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表温度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秋刀鱼,海表温度梯度,温度锋,西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锋论文文献综述
刘瑜,郑全安,李晓峰[1](2018)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锋的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海表温度锋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和渔场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秋刀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于37°~49°N,145°~165°E;SST为10~14°C时,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与SST呈负相关,SST为14~17°C时呈正相关,最适宜SST为12.5~14.5°C。当SSTG为0.01~0.06°C/km时,CPUE与SSTG呈显着线性正相关,最适宜SSTG为0.01~0.05°C/km。作业海域温度锋与CPUE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CPUE作业点到锋面的距离(DIST)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6—8月,当DIST为0~100 km范围内时,CPUE与DIST呈线性正相关,在秋季9—11月,CPUE与DIST呈对数负相关,90%以上的作业点出现在DIST为0~50 km范围内。研究表明,海表温度影响着秋刀鱼洄游渔场分布,亲潮黑潮交汇区形成冷水楔,海表温度锋集聚,进而秋刀鱼鱼群集群,形成高产渔场。(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明洋,谭言科,李崇银,余沛龙,殷明[2](2017)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E和150°E附近存在两个弯曲,SST水平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42°E附近,强度超过4.5℃/(100 km),其后强度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在149°E附近又出现一个较弱的大值中心,在141~153°E范围内,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平均值为36.25°N,强度的平均值为3.22℃/(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南北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显着。相较于较弱的季节变化,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则要显着得多,其南北变化跨度超过2°。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也较强,超过4.5℃/(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NPGO和PDO在中东太平洋区域会强迫产生海表高度异常,随后向西传播,在约3年后到达黑潮延伸体区域,使该区域流场发生变化产生海洋热平流异常,最终导致海表温度锋强度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焱鑫[3](2017)在《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面位置与强度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3—2014年的高分辨率海表温度卫星数据,本文对141—158°E范围内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面(KEF)进行了研究,描述了 KEF位置和强度的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的特征。通过对KEF位置的研究,我们得出:KEF的位置变动在不同经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KEF西段(141—144°E)相对稳定,KEF东段(153—158°E)表现出最大幅度的南北位移。进一步分析表明KEF西段(141—144°E)的位置主要表现出显着的年代际周期变化,而KEF中段(144—153°E)和KEF东段(153—1580E)的位置同时表现出显着的年际、年代际周期的变化。其中,KEF西段的位置变动与KEF的路径长度相关。本文还指出,KEF西段的位置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PGO)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滞后相关,滞后时间分别为40个月、33个月。KEF强度月变化的结果表明:KEF强度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秋季的强度近似。确切的说,KEF强度在1月最大,从2月开始锋消,8月KEF强度减小到最小,从9月又开始锋生。KEF在142°E附近最强,随着纬度向东逐渐减弱。KEF强度的月变化在不同经度段上存在差异:在靠近日本沿岸的141—145°E经度段,变化的幅度最大;越往东,KEF强度的变化幅度越小。我们通过简单的混合层模型对KEF强度的月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KEF强度的月变化主要由大气强迫引起,净热通量的经向差异造成了 KEF在月时间尺度上的增强和减弱。对于KEF强度的年际变化,我们发现:它不仅存在经度段的差异,也表现出季节差异。在靠近日本沿岸的141-145°E经度段,KEF强度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越往东,年际变化幅度越小。冬季KEF强度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KEF强度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小。另外,KEF强度不仅存在1年周期的变化(季节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2年周期的变化。不同于KEF强度的月变化,KEF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由海洋强迫引起,受到KE形态的控制。KE路径越弯曲,KEF强度越小,KE路径越平直,KEF强度越大。我们还发现在1993年到2014年的22年间,KEF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增大趋势,尤其是冬季的KEF平均强度。在靠近日本沿岸(141—145°E),KEF的增强趋势最为明显,越往东,增强趋势越弱,KEF东段(152—158°E)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趋势。