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集带论文-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姬继超,张开心

诱集带论文-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姬继超,张开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集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田,蓖麻,诱集带节肢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诱集带论文文献综述

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姬继超,张开心[1](2018)在《蓖麻诱集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蓖麻诱集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调查了蓖麻诱集带及其临近棉田和对照(不种植蓖麻棉田)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蓖麻诱集带的种植能显着降低3代棉铃虫发生期棉田落卵量及棉花生长后期烟粉虱和小花蝽的种群数量,而对棉田其他主要害虫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无显着影响。虽然蓖麻的种植未能显着降低棉花上绿盲蝽的发生数量,但蓖麻能吸引大量绿盲蝽繁殖。蓖麻和临近蓖麻棉花上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极显着高于对照棉田,而两者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极显着低于对照棉田。这可为以后种植蓖麻诱集带诱集棉田主要害虫及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8年08期)

韩双,韩冰,赵文路,宋清斌,王湘峻[2](2018)在《德州市韭蛆发生动态及成虫诱集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济绿色的韭蛆防治方法。[方法]对德州市拱棚和露天栽培韭菜地韭蛆数量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并研究了寄主植物对韭蛆的诱集能力及利用诱集带防治韭蛆的效果。[结果]通过系统调查,明确韭蛆在德州地区1年发生5~6代,露天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在5月中下旬;拱棚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6代,为害高峰在4月中上旬和5月中上旬。几种寄主植物对韭蛆成虫诱集能力为韭菜>大蒜>洋葱,利用韭菜本身设置诱集带对韭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韭蛆的适期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陈艳丽,章金明,林文彩,吕要斌[3](2015)在《铁皮石斛栽培区小白菜诱集带对灰巴蜗牛的诱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铁皮石斛上蜗牛的防治提供绿色防治技术支撑,通过在铁皮石斛小区外增设小白菜诱集带,研究了小白菜对蜗牛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小白菜诱集带的设置对蜗牛的防控效果较好,诱集带不仅对铁皮石斛小区外围的蜗牛起到很好的阻隔效果,对铁皮石斛小区内部的蜗牛也表现出极好的诱集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魏靖,徐婧,张润志[4](2014)在《诱集带诱杀防治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蠹蛾是梨果类的一种主要害虫,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苹果蠹蛾于1954年从新疆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的苹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苹果蠹蛾5龄老熟幼虫具有脱果后爬行至果树主干部位结茧化蛹的习性,之前研究发现,应在果树主干绑缚带,可以有效的吸引老熟幼虫到诱集带内结茧。我们的研究利用老熟幼虫这一习性,在诱集的同时杀死老熟幼虫,从而达到控制老熟幼虫的目的。将2cm厚的黑色海绵裁剪为20cm×120cm的条带后浸泡4.5%氯氰菊酯24h后再阴干24h,之后绑缚在刮除翘树皮的树干上。为了检验诱集带的持效时间,分在第1周、第5周布置不同批次的诱集带(n=3/组)。对照组为没有浸泡氯氰菊酯的诱集带(n=5)。悬挂后每周调查诱集带内的老熟幼虫数量和死亡率,同时,检查主干其他部位结茧的老熟幼虫数量,从而计算校正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发现,浸药诱集带布置70天后仍能保持校正防效在85.4%以上,最高校正防效为95.8%。第1周悬挂的诱集带防治效果和第5周悬挂的诱集带防治效果没有差异(t=-0.702,P=0.494),表明浸泡4.5%氯氰菊酯的黑色海绵诱集带可以持续保持防治效果,可以成为一种控制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张煜[5](2013)在《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的诱集效果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树树干绑缚诱集带是监测与防治苹果蠹蛾的重要措施。为验证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发的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在新疆伊宁市、伽师县、阿克苏市选择苹果蠹蛾危害严重的果园进行黑布诱集带诱集效果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24期)

刘伟,徐婧,张润志[6](2012)在《诱集带技术防治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诱集带监测防治技术是利用苹果蠹蛾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缝隙结茧的特性,将诱集带绑缚于树干之上,形成大量适宜幼虫结茧的区域,吸引幼虫在固定区域结茧的无公害物理监测防治技术。本研究首先对苹果蠹蛾在树干不同位置的结茧数进行了调查,然后在特定位置绑缚两种材料的诱集带,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①绝大多数苹果蠹蛾在主干上结茧(72.83%),且在0~50cm和50~100cm这两个高度范围的结茧数最多,分别占总结茧数的68.74%和29.54%,因此,将诱集带的绑缚位置设在50~60cm处;②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两种材料的诱集带持续诱捕到第1代幼虫,诱集高峰期为7月上旬;③两种材料中黑布诱集带的诱集效果更好,其每株诱虫量(58.63±11.76头)显着高于黑色海绵垫(30.50±6.61头)的诱虫量;④黑布诱集带对第1代幼虫的诱集效率可以达到93.80±1.35%,证明该技术对苹果蠹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陈婧,罗树凯,刘蓉,李子[7](2012)在《玉米诱集带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体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棉铃虫的寄主植物之一,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棉田幼虫及卵量,而且可以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棉田棉铃虫的基本情况,方便棉农及时防治。笔者结合兵团植保工程研究计划,持续对该地区棉铃虫在玉米诱集带上发生情况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监测,将该地区近10年诱集带棉铃虫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建立和完善南疆地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体系。一、棉铃虫卵量、幼虫数及蛾量调查方法1.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①棉田中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选择可以代(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2年07期)

