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心通软胶囊论文-赵松耀,秦晓明,窦海玲,陈洁,尹刘杰

搏心通软胶囊论文-赵松耀,秦晓明,窦海玲,陈洁,尹刘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搏心通软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侧支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丁苯酞软胶囊,脑梗死

搏心通软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赵松耀,秦晓明,窦海玲,陈洁,尹刘杰[1](2019)在《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长期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中以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最为常见。尽管急诊溶栓和/或介入取栓等治疗可有效使超早期患者梗死血管再通,但大多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出现多种后遗症~([1])。因此,探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作为观察旨在探讨脑心通联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启新[2](2017)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7例在我部接受治疗观察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脑心通胶囊,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72.59±6.04)分,显着优于对照组(60.32±5.23)分;观察组NIHSS评分(13.18±1.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77±1.02)分。结论: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大力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7年05期)

林力,彭小祥,石浩,邱峥,熊英[3](2015)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合脑心通胶囊在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国脑卒中量表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中风神经功能评分、中国脑卒中量表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上述评分,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配合脑心通胶囊在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其临床效果比单独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效果好,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11期)

朱敏,刘高飞[4](2014)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1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近年来其发病日趋年轻化。本病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因此恢复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9-07—2012-07,我们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1例,并分别与单纯脑心通胶囊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各3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93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脑心通胶囊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4年02期)

黄锐[5](2013)在《搏心通软胶囊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搏心通软胶囊对心阳不振型心悸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和长程心电图的影响,评价搏心通软胶囊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患者均来自2011年9月—2012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心阳不振型心悸的诊断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搏心通组(简称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律失常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搏心通软胶囊治疗,每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对照组49例仅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的西药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长程心电图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O.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DR值比较:治疗前,两组TDR值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DR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F值比较:治疗前,两组PAF值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F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数,无显着差异(P>O.05);治疗后,两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数明显减少,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治愈9(18.75%)例,显效15(31.25%)例,有效21(43.75%)例,无效3(6.25%)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6(12.24%)例,显效12(24.49%)例,有效17(34.69%)例,无效14(28.57%)例,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Y<0.05)。6、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性评价均为Ⅰ级,且顺应性较好。治疗后对97例患者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患者血、尿、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均未发生新异常。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阳中药制剂搏心通软胶囊,可以提高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临床疗效,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其机制与调节TDR和PAF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27)

石凌云,黄勇,郑林,王爱民,王永林[6](2012)在《荭叶心通软胶囊中叁七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荭叶心通软胶囊中叁七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人参皂苷Rg1、Rb1、叁七皂苷R1的转移率为指标,优选叁七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水煎煮工艺是加药材重量10倍的水(第一次多加2倍量),煎煮3次,每次1 h;最佳醇沉工艺是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5%,放置12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对叁七总皂苷提取率高,操作简便。(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用[7](2012)在《搏心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昏迷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搏心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昏迷的临床观察,探讨“阳气不通”对于人神志的影响,以及通阳中药对于意识障碍病人的改善作用。2、通过临床观察,揭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意识障碍的发生发展与中医“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阐明“心脑共主神明”提供临床依据。同时探索中医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色治疗,为中医药创新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方法:选取符合急性缺血性中风诊断并出现意识障碍患者56例,以查随机表的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搏心通治疗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两组,其中搏心通治疗组28例,常规药物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脑病科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脑神经细胞功能保护,维持适当血压、血糖等对症处理;出现颅压高者予以脱水降颅压处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搏心通软胶囊,100mg/次,2次/d,鼻饲给入,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参照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以及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和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改善进行评定。结果:1.搏心通治疗组、常规药物对照组患者的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疗效诊断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第一周行GCS评分显示,搏心通治疗组GC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显着性(P<0.05);第二周行GCS评分,搏心通治疗组GC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当,差异不具显着性(P>0.05)。3.葱白提取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5.70%,常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通阳中药搏心通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且对于中风病出现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及神经功能有改善作用。2.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搏心通软胶囊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病伴意识障碍的患者,从而反证了“阳气不通”可能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通阳中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病的重要有效途径,用“阳气不通”理论指导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通过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运用于脑血管疾病出现神志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说明治“心”之药亦可治“脑”,从而推断“心”与“脑”对神志的共同主宰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16)

张耕,程璐,徐宏峰[8](2011)在《博心通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博心通软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化学反应对其中甾体皂苷化合物进行鉴别,薄层色谱法对β-谷甾醇进行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谷甾醇的含量。结果化学反应和薄层色谱法能对其成分进行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谷甾醇平均回收率为98.1%(RSD=1.53%)。结论该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对博心通软胶囊进行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1年11期)

彭洪清,李光照,易慧娟[9](2011)在《荭叶心通软胶囊对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荭叶心通软胶囊对麻醉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所产生的保护作用。方法:麻醉实验犬后,对其行冠脉前降支结扎术,造成其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给予荭叶心通软胶囊观察心肌缓解情况。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胶囊进行缓解,观察心肌缓解情况。结果:对照组梗死心肌重量为(5.17±0.06)g,梗死心肌占全心的比例为(7.24±0.08)%,占心室的比例为(8.01±0.10)%;实验组梗死心肌重量为(4.80±0.03)g,梗死心肌占全心的比例为(6.74±0.10)%,占心室的比例为(7.43±0.07)%。结论:荭叶心通软胶囊可以对应激诱发的急性心梗起到保护心肌血管,缩小心梗面积的作用。应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将会起到预防手术应激反应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1年18期)

黄文涛,张耕,徐宏峰[10](2011)在《博心通软胶囊的制备工艺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博心通软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葱白有效部位进行提取;以胶囊内容物的流动性、均匀性、沉降体积比及囊壳的软硬度,粘连性等为指标,确定软胶囊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胶囊内容物的处方为葱白提取物:PEG400:丙二醇:吐温80:聚维酮K30=10:20:1:0.2:0.6(w/w),囊壳处方为明胶:甘油:水:氧化铁:尼泊金乙酯=1:0.4:1:适量:适量(w/w)。结论:所确定的处方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合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1年05期)

搏心通软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7例在我部接受治疗观察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脑心通胶囊,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72.59±6.04)分,显着优于对照组(60.32±5.23)分;观察组NIHSS评分(13.18±1.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77±1.02)分。结论: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搏心通软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赵松耀,秦晓明,窦海玲,陈洁,尹刘杰.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长期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陈启新.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7

[3].林力,彭小祥,石浩,邱峥,熊英.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

[4].朱敏,刘高飞.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

[5].黄锐.搏心通软胶囊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6].石凌云,黄勇,郑林,王爱民,王永林.荭叶心通软胶囊中叁七提取工艺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

[7].刘用.搏心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昏迷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8].张耕,程璐,徐宏峰.博心通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医药导报.2011

[9].彭洪清,李光照,易慧娟.荭叶心通软胶囊对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0].黄文涛,张耕,徐宏峰.博心通软胶囊的制备工艺考察[J].中国药师.2011

标签:;  ;  ;  ;  

搏心通软胶囊论文-赵松耀,秦晓明,窦海玲,陈洁,尹刘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