借助EMD方法,我们提取出了 1993—2014年KEF强度的增大趋势,并指出KEF的增强趋势可能与KE路径的变短趋势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刘明洋,李崇银,陈雄,谭言科[4](2016)在《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SST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强度和位置均存在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对相应的北太平洋风暴轴有重要的影响。当海表温度锋偏强时,在海表温度锋下游至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显着减弱,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0°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都减少,从而导致45°N以南风暴轴减弱;但在鄂霍次克海及阿拉斯加附近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在40°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都有所增加,导致45°N以北风暴轴增强;冬季海表温度锋偏弱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当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北时,在海表温度锋下游45°N以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减弱,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上空区域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减少,导致在45°N以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风暴轴减弱;而在45°N以北的太平洋区域上空大气斜压性增强,在阿拉斯加湾附近上空尤其显着,在黑潮延伸体区域附近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上空平均有效位能向涡动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都显着增加,导致北太平洋风暴轴在黑潮延伸体区域以及45°N以北的中东太平洋区域增强;海表温度锋位置偏南时则有与之相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青年论坛》期刊2016-11-01)
陈彪,王静,经志友,李敏[5](2016)在《琼东和粤西海表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讨了温度锋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海域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锋面强度存在显着的季节变化,沿岸风应力是影响该海域锋面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夏季温度锋面主要分布于琼东沿岸的东部及南部海域近岸50m到100m等深线之间,而冬季则主要分布在琼东的东部海域和粤西沿岸20m到100m等深线之间,春秋两季为其过渡季节;锋面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弱,其冬季锋面强度平均值可达到3℃?100km–1,夏季为1.7℃?100km–1;同时,锋面核心位置及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和粤西海域温度锋也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范秀梅,伍玉梅,崔雪森,樊伟,化成君[6](2016)在《北太平洋叶绿素和海表温度锋面与鱿鱼渔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了Sobel和Canny两种算法来提取北太平洋叶绿素和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的锋面,并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的异同。Sobel算法结果能直接反应锋面的大小和方向。Canny算法经过了标准化处理,输出的数值不是梯度的真实值,但是确定的锋面更准确、连续,因此本文选用了Canny算法算出的锋面来和鱿鱼渔场做比较。根据来自MODIS的2013年四个季节的季平均数据,计算了北太平洋的叶绿素和SST的锋面,分析了锋面的特性,并把相应时期的北太鱿鱼单船单天的渔获与其做了对比,得出2013年渔获量较大的地方分布在温度锋面较活跃分布较广的地方,且分布在叶绿素锋面的边缘处,集中在150°E~160°E,40°N附近的区域。同样,根据2010年和2012年的7~10月的平均叶绿素和SST的数据计算出的锋面,以及相同时期的北太鱿鱼渔获量数据,对比分析了锋面与渔场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与季平均同样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渔业信息与战略》期刊2016年01期)
胡友能[7](2015)在《改进型边缘检测技术在台湾海峡海域海表温度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海峡有浅滩、沙丘,水文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对其海域海表进行检测的时候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使检测的数据不具准确性和全面性。为了保证检测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一检测技术,那么改进型边缘检测技术也就成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入更多的时代思想和理念,然后结合台湾海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这一检测技术,促进我国的环境生态建设;由于台湾海峡连接东海和南海,对(本文来源于《河北企业》期刊2015年12期)
孙根云,郭敏,汪晓龙,李圣雪[8](2012)在《边缘检测在中国东部海域海表温度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表温度锋的模糊边缘特点,首先利用詹森香农散度,借助4个方向,5×5大小的结构元素,对2009年、2010年中国东部海域海表温度(SS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锋面的可能发生区,然后引入模糊蕴涵算子,对图像进行模糊变换,最后使用边缘检测方法提取锋面可能发生区内存在的温度锋。检测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海域存在3个主要的锋面,各锋面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大致呈现冬春强,夏秋弱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2年05期)
