结构的问题。第四章,分析总结了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合理生长方向,得出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当前空间结构出现的叁个主要问题的各自解决方法。第五章,归纳了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优化方法和策略,并对该区小城镇的未来予以展望。论文从理论研习梳理到特征归类分析,再从当前存在的不足到提出小城镇具体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希望能对同类型小城镇的空间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19)
张小娟,罗怀良,谢传敏[8](2015)在《川中丘陵地区城市陆路交通通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通达性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利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计算川中丘陵地区内江、自贡、遂宁、南充4个地级市与其紧邻城市之间的陆路交通通达性,并将其交通通达性与成都平原城市群中的绵阳、资阳作比较;再以内江市为例,探讨该区地级市域内县级区域间的陆路交通通达性。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地区陆路交通通达性中,地级市之间的差异较小(最优与最差差值为0.058),而地级市内县(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内江市各县区间最大差值达0.524)。同时,该区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张怡,吕世华,马静,徐华,袁江[9](2016)在《冬季水分管理和水稻覆膜栽培对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冬季水分管理和水稻覆膜栽培对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全年的CH_4排放通量。试验设置持续淹水(CF)、冬季直接落干+稻季淹水(TF)与冬季覆膜落干+稻季覆膜(PM)3个处理。结果表明,冬季休闲期,CF、TF和PM处理CH_4排放分别为16.1、1.4 g/m~2和2.7 g/m~2;水稻生长期,CF、TF和PM处理CH_4排放分别为57.7、27.7 g/m~2和13.5 g/m~2。相较于CF处理,TF与PM处理分别减少其全年CH_4排放60.6%和78.0%。TF与PM处理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峰值分别较CF处理低33.0%和56.1%。休闲期,TF、PM处理厢面与厢沟区域CH_4排放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Eh)显着负相关(P<0.05),而CF处理CH_4排放仅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水稻生长期,CF处理CH_4排放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Eh显着负相关(P<0.05),TF处理CH_4排放仅与土壤Eh显着负相关(P<0.05),PM处理厢沟CH_4排放与土壤Eh显着正相关(P<0.05)。各处理水稻生长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显着高于休闲期(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冬水田全年CH_4排放规律及寻求有效的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许辉熙,薛万蓉,彭文甫[10](2015)在《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川中丘陵地区6市41个县(市、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从业人员、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6个统计指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运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 6.0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影响该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土地投入、固定资本投入和流动资本投入。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5年05期)
川中丘陵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在川中丘陵地区生态适应性强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品种,于2015-2016年在四川省遂宁市河沙镇和天保镇对10个鸭茅品种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沙镇,鸭茅株高最高的品种为‘滇北’(133.87cm),分蘖数及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奥拉沃’(71.91个·株-1,6 653kg·hm~(-2));在天保镇,鸭茅株高和分蘖数最高的品种均为‘金牛’,干草总产量最高的为‘斯巴达’(6 206kg·hm~(-2));在营养品质上,‘金牛’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8.35%,其次为‘滇北’(17.31%)和‘奥拉沃’(16.3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宝兴’,为9.01%;‘奥拉沃’和‘宝兴’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品种(P<0.05)。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滇北’和‘奥拉沃’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值,‘金牛’及‘宝兴’次之,均能够较好地适应川中丘陵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在该区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中丘陵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董坤.川中丘陵地区旱涝动态及其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李昌华,李小梅,张新全,黄琳凯,周冀琼.10个鸭茅品种在川中丘陵地区的适应性研究[J].草地学报.2019
[3].邓卫民,屈仁燕,刘开燕,龚江洪,彭再英.川中丘陵地区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初报[J].四川农业科技.2018
[4].张帆,李小梅,宋鑫,张东,关皓.5个苇状羊茅品种在川中丘陵地区生产性能综合评价[J].草地学报.2018
[5].刘治名.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供用电故障抢修快速响应服务体系探索与实践[J].电工技术.2018
[6].周颖智.川中丘陵地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7].马龙宾.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
[8].张小娟,罗怀良,谢传敏.川中丘陵地区城市陆路交通通达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
[9].张怡,吕世华,马静,徐华,袁江.冬季水分管理和水稻覆膜栽培对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CH_4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10].许辉熙,薛万蓉,彭文甫.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