王伟,姚举,李号宾,张瑜,王东[8](2011)在《棉田周缘种植不同品种油菜诱集带增益控害效果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棉田周缘种植油菜对棉田害虫和益虫的影响,2007年5-6月在新疆莎车县棉田周缘分别种植不同油菜品种‘新油13号’、‘258110’和‘253142’,调查各处理棉田自然天敌和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种植油菜诱集带的棉田自然天敌主要种类有食虫蝽、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分别占天敌总数量的39%、20%和19%。方差分析表明3个品种油菜带棉田天敌总量差异显着,‘253142’处理天敌总量极显着多于‘新油13号’处理和‘258110’处理;不同品种油菜带棉田蚜虫类和叶蝉类害虫总量差异显着,牧草盲蝽总量差异不显着。不同油菜品种对棉花长势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但‘新油13号’与棉花的共生期最长,对棉花长势的潜在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认为,‘253142’芥菜型油菜品种可作为棉田诱集带待选品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1年03期)

努尔比亚·托木尔,王登元,吴赵平,马玉英,亚森江·图尔迪[9](2010)在《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新疆近年来引进种植的优质牧草苏丹草作为诱集植物,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应,为玉米螟治理的生态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玉米田以不同播种期、不同密度播种苏丹草诱集带和玉米-苏丹草同行混作以及不同品种的玉米田种植苏丹草诱集带等方式对玉米田的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比较,明确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螟的生态调控作用。【结果】5月2日、5月27日和6月14日叁个不同播种期的苏丹草诱集带对降低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为害率都有显着作用,效果达14.29%~100%;以不同密度播种的苏丹草诱集带和苏丹草—玉米按不同比例同行混作对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不显着;玉米螟为害甜玉米美糯2号的程度显着高于普通饲料玉米SC704。【结论】尽管美糯2号甜玉米田的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螟的诱集率较SC704普通饲料玉米田显着高9.4%,但苏丹草的诱集作用对减轻玉米受害程度在玉米品种间并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0期)

杜志辉,安贵阳,赵政阳,王雷存[10](2004)在《诱集带诱杀对苹果二斑叶螨发生为害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斑叶螨的越冬习性,用诱集带诱杀法防除,翌年调查消长规律,盛发期测定处理区螨害与无螨对照叶片生理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平均每张诱集带诱获越冬螨1274头;发生高峰期比对照和常规防治区晚20d和5~7d,6~8月螨量明显下降,螨害落叶率减少16.4%。常规和诱杀防治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下降33%和54%,光合强度分别下降46.1%和50.5%,蒸腾强度分别下降12.4%和14.4%,气孔传导率分别下降26%和31%,但二者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诱集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济绿色的韭蛆防治方法。[方法]对德州市拱棚和露天栽培韭菜地韭蛆数量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并研究了寄主植物对韭蛆的诱集能力及利用诱集带防治韭蛆的效果。[结果]通过系统调查,明确韭蛆在德州地区1年发生5~6代,露天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在5月中下旬;拱棚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6代,为害高峰在4月中上旬和5月中上旬。几种寄主植物对韭蛆成虫诱集能力为韭菜>大蒜>洋葱,利用韭菜本身设置诱集带对韭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韭蛆的适期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集带论文参考文献

[1].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姬继超,张开心.蓖麻诱集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8

[2].韩双,韩冰,赵文路,宋清斌,王湘峻.德州市韭蛆发生动态及成虫诱集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3].陈艳丽,章金明,林文彩,吕要斌.铁皮石斛栽培区小白菜诱集带对灰巴蜗牛的诱集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5

[4].魏靖,徐婧,张润志.诱集带诱杀防治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效果初探[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5].张煜.黑布诱集带对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的诱集效果测定[J].现代农业科技.2013

[6].刘伟,徐婧,张润志.诱集带技术防治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L.)效果初探[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7].陈婧,罗树凯,刘蓉,李子.玉米诱集带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体系中的作用[J].农村科技.2012

[8].王伟,姚举,李号宾,张瑜,王东.棉田周缘种植不同品种油菜诱集带增益控害效果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11

[9].努尔比亚·托木尔,王登元,吴赵平,马玉英,亚森江·图尔迪.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0

[10].杜志辉,安贵阳,赵政阳,王雷存.诱集带诱杀对苹果二斑叶螨发生为害的控制效果[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

标签:;  ;  ;  ;  

诱集带论文-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姬继超,张开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