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枯草菌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枯草菌素,辣椒立枯病,药效试验
枯草菌素论文文献综述
朱思怡[1](2019)在《2%伊枯草菌素水剂防治辣椒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2%伊枯草菌素水剂66.7 mg/kg、100 mg/kg和200 mg/kg 3个浓度处理,研究其对辣椒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药3次后,2%伊枯草菌素水剂66.7 mg/kg、100 mg/kg和200 mg/kg处理辣椒立枯病的防效分别为60.2%、65.0%和68.2%,其中高剂量处理与常规化学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25 mg/kg处理防效相当,可在辣椒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上海蔬菜》期刊2019年04期)
金清,张蕾,蒋秋悦,苏翠珠,肖明[2](2018)在《Bacillus velenzensis S3-1基因组中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合成基因簇的定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Gen Bank数据库寻找能产生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或丰原素并在基因组中其合成基因已得到注释的芽胞杆菌,经过BLAST比对序列初步确定这叁类脂肽类抗菌肽的合成基因簇的位置,再运用anti SMASH进行其合成基因簇的最终定位.对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的结构及相关的合成酶结构域进行了预测与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赵杰,岳华,苟学磊,周金燕,谭红[3](2018)在《伊枯草菌素A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HPLC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利用此方法分析检测iturin A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以异硫氰酸苯酯(PITC)为衍生化试剂,采用Venusil-AA(4.6 mm×250 mm,5μm)氨基酸分析专用柱,并优化HPLC检测色谱条件。结果表明:梯度洗脱程序、流动相pH值、色谱柱温对分析时间、色谱峰分离及峰型具有重要影响。当最优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为0.1 mol/L无水乙酸钠缓冲溶液(pH6.4±0.1)-乙腈(66∶5),流动相B为乙腈-水(4∶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色谱柱温40℃,梯度程序洗脱,35 min内可完全分离16种氨基酸,且各氨基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86),加标回收率在83.84%-108.02%之间,RSD值均小于2.77%。该方法耗时短、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稳定性。通过此方法研究分析伊枯草菌素A发酵过程中各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发现其氨基酸浓度变化规律大致分为叁类。(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金清,肖明[4](2018)在《新型抗菌肽——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和丰原素(fengycin)是一类主要由革兰阳性芽胞杆菌通过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抗菌肽,一般是由1个β-羟基脂肪酸与7~10个氨基酸肽链以酰胺键连接而成的环肽,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医疗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对这3种新型抗菌肽在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所知甚少,故本文对其发现历史、结构特点、作用机制、生物合成和应用价值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微生物与感染》期刊2018年01期)
金虎,李坤朋,黄凤洪,钮琰星,陈守文[5](2015)在《振荡和静态组合式培养改善伊枯草菌素A表达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廉价菜粕作为氮源,对其直接生物利用过程中的碳源种类和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方法研究液态静置培养模式下细胞生长和伊枯草菌素生产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两阶段(振荡+静态)组合式培养模式。结果麸皮作为碳源最有利于伊枯草菌素表达,最高浓度是葡萄糖作为碳源时最高产量的1.6倍;液态静置培养基表面能够形成厚而稳定的生物膜,发酵中后期具有比振荡培养更高的伊枯草菌素生产强度;采用液态振荡和静置组合培养方式伊枯草菌素最高浓度可达1.10 g/L,接近完全振荡培养时的最高水平(1.16g/L)。结论相对于传统的全程式振荡培养而言,这种新的组合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伊枯草菌素高产期(发酵中后期)的过程控制,还能降低整个发酵过程的动力成本。(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坤朋,张欣然,黄凤洪,金虎,钮琰星[6](2015)在《菜籽粕直接发酵和生物预处理后发酵产伊枯草菌素A性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株产伊枯草菌素A的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对比考察了菜籽粕直接发酵和生物预处理后发酵伊枯草菌素A的表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碳氮源对伊枯草菌素A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菜籽粕经黑曲霉和米曲霉固态发酵及自溶预处理后,游离氨基氮质量浓度得到大幅提升,其发酵起始质量浓度分别是菜籽粕直接发酵的8.7倍和5.6倍;菜籽粕直接发酵下伊枯草菌素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经黑曲霉和米曲霉预处理后发酵的水平,最高质量浓度达0.69 g/L,且高于以商业化蛋白胨和酵母粉作为氮源时的最高水平;相对于其他可溶性碳源而言,低水溶性缓释碳源麸皮和玉米皮更有利于伊枯草菌素A的表达,当以麸皮作为碳源时,其最高质量浓度达到0.96 g/L,是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的1.6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5年10期)