郭春迓[9](2012)在《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对大气影响的年际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最主要的海域之一,气候平均意义下黑潮延伸体海域海表温度锋对局地大气的影响已被科学家所证实。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对局地大气影响的年际变化,得到如下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1.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南北摆动在年际尺度上大于季节尺度,而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的强度在两个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相当。2.尽管大尺度背景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对大气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大气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被温度锋“锚定”在锋面南侧的云水量值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当西北风偏强(弱)带来偏冷(暖)、偏干(湿)的空气时,锋面南侧的暖空气抬升导致的水汽凝结成云水的量偏少(多);同时,由于凝结放热导致的垂直运动偏弱(强)。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导致的大气跨锋面的次级环流(南侧上升,北侧下沉)顶部能够到达400hPa以上,在一定程度上(20%左右)该次级环流受背景大气环流年际的变化影响。3.在海洋动力过程影响下,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的位置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位置偏北(南)时常对应着强度偏强(弱),其强度变化幅度为气候平均值的30%左右。扣除大尺度背景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影响后,由于海表温度锋的位置偏北(南)和强度偏强(弱),导致锋面南侧海-气温差加大(减小)和低层大气稳定度减弱(增强),水平气压梯度增减(减小);锋面两侧的表层湍流热通量,表层风速,水平风散度,边界层高度之差大(小)于气候平均值的30%,同时,在黑潮延伸体海域的低压槽加深(减弱)。由锋面导致的局地大气次级环流在海表温度锋偏北(南),偏强(弱)年比正常年强(弱)33%左右;该差异主要体现在700hPa以下的低空,对次级环流高度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4-20)
邳青岭,胡建宇[10](2010)在《改进型边缘检测技术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度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多尺度、多结构元素、自适应加权的边缘检测技术,对2002年9月至2008年8月共6年的海表温度(SS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上的主要锋面位置及其季节、月变化规律.检测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区共存在4个比较稳定的海表温度锋:台湾浅滩锋、浙闽沿岸锋、彰云海脊锋和东海陆坡黑潮锋.锋面强度及范围呈冬强夏弱的特点.1~5月份往往是锋面的活跃期,7~10月份普遍为锋面消亡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海表温度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E和150°E附近存在两个弯曲,SST水平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42°E附近,强度超过4.5℃/(100 km),其后强度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在149°E附近又出现一个较弱的大值中心,在141~153°E范围内,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平均值为36.25°N,强度的平均值为3.22℃/(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南北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显着。相较于较弱的季节变化,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则要显着得多,其南北变化跨度超过2°。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也较强,超过4.5℃/(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NPGO和PDO在中东太平洋区域会强迫产生海表高度异常,随后向西传播,在约3年后到达黑潮延伸体区域,使该区域流场发生变化产生海洋热平流异常,最终导致海表温度锋强度发生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表温度锋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瑜,郑全安,李晓峰.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锋的相关关系[J].水产学报.2018
[2].刘明洋,谭言科,李崇银,余沛龙,殷明.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7
[3].王焱鑫.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面位置与强度的变化特征[D].厦门大学.2017
[4].刘明洋,李崇银,陈雄,谭言科.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青年论坛.2016
[5].陈彪,王静,经志友,李敏.琼东和粤西海表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6
[6].范秀梅,伍玉梅,崔雪森,樊伟,化成君.北太平洋叶绿素和海表温度锋面与鱿鱼渔场的关系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6
[7].胡友能.改进型边缘检测技术在台湾海峡海域海表温度锋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15
[8].孙根云,郭敏,汪晓龙,李圣雪.边缘检测在中国东部海域海表温度锋中的应用研究[J].遥感信息.2012
[9].郭春迓.冬季黑潮延伸体海表温度锋对大气影响的年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0].邳青岭,胡建宇.改进型边缘检测技术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度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