谭忠元,张智,付茂红,罗笛,钟娟[7](2015)在《补料对发酵工艺中枯草芽胞杆菌ZK8产伊枯草菌素A调控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补料对分批发酵工艺中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ZK8产伊枯草菌素A的影响,以"氮源+碳源+氨基酸"为补料,应用RT-q PCR技术并结合相关发酵参数分析了3个合成调控基因deg Q、deg US、glnR及操纵子itu在发酵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总氮和还原糖的含量高于分批发酵工艺,生物量和效价分别提高了68.85%和36.67%;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deg Q、deg US和glnR 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分批发酵工艺,3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伊枯草菌素A合成规律、操纵子itu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一致。表明流加补料液促进了deg Q、deg US和glnR的表达,为菌体提供了丰富的碳源、氮源和伊枯草菌素A的合成前体,促进了伊枯草菌素A的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代凯,陈守文,黎煊[8](2015)在《解淀粉芽孢杆菌ZM9液体发酵伊枯草菌素A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单因子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得到解淀粉芽孢杆菌ZM9液体发酵伊枯草菌素A的优化培养基为:豆粕80 g/L,玉米淀粉30 g/L(液化处理),KH2PO41 g/L,Mg SO40.5 g/L,Fe SO40.15 g/L,Mn SO40.05 g/L,伊枯草菌素A的产量为3.37 g/L,较出发培养基产量2.19 g/L提高了53.88%。(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3期)
付雯,高永祥,张晓勇[9](2014)在《伊枯草菌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枯草菌素(iturin)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环脂肽结构的两亲化合物,其中伊枯草菌素A应用最为广泛。它具有溶血、表面活性和强烈的抗真菌特性,并且具有抗菌谱广、低毒、低残留和低过敏性的特点,其抗菌机制是同时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是一种潜在的具有极大开发应用价值的生物农药。该文综述了伊枯草菌素的应用、作用机理及发酵研究方面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4期)
李坤朋,张欣然,金虎,钮琰星,郭勉[10](2014)在《菜粕生物转化合成伊枯草菌素及菜粕残渣饲用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菜粕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然而,由于饼粕中存在硫苷、芥子碱、植酸和多酚等多种有害或抗营养成分,极大限制了其作为蛋白源在饲料中的有效应用。随着菜籽原料品质和加工技术的提升与改进,人们对菜粕用于动物饲料的偏见正逐渐消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也加大了对菜粕脱毒及品质改良的研发力度,饼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也逐渐增加。尽管如此,目前菜粕作为饲用蛋白直接添加到饲料中效果仍不太理想,寻求并开发出用于饲用蛋白以外的菜粕生物利用新途径正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生物技术法在菜籽饼粕品质改良和高值化转化利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研究以一株产脂肽伊枯草菌素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3-10)为实验菌株,考察以廉价菜粕作为氮源直接液态发酵生产伊枯草菌素的可行性,并对发酵后菜粕残渣的饲用特性进行丁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菜粕可以作为氮源直接液态发酵生产伊枯草菌素,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菜粕90g/L,葡萄糖20 g/L,K_2HPO_4·3H_2O 0.5 g/L,MgSO_4·7H_2O 0.5 g/L,MnSO_4·H_2O 0.005 g/L。摇瓶培养条件下单位体积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达1×10~9CFU/mL,最高伊枯草菌素产量为0.45 g/L。在7L发酵罐条件下,对摇瓶实验结果进行了放大验证,并控制整个发酵过程中pH、搅拌转数和通风比分别为7.0,600 rpm和1vvm。发酵结束(72 h),单位体积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达到1×10~(10)CFU/mL,最高伊枯草菌素浓度达到0.60 g/L,活菌数和伊枯草菌素浓度分别比摇瓶培养下的浓度水平提高9倍和30%。另一方面,由于菜粕蛋白的非水溶性特性,菜粕作为氮源直接生物利用后还存在10%左右的菜粕残渣,为考察其作为饲用蛋白使用的可行性,对残渣蛋白和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菌菜粕残渣中粗蛋白含量高达37.8%,表明其仍可以作为富含益生菌的饲用蛋白原料使用。同时,发酵后菜粕残渣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得到有效降低,硫甙和芥子碱含量分别由发酵前的13.94μmol/g和5882.6μg/g降到发酵后的0.48μmol/g和96.6μg/g。发酵前后硫甙的主要降解产物恶唑烷硫酮含量由0.84 mg/g将至0.12 mg/g,发酵后菜粕残渣中未检测到异硫氰酸酯存在。鉴于脂肽伊枯草菌素的广谱抗真菌特性,因此,经适当干燥处理后的菜粕残渣不仅可作为富含益生菌的饲用蛋白使用,菜粕残渣中产伊枯草菌素枯草芽孢杆的存在还能减少饲料中抗生素的添加量,表明发酵后菜粕残渣兼具饲用、益生和杀菌多重功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利用廉价菜粕生产高附加值伊枯草菌素的同时,能够获取饲用作用更佳的菜粕残渣,有望实现菜粕资源的高值化全利用。(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枯草菌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Gen Bank数据库寻找能产生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或丰原素并在基因组中其合成基因已得到注释的芽胞杆菌,经过BLAST比对序列初步确定这叁类脂肽类抗菌肽的合成基因簇的位置,再运用anti SMASH进行其合成基因簇的最终定位.对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的结构及相关的合成酶结构域进行了预测与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枯草菌素论文参考文献
[1].朱思怡.2%伊枯草菌素水剂防治辣椒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蔬菜.2019
[2].金清,张蕾,蒋秋悦,苏翠珠,肖明.BacillusvelenzensisS3-1基因组中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合成基因簇的定位与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赵杰,岳华,苟学磊,周金燕,谭红.伊枯草菌素A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HPLC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4].金清,肖明.新型抗菌肽——表面活性素、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J].微生物与感染.2018
[5].金虎,李坤朋,黄凤洪,钮琰星,陈守文.振荡和静态组合式培养改善伊枯草菌素A表达水平[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
[6].李坤朋,张欣然,黄凤洪,金虎,钮琰星.菜籽粕直接发酵和生物预处理后发酵产伊枯草菌素A性能比较研究[J].中国油脂.2015
[7].谭忠元,张智,付茂红,罗笛,钟娟.补料对发酵工艺中枯草芽胞杆菌ZK8产伊枯草菌素A调控基因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
[8].杨代凯,陈守文,黎煊.解淀粉芽孢杆菌ZM9液体发酵伊枯草菌素A培养基优化[J].应用化工.2015
[9].付雯,高永祥,张晓勇.伊枯草菌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4
[10].李坤朋,张欣然,金虎,钮琰星,郭勉.菜粕生物转化合成伊枯草菌素及菜粕残渣饲用可行性分析[C].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